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合集下载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年份灯下诱虫量迁入峰情况始见期终见期诱虫量∥头占年诱虫量∥%年迁入峰个数∥个第1个高峰日主峰日(第3代为主)主峰日诱虫量∥头200203-2910-171772982.761304-2306-164510200303-2511-16476963.251104-0104-01(第1代)700200404-1211-161979061.001204-1206-131808200504-0311-1515077662.811404-2106-1320480200603-2811-1335841179.021304-0206-05267560200703-1411-139057561.081003-3106-0713762200803-2111-193459927.471504-0506-044416200903-1711-091426537.761304-1308-10(第5代)736201003-1010-254523266.061404-2006-217536201104-1611-291951134.25906-0606-143216201204-0511-158589188.661204-2405-05(第2代)35136表12002—2012年白背飞虱灯下诱虫情况桂林是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南北迁飞和繁殖的中转站,发生危害严重。

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大量从南方迁入当地,在当地繁殖危害[1-3]。

6月下旬至7月,又大量随气流往北迁入到长江流域稻区危害。

桂林早稻稻飞虱发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0%左右,白背飞虱主害代一般为第3代(近几年第2代发生危害也较严重),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4]。

1白背飞虱灯下消长规律(以永福县为例)采用黑光灯或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每年3月初开灯,10月底停灯;每日19:00开灯诱虫,翌日7:00关灯取虫。

对2002—2012年灯下诱虫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年份白背飞虱始见期、终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第1个高峰日始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等进行比较。

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以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以及抗药性研究进展

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以及抗药性研究进展作者:熊战之刘伟中张凯赵桂东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以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其抗药性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背飞虱;水稻;发生;为害;抗药性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1-009-03知网出版网址:http:///kcms/detail/50.1186.S.20150127.1345.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7 13:45:38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白背飞虱逐渐上升为优势种群,对水稻造成了严重危害[1],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目前,白背飞虱的防治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由于不合理用药,白背飞虱对多种药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影响了药剂的防治效果。

因此,以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其抗药性研究进展,旨在为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1 发生规律白背飞虱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甚至在没有水稻的地区也有记载,如蒙古、西伯利亚等地[2]。

从我国的南方至北方,白背飞虱1年内发生的代数从11代到2代不等,南岭和西南稻区发生6~8代,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稻区发生5代,北方稻区为2~3代。

每年迁入的虫源由南至北依次推移:3月份长翅成虫随偏南或西南气流迁入云南以及珠江流域,成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气流的加强,4月至广东、广西北以及贵州、福建中部;5—6月下旬可至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地区;6—7月初可迁至南岭、华北以及东北南部,8月下旬以后,随着东北气流的影响,白背飞虱开始向南回迁,对南方双季晚稻危害[3]。

白背飞虱生物学特性

白背飞虱生物学特性

农技服务,!##-($):&’ + &.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王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安徽合肥!"##"$)责任编辑李布青责任校对张瑜摘要叙述了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危害及发生规律关键词水稻;白背飞虱;鉴别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和澳大利亚,几乎遍及我国所有稻区。

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其成、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部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呈“虱烧”状。

该虫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常年在. 月中、下旬灯下始见。

由于该虫体型小、迁飞繁殖力强、栖息荫蔽等特性,如遇田间适宜生境,易造成突发和爆发。

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 形态特征白背飞虱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翅型,长翅型有较强的趋光习性;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列成一条,称为“卵条”,卵粒香蕉形;若虫分’ 龄,体色有深浅之分。

白背飞虱可以在$, 种作物和杂草上完成生活史。

水稻是最适宜的寄主,其次是普通野生稻和稗草。

白背飞虱喜择稗草产卵,但若虫死亡率较高。

除水稻外,其他寄主只能勉强完成一个世代。

!( ! ( ! 成虫。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图$、!)。

长翅型连翅体长" ( , / & ( .01,短翅型体长! ( ’ / " ( ’01。

头顶长方形,显著突出于复眼前方,小盾板中央姜黄色或黄白色,两侧为黑褐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

!( ! ( " 卵。

卵形似香蕉,长# ( ,01。

五(2)代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五(2)代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十三
2010 07 28 五(2)代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白背飞虱是外源性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市水稻中期常发性害虫。

今年“梅雨”期间,前期雨水较少,不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但后期雨水较多,十分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迁入,7月上、中旬出现明显迁入峰,目前田间虫卵量较高。

一、发生情况
本站灯下白背飞虱7月2日始见,比去年迟5~10天,7月18~20日出现第一迁入峰,7月22~25日出现第二迁入峰。

截止7月26日累计诱获177头。

比去年同期393头减少55%。

田间虫量:系统田7月25日调查机插秧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为260~460头,平均360头,比去年同期225头增加60%;直播稻百穴虫量为780头,是去年同期100头7.8倍,百穴卵量1530粒。

7月27日普查11个镇46块田,白背飞虱百穴虫量:移栽稻田为0~940头,平均366头,是去年同期46头的7.9倍;直播稻田为0~1910头,平均282头,是去年同期22.2头的12.7倍。

百穴卵量0~3240粒,平均830粒。

随着外地成虫的迁入和卵的孵化,田间虫卵量还将上升。

预计今年白背飞虱将是一个中等偏重发生趋势。

二、防治意见
详见本站《水稻生长中期病虫防治技术意见》。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桂林市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对桂林市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包括灯下诱虫量、田间虫量等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背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措施;2002—2012年;广西桂林桂林是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南北迁飞和繁殖的中转站,发生危害严重。

每年春夏之交,稻飞虱大量从南方迁入当地,在当地繁殖危害[1-3]。

6月下旬至7月,又大量随气流往北迁入到长江流域稻区危害。

桂林早稻稻飞虱发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0%左右,白背飞虱主害代一般为第3代(近几年第2代发生危害也较严重),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大[4]。

1 白背飞虱灯下消长规律(以永福县为例)采用黑光灯或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白背飞虱进行诱集,每年3月初开灯,10月底停灯;每日19:00开灯诱虫,翌日7:00关灯取虫。

对2002—2012年灯下诱虫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年份白背飞虱始见期、终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第1 个高峰日始见期、主峰日诱虫量等进行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12年,白背飞虱始见期最早为3月14日(2007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终见期最晚为11月29日(2011年),一般为11月下旬。

年灯下迁入峰为9~15个,平均12.4个。

全年第1个迁入峰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最早为3月31日(2007年),而2008年第1个高峰日出现在6月6日,相对较晚,该年迁入峰个数也最少,仅为9个。

1.1 诱虫量2002—2012年诱虫量相差较大,11年平均年诱虫量为76 504.4头。

最高年份为2006年358 411头,其次为2005年150 776头,分别是最低年份2003年(4 769头)的75.15倍和31.62倍,其余年份诱虫量在14 265~90 575头。

白背飞虱年诱虫量占总诱虫量比例一般在60%以上,即白背飞虱迁入量大于褐飞虱,仅有2008、2009、2011年白背飞虱占年诱虫量的27.47%~37.76%。

繁昌县白背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繁昌县白背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是繁昌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白背飞虱是危害当地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白背飞虱在繁昌县主要危害代是中稻上的四(2)代、五(3)代和晚稻上的六(4)代[1]。

通过对1991—2011年白背飞虱的灯下和田间数据比较,发现白背飞虱在繁昌县有些年份的不同代次在部分田块上大发生,给农户造成较重的损失。

笔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拟找出白背飞虱在当地大发生的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1发生特点1.1有大发生、局部大发生的年份从表1可看出,白背飞虱在繁昌县1991年大发生,1995、2000、2010、2009年局部大发生。

1.2大发生或局部大发生年份间其危害代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近20年来,繁昌县白背飞虱大发生的1991年、局部大发生的1995、2000、2010年发生高峰期在四(2)代的中稻上,局部大发生的2009年发生高峰期在六(4)代的晚稻上。

2发生原因2.1迁入时间早,迁入量大白背飞虱大发生的1991年、局部大发生的1995、2005年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日早,均在6月5日之前。

繁昌县1991—2004年(诱虫测报灯是白炽灯)[2],1991、1995、2000年截至7月20日白背飞虱平均累计诱虫量为410头/百丛,是其他发生程度较低年份同期平均累计诱虫量的2.4倍;2005—2011年(诱虫测报灯是佳多频振式诱虫灯),2005、2009、2010年截至7月20日白背飞虱平均诱虫量为1625头/百丛,是其他发生程度较低年份同期累计诱虫量的3.6倍。

因此,初见日早是发生程度重的一个信号;而灯诱虫量高反映迁入虫量高,预示着田间成虫量高,是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气候因素白背飞虱迁徙转移受季风气候影响,迁入降落主要靠降雨完成。

因此,雨日雨量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白背飞虱的迁入量。

历年繁昌县气象资料表明:在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年份,梅雨季节明显,南风频繁,雨日多,雨量大,白背飞虱极易大量迁入降落、产卵和若虫孵化[3]。

对1991、1995、2005、2009、2010年白背飞虱迁入及主害代发生期的1个月内的雨日雨量分析:雨量≥0.1mm/d ,平均雨日为14d ,平均累计雨量390mm ,降雨系数33,温雨系数16,晴雨系数3。

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简介及防治方法

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简介及防治方法

水稻害虫“白背飞虱”简介及防治方法[中文名] 白背飞虱[学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目] 同翅目[ 科] 飞虱科[寄主] 水稻麦类玉米高粱[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即形成所谓“冒穿”。

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卵图幼虫图成虫图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颜面部有3条凸起纵脊,脊色淡,沟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长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蓝白色斑,雌虫的两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虫则为黑色,并在前端相连,翅半透明,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毫米,灰黄色至淡黄色、翅短,仅及腹部的—半。

ü 卵尖辣椒形,细瘦,微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并出现2个红色眼点。

卵产于叶鞘叫中肋等处组织中,卵粒单行排列成块,卵帽不外露。

飞虱的综合防治可归纳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数,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选用抗虫良种是防治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布局品种,加强栽培和肥水科学管理。

施肥要做到控氮、增钾、补磷,灌水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使植株生长稳健,以减轻虫害。

灰飞虱可结合冬季积肥,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二)保护利用天敌选用选择性农药(如扑虱灵),减少施药次数,用量合理有利保护天敌。

采用草把助迁蜘蛛、养鸭食虫等措施,对防治飞虱也有较好效果。

(三)药剂防治化学农药是防治飞虱的重要手段,“压前控后争主动,合理用药保丰收”是防治飞虱的重要策略。

压前控后,就是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害代的发生数量,取得防治上的主动权。

灰飞虱要“狠治一人,控治二代”,防止病毒传播。

对早稻和中稻采取穗期重点用药,对晚稻采取分蘖期重点施药。

2005年荔波白背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05年荔波白背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历 年 偏 少 1. h 大 田主 害 期 6月 1 2 日 , 均 气 温 2 .℃ , 09 ; —0 平 4 6
较 历 年 偏 低 O 1 。降雨 日数 1 , . 8d 比历 年 同 期多 3 。降 雨 .d 4
栽 插 面 积 的 7 . 。 成 部 分 田块 落 塘 枯 死 , 治 成 本 加 大 , 89 造 % 防 农 民增 收 受 到 影 响 。现 将 其 大 发生 原 因及 采 取 的防 治 对 策 简
维普资讯
2 16 c 年第 , 0 9卷第 4朝 玛 )

20年 05 荔波白 虱大发生 及防 背飞 原因 治对策
陆金 鹏 何 忠 雪 陈丽 莉 莫定言 李迪 兰
( 州 省荔 波 县 植 保 植 检 站 ,5 4 0 贵 580 ) 荔 波 县位 于 贵 州 省 黔 南 布依 族 苗 族 自治 州 的南 部 , 处 地 云 贵 高 原 向广 西 丘 陵 的 过 渡 地 带 ,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7 3 地 0 。7~ 18 1 0 o8 .北 纬 2 。 5 3 57 o9 。最 高 海 拔 l4 8m,最 低 海 拔 6 3 0m, 县 平 均 海 拔 7 88m。属 中亚 热 带 季 风湿 润气 候 区 , 0 全 5.
析如下 :
量 342nl,较 历 年 同 期 偏 多 120 1. ul 0 . mm。 平 均 相 对 湿 度 8
8 % 。日照 时数 2 . h 同历 年 比少 3 . h 3 7 , 9 O8 。6月 5日降 暴雨 。
雨 量 5 u , 6nl 占大 田主 害 期 的 总 降雨 量 的 1 . l 78 %。
种植 水 稻 、 米 、 菜 为 主 。 玉 油 白 背 飞 虱 是 荔 波 水 稻 的 重 要 害 虫 之 一 .每 年 发 生 5 6 - 代 。 害 代 为第 3代 和第 4代 , 生 时 期 峰 期 频 繁 , 量 大 , 主 发 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背 飞 虱 !"#$%&’’$ ()*+,(&*$ ( , 属同翅目( ./01234) -". 、 飞虱科( 。白背飞虱广泛分布于南亚、 东 /"0%&*$) 1&’02$+,3$& ) 南亚、 太平洋岛屿及日本、 朝鲜和澳大利亚, 几乎遍及我国所 有的稻区, 包括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以及西南稻区, 西北稻 区可达新疆自治区的米泉等地。 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水稻, 其成、 若虫直接刺吸稻株的韧皮 部汁液, 造成水稻生长缓慢, 分蘖延迟, 瘪粒增加; 为害严重时, 造成稻株枯死, 呈“ 虱烧” 状。该虫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常 年在 5 月中、 下旬灯下始见。由于该虫体型小、 迁飞繁殖力强、 栖息荫蔽等特性, 如遇田间适宜生境, 易造成突发和爆发。是 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 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 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 白背飞虱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 6 "- 7 ,
"
河北、 西南部分省也严重受害,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 稻飞虱在我国主要稻区持续严重发生,部分稻区 ’((( 年, 特别是在晚稻、 单季稻上大发生,甚至爆发成灾; 其中 ’((& 年是 (# 年代以来稻飞虱第 " 个重发年。江淮及长江中游 稻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冒穿( 虱烧)。 "##% 年台风和降水偏 多等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移和繁殖为害, 大部稻区发生重于 "##$ 年同期。 !!# 影响白背飞虱爆发的原因 白背飞虱发生、 繁殖和为 害与水稻生育期吻合,这为飞虱定居繁殖提供了良好生态 环境和营养条件。迁入期早、 迟影响白背飞虱发生量。一 般认为,& 月 ’# 日前有明显迁入期的为早发生年,& 月 "# 日后才有主要迁入峰的为迟发生年,迁入早,发生量增加。 由于杂交稻一般于 % 月上中旬移栽,( 月底至 ’# 月初成 熟,生长期间的湿、 温等生态条件,都适宜飞虱的繁殖和为 害。所以,迁入越早,其为害期越长,虫量积累越多,积累 为害越重。迁入主峰期出现早迟与主害代发生程度呈显著 相关。 天敌数量和天气条件对白背飞虱发生量亦有影响。成 虫羽化至开始产卵的高温影响后代发生数量。在若虫孵化 盛期,暴雨增加低龄若虫死亡。天敌对飞虱 亦 有 控 制 作 用,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未来发生趋势 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生危害 过去 #% 年是近百年甚至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胥瑞( , 男, 贵州兴义人, 助理农艺师, 从事农业推 !9&9 , ) 广工作。 "%%&;!!;!& !视频 (
"- 卷 " 期
胥 瑞等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
两种飞虱混合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比单一白背飞虱为 害有加重趋势, 褐飞虱虫口比例的增加对种间混合为害有 促进作用。另外,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会对褐飞虱的 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稻田耕作方式和品种布局的不同, 能引 起两种飞虱各自种群数量的变化, 两者会交替成为田间的 优势种群。 白背飞虱在迁飞规律、 为害方式等方面与褐飞虱有许 多共同之处,但在发生时间、 生态位分布、 繁殖能力等方面 有显著差异。生产上白背飞虱防治应着重于当代治理。在 两种飞虱混发时应区别重点,综合考虑寄主天敌、 农药防 效及施药技术等诸方面因素制订综防策略。 ! !!" 发生规律 暴发流行 在我国, 稻飞虱对水稻生产的为害经历了
!#$
越冬及虫源

稻飞虱除在中国海南、 两广南部及云南
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 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常年 均不能越冬, 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源于国外。 每年初迁入的稻飞虱虫源由南向北依次推移。白背飞 虱的迁入和迁出期一般比褐飞虱提早 !% 6 !$ :。) 月份长 翅成虫随西南或偏南气流迁入珠江流域和云南红河州, 成 为早稻上的主要虫源。此后,随着西南气流的加强, ( 月迁 至广东、 广西北部与湘、 赣南部及贵州、 福建中部; $ 月下旬 至 5 月中下旬中国南方早稻接近成熟, 可迁至长江中下游 和江淮地区。5 月下旬至 & 月初南岭地区早稻成熟, 成虫可 迁至华北和东北南部常年 - 月下旬后, 中国季风转向, 北方 稻区迁出虫源在东北气流运载下向南回迁, 对南方稻区双 季晚稻造成穗期危害。每年均出现有规律的 $ 次由南向北 和 ) 次由北向南的迁飞过程。 " 为害症状 白背飞虱田间主要为害时期通常在 & 月下旬至 - 月上 旬, 一季中稻受害严重; 褐飞虱田间为害时期通常主要在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一季中稻后期和双季晚稻受害重。 白背飞虱成、 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 通过口针刺吸稻株 韧皮部汁液为害水稻, 高龄若虫和成虫的取食量较大。其 取食会导致水稻各种氨基酸含量、 光合作用速率、 叶绿素含 量、 保护酶活性发生变化。 雌虫产卵时, 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 易使稻株失水 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 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 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 冒穿” 、 ” 透顶” 或” 塌圈” 。 严重时颗粒无收。在白背飞虱的取食过程中, 有可能传播其他 病害和病毒, 如成、 若虫还可传播水稻齿矮等病毒。 # 与褐飞虱的关系 通常,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 在时间和空间位上的竞争和互作。在空间上, 白背飞虱主 要为害水稻中上部, 褐飞虱主要为害水稻下中部; 在时间 上, 白背飞虱集中在水稻的拔节至孕穗期为害, 褐飞虱则集 中在水稻中后期的孕穗期至灌浆期为害。 对营养和生态位的竞争使两种飞虱之间存在着程度不 同的互作效应, 即一种飞虱的羽化、 性别、 翅型等生物学特 性都受到异种飞虱的影响。无论是种间还是种内, 密度对 两种飞虱种群均表现为一定的负效应。比较而言, 褐飞虱 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褐飞虱在田间的居留比率高于白背 飞虱。在自然条件下, 个种不可能占据相同的生态位。白 背飞虱大都栖息于较高的稻株部位, 而褐飞虱常栖息于较 低的部位。
农技服务, : "%%&, "(( ") (" , ()
责任编辑
李布青
责任校对
张瑜
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
胥 瑞!, 何 娟"
( 贵州贵阳 $$%%"&;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农业服务中心, " #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农业局)
摘要 阐述了白背飞虱的危害、 爆发原因、 发生规律及发生趋势。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从局部稻区到整个稻区的演变过程。"# 世纪 "# 年代仅在 江苏、 上海大发生过; 黔、 湘、 鄂、 赣一带曾局部大 $# 年代川、 发生: 但仍属江南部分省 %# 年代局部地区稻飞虱危害加重, 的早、 中稻上间歇发生的害虫, 在晚稻上偶有成灾记录; &# 年代以来稻飞虱的危害日趋严重, 从局部危害成为稻区最 主要的危害。’()&、 发生面积分 ’((’ 年我国稻飞虱大爆发, 别为 ’)"’ % 万和 ’%$% ! $ 万 *+ 。不仅南方稻区, 而且天津、
迁入范围、 迁入量、 迁入时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密 切相关。暖冬使越南等境外或我国稻飞虱越冬区的稻飞虱 迁人期提前, 为害期延长。我国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 多出现在 / , $ 月副高较强的年份, 厄尔尼诺年的次年稻飞 虱有可能严重发生。 秋季台风偏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 偏北, 气温 较常年同期偏高。盛夏不热, 晚秋不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 稻飞虱的迁移和繁殖危害。 $!# 栽培制度影响 近年来, 我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 发生了剧烈变化, 双季稻面积缩小, 单季稻面积扩大, 单双 季稻混栽及多种栽培方式共存, 以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 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宏观生态环境是有利的, 但从微观上 给害虫提供了大量的适生环境, 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 多, 为稻害虫尤其是水稻螟虫提供了新的取食、 活动、 栖息 和越冬场所, 有利于害虫栖息, 产卵和繁殖。 当前我国杂交稻选育品种资源中, 对褐飞虱有抗性的 抗源材料较多, 但对白背飞虱有抗性的材料几乎没有, 所以 白背飞虱在以后的 / , $ 年内仍是个上升的趋势。 $!&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 由于近几年水稻主要害虫灾变 频率高, 滥用农药现象普遍。化学农药次数多, 用药量大, 且 大量使用高毒农药, 造成稻田有益生物种群减少, 稻田天敌种 群数量下降, 自然控害作用下降。同时,滥用和长期使用单一 化学农药、 不合理用药等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水稻生长前期防治螟虫时因不适当地施用某些杀虫剂 (如三唑磷) , 杀伤蜘蛛、 寄生蜂等有益天敌和刺激稻飞虱 的繁殖能力而引起稻飞虱更趋猖獗, 加大了后期防治稻飞 虱的难度, 也增加了杀虫剂的使用量, 经济、 生态效益均受 影响。 参考文献
[ 科学出版社, ’]丁锦华 ! 中国经济昆虫志,同翅目飞虱科[ 0] ! 北京: ’()-: ’/)! [ 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胡国文 ! 白背飞虱的研究概论[ 0] ! 南京: ’((": ’ 1 /#! [ 顾正远, 曲小波 !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暴发特点及预警指标体系 /]肖英方,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张谷丰, 张建明 !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 -]张夕林, 标研究 ! 植保技术与推广, : ’((), ’)( ") ’- 1 ’%! [ 林友伟,张晓梅,沈晋良 ! 亚洲稻区灰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 2] ! 昆虫 知识, : "##$ , -"( ’) ") 1 /#! [ %]林 莉 !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及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2] ! 云南农业科技, : ’((#( /) ’% 1 "#! [ 林凌伟,董国,汪恩国 ! 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昆虫的防治实践与研究 &] [ : 2] ! 昆虫知识, "##’, /)( %) -"% 1 -")! [ 王家东, 王玉国, 颜士洋, 等 ! 几种药剂单用和混用防治麦田一代灰飞 )] 虱药效试验[ : 2] ! 现代农药, "##%, $( ’) -- 1 -$! [ 胡 洋,葛洪波 ! 新农药防治水稻灰飞虱若虫田间药效试验 (]沈丽丽, [ ( : 2] ! 浙江农业科学, "##%, ") "## 1 "#’! [ 吕芬, 黄新动, 翟秀英 !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 ’#] 2] !安 徽农业科学, : "##%, /-( () ’(’& 1 ’(’)! [ 罗嗣金 ! 宁国市 "##$ 年六( 代稻飞虱暴发原因浅析与防治对策[ ’’] -) 2] ! 安徽农业科学, : "##%, /-( %) ’’-), ’’$#! [ 侯再芬 ! 稻飞虱秧田虫量与本田虫量关系的研究[ ’"]王克贵, 2] ! 安徽农 业科学, : "##%, /-( ’) ’#’! [ 葛红卫, 金高松, 卢丽萍, 等 ! 稻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 [ : 2] !"##%, /-( ’&) -/-" 1 -/--! [ 付佑胜, 赵桂东, 熊展之, 等 !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试验[ ’-] 2]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