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传播与人的社会化

合集下载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当下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传媒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并驾齐驱的传播格局.大众传媒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之一的身份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演变至今日,其影响更加凸显。

那么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在这里为了通俗起见,我们姑且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产生的使得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影响。

很显然,大众媒体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社会化的作用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不管是人们熟烂于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被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各种知识,还是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谈资的休闲娱乐方式,它们都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变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以其不可比拟的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来扮演人们价值观念的向导,指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

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的传媒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展现形式,以海量的信息做铺垫,迎合了人们追求形式多样化和内容丰富性的心理需求。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社会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和媒体所代表的观点,这些附加于新闻报道之上的舆论往往是媒体或权威人士对特定社会成员角色扮演的要求,这些要求经过受众的内化形成每一位受众的个人意识,进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大力宣传先进感人事迹,树立各行各业普通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揭露贪污腐败等社会阴暗面,对越轨行为进行积极性控制,潜移默化地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此来对受众进行教育,完成社会化过程。

从这点来说,大众媒体处于全民教育重要的一环,其报道的客观公正与否和其隐藏在报道之下的倾向直接关系到受众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所以大众媒体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大责任。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演讲稿范文

人的社会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深刻而广泛的话题——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更是我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体验,逐渐掌握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逐渐适应并融入社会。

二、社会化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化使个体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使个体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3.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化使个体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促进个人成长。

社会化使个体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三、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2. 注重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

4. 培养创新精神。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如何实现社会化1. 学习社会知识。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法律等知识,了解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素质。

2. 参与社会实践。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使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加顺利。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信念,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结语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人。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
30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
1.人内传播是一个行为主体内部的信息活动; 2.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3.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4.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 富的传播现象。 5.范畴:面谈、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一对一 网络聊天等。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
10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听觉信息 视觉信息接收系列 听觉信息接收系列 输出系列 视觉信息输出系列
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输出过程
图 人的视听觉信息. 处理模式
6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二)人内传播的性质
.
7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
23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是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 和改造;
二是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型图;
.
24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是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 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且按照 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人内传播的特点
1、隐蔽性
.
35
2、内动性
.
36
3、短途性
.
37
4、思维性
.
38
5、具有语言传播的特点
.
39
语言传播的基本条件
1、传播者:主我
.
40
2、信息:内储信息
.
41
3、语言:内部语言
.
42
4、接受者:客我
.
43Leabharlann 5、反馈:内省.44
(三)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 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 系的活动,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本质的反映。
.
29
主我
象征符
客我(me)
.
30
自我
“如同冲动与理智互动产生心灵一样,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而自我的本 质又是通过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结果——现 实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这些行动包括主我 与客我间的对话、谈判等方式。主我提出 要求、愿望,客我对这些加以裁定,哪些 可行,哪些应该中止。”
.
31
(二)自我互动
.
20
2、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应,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
21
3、人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创造性,是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 的反应。
.
22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 基础。
.
23
三、人内传播:社会心理过程
人内传播不仅具有社会性也具有明确 的互动机制。
.
24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 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 程进行系统研究 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非诚勿扰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 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 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 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 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 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 传播活动。” ——郭庆光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5期 2 0 1 0年5月 成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ninl ̄Univer., Vo1.30,No.5 

Mav.2010 

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5—0149—02 

人内传播与人的社会化 

胡 晓 ,彭佳琪2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519087; 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本文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以“泛化的他人”为特征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分解为媒 介社会、社会映射、人内传播等人类传播子过程,试图通过米德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分析各子过程的作用,并解 释它们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及人内传播之影响。 关键词:媒介;自我;人内传播;社会互动;泛化的他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芝加哥学派承前启后的学者之一,乔治・米德 (George・Herbert・Mead)提出以心灵(Mind)、自我(Self) 及社会(Society)三个基本概念衍化而成的社会互动理论。 在当代社会,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与媒介紧密相关,而社会化 的各要素(媒介,社会,人)之间相互作用明显。 一、社会大合唱的三个主角:媒介・社会・人 在米德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表面看来是人 有自我,有思维,会思考,并最终产生各种思想。但实际上, 米德认为人的心灵、自我更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从本质上而 言是人的行为的产物。“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 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在社 会这个大集体中,个体以往的行为经验决定了今天个体的 实际行为,而这些行为又被他人看在眼里,使他人对“我” 的印象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看法。“我”则从若干个社会映 射与印象反馈中完成对“自我”的寻找和定位。所谓“泛化 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即指个体在他人眼中发现 自我,并最终依靠他人眼中的印象管理机制而进行社会化 这一过程。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映射与互动:社会中的个体关系 莎士比亚曾说,“世界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 怜的演员。”用米德的互动论分析之,舞台之于世界,恰如戈 夫曼的“拟剧”之于现实世界。每个人都在社会这出复杂 的舞台剧中,演自己的戏。但是,人在这个舞台上却绝不仅 仅是一个个“可怜的演员”。这个舞台之所以能够形成,就 是因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的相互关系。如马丁・布 伯所言,“构成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关系,人生存的基本事实, 是彼此关联着的人。”华裔诗人北岛亦有一首名日《生活》 的短诗通篇就是一个字:网。可见,不论是作为学术的社会 学,还是作为艺术的文学,都认可社会生活作为“人的关系 的集结”之本质。 我们不禁要发问:这些复杂如网的关系如何形成?在 米德看来,它们实际上就发生在作为个体的“自我”泛化他 人眼中的印象这个“动作”(act)之中。人们从小到大,都在 不停地寻找自尊、自信,并不断以自强、自爱等高尚品质激 }收稿日期:2010-03-07 励自己。理论上而言,这些道德含义极强的人生激励都属 于米德提出的“主我”(I)之一部分。这个“主我”在社会 化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他人眼中“宾我” (Me)的部分越来越达到“主我”要求的完美状态。 随着人们对“自我”的不断充实,心灵社会的形成,个 体的单面映射也逐渐成为社会关系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使这些关系形成之后能够积极地相互作用,人们又在各 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与形态多样的媒介影响中学会了自我构 建和自我认同。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概念一样,“自 我”与“心灵”的形成恰如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介一 样,具有一种“高度现代性的轮廓”因此,在这具有后现代 性的媒介社会中,人类的交往首先因为人内交流而焕发出 交流最古老的意义,正如希腊文化对于西欧现代文明产生 的影响一样。 依麦奎尔对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论观点的描述,“媒介对 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参与者需求的反应。无论个 人的还是集体的,媒介以一贯的方式对各项单独要求做出 反应。”在这里,“各项”即指个体的自我的观点,实质上是 人内交流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这些思想,在媒介 社会中往往以单一的“反应”形式建立。这与达尔文理论 中动物界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有一个形而上层次的照应。 而在现代传播中,这种“反应”绝对不是动物的本能欲望, 而是人类通过思考形成的某个关于交流的想法。是人类社 会中早于有现代媒介参与的传播经验中已经形成的各种社 会关系将这种“刺激”赋予了个体心灵的认知意义。麦奎 尔的话无非是在强调这种社会关系对自我建构、个体对媒 介认识的影响。这正是实证主义思维的魅力所在,即认为 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传播活动中,而是特定的 传播情境决定了特定的传播机制。 “我们总是生活在某个现在之中,这个现在的过去和未 来是完成现在的活动的领域的延伸。这个现在是新生事物 出现的场景。新生事物……出现的社会性恰恰就是我们心 智的结构。既然社会已经赋予我们以自我意识,我们就能 够使个性从事范围更广泛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理性的自 l5O 成宁学院学报 第30卷 我之间的交流超出了我们生活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在米德 看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要求社会各部分和社会环境拥有 

一种较为准确的、始终如一的和完整的局面。因此,媒介被 强调作为上述各个方面的联系者,确保社会具有内部整合、 秩序建立及应急的能力,从而将社会建立在一个合理、共 有、准确的现实图景的基础之上。在此,媒介的客观性和工 具性凌驾于其他属性指标之上。 媒介之于人类,犹如他者之于自我,是自我印象的评判 者和反馈源。媒介既是个人社会化的载体,亦是社会联系 发生并形成动态平衡的有机组成方式。社会就是在这样的 相互作用中进行新陈代谢,以保持自身时刻处在一种流动 的平衡状态之中。因此,在一个现代媒介社会,人类需要随 机应变的本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传播格局。作为社会基点 的人,in再以一维的机械模式维持自己交流的尊严,而是以 点的多样化运动形式来展现其社会轨迹,试图在二维甚至 三维的层面上构筑出“点”对“面”的影响。因此,对媒介工 具的运用以及对传播方式的改革已经在传播学领域大行其 道。每一个传播者都明白:一一对应的“刺激一反应”机制 不再百试百灵,反而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在复杂的现代传 播网中有了更多发挥的余地。 2.媒介社会:现代人类的发展情境 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中,金城武所扮演的角色 曾因失恋的困扰而对一瓶风梨罐头说话。同样,现实生活中 的我们在极度苦闷的时候也可能和身旁之物说话。在这种 别样的“对话”中,作为人的“我”把身外之“物”当成了倾诉 对象,此物却决不会成为“媒介”将“我”诉说的内容泄露出 去。在这里,作为倾诉对象的“物”成了信息传递的终端,信 息到这里的传递过程即打止,“物”成了拉斯韦尔“5W”传播 模式中的“人”——信息接收者。而不会撒播信息、不会反 馈信息的“物”成了最纯粹意义上的倾听人,接受信息后不再 对信息做任何加工。媒介作为“物”的客观性和信息接受者 作为“人”的能动性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使得人在现代 媒介冲击下呈现出非理性的后现代特征。 然而,无论人采取怎样的行为来认证自我,与他人交 流,这些行为始终是发生在社会中,始终属于一种社会行 为。离开了人的社会行为,人的“心灵”、“自我”都无法产 生,这就是社会互动理论最关键的大环境建构:什么样的环 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一旦脱离了环境,人类就不能形成正 常的自我。 离开了自我的生长环境,离开了人的社会行为,我们就 不能完整地形成独立人格,就没有人的心灵、自我,就没有 人。换言之,人之为人全在于人的社会行为。米德认为“没 有构成社会制度的有组织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活动,就根本 不可能有充分成熟的个体自我或人格”,其中心思想是指人 的心灵、自我都是在个人所参与的社会行为与活动中产生 的,“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包括那些经常被冠以‘心灵’和 ‘自我’的东西,都最好被理解为在一个更基本的过程中出 现的。”这个“更基本的过程”,指的就是有人类参与、包含 人类行为的社会过程。比如,个体的社会化。 当代社会发现了许多返祖的狼孩、熊孩、猪孩,在发现 他们时,这些幼童都已经失去了说话能力,只会跟着哺育他 们的动物嚎叫。即便假以时日,让他们重回人类社会,接受 人类教诲,他们在识字认读和社会交流上,与同龄人仍存在 一定距离。这证明了米德以生长环境为大背景的社会学互 动理论的真理性。个体因此而由点成面地形成网状连结, 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出现,整个社会呈现出整合的良性运 行状态。这样的理论给予米德的社会互动理论以极佳的发 挥天地,使得作为其理论中心概念的“自我”、“心灵”等术 语都有了一个培养的社会大温床,其丰富的内涵就在人际 问互动、符号化传播中逐渐充实,令其概念在传播学层面上 形成一个丰满形象的社会化过程。 3.人内传播:个体的社会化机制 个体的社会化实际上是“自我”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自我的形成有赖于成功的人内交流——即与自己交流。 在和自我的不断对话中认识社会,又在与社会的不断对话中获 取自我,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心灵。 米德认为个体的社会化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阶段 (imitate),游戏阶段(game),游戏规则阶段(play)。一个人 的成长过程,即是“泛化的他人”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 程。从“一个只有我的世界”到“生活在别人和我的共同世 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习惯通过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来确立某 种映射,并通过这些映射来确立自我印象的评价与管理系 统。为什么我们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因为我们 依靠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来重塑自我。一些早熟的孩子也会 通过扮酷、特立独行来显示自己和同龄孩子的不同之处,以 及向这个世界显示自己的不幼稚。相反,一些相对而言已 经完成了社会化、心智已从“游戏”向“游戏规则”阶段完成 过渡的大人,却反而喜欢扮嗲、装嫩,在服饰谈吐、待人接物 等方面出现“趋童化”倾向。比如,某些带“不想长大”“童 话”等字眼的歌曲被哼唱得格外深入人心。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一个可供 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能不能进行自我交流。 我们常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意思就是自己才是最难 超越的。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创造了 亚洲经典时,心态是助他取胜的关键。在以往的训练中,他 跑进过12秒,因此对他而言,“战胜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比赛过程中,丝毫看不出他的紧张或者由此导致的实力 不能正常发挥,而只能看到他自信的笑脸以及奔跑的风姿。 这说明他在拥有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主我”与“宾我” 之间的平衡把持得当,既不会夜郎自大,亦不会妄自菲薄。 从传播学层面上来说,他的这种自信心理正是基于成功的 人内传播机制——成功的自我交流、自我对话以及自我调 试。当然,时刻要记住的原则是参考他人的意见,自主做决 定。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习惯生活得“找不着北”,不停地 重复“郁闷”“无聊”等后现代词语,证明他们既对自己不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