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稻飞虱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 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 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 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 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 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 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 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 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 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 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 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 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9月下旬~10月下旬 9月底~10月初 10月中旬~11月中 旬 10月中旬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 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 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 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 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 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 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 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 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 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 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F1 代 长 翅 、 短 翅 型 的 百 分 率 ( % )
120 100 80 60 40 20 0 B♀×B♂ B♀×M♂ M♀×B♂ M♀×M♂
短翅型 长翅型
亲本 组 合
图
双亲翅型对子代(F1)翅型的遗传效应
(王群等,1997)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是一种过飞性害虫,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危害,只有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在管理上稻田采取排灌方便,降低地下水层,及时排水晒田。
合理施肥,控制分蘖盛期和叶色转赤,使叶片变硬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
二、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
文山地区稻飞虱发生危害较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5月上中旬是外地迁入危害秧田,第三代是6月中下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从80年代以来,水稻稻飞虱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第三代,由于田间水稻群体过大,稻飞虱虫态复杂,难以防治。
多年来各地采取多种防治对策,抓住第二代,压住第三代,狠抓大发生的前一代成、若虫防治,控制大发生的出现,重点挑治大发生的前一代虫口密度,因为虫态比较整齐,面积小,好防治。
三、药剂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注意保护天敌,如蜘蛛,稻田养鱼,有效控制稻飞虱繁殖危害。
药剂选用:亩用25%稻虱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虫星乳油等高效杀虫剂兑水60公斤喷雾。
施药时间选择睛天下午3点以后,在防治稻飞虱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为好,这样防治效果才显著。
水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褐 飞 虱 为喜 温 性 害 虫 , 在 江 苏 省 不能越冬 。 成虫有趋光性 、 趋 绿 性 和 远 距 离迁 飞 特 性 江苏 省 每 年初 来虫 源 均 由南 方 ( 主要 是 南 岭 地 带及 其 以 南) 随 暖 湿 气 流 长 距 离 迁 飞 而 来 常
3 3 . 5 ℃. 或E l 平均 温度 > 3 0  ̄ C 对 褐 飞虱
水 稻 褐 飞 虱 发 生 规 律 及 防 治 技 术
褐 飞 虱 是 一 种 远 距 离 迁 飞 能 力 入 早 . 增殖 早 , 危 害 时 问长 , 发生重 。
强、 繁 殖 速度 快 的 水 稻 单 食 性 、 常 发 迁 入 量 越 多 . 发生量越大 。 发 生 程 度
性害虫 . 在适 宜 的 环 境 条 件 下 . 易 于 为 基 数决 定 型 淮南 梅 雨 期 长 或 出梅 水 稻 穗期 暴 发成 灾 后 有 台风 倒 槽 : 淮 北 雨 季长 . 均 有 利 本世纪初以来 . 江苏省先后 于2 0 0 5 、 于 褐 飞 虱迁 入 褐 飞虱 生 育 的 最适 温 2 0 0 6 、 2 0 1 2 年 连 续 特 大暴 发 。一 般 危 度 是 2 2 ~ 2 8 ℃. 相对湿度8 0 % 以上 盛 害损 失 1 0 %~ 2 0 %. 严 重 危 害损 失超 过 夏 不 热 、 晚秋 不 凉 , 凉夏 暖秋 、 多雨 湿 5 0 %、 甚 至 绝 收 润 是 种群 增 殖 和 危 害 的有 利 条 件 . 此 发 生规 律 系 气 候 决 定 型 。夏 季 日最 高 温 度 ≥
有 抑 制作 用 . 高 温持 续 时 间 越 长抑 制 作 用 越强 。 但 在 中稻 田 因水稻 群体 生 长量大 , 植 株 下 部 的株 间温 度 比大气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靠种群遗传、温度和天敌等因素来影响其发生。
首先是种群遗传,种群遗传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繁殖迅速、世代重叠、无性繁殖等特性使水稻稻飞虱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导致其种群迅速增长。
其次是温度,水稻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适温范围为20℃-32℃。
当温度在此范围内且湿度适宜时,水稻稻飞虱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明显增强,其种群数量也会迅速增加。
最后是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控制。
天敌包括大黄蜂、天蝎等,它们分泌的毒素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强的杀伤力,对害虫种群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寿命短:水稻稻飞虱的寿命一般为15-20天,但最长可达30天左右。
由于寿命短,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对水稻的繁殖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2. 吸食汁液:水稻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的韧皮部汁液为食,使水稻叶片出现黄化、脱水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叶片干瘪、破裂,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降低产量。
3.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它可以通过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的汁液,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物,从而导致水稻发生病毒病害。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态调控: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效果,降低水稻稻飞虱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取增加花卉、灌木、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植被,吸引天敌。
在生长季节适时进行灭虫剂的施用,以减少残留化学物质的危害。
2. 追根溯源: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通过调查了解种群的演替规律,了解其滋生的原因,从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案。
通过对种群的管理,如定期清除杂草、清洗种子等措施,减少种群的繁殖和扩散。
3. 生物防治:可以采取引入天敌、杀虫剂喷洒等生物防治手段。
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以寄生性黄蜂为主,通过大量养殖和释放,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种群。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初探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初探刘伟湖南省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会面临稻飞虱这一病虫害,由于受到气候变化、水稻种植结构等客观影响,地区内水稻种植存在稻飞虱迁入时间早、峰期多、虫害发生面积大等特征,而且这一发生面积还在逐年增大。
如果条件适宜它会集中爆发,造成大片水稻出现枯黄倒伏现象,对产量影响极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年内湖南省水稻栽培种植都深受稻飞虱虫害影响,轻则减产#"$%&"$左右,重则减产'"$以上,甚至还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将对该地区的稻飞虱病虫害发生危害特征及发生原因展开探讨,并提出针对它的综合防治技术。
!(湖南省水稻稻飞虱的虫害发生现状湖南省是我国水稻种植大省,该省的早稻及晚稻等单季稻栽培技术成熟,已经培养出了国内比较著名的早稻品种像陵两优#)*、中嘉早!+、株两优*!,、潭两优*-等等。
另外还有晚稻品种诸如湘晚籼!#号、!-号、玉针香等等。
当然湖南省水稻种植存在两个特点,首先是这些早晚稻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易感稻瘟病品种,所以当地在水稻种植方面也常常采用抗病性更强的品种。
再一点就是在种植双季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早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
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两点,省内水稻就会遭遇病虫害,近年来省内水稻栽培出现了大量的稻飞虱虫害,发生率几近达到!"".,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它严重打击了地方水稻种植产量,所以研究综合防治稻飞虱虫害的先进技术势在必行。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的基本特征与发生成因#(!虫源特征稻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害虫,它一年内会发生&%'代左右,主要通过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植株汁液为生,比较常见的水稻稻飞虱就包括了白背飞虱、褐飞虱与灰飞虱-种。
在湖南省境内以白背飞虱为主,当每年!月省内平均气温达到+%!" 时,白背飞虱就逐渐迁移到省内,形成虫源。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世代累积效应 , 长期连续取食含氮量高的稻株时褐飞虱的种 群参数显著增加【l l。氮肥 、 0 氮肥 与水稻种植密 度 、 氮肥 与灌 溉水的交互作用对褐飞虱种群 影响的研 究 已有许多 报道 , 大
效与持效相结 合 , 并注意 药剂 的复 配和交替使用 , 以减缓抗 药性 的产生和 发展 , 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常用药剂 有吡虫
收地降落条件等 紧密相 关 , 中后 3 其 项属于气象条 件 , 理论
上都可以从对天气 图的分析 中得到大致 了解。葛红卫等人研
究表 明,气温 ,降水 、湿度均对 褐飞虱 的迁入 、繁殖 、存活
进施药 技术 ,减少用药 次数 , 避免 大量 杀伤天敌 , 充分发挥 天敌 的 自然控 制作用。
4 3 适 时 开展 药 剂 防 治 .
临界密度 ,减少了褐飞虱在克服逆境过程 中的种群损失 ,从
而造成更高 的密度和更重 的田问危害程度 。
( )防治 适期掌握在 主害代前一 代的低龄若虫高峰期。 1 褐飞虱虫量上升快 , 增殖倍数 大 , 易暴发成灾 。防治上必须 抓早 、 抓狠 , 一般 在低龄若虫 高峰期及 时进 行药剂防治 , 如 果 田间虫量大 , 已超 过防治 指标 , 即使 未进入低龄若虫高峰
性表现不一。
20 年 , 0 5 褐飞虱再 次在 我国南方稻 区暴 发, 引起水稻大面
积干枯 倒伏 , 造成严重损失 ,据分析 , 05年褐飞虱的发生 20
和 危 害是 我 国 有 稻 褐 飞 虱 记 载 以来 的历 史 之 最 1。在 针 对 稻 2 J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危害范围很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1.1 环境条件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湿润的环境为宜。
高温、高湿、强光、肥力较低的水稻田特别容易滋生稻飞虱。
一年中,稻飞虱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至9月。
1.2 危害方式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
它的危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黄化、卷曲、枯黄;二是分泌蜜露,导致叶片被覆盖并发霉,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三是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和黄矮病病毒,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
1.3 繁殖能力水稻稻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雌虫寿命约20-25天,能产卵约200粒。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飞虱的数量会迅速增加,严重危害水稻田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瓢虫、蚜虫食蚜瓢虫、蚜蚁等。
在水稻田中合理配置这些天敌,促使它们自然捕食稻飞虱,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2.2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里栽种辣椒、葱、大蒜等辛辣植物,可以驱避稻飞虱的入侵。
也可以在水稻田四周植栽乌蓼、芦苇等植物,制造天敌栖息地,促进天敌捕食稻飞虱。
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主要的水稻稻飞虱防治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1)喷洒杀虫剂。
及时发现稻飞虱危害后,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控制。
常用的有氧化乐果、噻虫胺、多菌灵等,要注意按照厂家说明使用,小心使用剂量,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2)化学混剂。
可以将杀虫剂与粘附剂、增效剂相混合,在使用时会更加均匀和持久,提高农药的防效。
(3)化学调制释放剂。
可以将杀虫剂和释放剂配制成气雾剂、颗粒剂等形式,通过化学媒介安全、有针对性地释放杀虫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观点:
搞了一辈子害虫迁飞,最后说:地上比天上更重要。 无论思想多么深远,技术如何先进,以“两查,两定”为主要内容的 田间测报工作是不可替代的。
一支活跃在乡间地头的田间测报队伍切不可少。
(张志涛,2006)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三、褐飞虱几个相关研究
• 我国褐飞虱境外虫源 •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 • 褐飞虱致害力种群监测 • 田间小气候与褐飞虱种群动态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1、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 境外虫源地的时空分布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 最初基数是稻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前题; • 国内越冬虫源对初期迁入虫源构成的贡献不大; • 我国稻飞虱虫源均来自境外中南半岛。
• 在国内无法进行冬春虫源的监测和控制,无法预测春季迁 出虫源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量,导致我国初期稻飞虱的预测 预报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Years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2、相关研究项目及研究单位
1970s-1990s,全国稻飞虱协作组
褐飞虱:杜正文(江苏农科院)、程遐年(南京农业大学) 白背飞虱:刘芹轩(河南农科院)、胡国文(中国水稻研究所)
科技攻关项目:六五---十三五
十三五: 方继朝(江苏农科院)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 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200803003) ---林拥军(华中农大)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RS-01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稻飞虱岗位---傅强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稻纵卷叶螟和 白背飞虱测报与防控技术研究 (200903051)---翟保平
• 973,褐飞虱灾变规律---娄永根(浙江大学)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稻飞“虱水迁飞稻规律病研究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水稻迁飞性害虫褐飞虱研究 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1 简介 2 水稻褐飞虱研究概况 3 褐飞虱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发展设想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二、褐飞虱研究概况
1、发生及危害 2、相关研究项目及研究单位 3、前沿研究动态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 70年代前,大多数亚洲国家褐飞虱仅是水稻的次要害虫。
➢ 80年代后,褐飞虱的危害区域逐年扩大,暴发频率增加,危害程度逐渐加 重,每年发生面积约为1300万-2000万hm2,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 年均损失稻谷10亿多Kg;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和亚洲许多国家稻米生产的首 要害虫。
一般在30%~70%(中国植保植检网,2007 )。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1990到2005年褐飞虱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 (夏敬源,2006)
Million ha Degree
16.00 14.00
Occurring Area Degree
6.00 13.97
5.00
12.00
4.00 10.00
8.50
稻飞虱迁飞规褐律飞研虱究国内迁飞路径(程遐年等,1979)
巫国瑞 俞晓平2006年提供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Key Resources Provided b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生态工程为天敌提供的主要资源
•SNAP
• Shelter 庇护所 • Nectar 花蜜 • Alternative Host/Prey 替代寄主/猎物 • Pollen 花粉
(Geff,2012)
• 2015年农业部科研任务(专项) •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 (三)作物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分析 • 3-025刺吸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
测分析 ---主持人: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3、前沿研究动态
• 刘泽文: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反抗性设计 • 唐启义: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与土壤元素相关性 • 叶恭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稻飞虱的生态风险评价 • 洪晓月:Walbachia功能 • 聚合抗虫基因育种:张启发(华中农大)、何光存、何玉卿(武汉大学) • 雷达观测:翟保平、程登发、吴孔明、封洪强 • 生态工程防治水稻害虫:俞晓平、吕忠贤、祝增荣
8.00
3.00
6.38 5.88
6.11
6.00 5.08 4.00
5.17
4.59 3.56 4.01
4.15
4.96 3.57
4.75 4.80
2.00
2.45 1.00
2.00
0.00
0.0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Hopper burn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Populations of N. lugens in Asia (Sogawa 1992)
Based on when the change of biotype 1 to 2 occurred
Late 1970’s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我国褐飞虱发生区域示意图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葛仲麟,丁锦华,田立新,黄其林。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七册 同翅目飞虱科
科学出版社1984
2亚科、2族、47属、123种 锥飞虱亚科:1
飞虱亚科:46 凹距族:9 片距族:37 触角第1节圆柱形 额中脊单一或基部分叉 额以中部最宽
后足基跗节外侧具小刺(褐飞虱属特征)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hm2,损失稻谷166万t。 ➢ 92年到2004年间,除97年发生较严重外,其余年份相对较轻。 ➢ 2005、2006年大发生,仅2005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就发生面积1.6亿亩次,损
失稻谷近102万t (中国植保植检网,2006)。 ➢ 2007年发生势头依然强劲,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约3.8亿亩次,褐飞虱比例
境外虫源时空分布的探明对我国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 着重要意义!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我国中东部地 区春夏季褐飞虱 向北迁飞的途径: ➢ M1第一次北迁 4月中旬-5月上旬 ➢ M2第二次北迁 5月中旬-6月上旬 ➢ M3第三次北迁 6月中下旬-7月初 ➢ M4第四次北迁 7月上中旬 ➢ M5第五次北迁 7月下旬-8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