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危害和抗药性机理及其治理
防治褐飞虱关键选好药

防治褐飞虱关键选好药近10年来,褐飞虱一直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以亿亩计,其发生和防治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有的明显产生了抗性,已不宜单独使用,现将仍然适用的几种农药介绍如下:噻嗪酮。
噻嗪酮又名优乐得、朴虱灵,为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褐飞虱有特效。
对人畜毒性很低,对褐飞虱天敌安全,在防治褐飞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农药药效迟缓,持效期长达30天左右,对低龄若虫和卵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因此要抓住在低龄虫幼虫期的用药时机,在“主害代”或其前1代卵孵化高峰至若虫1-2龄期用药,药液应均匀周到地喷施到稻丛的基部,一般用25%噻嗪酮20-25克,稀释成2500-3000倍液喷雾。
吡虫啉。
它的商品名称较多,如艾美乐、蚜虱净、蚜虱光、大功臣、一遍净等,对褐飞虱有特效,对人畜及其天敌安全,具有很好的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根部内吸更有利于药效发挥。
它属于烟碱类农药,与一般药剂无交互抗性,在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据南京农业大学试验,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475倍,不宜单一药剂反复使用。
从生产上应用情况看,一些著名公司生产的高质量的吡虫啉产品,如拜耳公司的艾美乐、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的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用量不需太大,效果不错,每亩用2-3克,仍能奏效。
另外,吡虫啉与丁硫克百威的复配剂——金好年,用于防治褐飞虱兼有速效性和持效性的优点。
敌敌畏,对褐飞虱具有强烈的触杀和熏蒸作用,能有效杀灭田间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但持效期短,仅1-2天,不能将随后孵化的若虫杀灭。
施药时不用均匀周到地雾化喷施,可以高效率地粗点喷施或对水泼施,或在田水落干后撒施毒土,特别适合虫害暴发须尽快施药控制,或因水稻栽培过密而难于将药剂均匀喷至稻株基部的情况下使用。
熏蒸用药时,宜在温度高的上午,据试验,在35℃时敌敌畏的挥发量比20℃时挥发量大1.4倍。
敌敌畏生产成本低廉,可根据需要大批量生产,且数十年来害虫抗性不显著,特别适用于褐飞虱后期暴发时的应急使用,而不适用于早中期,以保护天敌。
烟后稻褐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占 9 % 以上 ,单 季 晚稻和 烟后稻严 重发 生 ,虫 口密 0
收 稿 E期 :2 1 l 0 0—0 7—1 4 作 者 简介 :邹 李 飞 ,男 ,16 95年 生 ,助 理 农 艺 师 。
水稻 ,对褐飞虱有不同的营养价值 ,影响其生活力 和繁 殖力 。褐 飞虱 的大发 生取 决 于短 翅 型成 虫 出现
生。
背面 和 翅 都 有 油 状 光 泽 ,腹 部 雌 虫 肥 大 ,雄 虫 细
3 1 气 候 .
瘦。短翅型雌虫体长 36~ . m,前翅仅能覆盖 . 40m
腹 部 13 / ,后 翅 仅 现 翅 芽 ,小 盾 片较 短 ,淡 褐 色 ,
腹 部肥胖 。雄 虫体长 2 0~ . m,前 翅 覆 盖腹 部 . 25m 23 / ,体 细瘦 ,腹 背 有 近 似 方 格 形 黑 褐 色 花斑 。其
危 害光泽 县水 稻 生 产 的 稻 飞 虱 主要 是 褐 飞 虱 ,
期等 条件有 密切关 系 。一 般 在单 、双 季 晚稻 混栽 区
的单 季 中、晚 稻 田成 了褐 飞 虱 过 渡 的 “ 桥梁 ” ,使
褐飞 虱各个 时期都 有丰 富 的食 料 条 件 ,增 加 其发 生 繁殖 的机会 。不 同水 稻 品种对 褐 飞虱 的生 长 发育 有 不 同反应 ,一 般粳 、糯稻 品种 适 于褐 飞虱 的取食 和 产卵 ,繁殖量 大 、受 害重 。 同一 品种 不 同生 育期 的
34 0 ) 5 18
度在 9月上 旬 至 1 上旬 达 全年 最 高 峰 ,为 害 也 0月
最严 重 。成虫 多在 晚上 和早晨 羽 化 ,有较 强 的趋 光
性和 趋绿性 ,喜 阴湿 ,一 般都 栖 息 于稻丛 下 部 叶鞘 上取食 和产 卵 ,每只雌 成虫 产 卵 可达 4 0~ 0 0 7 0粒 ,
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

12 1 虫源基 数大 。褐飞 虱是一 种迁飞性 害虫 , .. 有效虫 源 的迁 入数量是决定本地 区稻 田褐飞 虱发生程度大小 、 发生数 量多少的一个重要 因素 。据崇 明县植保站灯下系统观测结
收稿 日期 : 0 — 8 1 2 6 0 —1 0
头/ ; 月 1 3日调查 3 块 田 , 亩 9 - 3 褐飞虱 四代 l 龄若虫 平 ~2 均 134 2 . 万头/ , 亩 超过百万头 田 占 2 %以上 , 田块高 块 5 部分
达 10 0 0万头/ , 亩 为全年发 生的最高 虫量 ; 也是 18 9 4年崇 明 全面种植单季晚稻 以来褐 飞虱发生数量最多 的一年 。 l 12 持续时间特长 。调查 结果还 表 明,0 5年褐 飞虱 田 ,. 20 间虫量达到防治标准及其危害作物持续 时间之长 , 也是近 2 0 年所少见 。8月下旬 ~9月下旬 , 在褐飞虱普遍 防治 3 ~4次 情况下 , 2 -3 8月 9 1日调查 10块 田, 1 褐飞虱 达到 防治标准 的占 2 . %; 2 7 3 9月 ~3日调查 3 3块 田 , 达到 防治标 准 田块
峰实际出现在 9 1 月 ~2日, 褐飞 虱的控制效 果差 ;3 离 对 ()
作物成熟期近。1 月上旬, 0 部分田块褐飞虱虫量仍较高, 但
对已在 9 月多次用药并将 于 1 月 中旬成熟 的水 稻中熟偏早 0 品种 , 农民对采取何种措施控制虫害 , 是否继续用药 、 减少农
药残 留, 心存疑虑缺少办法。
占 5 .%; 月 2 15 9 0日调 查 2 5 田 , 到 防治 标 准 田块 占 9块 达
3. %。因褐飞虱危害, 90 水稻从 8 月下旬~1 0月中旬出现枯
三种药剂防治灵川县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属于同翅目(Homoptera )飞虱科(Delphacidae )害虫,具有迁飞性、易暴发、群集性等特点,是一种寄主特异性昆虫[1-4]。
褐飞虱的主要宿主是水稻,其通过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茎部筛管组织受损和营养流失,从而导致水稻叶片发黄和倒伏。
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寿命的关键因素,褐飞虱的卵易干燥,当寄主植物开始枯萎时会随之失活[5]。
在28~30℃时,褐飞虱的种群增长速度最快[6]。
湿度是褐飞虱生活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褐飞虱喜欢潮湿的环境,相对湿度90%以上时生长良好。
水稻植株上褐飞虱成虫、若虫多栖息在距离水面10cm 以内的部位,在高湿度的稻田中,若虫生长快[7]。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是粮食种植大县,2020年共发生稻飞虱6代,其中发生较为严重的是F2、F3、F5、F6;发生面积4.27万hm 2次,损失稻谷3323t 。
当前灵川县常用于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农药为烯啶虫胺、吡虫啉、异丙威等农药。
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22年7月25日选择3种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对比试验,为广大生产者科学、经济用药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设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定江镇莲花南村稻田中,试验田面积800m 2,土壤为潴育性潮沙泥田,pH 值5.86,土壤有机质含量3.64%,全氮2.4g·kg -1,有效磷23.0mg·kg -1,速效钾65.8mg·kg -1,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
1.2试验材料水稻品种为野香优2号,2022年5月27日播种,6月13日移栽。
供试药剂为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45%吡虫·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施药器械为桂林洪氏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桂林-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容量16L ,电压12V ;单个锥形喷雾头,工作压力为0.20~0.45MPa 。
22.褐飞虱

22.褐飞虱22.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
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
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秆倒伏,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其吸汁或产卵造成的伤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长其扩展。
[识别]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
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
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
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
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
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
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以后各节都有3~5个近三角形的浅色纹。
褐飞虱抗寒力弱,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冬季低温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某一地区冬季能否种植水稻,可作为其能否越冬的“生物指标”。
我国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无越冬虫源,初次虫源来自南方,每年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
安徽稻区每年可发生4~5代。
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
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虫盛期为害最严重。
田间还可发生5代若虫,大多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有趋嫩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
江苏高淳地区褐飞虱灾变规律及防控对策

江苏高淳地区褐飞虱灾变规律及防控对策夏华兴;唐庆伟【摘要】Forecast data of brown planthopper in Gaochun District were analyzed,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2005, the outbreak frequency of brown planthopper has increased, causing serious harm and loss; its immigration trend changed from the high to the low, showing a wavy situation;the short winged adults emerged early, with high proportion, and the worm rose fast at the heading stage;the high amount of eggs occurred in the seventh (4) generation, the young nymph with long booming period;big differences happened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 and plots. We found its causes were related to suitable climate, favorable host species, enhanced resistance, diffe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ling levels, and other factors.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insect monitoring, focus on pretreatment control, select the right pesticides, and conduct oth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对高淳区褐飞虱测报资料进行分析表明,2005年以来褐飞虱暴发频率增加,危害损失严重;迁入量由高趋低,呈波浪态势;短翅成虫出现早、比例高,穗期虫量上升快;七(4)代卵量高,低龄若虫盛发期长;地区间、田块间差异性大等特点,其原因与气候适宜、寄主品种有利、抗药性增强、防治水平差异等因素相关。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03
稻飞虱的危害及影响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直接造成产量下降
稻飞虱以吸取水稻汁液为生,直接导致水稻植株体内养分流失,从而影响产量 。
诱发水稻病害
稻飞虱的侵害往往容易诱发水稻病毒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了 水稻产量的下降。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米质下降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通过释放褐飞虱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可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和危害。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褐飞虱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水 稻种植,科学管理水肥,可以降低褐飞பைடு நூலகம்的繁殖和危害。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使用适当的化学药 剂可以迅速杀死褐飞虱,减少其危害。
稻飞虱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稻飞虱监测网络,包括定点监测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稻飞虱的种群动态和危害情 况。
预警系统建立
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稻飞虱预警系统,预测稻飞虱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制定应急防治措施提供 支持。
THANK S感谢观看
稻飞虱的生物防治研究
天敌资源发掘
01
寻找稻飞虱的天敌资源,包括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通过保
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生防菌剂研发
02
研发高效、安全的生防菌剂,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稻飞虱
的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集成
03
将生物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方法进行集成,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白背飞虱的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白背飞虱对黄色和蓝色较为敏感,可以利 用这一特性设置色板诱杀。同时,太阳能 杀虫灯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褐飞虱

有机磷类
氨基甲酸酯类 拟除虫菊酯类 昆虫生长调节剂 苯基吡唑类
毒死蜱
异丙威 醚菊酯 噻嗪酮 乙虫腈
1.72(1.49-2.06)
3.88(3.03-4.59) 38.73(29.43-50.29) 0.08(0.06-0.09) 0.10(0.10-0.12)
Table 3
The resistance levels of Nilaparvata lugens field populations to frequently used insecticides.
2、2供试杀虫剂
杀虫剂 吡虫啉 毒死蜱 噻虫嗪 氟虫胺 噻虫啉 噻虫胺 异丙威 纯度(%) 96 98 95 91 96 96 97.9 生产企业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4、5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对褐飞虱对杀虫剂乙虫腈、呋虫胺的抗性可 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和酯酶的酶活性可以加剧田间 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 • (1)解释两种杀虫剂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的的可能原因:新烟碱类杀虫剂作
பைடு நூலகம்
4、4 两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吡虫啉与噻虫嗪、呋虫胺具有明显的 交互抗性,这一点与先前研究褐飞虱田间种群和挑蚜、马铃薯甲虫、 棉蚜对吡虫啉与噻虫嗪、吡虫啉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的系数是一致的。 此外,其它新烟碱类杀虫剂之间具有明显交互抗性的有:噻虫嗪与噻 虫胺、呋虫胺与噻虫胺、噻虫胺与啶虫脒、噻虫胺与噻虫啉、噻虫啉 与啶虫脒。
2、4 数据分析
• 数据分析依据和公式:根据Abbott公式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利用概率分析 求出致死中浓度( LC50) 值及 95% 的置信区间,斜率。不同种杀虫剂相关性是 运用计算通过IBM SPSS 统计软件包来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褐飞虱抗药性治理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是对早期抗性水平的 估测, 并以此来指导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减少选择压。生物 测定是用于定量监测褐飞虱抗药性的传统方法, 但是目前
亦已发展形成了一些快速简便的新方法。
抗性治理
抗性治理
• • • • • 新型药剂的替代使用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农药科学合理的使用技术 合理利用水稻抗虫品种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昆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产生的代谢抗性主要与酸酯酶活性变化相关,其
主要机理是是通过隔离并缓慢代谢杀虫剂产生广谱抗性或者直接代谢含有一个共通 酯键的有限类型的杀虫刻 P450s Cty p450介导的昆虫主要:p450过量表达、氨基酸序列改变及两者的联合作用。昆虫 p450基因分为4个亚家族:CYP2、CYP3、CYP4和线粒体亚家族。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
• 随着害虫抗药性研究不断深入, 抗性监测的内容与概念已 扩展为抗性检测、抗性监测和抗性风险评估。 (1) 抗性检测是测定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变化即确定 是否产生抗性, 这在害虫抗性形成早期是非常重要的. (2)抗性监测是通过抗性系统测定了解害虫抗性水平的时 空变化, 为制定抗性治理决策或衡量抗性治理成效提供依 据。 (3)抗性风险评估一般用于特定环境中药剂使用后出现抗 性可能性的预测, 是就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能力 作评估。
抗性机制
3.靶标敏感性下降
昆虫神经系统中作用靶标主要有乙酰胆碱酯酶(ACEh)、乙酰胆碱受体(ACRh)、 神经膜钠离子通道(sodimuehnnael)、ɤ-氨基丁酸(GABA)受体等,这些靶标的敏 感性下降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理。 如:钠通道----拟除虫菊醋和DDT的抗性、ACEh-----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醋类杀虫剂 抗性、GABA受体-----造成环二烯杀虫剂的抗性。 靶标不敏感也是褐飞虱抗药性的重要生化机理,其中对ACEh的研究较多。 AChE不敏感是褐飞虱对异丙威产生抗性的主要机理, 对其它氨基甲酸醋类杀虫 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褐飞虱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
农药学
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内容如下
1.褐飞虱简介 2.褐飞虱抗药性 3.抗性治理
褐飞虱简介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分类属性:同翅目 飞虱科 Homoptera:Delphacidae 分布: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亚洲国家的首要害虫; 单食性(水稻和普通水稻) 褐飞虱为害机理:
目前褐飞虱抗药情况
对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调查,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 615. 9 ~ 814. 2 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 66. 2 倍抗性,对噻嗪酮 具有 13. 0 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
摘自:浙江省农科院何月平等,2012 抗性倍数:RR<3敏感,3<RR<5敏感性下降,5<RR<10低水平抗性,10<RR<40中等水 平抗性,40<RR<160极高水平抗性。
90年代
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长效, 大量连续单一使用批 虫淋,褐飞虱对比虫 量少 琳产生高水平抗性 吡虫啉防治失效后,褐飞虱大爆 发,氟虫睛被推荐为防治褐飞風 吡蚜酮、噻虫嗪、烯啶虫胺被替 代药剂使用。目前多种药剂混用 轮用 高抗
2005年
目前
低中抗
结论:化学防治一直褐飞風防治的主要方法,而由于化学杀虫剂持续单一、 大量地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给褐飞虱施加了很大的杀虫剂抗性选择压力,从 而一度使褐飞虱抗性增加
抗性机制
1.表皮穿透性下降
表皮穿透作用降低实际上是穿透常数降低,即仅仅是使杀虫剂穿透表 皮的速率降低, 而不是使透过表皮的杀虫剂减少, 最终的透人量是一样 的。但由于药剂进入虫体的速度减慢, 能为代谢作用提供充足的时间, 表皮穿透因子在褐飞虱的抗药性中可对其他抗性因子起催化作用。
2.解毒代谢作用增强(一般主要原因)
中被极力推荐用以对褐飞虱的防治。
农药科学合理的使用技术
• 具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混用、轮用以及镶嵌式施药可减 缓害虫体内抗性基因的积累, 即可以延缓抗性的发展 无交互抗药性的杀虫剂间合理轮用或混用是克服或延缓褐 飞虱抗药性的有效途径。 另外, 在农药中添加适量的增效剂, 以提高药效, 抑制抗药 性的发展
当高,但水稻的损失仍在25亿kg以上。
药剂使用及其抗性情况
褐飞虱的用药历史和抗性形成过程
时间 20-50年代 50年代中期 60-70年代 80年代初 使用药剂情况 植物油滴扫杀法 有机磷(DDT)大面积使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广泛使用, 天敌降低 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酮, 褐飞虱若虫高效 抗性水平 无 低抗 抗性逐渐增加 中抗
1. 直接刺吸为害;2. 产卵为害 3. 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 水稻病毒病(草状丛矮病、齿叶矮缩病); 水稻纹枯病、水稻菌核病、水稻煤烟病。
为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 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 黄塘:水稻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后,稻叶发黄,生长低矮, 影响抽穗或结实(轻者)。 • 冒顶:水稻乳熟期,田间常因严重受伤而呈点片枯黄,倒 伏。称冒顶。造成谷粒千粒重下降、瘪谷增加,甚至颗粒 无收(重者)。
4.其他机理
褐飞虱可能会产生一个替代回路, 使正常的生理过程不受影响,这可能是抗性产 生的另1 种机理。
•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单加 氧酶活力的升高和靶标不敏感性两个方面: 抗性上升第一阶段的主导机制 第二阶段抗性变化 p450酶活 靶标不敏感性的出现
高抗 水平
• 褐飞虱田间种群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 升高密切相关,与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转 移酶没有必然的联系。
合理利用水稻抗虫品种
• 目前就已成功地将对褐飞虱具杀虫效果的雪莲凝集素基因 与野生稻抗虫基因转人水稻植株之中。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 褐飞虱的天敌蜘蛛、蜷和寄生蜂等是田间控制褐飞虱种群 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充分利用天敌对褐飞虱的抑制作用, 可以减少用药, 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损失
Catindig等人在1998至2007年统计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公顷的水稻受到揭飞虱侵袭,尤其在年和 年分别达到了万公顷和万公顷,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而且这 种趋势还在增加。 近年来,每年稻飞虱在我国的发生面积约0.25亿hm2等,,虽 然实际防控面积0.67亿hm2次以上,投入的农药制量和成本相
新型药剂的替代使用
• 就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而言, 更换新型杀虫剂是最为方便, 有效的。 新杀虫剂大面积使用之前, 应该制定一套害虫抗性的综合 治理措施, 通过技术措施和行政干予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 制。新型杀虫剂选择压仍至关重要, 否则同样会面临害虫 产生抗性的严重问题。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保存天敌并阻止害虫的再猖撅。 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褐飞虱禁用或慎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 噻嗪酮对天敌安全的杀虫剂, 在印尼的水稻害虫综合治理
褐飞虱主要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OEs)及微 粒体单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P450s)进行解毒,其中醋酸酯酶起 主要作用。 羧酸酯酶在褐飞虱对有机磷农药抗性中起主要作用, 氨基甲酸醋类的 抗性机理以乙酞胆碱醋酶(AChE ) 敏感性降低为主。
抗性机制
GSTs: 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重要解毒酶系。它主要包括催化还原型谷 胱甘肽与有毒亲电子化合物扼合, 以增加毒性物质的水溶性而排除体外; 且对脂质过 氧化产物进行解毒, 从而降低氧化应激损伤; 及以隔离机制被动结合杀虫剂等。 GSTs 与昆虫对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 C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