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

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5、《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该条约是1881年2月24日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伊犁条约》的主要容:

(1)割地: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2)通商:重申俄国商人在中国蒙古地区免税贸易,在新疆天山南北两路贸易「暂不纳税」;俄商来华陆路贸易可经蒙古、新疆延、沿边的35处卡伦出入。(3)赔款:中国赔偿俄国900万卢布(约合509万两)。

(4)华民迁居俄国: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于1年期限自由迁居俄国。(5)伊犁归还中国:3个月,将交收伊犁之事办妥。

6、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当局测量边界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交接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的尖高山,将传统上中国享有主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印度。英属印度和印度国政府均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边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7、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中国春秋时期已有郡、县的设置。楚武王灭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推行于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较为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郡的设置较县晚。秦国最早设郡,而后晋、、吴相继设郡。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且无互相统属关系。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多,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担任。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经很普遍。秦统一后郡县制遍行全国,始皇分天下为36郡,汉承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8、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临时派出,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普通州。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9、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东晋时期

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对峙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设立侨置州郡县的原因主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10、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11、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12、山海关

又称榆关、临榆关,位于市东北隅,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建于山海之间而名。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争都曾发生在山海关,其中以自成与吴三桂的战斗最为激烈。13、九边

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沿边修筑辽东边墙、盛京边墙和「柳条边」边墙。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历史上的「九边」,即辽东镇、蓟镇、宣府镇、镇、镇、延绥镇、镇、镇、镇。

14、龙门碣石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韩城市、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绥中县。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

15、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16、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度支那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这使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17、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