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新部编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

(一)设计特色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太阳是颗恒星,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同时同学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想象自己跳到地球以外的空间视角去观察。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 、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教材上提到的可供研究城市有乌鲁木齐、北京、巴黎、伦敦、纽约,而我只选择了三个城市:成都、北京、纽约。

通过“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

通过“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引起对经线、时区的关注

再通过“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同学们认识到人为规定的必要。选择成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成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

2、成都在北京的东边,两个城市恰恰处于两条相邻的经线上,学生很容易算出

两个城市间相差1个小时,能快速理解时间和经线互相对应的关系。

3、成都与纽约这两个城市刚好在地球的相对面,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

上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对人为规定的思考,意识到仅仅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能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引出东经180°(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的经线的思考)

二、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接着,请孩子们运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先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为每个同学观察其他同学的模拟活动打下基础。再有老师和学生代表从两个角度来模拟,一是站在地球人真实体验的角度模拟地球上的人每天看见太阳、星星在运动;二是周围的太阳、星星不动,地球应该怎么动才能出现刚才同样的现象。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三、借助地球仪和课件辅助教学

1、地球仪的改良和使用

针对演示用地球仪:我用黑色黑口袋遮住它的一半,当老师转动地球仪时,学生会很直观、生动的观察到城市转入黑夜和迎来黎明的场景。为之后给学生的

简易版的地球仪做好模型的铺垫。

为了研究的方便、每组的地球仪都这样改装是不现实的。学生使用频繁,塑料纸容易变形。同时,也不利于同时观察地球上任意城市在同一时刻的状态。因此我将发给小组的地球仪进行的简化,将底座的一半涂成白色,用以表示白天的区域。在所有地球仪上标出今天研究的主要城市----北京、成都、纽约。

2、课件的使用

针对本课后半部分关于时区、以及以及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由于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此部分涉及的新知较多,专业术语较多,比如每15°为一个时区、东、西经180°……因此就少不了简单、易懂的PPT课件,我用横切开的橘子模拟地球仪的横截面、找经线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主要信息。

运用实时的时间软件,展示时钟、顺时针、逆时针、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直观形象。

四、增加趣味性

为了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有视角转化的感受。我还在设计中安排了几处角色扮演类的活动来增加趣味性:如面向全体的“超人行动”。一方面有趣,另一方面潜意识的暗示学生我们的观察视角已经处在宇宙空间了,就可以更宏观地观察地球的自转。又如面向部分学生的师生模拟实验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充分体会模拟实验带来的学习上的形象感。再如推荐图书《环游地球八十天》,增加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二)授课效果

上完本课之后,学生普遍能够保持持续的热情研究本课的知识内容、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探究、体验、思维训练活动中,效果良好。

在知识层面,学生能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现象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同时知道世界各地时间存在差异,了解为什么会有差异。

在思维层面,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在模拟实验的益处,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大胆地将日常的逻辑联系与宇宙间物体的运动关系建立联系,这是思维上的进步。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敢于体验的能

力。体会到认识事物会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课后反思

一、课前充分备课,加强自我学习

课前充分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是我这堂课的最大的收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先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科学教师用书、初中、大学相关教材、当然包括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在教师自身彻底的弄清楚本课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法学习新知。比如在教学中用“切橘子”类比地球上时区的划分就是在教师充分认识了地球上时区划分的基本知识形象化的知识探究环节,结果效果不错学生易理解、能接受。所以教师课前的临时充电和知识阅读是很必要的。

二、抓准教学目标,上课才能不“跑题”

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保证上课不“跑题”的关键,因此我再三分析教材、研究教参、遵照课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了教学的版块,即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和了解地球上不同区域迎来黎明的不同两大知识版块。这样才不会出现知识体系上的框架混乱。上课才不会”跑题”。三、教案设计中注重优化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使用。

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我用到了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模拟重现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十分形象和直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很充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方法的用心设计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

四、不足:对于现场学生,给予他们的关注还不是很全面,课堂评价坚持地

不彻底。希望以后多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