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人才观入手,对目前我国传统人才观作了简要分析,并论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良斌(1975-),男,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6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51-02

当前,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来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这一阶段正是各类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时间段,尤其是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空前增加。本文通过深入企业考察、调研、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以此寻求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最佳结合点,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观

(一)务必走出传统人才观的误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的高学历成就高地位,高学历成就高收入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再加上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这一客观

事实,加之许多用人单位出于攀比和面子工程,一味盲目追求应聘人员的高学历所造成的人才浪费和误导等因素,导致偏见之一是认为考上大学,成了公务员、名家学者、专家教授、企业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这实质上是对人才过于狭隘和片面的理解。第一,它否认了社会上一般人才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抹杀了人才具有不同层次与类型;第二,它看不到人才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忽视了人才的职业特点,窄化了人才体系的外延;第三,它把考上大学视为个人成才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忽视了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自学成才、实践成才这一客观实际,将人才培养的途径简单化与极端化。可见,这种狭隘的、片面的、肤浅的人才观,必须坚决加以纠正,切实走出传统人才观的误区。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

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其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认为:“不论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智力类型的侧重,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可见对于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事实证明,对于形象思维强的人来说,能够较容易地获取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却较难获取一些陈述性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一客观实际,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应立足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这一共性特点,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

识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充分挖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肯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同样也是人才,因为人才是具有不同层次而且是分类别的,不能简单笼统地去加以界定“人才”,学历与文凭的高与低,不是判断人才的主要依据。当代社会,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是看他是否能够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

(一)立足教育对象,变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为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教育

职业教育要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立足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应从侧重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转向侧重策略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

教育,但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仍然偏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导致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的配备、课程的开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往往以陈述性理论知识教育为导向,抹杀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导致学生学不好,老师教不好,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教育的附属品。(二)做好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

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一条职业教育人才培

养的有效途径,前提是要熟悉社会、企业和行业,了解他们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职业教育要想做到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必须紧跟市场、企业发展变化的脚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立起与企业、行业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而做到这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要立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及趋势,来重新审视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教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走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路,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实施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冠名培养、行业协会培养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交替培养模式,以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与稳定率。

一般而言,专业要靠课程来打造,特色专业离不开核心课程来支撑,因此,要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开发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岗位(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顺序,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的陈述性知识教育为辅,对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必须配套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当前,专业设置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社会岗位来设置;一

种是按技能来设置。实践证明,依据这两种情况来设置专业,都不是很科学合理,可把二者结合起来,按社会职位要求来设置专业,认真科学地做好专业剖析,提炼梳理出不同社会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并把这些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素按其内在的关联性分解落实到不同学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去,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实施和实际效果,学校自身除了需要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外,还应多聘请一些生产和服务在企业或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

巧匠,并把他们充实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之中来。

(三)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职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这种观念如今其合理性已受到质疑,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调整与升级加快,职业的变动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跳槽、转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已司空见惯,一个岗位定终身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

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目的观的教育,就业教育是以获取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并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国自1998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是逐年增加,在当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如果还固守传统的办学理念与思路,不去创新思维,势必在毕业生就业上处于被动与劣势。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一优势,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上下功夫,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