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_母亲神话_与重建_母性关怀_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种视角(1)

合集下载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范文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范文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篇一一、引言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后现代视角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

在她的女性文学作品中,戏仿和解构是两个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她的作品。

二、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女性文学背景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

她的作品不仅关注女性的命运和情感,还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在后现代背景下,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解构传统、颠覆权威的特质,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戏仿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应用戏仿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她通过对传统故事、人物形象和文学体裁的戏仿,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框架,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解构和颠覆的特质。

在她的作品中,戏仿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手段,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戏仿,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四、解构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体现解构是后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

她通过对传统观念、价值和社会结构的解构,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在她的作品中,解构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思考方式,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解构,使读者对现实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五、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戏仿与解构的互动关系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戏仿和解构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戏仿为解构提供了批判和反思的对象,而解构则为戏仿提供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两者共同作用,使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在她的作品中,戏仿和解构共同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现实世界。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_王玉春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_王玉春

总26卷 第3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 o l .26N o .32005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 .2005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母爱主题王玉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母爱主题的书写从“五四”开始真正起步,“五四”女作家们对母亲的依恋,使其在叙事中采用仰视视角,而将母亲推上了神坛。

三、四十年代,女作家们开始以平视的视角书写母爱主题,母亲逐步从神坛上走下来。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强化了“审母意识”,母亲彻底回复到了世俗化的真实世界中,充分展示了母爱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母爱主题;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3—0155—03收稿日期:2004-12-08作者简介:王玉春(1980-),女,山东威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母爱主题称得上是一个不变的经典,从古代神话中对人类母亲女娲的礼赞开始,一种强烈的母爱崇拜倾向便一直延续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多被纳入封建道统的思维模式中,母亲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言人,“除了一些劝孝故事之外,真正由文人学士创作的歌颂母爱、怀念母亲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成为传世名作的就更少。

”[1]直到进入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中国人“人”的意识,同时也奏响了女性解放的序曲。

此后,一批批富有才华的女作家以群体的姿态先后登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坛。

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她们以其女性细腻的笔墨,透过母爱这一独具艺术表现力的主题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光芒。

母亲形象与新中国的性别文化建构_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

母亲形象与新中国的性别文化建构_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
收稿日期 : 2010- 05- 10 基金项目 :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 ( 2009B70) 和绍兴 文理学院元 培学院科 研项目 ( ykB09061) ) 成 果 , 课题名 称∃ 母 亲形象与新中国的性别文化建构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 。 作者简介 : 何金梅 ( 1971- ) , 女 , 福建莆田人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
一、 文学与性别文化建构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艺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看, 文学与社会文 化存在着交互关系。一方面, 可以将文学视为生活的再现 , 另一方面 , 也可以将文学视为文化建构的重要 方式之一。 性别文化! 作为具体的文化形态古已有之, 但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采用是 1995 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 京召开后。 性别文化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男女两性生存方式及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包括 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性别意识、 道德观念、 理想追求、 价值标准、 审美情趣、 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 等等!∀1# 。可以说, 性别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 而是一直处于建构的过程中。人们对两性的看法一方面受 已有的性别文化的制约, 另一方面 , 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里的人又会构建出新的性别文化。 通过创造、 传播与接受等活动 ,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形态 , 是构建性别文化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文 学虚构性别形象、 呈现性别形象, 传达一定的性别观念与态度。性别形象的再现可以看做是一种性别文化 的再生产 , 它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性别文化; 另一方面, 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虚构的言语行为也给了作家一定 的自由 , 作家也通过创造建构出某种性别文化。在女性主义叙事研究中 , 有人甚至主张 通过研究具体的 文本形式来探讨社会身份地位与文本形式之间的交叉作用, 把叙述声音的一些问题作为意识形态关键的 表达形式来加以解读!∀2# 。也就是说, 文学叙事对建构性别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母亲形象一直是文学中被言说的形象之一。母亲身份是女性特殊的生理身份, 但更是一种和性别意 义相关的社会身份。考察母亲身份的历史建构一直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家们关注的问题, 女人为什么做 母亲 , 女性如何做母亲, 女性的母亲身份在文学话语中被建构出哪些意义, 人们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母 亲形象, 包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母亲观念是否和文学中建构的形象有关,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考察的是新中国政权建立之后 , 近六十年间存在于叙事文本中的母亲形象的主要类型及其变化 过程 , 并探讨这一过程所出现的文本形象与社会性别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 新中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与性别文化建构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中 , 女性的生活领域基本上被限定在家庭内部 , 男主内女主外! 是普遍适用的

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恶搞反叛与颠覆》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因“红十字会事件”而成为网络名人的郭美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了一段无论是文法还是词法都破绽百出的中式英语。

这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好事者还把这段英语翻译成中文。

没过多少时间,微博上掀起了各种翻译郭美美微博的狂潮,仅仅一个晚上,就冒出了包括诗经版、唐诗宋词版乃至元曲版的数十种翻译方法,郭美美那条微博被转发20万次以上。

如果要说那天晚上是微博用户的一场小小的狂欢,我倒以为殊无夸张之处。

我昔日的一位同学对这个现象表示了不满。

她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深深的难过。

尤其当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一起调笑男人们对一个女性的语言性攻击,这‘被伤害感’蔓延到我身上来了。

”——这段话里已经将女性置入,颇有一丝女权的色彩了。

但郭美美这条微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和性别关系非常之弱。

“郭美美”三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份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和疑云。

红十字会官方微博至今还保持这样一个记录被呸最多的微博(号称10万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不满和疑云并没有被消解掉。

似乎人们不再关注此事,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件事。

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翻卷出来。

这起小小的翻译事件倒是和“恶搞”非常有关联,或者这么说,这是典型的恶搞。

读一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曾一果副教授的《恶搞反叛与颠覆》,相信对这类恶搞会有更好的理解。

文本的恶搞一个文本(包括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一旦存在于网络上,它就是一个开放性文本,因为网络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利,从而使得恶搞和互联网几乎是同时诞生并一起成长的。

开放性文本,在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的笔下,就是所谓“生产者式文本”。

曾一果这样写道“(它)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文本,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介入到这些大众文本中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新拼贴、组合,创造出无数新的大众文本,大众不断参与、介入,深入到这些文本内部,任意肢解文本,也可以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来。

女性文学"私人化”叙事的文本嬗变

女性文学"私人化”叙事的文本嬗变

划定 的话语 禁区 中开辟 出 自己的空 间 , 原来不 把
可说、 不该说 的东西供奉 在词语 的圣坛上 , 建构 自
己的主 体性和认识体系” 。恰如徐小斌所言 : 写 “ 作是 一种每 时每刻 也难放 弃 的对 生命 的关 照 , 它
地 从文化 角度讨 论 问题 ,认为女 性身份 并不 是一 种 生理 决定 的产 物 , 而是 与传统 男性 中心社会 的 文化建构 有关 ” 。孟悦指 出 : 男权文 化所 塑造 的

性文 学创 作倘 若仅 仅只 是局 限于 爱情 、 姻 、 婚 家庭
等 日常 问题 时 的艺 术视野就过 于狭窄弱 小。为此 , 女性文学 的突破 、 超越 、 进势必应 是对 自我观念、 演 题 材领域 和女 『 生意识 的拓展 、 飞扬和升华 。 新 生代 女 性小 说家群 体所 创作 的叙 事文本 尊 奉 直 接 以 当下 生活 进行 叙 事且 与传 统 的 “ 大叙 宏 事” 模式加 以彻底 的断裂并 以其对生活 的热情和个 人 化 写作 的姿态 或希 冀将 经典 性叙事 进行 一番现 象 学 的解构 还原 而展 示 了年轻 一代崭 新 的人生追 求、 情感趋 向和 审美 情韵 。费尔斯 克指 出 :“ 虽然 承 认朴 素现 实主 义认 识论和 相信 文本 可 以传达现 实的真 实 映象 是再也 不 可能 的 了 , 这 并不否认 但
广东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 1 第 9卷 总第 8 o期 )
学 体认着 :一是更 明显地 强调 女性 的性别 差异 : “ 针对八十年代 女作家创作 的 ‘ 中性化 ’男性化作 出 、 反拨 , 鼓励 女作家书写 女性 独特 的身心体验和 她
们 在传统 文学 中遭到压 抑 的性 别体验 。即是 更多

[母亲形象的消解与女性权利的建构]《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

[母亲形象的消解与女性权利的建构]《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

[母亲形象的消解与女性权利的建构]《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是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的代名词,她们对子女呵护备至,对家庭甘愿奉献,但是曹禺笔下的繁漪却颠覆了这一形象。

在无爱的婚姻生活中,她努力冲破家庭的牢笼,甚至不怕担上不伦的罪名跟自己的继子相爱。

为了挽留住自己心中的恋人,她不惜利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她情敌的喜欢来完成自己对圣洁爱情的追逐。

繁漪这一形象有悖于传统母亲形象,她显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安守本分、将相夫教子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母亲。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为自身爱的权利不断抗争的女性。

《雷雨》剧本试图通过对该形象的叙事完成对传统母性形象的消解与女性权利的建构,但是,剧本故事的戏剧性发展却又鲜明地表明了在传统文化樊篱中女性权利追求的虚妄与苍白。

痛楚:母亲形象的消解在文本中,繁漪被塑造成了一位母亲,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儿子。

她不同于常态的母亲形象,她的生活重心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对自身爱的权利的追逐,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依然能从剧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关切。

当自己一味沉醉在疯狂追逐爱情的女性角色而导致自己的儿子丧命时,作为母亲的繁漪发出了对自己罪孽的控诉,这种控诉本身就说明繁漪从骨子里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愧疚。

剧本中第一次出现她对周冲关心的话语是在第一幕她和四凤的对话中。

繁漪说,“回头叫帐房拿四十块钱给二少爷,说这是给他买书的钱”,可见母亲是很关心儿子的学习的。

随后周冲出场。

冲(进门只看见四凤)四凤,我找你一早晨。

(看见繁漪)妈,怎么您下楼来了?繁冲儿,你的脸怎么这样红?冲我刚同一个同学打网球。

(亲热地)我正有许多话要跟您说。

您好一点儿没有?(坐在繁漪身旁)这两天我到楼上看您,您怎么总把门关上?繁我想清净清净。

你看我的气色怎么样?四凤,你给二少爷拿一瓶汽水。

你看你的脸通红。

周冲出场后第一句话就是问母亲怎么下楼来了,而作为母亲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很细心地发现儿子的脸红了,并且关切地就此发问。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范文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范文

《后现代视角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篇一一、引言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受后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在后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戏仿和解构成为了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两大重要特点。

本文将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探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女性文学中的戏仿和解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二、后现代视角下的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颠覆,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反思。

在这种背景下,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包括对现实、历史和传统的反思与批判,以及以非线性、多元的方式展示社会现实。

后现代文学中,戏仿和解构作为重要的写作手法,也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戏仿戏仿是指通过对已有文本或形象的模仿、改造和再创作,以达到颠覆原有意义和结构的目的。

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戏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女性形象、性别观念和社会规范的颠覆。

她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戏仿,展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从而引发读者对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关注。

此外,她还通过对社会规范的戏仿,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虚伪。

四、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的解构解构是指对传统观念、结构和意义的质疑和颠覆。

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解构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和批判上。

她通过打破传统的历史叙事结构,展示了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同时,她还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揭示了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此外,她还通过展示女性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五、戏仿和解构的深层含义与价值彼特鲁舍夫斯卡娅通过戏仿和解构的写作手法,实现了对传统观念、结构和意义的挑战与颠覆。

她不仅成功地描绘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还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荒诞。

此外,她还通过她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性别平等、女性地位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血缘媒介视角下的女性流浪命运_试析徐小斌的_羽蛇_

血缘媒介视角下的女性流浪命运_试析徐小斌的_羽蛇_

[收稿日期]2005-12-25[作者简介]张 田(1979-),女,河北北戴河人,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文学。

[人文经纬]血缘媒介视角下的女性流浪命运试析徐小斌的5羽蛇6张 田(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5羽蛇6是把人物命运的延展放在五代女性身上,并放在一百年的中国历史的变迁当中,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以血缘为媒介的五代女人生活的独特精神内涵。

对其独特的象征意象以及逃离哲学加以探讨,更加关注文本的精神意蕴以及作者的女性观察视角,挖掘其深层次根源童年经验。

[关键词]颠覆母性;象征;逃离;儿童视野[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12(2006)03-0125-04The Female Nomad Fate under the Blood Mediu m Angle of ViewAnalyzes Xu Xiao Bin /Feather Snake 0Z HANG Tian(Heilongjiang Universi ty,Harbin 150080,China)Abs tract :/Feather snake 0i s del ays the character destiny puts on five generati ons of femi nine body,al so puts on i n the middle 100year Chinese history v-i ci ssitude,promulgated by the unique angle of view by the blood relationship the unique mental connotation which li ved for the medium five generation of women.Thi s article as well as runs away to i ts unique symbolic i mage to the philosophy performs to discuss,even mo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ext the spirit as well as author .s female obs erves the angle of view,excavates i ts deep level root &d &d childhood experience.K ey words :Subversion motherhood;s ymbol;flee;Child field of vision家族,作为一个整体,它隐喻文化象征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3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3第31卷 第2期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1 No.2

女性文学研究

解构/母亲神话0与重建/母性关怀0)))切入女性文本的一种视角X

王虹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摘要:母亲作为女性文本最常见的性别角色,隐含了女性写作、女性意识的诸多信息,她不仅是一种伦理象征,同时也构成了女性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审美空间,她是父权社会建构起的神圣的性别神话,同时也是女性文本中即将建构起的文化与伦理关怀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通过关注女性文本对传统的/母亲神话0的消解,来透视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一种基于性别意义上的母性关怀的可能性。关键词:母亲神话;女性文学;母性关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3)02-0033-05

一/母亲0始终是女性主义的一个敏感话题,在女性主义诸多理论流派中,她都是备受争议的性别

身份。而在女性文学的实践中,母亲形象作为一种符号源,更是有着复杂的文化象喻特征,因而通过解读母亲,我们也许可以获得关于女性文学及性别文化的多元视角。当然,首先,还是要从父权制的/母亲神话0说起。唯意志论者尼采说:/妇人的一切是迷,同时妇人的一切只有一个答语,这答语便是生育。0112叔本华也认为,女人的存在基本上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繁殖。这里便存在父权制所设置的一种/母亲神话0,这一神话使人们相信,女人的最高价值和惟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而这一完善的关键就在于女性在男权主宰下的母亲身份的获得。面对这样一种理论原型,女权主义者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如西蒙#波伏娃认为母性是使妇女成为奴隶的最技巧的方法,因而妇女解放与做母亲二者无法共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可以相融的,母性中包含的爱、忍耐、宽容等高贵品质正是人性的希望。也正是基于后者的观点,一种被视为可以作为人类生存的拯救与出路的文化关怀)))母性关怀,成为可能,因而女性文本中便出现了复杂的母亲形象与母性表征,它构成女作家对女性主义以及所谓的母性拯救的不同观点,这种分歧也导致了母亲形象在女性文学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母亲身份在女性性别身份中处于重要位置。一方面母亲是女儿身份的延伸,另一方面,从传统伦理观念看母亲身份又暗示了妻子身份的在场,这样对母亲身份的关注事实上就是对女性命运的全面关注。这时有必要对母性、妻性、女儿性等进行区分,/母性是一种母亲性质,是区别于-男性.和-女性.的,是一种性别意识的-第三性.,又是父权制所提倡的-母性主义(motherism).的具体对

#33#X收稿日期:2002-12-30

作者简介:王虹艳(1975)),女,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象0122

,它包括生理范畴的母亲性质与社会范畴的母亲性质,对母性的研究表明:/母性不仅仅是

-天然的.母亲属性,而是包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的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性质的-社会的.母亲属性,置身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父权制对母性的解释以及对母性的造就,直接影响到母亲的形象和母亲的性别角色分担的逻辑理论以及母亲的价值本位的确定。0132

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母性大

多是类似于博爱、奉献、保护等正面心理特征,但是现代心理学证实:一个母亲在面对子女时也会有恐惧、厌恶、仇恨等心理,这样母性中也存在着隐秘的负面因素;女儿性主要是女性在少女时代所具有的纯净、自由的天性,5红楼梦6对于女儿性的界定与推崇可为参照;妻性是女性后天生成的属性,妻性对应着丈夫的权威性,因而它是女性的奴性与受虐性。鲁迅认为:/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0(5而已集#小杂感6)而被逼成的妻性作为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已经先于每一个个体女性而存在了。妻性、母性、女儿性虽然在女人生命的不同阶段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各有侧重,但是它们又并非各自孤立毫无交叉,事实上这三种品性始终都隐含在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中,它们是一个女人的综合属性。因而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把她视为一个拥有了母亲身份的多属性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育行为的完成者。这样我们的视角便有了以下两种指向,即一个女人作为母亲和一个作为母亲的女人。正是因为母性及母亲身份之于女性生存体验的这种复杂性,因而母亲形象成为透视女性文本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从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同性书写中更易看到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女性意识上升至自我反思这一层面标志着它的成熟,换言之,它不再简单地将自己作为父权文化的对立面,而是更自觉地审视自我是怎样迎合与遵从这一文化规范。这样从男性实际暴力到话语的象征暴力,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在父权文本的空隙中开掘了多维度的话语空间。母亲形象在现代女作家文本中的普遍性与丰富性。这是我们介入母性/母亲形象文化批评的文本依据。/五四0时期冰心在/爱的哲学0引导下的/新贤妻良母0形象,诸如5超人6中禄儿的母亲,5去国6中的母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叛精神相结合后的折衷;苏雪林、冯沅君等的传统母亲形象,则是在高宅深院中永远守候的母亲,年轻时守候丈夫,年老时守候儿女,她们一生都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樊篱;萧红5生死场6中母亲盲目与卑微,但是在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却爆发了人的意识;丁玲、白薇的出走的新女性式的母亲,最终走向了革命与自立,如5母亲6、5打出幽灵塔6;张爱玲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有母亲的出场,她们或如地母、或如女奴、或如疯子,特征纷杂,但都共同织就了平庸生活中令人窒息的网;张洁笔下的曾令儿、柳泉,苏青5结婚十年6中的/我0是一些在/做母亲0与做职业妇女、在母性与现代性中处于尴尬地位的母亲形象;铁凝笔下/原初母亲0,即体现母性自然属性的母亲形象,如大芝娘(5麦秸垛6)、竹西(5玫瑰门6),与/原初母亲0对应的是厌恶新生儿及生育的佳兰(5错落有致6)及蒋子丹5等待黄昏6中的/我0;陆星儿5今天没有太阳6、5挂6、5天生是女人6、5一夜之间6等作品中对母亲的自然权利与社会权利进行关注;陈染在/父之恋0的空缺中追求母女关系与/姐妹之邦0的和谐,但却又时常感到困于母爱的/临视0中,5无处告别6、5只有一只耳朵的敲击声6等作品中便突出地反映了母女关系的占有与被占有的矛盾;残雪笔下出现了身体与心理都处于残缺的具有敌对意味的母亲;所有的这些母亲形象、母性特征、母女关系都是独特而复杂的,我们已经难以从好母亲/坏母亲角度进行归类,但在大体上具有类化特征的母亲形象也依然存在,如病态的母亲形象:曹七巧(张爱玲5金锁记6)、焦母(袁昌英5孔雀东南飞6)、司猗纹(铁凝5玫瑰门6)、王琦瑶(王安忆5长恨歌6)、方方5船的沉没6中的母亲;现代的母亲形象如张洁、张辛欣笔下的母亲;怪异的母亲和5你是一条河6、5不谈爱情6、5风景6中的母亲;因/成为母亲0而使自我得到升华和净化的母亲,如5小城之恋6中的/她0、5太阳出世6中的李小兰。另外母亲形象的不在场,即/缺失母亲0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缺失母亲0意味着女性对母亲所代表的文化姿态的拒绝。拒绝/母亲0之后,女性又将以怎样的情感模式替代母爱,庐隐、林白等女作家笔下母亲的制度与同性之爱的出现成为引人深思的女性主义话题;另外/缺失母亲0与缺乏家园感的女#34#性生存事实的内在联系也是女性主义的重要论题。综上所述母亲形象在女性文本中出现了意义增值现象,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伦理范畴,相反,她已成为女性形象、女性体验的具体而细微的解码,我们从中解读的正是女性文本在超越伦理层面的文化审美空间中的具体所指,即一种基于女性立场的/重写0意识的多维表征。二重写,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表现为对已有的文本的当下反思,而这种反思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它引来更多甚至与反思本身相悖的反思。因而现代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重写在其历时态的话语建构中便表现为对重写的重写,这是以女性价值逻辑为导引的文本演变,它具体表现为对已有的文本包括女性文本的从话语方式到形象系列的重新界定;其次,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的重写。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举步维艰,但是每一次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国民的人格重塑,使以儒道文化为圭臬的中国民族文化中向来缺少的怀疑与反叛精神逐渐浮现出来。/十七年0社会思潮中的重写则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是革命文化对以往一切文化成果的一次清理,也是迄今为止的中国最大范围内的群体性/重写0)))从表象看,它是更彻底的子文化的权力反篡,但是它的绝对性与理想主义最终使这种/重写0变得极端和残酷,与五四时期的现代意识相比,这一时期的/重写0则更多了一种权力意识,女性作为父之子的精神同盟并不具有独立的话语空间,她的低吟浅唱在时代的大合唱中显得苍白而虚弱,她只是男性重写行为的追随者,是被解放了的/娜拉0。直到新时期,在更广阔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视域里,女性的突围表演才变得理性而激越,女性话语在男性/重写文学史0的呼吁中,不仅未被湮没反而愈发清晰而响亮,这时女性不仅参与到子文化对父文化的批判,更主要的它上升至对整个男权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中,于是女性/重写0不仅涵纳现代性与权力意识,同时更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引入,在文本实践中则表现为真正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话语颠覆,重写无论是作为一种文本现象、文化精神,抑或女性意识的实践方式,它都必然有其发生发展的文化语境,重写基于这一语境同时也对其进行添置、凝缩和改造。因而重写与其发生背景形成了互动性的话语干涉,女性对母亲形象的重写有其多方面的内外因素,它们产生了女性重写这一行为方式,同时也勾勒了重写的多元形态。宗教关怀与象征性重写。当把母亲与宗教结合时就意味着一场来自宗教内部的解放运动,它是女性对神学经典的质疑与重写,是女性主义对男性假想宇宙秩序中女性身份与地位的颠覆性改写,在这里不再是神界统辖人界,而是人类的性别经验投射到曾是不可动摇的神界秩序中,从而由父权制书写并演绎的宗教经典在其庞杂的解读与阐释中又多了女性主义神学的景观,这主要表现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西方基督教的革命运动。女性主义神学观认为/上帝是父亲但更多的是母亲0,它要求摆脱父权制中父子一体对基督教的镜像式投射与定义,因而索菲亚的上帝之爱代替了父权式的上帝之爱;亚拿(马利亚之母))))马利亚)))圣婴耶稣的三位一体论取代圣父)))圣子)))圣灵式的男性三位一体论,这样上帝是我们的母亲而非只是天父,/而寻找母亲之神

寻找女性神灵就是寻找真正的母亲。这些母亲允许宇宙般的广袤,借用没有限制性的法制给自己的女儿呈示生活的范围。0142寻找作为母亲的上帝意味着寻找尚未受到男权制篡改损害过的原初母亲概念,就是寻找超越父权制的范围和限制的整体生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女作家冰心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类具有母性基督意味的完美母亲形象,在5超人6中有这样一幅景象:/星光中间,缓缓走进一个白衣的妇人,右手撑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来,渐渐地俯下身在看着,静穆不动地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0可以说这里的母爱已被高度抽象化,它不再是俗世间被日常生活和父权制损害与侮辱的母亲,而是天使般的母性化身,是基督之爱的女性版本。它昭示的真善美以及无条件的/爱的哲学0完全可以类化于不再包庇专制权利与盲目服从的父亲耶稣,它是女作家对更具母性化的关于苦难与拯救、孤独与团契的人类关系的形象化阐释。宗教是通过人的理性投入和情感承诺而换得的一份人神契约,它预言了关于爱与不离弃、忏悔#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