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给你一个真实的吡虫啉拌种技术(第一部分)

给你一个真实的吡虫啉拌种技术(第一部分)给你一个真实的吡虫啉拌种技术(第一部分)前言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
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以上。
吡虫啉拌种市场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
尽管农业部药检所早在2000年后已下发一批吡虫啉专业拌种剂(含湿拌种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但因市场接受问题,销量有限,基本没有造成成型影响。
自2009年前后,因拜耳、青岛华垦加大高巧牌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推广力度,加之吡虫啉拌种的卓越表现,吡虫啉拌种快速被市场接受。
尤其是2010年高巧在河南、山东小麦、花生拌种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直接带动吡虫啉拌种剂市场。
目前吡虫啉拌种剂市场极为混乱,大量厂家,包括国家知名制剂企业。
利用广大农民、农资经销商对种子及土壤处理专用剂型认知上的缺失,纷纷将吡虫啉喷雾用剂型,尤其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液剂,修改包装后用于拌种处理。
尽管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中大部分助剂、溶剂、填料对种子萌发存在一定药害风险。
这类产品本质上属于私自扩大农药登记范围,不但药效难以保证,且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
近两年已有大量类似事件报导。
吡虫啉拌种核心技术表现为用药剂量,吡虫啉拌种对剂量要求极高:如剂量不足,则吡虫啉拌种的持效期优势无法体现;如剂量过大,则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
吡虫啉拌种效果直接取决于剂型:非专业拌种剂剂型受其中助、溶剂限制,存在极大药害风险,且药物利用率难以预计,无法准确把握剂量。
尽管吡虫啉在无作物土壤中是稳定,半衰期可达150天之久,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吡虫啉在耕地中降解较快,根据国家环境所的数据,吡虫啉在东北黑土中半衰期为4天,红壤中为10天,水稻土为11天。
20%噻虫胺·醚菊酯SC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20%噻虫胺醚菊酯SC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王昌梅;倪行龙;陈冬萍;王道红【摘要】[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ontrol effect of 20%clothianidin · ethofenprox SC against rice planthopper in field.[Method] The control effects of 20%clothianidin · ethofenprox SC and 25%pymetrozine WP against rice planthopper were compared in paddy fields.[Resul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20%clothianidin · ethofenprox SC on rice planthopper at dosage of 450 g/hm2 and 600 g/hm2 were 88.77%and 96.21% in three days after spraying,were 89.82% and 92.40% in seven days after spraying,and were 92.20% and 95.48% in 14 days after spraying,respectively.The control effect of 20%clothianidin · ethofenprox SC on rice planthopper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25%pymetrozine WP at dosage of 300 g/hm2.[Conclusion] 20%Clothianidin · ethofenprox SC can be taken as an alternative chemical to control rice planthopper.%[目的]探究20%噻虫胺·醚菊酯SC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在田间条件下比较了20%噻虫胺·醚菊酯SC和25%吡蚜酮WP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20%噻虫胺·醚菊酯SC施药量在450、600 g/hm2时,药后3d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8.77%和96.21%,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89.82%和92.40%,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2.20%和95.48%,其防治效果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吡蚜酮的防治效果基本一致.[结论]20%噻虫胺·醚菊酯SC可作为稻飞虱防治药剂的替换品种用于生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2页(P5305,5405)【关键词】20%噻虫胺·醚菊酯SC;稻飞虱;防治效果【作者】王昌梅;倪行龙;陈冬萍;王道红【作者单位】江苏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江苏金湖211624;江苏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江苏金湖211624;江苏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江苏金湖211624;江苏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江苏金湖2116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3稻飞虱是江苏省稻区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使用化学药剂喷雾是目前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措施,常年需要喷药4~6次才能控制其为害。
江宁区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

2 农 业 防 治
利用细菌 、 真菌 、 毒等 来消灭病虫害 ,如用 浏阳霉 素 病 防治 红蜘蛛 ,韶 关霉 素防治蚜 虫 , 农抗 10 2 或武夷菌素防治 白粉病 、炭疽病 、叶霉病 ,B 乳剂 、青虫菌 6 t 号防治菜青虫
危害等。
() 1采用选择性 杀虫剂保护 天敌 。防治药剂 目前仍应以
主要 是培 育壮苗 , 提高 稻株的抗病 虫能力 。( ) 1 保持 适
当水稻群体。要在保证每 6 7 m 6 基本苗 16万左右 的前提 . 下, 当加大行距 , 适 减小株距 , 以改善水稻 中下部光照条件 , 使植 株生长稳健 。( ) 2合理施肥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 注
【 1 董波 、李粉 华、 季敏 . 坛地 区褐 飞虱的测报与 防治 回顾【】 4 金 J. 浙江农业 科学 ,2 0 。( ) l 0 1 1 :l 8~l O 2.
使 多数 蔬菜得 以周年 生产 , 但这样很 大程 度上扣‘ 了原 有蔬 破 菜 作物的生 态系统平衡 , 使蔬菜病 虫害的种 类增多 , 致 防治 任务 加重。根据江宁区蔬菜生产 实际情 况, 笔者 介绍了蔬菜 病虫 的无公 害防治技术 ,以供参考 。
1 防治 方 针
等。收获后清洁 田园 , 冬季深 翻坑 土 , 季翻地高 温消毒 , 夏 消
利用捕 食性 天敌 ( 如瓢 虫 、草蛉 )和寄生性天敌 ( 寄生
蜂 )来 消 灭 害 虫 。
32 以 菌治 病 治 虫 .
治、 物理防治和化学 防治 。在 实际生产 中 , 无公害蔬 菜病 虫 害防治的原则是农业 综合防治 为主 , 药防治为辅 , 农 在农药 防治上 , 优先 使用生 物农药 , 合理应用 高效 低毒低残 留农药 ,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 留农药 ,把病 虫害控 制在一定水平 以下 ,
噻虫胺与吡蚜酮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应和稻田天敌安全性分析

0引言稻飞虱即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同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目前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稻麦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BE201766);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稻麦肥药减量与周年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方案”[CX(2016)1001];镇江市农业科技项目“水稻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NY2016026)。
第一作者简介:于居龙,男,1988年出生,江苏仪征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水稻虫害综合治理研究。
通信地址:212400江苏省句容市华阳镇弘景路1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Tel :0511-********,E-mail :yujulong@ 。
通讯作者:束兆林,男,1964年出生,江苏丹阳人,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农药应用研究。
通信地址:212400江苏省句容市华阳镇弘景路1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Tel :0511-********,E-mail :shuzl2005@ 。
收稿日期:2018-02-11,修回日期:2018-07-17。
噻虫胺与吡蚜酮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应和稻田天敌安全性分析于居龙1,张国1,缪康1,赵来成1,方继朝2,郭慧芳2,束兆林1(1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摘要: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笔者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的安全性。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摘要】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rice stem-dipping method was used for detecting the susceptibilities to insecticide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collected from Hangzhou city, and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Changxi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of N. lugens had developed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with 615. 9 -814. 2 fold, and to thiamethoxam with 66. 2 fold, and to buprofezin with 13. 0 fold, and still susceptible to nitenpyram.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Hangzhou population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was dropped 9. 5 times from 2008 to 2010, which suggested a rapidevolution of resistance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to thiamethoxam, chlorpyrifos and imidacloprid were reduced 1. 6, 2. 5 and 2. 3 fold, respectively, from 2007 to 2010 or 2011, and toxicities of thiamethoxam and chlorpyrifos against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agains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bioassay data, strategi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icide in field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the control of rice planthoppers were also proposed.【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5页(P642-646)【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敏感性;抗药性【作者】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作者单位】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5.9水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生物灾害。
农业昆虫学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1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入和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疫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1.地下害虫: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2.两查两定:一般指查害虫发育进度卵块孵化进度、虫龄或发蛾期等,定防治适期;查虫情虫量、虫口密度或苗情,定防治对象田.3.“虫花”与“双连籽”:棉红铃虫幼虫为害棉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开成风车状“虫花”或称“扭曲花”、“玫瑰花”;为害棉籽时,有时吐丝将两个棉籽连在一起,叫“双连籽”.4.“红砂”与“垮杆”:朱砂叶螨在棉叶背面吸食,轻者造成红叶,称“红砂”;重者导致落叶形成光杆,称“垮杆”.5.“花叶”与“排孔”:玉米螟初孵1龄幼虫啃食玉米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半透明斑,称“花叶”.2龄后咬穿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呈一横排圆孔,称“排孔”.6.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7.“枯心”与“枯鞘”:水稻螟虫以幼虫蛀入稻株茎杆中取食,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二化螟和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枯鞘”.8.“蚁螟”与“蝗蝻”: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9.“丝囊”与“脱出孔”:大豆食心虫幼虫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后结成细长白色薄丝网,于其中咬破荚皮,穿孔蛀入荚内,荚面丝网痕迹长期留存,可作为调查幼虫入荚数的依据.荚内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一长椭圆形孔,从孔中脱荚入土,此孔为“脱出孔”.10.“麦蚕”与“剃枝虫”:小麦粘虫幼虫背面有5条彩色纵线,叫五色虫;3龄后蚕食叶片成缺刻,俗称“麦蚕”;高龄幼虫常将叶片吃光,穗部咬断,似给小麦剃头,又叫“剃枝虫”.11.经济损失水平和经济阈值: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简称ET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简称EIL,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12.稻田赶蛾:稻纵卷叶螟的测报方法之一,每天清晨用竹竿赶蛾,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的数量,查出发蛾高峰日,结合发育历期,预报防治适期.13.“杨树枝把诱蛾”:用来测报和防治棉铃虫、粘虫等的一种方法.在发蛾期,用70cm左右的半萎蔫的杨树枝条,每10枝捆成一把,倒挂于木棍顶端,竖插在田间,每公顷105~150把,每天清晨用塑料袋套把,计数或捕杀成虫,6~7天更换1次树枝把.14.“草把诱卵”:根据粘虫等具有趋向枯黄物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扎成小把,在成虫产卵盛期前定田定量插好,对粘虫进行发生期预测和防治.15.“干母”与“干雌”:棉蚜的越冬卵孵化出的无翅蚜虫,称为“干母”;干母营孤雌胎生产下的1代为“干雌”.16.“苗蚜”与“伏蚜”:5~6份棉花上发生的棉蚜称为“苗蚜”;7、8月份发生的小型蚜称为“伏蚜”.17.“冒穿”:稻飞虱成、若虫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死杆倒伏,俗称“冒穿”.二大题:填空题共X小题,每小题Y分,共Z分黑体四号1.我国目前的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 , 综合防治”.2.昆虫的田间分布型常分为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两大类.3.利用发育进度预测害虫发生期时,当某虫态数量出现百分率达到 16% 时称为该虫态始盛期,达到 50% 时为高峰期,达到 84% 为盛末期.4.“IPM”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观点.5.根据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可以将它们划分为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和熏蒸剂.6.目前防治地下害虫蝼蛄和蛴螬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辛硫磷、甲基异硫磷、呋喃丹、毒死蜱等,常用的施药方法是施毒饵、撒毒土、药液灌根、种子处理药剂拌种 .7.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以下优点: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不会引起害虫产生抗性 .8.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主要途径有天敌昆虫保护利用、繁殖释放、引进移殖 .9.作物抗虫性机制包括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 .10.蝼蛄是典型地下害虫,其为害方式包括直接取食为害作物根部和钻成隧道,使作物根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 .11.蛴螬是金龟子幼虫总称,其中植食性种类幼虫为害作物下部的根 ,成虫为害作物上部的茎叶 .12.影响三化螟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栽培制度食料 ,推广中稻,三化螟为害严重的原因是为转移为害提供了桥梁田 .13.在三化螟综合防治中,常用的农业措施有处理稻桩 , 调整水稻栽培布局 , 设置诱集田 .14.有利于三化螟为害的水稻生育期是分蘖期和孕穗期 ,水稻受害表现症状不一样,前者形成枯心 ,后者形成白穗 .15.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 .16.引起稻纵卷叶螟迁飞的生态因素:春夏季北迁主要是由于逐渐上升的高温 ,秋季南迁主要是由于秋季光照逐渐缩短 , 温度逐渐降低 .17.稻纵卷叶螟迁飞性害虫,可以通过蛾同期突增 , 空中、海面捕 ,迁飞生殖滞育 , 蛾源同型区分析 , 染色标放回收等试验加以证实.18.在我国每年春末夏初,稻纵卷叶螟的迁飞方向是由南向北 ,而到秋天,它的迁飞方向是由北向南 .19.水稻不同生育期对褐飞虱影响不同,其中孕穗到开花期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为有利.20.稻飞虱成、若虫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严重时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死杆倒伏,俗称“冒穿”.21.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因素是营养条件食料中水溶性蛋白质尤其是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虫口密度 .在水稻上出现短翅型较多的生育期是孕穗至开花期 .22.棉花苗期害虫主要有蚜虫、蓟马、棉叶螨等;蕾铃期害虫主要有棉铃虫、棉红铃虫、金刚钻等.23.棉蚜的越冬卵孵化出的无翅蚜虫,称为“干母”;7、8月份发生的小型棉蚜称为“伏蚜”.24.为害小麦的麦蜘蛛主要有麦叶爪螨和麦岩螨 .25.小麦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26.蝗区可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 .27.飞蝗调查中搞好“三查”,明确蝗情中的“三查”,是指查残、查孵化和查蝻 .28.玉米螟对玉米集中为害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心叶期、抽雄初盛期、雌穗抽丝吐露期 .29.写出下列害虫的越冬虫态和场所:暗黑鳃金龟多以3龄老熟幼虫少数以成虫在土中、大黑鳃金龟以成虫或幼虫为主交替越冬、铜绿丽金龟以幼虫越冬单刺蝼蛄、东方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小地老虎幼虫和蛹、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二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杂草、大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杂草、稻蓟马以成虫在麦类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中或叶鞘间、金针虫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麦红吸浆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麦长管蚜以成、若蚜在麦田、麦岩螨以成螨和卵在麦田土块下或枯枝烂叶中、棉蚜以卵在木槿等植物上、棉铃虫以蛹在土中、红铃虫以幼虫在籽棉中、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的茎秆和穗轴中、东亚飞蝗以卵在土中、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在豆田或晒场及附近土内 .30.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调查方法: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棉铃虫、小麦粘虫、小地老虎.31.稻田赶蛾和白瓷盘拍查法的调查对象分别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32.杨树枝把诱蛾可诱杀粘虫、棉铃虫等,糖醋液诱蛾可诱杀粘虫、小地老虎33.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产卵场所:棉红铃虫棉花嫩头、嫩叶和青铃萼片内侧、褐飞虱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的中肋、小麦粘虫在枯黄的叶尖处、单刺蝼蛄在土中做窝产卵34.写出下列害虫的主要为害状或为害方式1-3种蛴螬切口整齐、作物黄萎、蝼蛄将根咬成麻丝样、在土中打洞挖隧道、三化螟枯心、白穗、二化螟枯心、枯鞘、白穗、麦红吸浆虫麦穗成“毛笔状”瘪粒、麦长管蚜黄萎、瘪粒、麦岩螨“黄叶塘”以至整片枯死、棉蚜棉叶反卷、棉铃虫缺刻、孔洞、落蕾、落花、落铃和烂铃等、红铃虫风车状虫花、烂铃、僵瓣、双连籽、玉米螟花叶、排孔、风折枝、大豆食心虫节咬食豆粒成免嘴状缺刻35.写出下列害虫在我国每年可能发生的世代数:暗黑鳃金龟 1代、华北大黑鳃金龟 ~1代、单刺蝼蛄代、东方蝼蛄 ~1代、小地老虎 1~7代、三化螟 2~7代、二化螟 2~5代、大螟 3~7代、褐飞虱 1~12代安徽3~5代、白背飞虱 2~11代、灰飞虱 3~8代、麦红吸浆虫 1代、麦长管蚜 20~30代、麦叶爪螨 2~3代、麦岩螨 3~4代、粘虫 1~8代、棉蚜 10~30代、棉铃虫 3~8代安徽3~4代、红铃虫 2~7代安徽2~3代、朱砂叶螨 12~20代、玉米螟 1~6代安徽3代、东亚飞蝗 1~4代安徽2代、大豆食心虫 1代、豆荚螟 3~8代、中华稻蝗 1~2代 .36.写出下列害虫的药剂防治适期:暗黑鳃金龟成虫出土高峰至产卵始盛期、大黑鳃金龟成虫出土高峰5月上、中旬、华北蝼蛄、东方蝼蛄春季蝼蛄上升至表土层20cm左右时、沟金针虫春季幼虫上升至表土层2~3cm 时、小地老虎幼虫3龄盛发前、三化螟防治枯心在螟卵孵化高峰前1~2天,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5%~10% 、二化螟防治枯鞘、枯心应在卵孵化高峰后至枯心形成前、稻纵卷叶螟 2龄幼虫高峰期、稻飞虱 2、3龄若虫高峰期、麦红吸浆虫化蛹盛期和成虫盛期抽穗扬花前、小麦粘虫2、3龄幼虫盛期、麦长管蚜抽穗前百茎蚜量1500头,抽穗后1000~1200头、麦岩螨每33cm麦垄有成螨200头,上部叶10%以上叶面有被害斑点时、棉蚜播种期、苗期、蕾铃期、棉铃虫卵期和初孵幼虫期、红铃虫成虫尚未大量产卵或卵高峰期至幼虫孵化尚未侵入蕾铃时、棉红蜘蛛5月中、下旬和6月中、下旬两次扩散期、1代玉米螟春玉米心叶末期和抽雄吐丝盛期、东亚飞蝗蝗蝻3龄盛期、大豆食心虫 8月中旬成虫始盛期 .37.写出下列害虫的科名:玉米螟螟蛾科、大螟夜蛾科、小麦粘虫夜蛾科、小地老虎夜蛾科、棉小造桥虫夜蛾科、棉红蜘蛛叶螨科 .1.蛴螬主要为害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树、林木的幼苗,成虫不为害任何作物和林木. ×2.蝼蛄为害的典型症状是幼苗根茎部切口整齐. ×3.蝼蛄可将植物根咬成纤维状,并且在地下打洞挖隧道. √4.大螟产卵具有明显的趋边习性. √5.三化螟和褐飞虱都是单食性害虫. √6.灰飞虱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多种病害. √7.稻田内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为褐飞虱虫量迅速增加的预兆. √8.棉铃虫为兼性滞育昆虫,食物和湿度是影响其滞育的两个重要条件.×9.稻象甲和稻水象甲均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水稻产区. ×10.一般说来,施肥水平较高,长势好的棉田,受棉花朱砂叶螨的为害会重些.×11.绿盲蝽的越冬卵主要产在棉田内,而中黑盲蝽的卵主要产在棉田外的寄主如杞柳的茎髓内等. ×12.玉米螟是多食性的昆虫,能为害玉米、高粱、黍、棉花、麻等,为害时均能在寄主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 ×13.东亚飞蝗种群中,有的能作远距离飞行,有的则不能,翅型分化为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14.粘虫在我国东半部地区的越冬北界为1月份4℃等温线,在越冬线以南的地区,冬季粘虫以蛹和幼虫越冬. ×15.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它寄主单一,以幼虫蛀茎为害,形成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症状. ×16.田间调查当短翅型白背飞虱比例较大时,种群数量将增大. √17.粘虫的成、幼虫都具有趋化性. ×18.小地老虎幼虫主要取食为害作物根部. ×19.对玉米螟来说,玉米中抗生素含量生育前期低于生育后期. ×20.经济阈值与防治指标含义相同. √21.稻纵卷叶螟产卵量的大小仅取决于补充营养,与温湿度无关. ×22.三化螟中、长期预测使用平均期距预测法和相似年份同期期距预测法. √23.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必然也抗白背飞虱. ×24.药剂拌土是防治地下害虫的一种常用方法. √25.玉米生育后期对玉米螟抗性比前期强. ×26.白背飞虱可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繁殖后代. √27.蝼蛄的虫口密度与土壤类型有关,盐碱地虫口密度大,壤土次之,粘土最小.√28.地老虎和蛴螬都是夜出性的,它们的为害部位是相同的. ×29.玉米螟卵是块产,大多产在玉米茎秆上. ×30.褐飞虱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繁殖后代. ×31.影响飞蝗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 ×32.三化螟防治适期是卵盛孵期. √1.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2.华北蝼蛄单刺蝼蛄 Saussure3.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4.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5.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沟金针虫6.Agriotes subvittatus Motschulsky 细胸金针虫7.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8.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9.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二化螟10.Sesamia inferens Walker 大螟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稻纵卷叶螟12.Nilaparvata lugens Stl 褐飞虱13.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白背飞虱14.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15.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麦红吸浆虫16.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17.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18.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棉红铃虫19.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朱砂叶螨20.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21.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22.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五大题:简答题共X小题,每小题Y分,共Z分黑体四号1.简述IPM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分析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实践依据:早期,人们对有害生物采取自然防治和农业防治的方法,但防治水平较低.19世纪末,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的成功,促进了生物防治的大量研究和应用,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很多.到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由于其高效、快速、广谱、使用方便等优点,而成为防治害虫的主要手段.但经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导致害虫的再猖獗和将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等.人们终于从害虫防治的实践中得出结论:每一种防治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依赖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解决复杂的害虫防治问题,必须进行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 理论依据: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IPM的定义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基本原理和观点:IPM的基本哲学是容忍哲学,共存哲学.认为没有必要彻底消灭害虫,只要把害虫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就行.保留一点害虫可以作为天敌的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达到利用自然因素调节害虫数量的目的.IPM包含三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观点,要建立最优的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学观点,防治措施要节省成本,经济、有效;环境保护观点,必须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2.图示小麦吸浆虫的生活史并简述其特点.生活史:3/中、10℃ 4/中、15℃ 4/下~5/上、20℃小麦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小麦黄熟幼虫蛹成虫卵幼虫幼虫老熟8~12d 6~7d 3~5d 15~20d破茧上升至表土茧越冬茧越夏幼虫离穗入土结茧以上每一环节分,共5分特点: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第二年随气温上升而上升到表土层化蛹、羽化.其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具有密切的物候关系.2分3.从玉米螟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简述植物与害虫的关系.从玉米螟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和玉米品种的关系中看出,植物与害虫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植物为害虫提供食料和发育场所,供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食料充足,则害虫发生量大,对植物为害重;反之害虫死亡率高,发生为害轻.另一方面,植物在与害虫长期相互作用相互进化中,在植物体内产生了一定量的抗虫素,会使害虫表现出厌食、生长发育受抑制,甚至死亡,即对害虫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但作物的抗性的抗虫性会因品种和生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4.为害棉花蕾铃的害虫主要有哪几种其为害各有何特点为害棉花蕾铃的害虫主要有: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棉盲蝽.1分为害特点:棉铃虫:初孵幼虫先食叶形成缺刻、孔洞,2龄后钻蛀蕾铃,蛀孔大,孔外有粪,造成蕾、花、铃脱落和烂铃.2分红铃虫:初孵幼虫即蛀食花蕾,幼蕾受害后不久脱落;幼虫常吐丝缀合花瓣形成“风车”状虫害花,青铃受害,造成烂铃或僵瓣,棉籽受害,造成空壳或“双连籽”.2分金刚钻:初孵幼虫取食嫩头,造成枯萎折断;稍大后蛀食蕾铃,造成脱落、烂铃或僵瓣.1分棉盲蝽:刺吸为害蕾铃,造成褐斑或脱落僵桃.1分5.迁飞性害虫的验证方法稻飞虱迁飞的主要依据主要有哪些写出你所学的主要迁飞性害虫. 同期突增、突减,高空网捕,标记释放回收,卵巢发育进度分析,异地虫源同质分析等.小地老虎、东亚飞蝗、小麦粘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6.图示棉蚜的生活史并简述其特点.棉蚜生活史与习性的特点:1多寄主多食性:寄主多达74科258种.常见越冬寄主第一寄主有花椒、木槿、石榴、夏枯草、月季、菊花等;夏季寄主第二寄主有棉花、瓜类、麻类、菊科、茄科、豆科等.2多型性:如雌蚜有有翅型和无翅型的.3趋黄性:有翅雌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4迁飞性:有两次棉田内扩散和两次大迁移春季由越冬寄主迁移到夏寄主,晚秋由夏寄主迁回到越冬寄主.5繁殖快:夏季5天可繁殖1代,1年可繁殖20~30代..造成农作物虫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定的虫源: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虫源基数越多,发生为害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必须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和适于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条件适宜时,虫口密度就大.三是必须具备适宜的寄主植物和生育阶段,如寄主植物易受害生育期等.8.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何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各有何利弊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2、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3、对害虫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4、易于被群众接受,防治规模大.缺点:1、有些措施与丰产要求有矛盾,或与耕作制度有矛盾.2、一些措施地哉性、季节性较强,限制其大面积推广;3防治效果慢,特别是在大面积发生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生物防治法:优点:对人畜及农作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往往能收到长期的控制效果,天敌资源丰富,一般费用较低.缺点:杀虫作用效果慢,杀虫范围较窄,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一般不容易批量生产,贮存运输也受限制.物理机械防治法:有些能杀死隐蔽性害虫;无化学防治所产生的副作用;费力、费时,有时对天敌也有影响.化学防治法:优点:收效快,防治效果显着.可预防,可急救;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杀虫范围广;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缺点:常会造成人畜中毒,植物药害.杀伤有益生物以及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9.小麦上主要发生哪两种害螨麦岩螨的发生条件与其他叶螨相比有何特点麦叶爪螨和麦岩螨.麦岩螨喜温暖干燥,能耐夏季的高温、多湿和冬季的干旱严寒,有多年滞育习性.故秋雨少、春暖干旱及砂壤土麦田发生重.10.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并指出其化学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和方法.以幼虫为害花器和麦粒,被害麦穗后期形成“毛笔状”,籽粒瘪瘦.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害虫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有密切的物候关系.幼虫3龄,最后一龄不食不动.成虫怕强光和高温,故早晨和18~20时活动最盛,于18~21时选择抽穗而示扬花的麦穗产卵.栽培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荐,避免小麦连作,麦荐翻耕暴晒.推广抗虫品种:如徐州211等.药剂防治两个关键时期是化蛹盛期和成虫盛期.蛹盛期以撒毒土为主,选用50%辛硫磷EC、或40%甲基异柳磷EC、或80%敌敌畏EC、或48%乐斯本EC,每公顷1500ml,加水15~30kg,喷拌于300 kg细土中制成毒土,16时以后均匀撒于麦田.成虫期防治除可撒毒土外,也可喷雾和熏蒸.喷雾可用50%辛硫磷EC、或40%乐果EC、或80%敌敌畏EC、或48%乐斯本EC等1500~2000倍液;%敌杀死EC3000~4000倍液等.熏蒸可用80%敌敌畏EC拌麦糠撒施或堆于田间.11.如何进行棉蚜的药剂防治棉蚜的药剂防治:1、播种期防治1药剂拌种:可用70%吡虫啉拌种剂3~4.5kg 与碑帖粒子90kg拌种;2颗粒剂盖种:可用3%呋喃丹GR2.5kg/667m2,与一定量的细土拌和,播种时先开沟溜种,后溜施颗粒剂,再盖土.2、苗期防治1内吸剂涂茎:用40%氧乐果EC1份、聚乙烯醇份,水5~6份,先将水烧开,加入聚乙烯醇,搅动使之溶化,冷至30~40℃倒入空瓶中,再按量倒入原液,摇匀即成涂茎剂.用毛笔涂刷于棉苗红绿交界处;2滴心:每667m2用40%氧乐果EC10ml,对水1~1.5L,每株3~5滴.3喷雾:常用药剂有40%乐斯本EC、%溴氰菊酯EC、10%吡虫啉WP、50%抗蚜威WP、%阿维菌素EC等稀释2000~3000倍,喷雾.3蕾铃期防治:防治伏蚜的方法同苗期.还可用80%敌敌畏EC拌麦糠熏蒸. 12.粘虫在安徽发生几代/年以何虫态在何处越冬防治指标各是多少粘虫各代为害何作物最重全国2~8代/年,安徽4~5代/年.以蛹和幼虫越冬.防治指标:一类小麦田为3龄幼虫25头/m2,二类麦田15头/m2.安徽第一代发生重,4~5月为害高峰期,主要为害小麦、玉米等.13.稻田主要发生哪3种飞虱哪2种属迁飞性害虫哪种可传播小麦的哪种病毒病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灰飞虱,小麦丛矮病.14.稻飞虱怎样为害水稻征状如何有哪些习性可用来测报稻飞虱成、若虫皆能为害.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杆倒伏.远距离迁飞习性;长翅型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是褐飞虱虫量迅速增加的预兆.卵多产于叶鞘肥厚部分的中肋.15.水稻钻心虫主要指哪几种害虫二化螟的防治应从哪几方面考虑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应采用“防、避、治”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则采取挑治轻害代,普治重治重害代应“狠治1代,挑治2代”.一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基数,控制1代螟虫发生量:如翻耕灌水淹没稻桩;清除稻桩;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赞茎杆;铲除田杂草;处理菱白残株.二调整水稻布局,改进栽培技术:改单、双混栽为大面积双季稻或一季稻,减少“桥梁田”.选用纯种,适时栽插,使水稻生长整齐.重用抗虫品种.避免氮肥过量.三药剂防治:第 1 代在水稻初见枯鞘时施药,或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天施药.20%杀虫双AS、或90%杀虫单WP、或20%三唑磷EC、或5%锐劲特EC、或48%乐斯本EC、或三唑磷与阿维菌素复配剂.六大题:论述题共X小题,每小题Y分,共Z分黑体四号1.试述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体系.14答:1、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策略:地下害虫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虫情,因地因时制宜,将各项措施协调运用,做到地下害虫地上治,成虫、幼虫结合治,田内田外选择。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呋虫胺很火但不可盲目登记辉胜告知您它到底对哪些虫害防效突出?

呋虫胺很火,但不可盲目登记!辉胜告知您它到底对哪些虫害防效突出?呋虫胺可以用于农用用途也可以用于非农用的卫生用途,农用领域可以用于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大田粮油作物,也可以用于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蔬菜瓜果,及茶树和观赏性花卉等。
基于呋虫胺兼具触杀和胃毒效应的多重作用方式及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主要的防治对象涉及一系列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叶蝉、蓟马)、鳞翅目蛀食害虫(二化螟)、鞘翅目(黄条跳甲)、地下害虫(蛴螬)等害虫,具体现有产品的登记范围如下,表2 呋虫胺现有登记产品的登记范围卫生作物/范围防治对象农用水稻稻飞虱、褐飞虱二化螟蓟马小麦蚜虫蚜虫黄瓜(保护地)蓟马白粉虱西瓜蚜虫花生、马铃薯蛴螬甘蓝蚜虫黄条跳甲番茄烟粉虱茶树小绿叶蝉观赏菊花蚜虫非农室内卫生蜚蠊蚂蚁基于呋虫胺良好的特性和活性,除了上述登记范围外,呋虫胺在其他水稻田稻水象甲、黑尾叶蝉、大螟,小麦红吸浆虫、萝卜黄条跳甲、番茄烟粉虱、豇豆白粉虱、苹果绵蚜、荔枝椿象、灰飞虱、棉盲蝽等重要作物上的主要危害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很强的开发登记可行性。
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何永福等的研究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剂量90~150g a.i./ha)药后15天对稻水象甲幼虫田间使用防效>70%,总体防效和防效稳定性优于0.5%噻虫胺颗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
王惠明等人的研究亦表明,呋虫胺对水稻田稻水象甲的防效显著,表现优异。
江苏省海安县植保植检站,陆晓峰的研究表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剂量113g a.i./ha)药后3天防效为88.66%,10天对水稻田黑尾叶蝉的防效>88.19%,虽然是药后1天的防效不敌70%烯啶虫胺·噻嗪酮70%可溶粒剂,但总体而言依旧可以作为水稻田黑尾叶蝉的优良防治药剂。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汪爱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呋虫胺(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75~450g a.i./ha)对水稻田黑尾叶蝉的防效良好,且速效性、持效性和持效性具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中的参考文献:
1、 大久保宣雄,岸本良一. 应动昆(期刊名),1971,15:8-16
2、 大久保宣雄. 应动昆(期刊名),1973,17(1):10-18
3、 岸本良一. 植物防疫,1972,26(8):10-16
4、 寒川一成,渡边朋也,鹤町昌市. 九州病虫研究会报,1988,34:79-82
5、 Asahina S, Tsuruoka Y. Records of the insects which visited a weather ship located at the
Ocean Weather Station “Tango” on the Pacific II . Kontu, 1968, 36:190-202
6、 Baker P S, Cooter J R. The flight capabilities of laboratory and tropical field population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Bull. Ento. Rs., 1980,70:589-600
7、 Chou Y.I. , etal .Studies on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Taiwan, China J.
Entomol, 1983,3(1): 1-14
8、 Cook A. G., Perfect T. J. Immigration rates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alapravata lugens in the tropics. Bull. Soc. Ent. Suiss, 1984,57(4):413-414
9、 Goh. H. G., Kin J. W.,Saxena R.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ree Korean biotyp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b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93,32(3): 317-322
10、Jeffery M. F.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trap catch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Miscel. Rep., 1982, Centre for
Overesas Pest Res., Londen
11、Kisimoto R. Brown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Brown Planthopper: Threat to Tice Production
in Asia. IRRI, Los Banos,Philippines,1979,113-124
12、Kisimoto R. Ecology of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Proc. 2nd Int. Wofkshop on Leafhoppers
and Planthopper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M. R. Wilson, L.R.Nault eds.), Common. Inst.
Entomol., London, 1987,41-54
13、Kisimoto R.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Nilaparvata
lugens. Proc. Symp. Rice Insects, Tokyo, 1971,206-216
14、Kisimoto 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Chinese J. Ent., 1984,4(2): 39-48
15、Kisimoto R. Synoptic weather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Stal).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76,1(2):95-109
16、Nagata T., Masuda T.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and wing form ratio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and the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 of
Southeast Asia. Appl. Entomol. Zool., 1980,15:10-19
17、Noda, Hiroak. Pre-mating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 migrants(Homoptera: Delphacidae)
Collected on the East China Se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86, 21(1): 175-176
18、Ohkubo N. Behaviour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migratory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s.
PhD thesis, Kyoto University, 1981, 141(in Japanese)
19、Padgham D. E.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t pla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ult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a(Stal) (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igration. Bull. Ent. Rs., 1983,73:117-128
20、Park Y. D., Song Y. H.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ngens Stal) biotypes fed o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rice with various
resistance genes.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a,27(2):87-93
21、Park Y. D., Song Y. H.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biotypes migrating to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Korea.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b, 27(2):63-67
22、Riley J. R., Cheng X. N., Zhang X. X., et al. The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Nilaparvata
lugens(Stal) in China: radar observation of mass return flight in the autumn.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91,16: 471-489
23、Riley J. R., Reynolds D. R., Smith A. D.,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autumn migration of
Nilaparvata lugens(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other pests in east central China.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994,84: 389-402
24、Riley J. R., Reynolds D. R., Smith A. D., et al. Using radar to observe brown planthopper(BPH)
migr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0,15: 29-30
25、Rosenberg L. J., Magor J. I. Predicting windborne displacement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from dynoptioc weather data 1 long-distance displacements in the monsoon.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1987,5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