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抗美援朝中的苏联空军

抗美援朝中的苏联空军在决定抗美援朝前后,中共领导人就苏联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作战之事,与苏共领导人进行了反复交涉。
苏共中央最终决定派空军入朝作战,并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考虑出兵朝鲜时,预先向苏联提出了空军支持的请求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领导人高度关注局势的发展。
那时候,朝鲜战争每天的战况材料,都要在第一时间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处。
他们收到材料后,立即阅读,并且对战争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
毛泽东、周恩来几乎每天都碰头,并且召来一些高级军事领导人和军事专家,对着地图,研判战争发展情况。
在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进展顺利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估计到了美国介入战争的可能性。
当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将李承晚军队压迫至南方狭小地域准备聚歼时,美国果然插手进来。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领导人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个方面,谴责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入侵台湾海峡的行径;第二个方面,提醒金日成注意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特别是提醒他们要注意在仁川建立强大防线,防止美国军队在那里登陆;第三个方面,预见到金日成领导的人民军可能顶不住美国军队和李承晚军队的联合进攻,准备派兵入朝,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考虑到中国当时的空军还处于筹建阶段,不可能为入朝作战的中国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持,因此决定向苏共中央提出请求,请他们派空军支援拟赴朝作战的中国地面部队。
7月2日,周恩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他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美国和联合国的声明将采取坚定的政策。
周恩来说,毛泽东在与朝鲜领导人的几次谈话中,都谈到了美国干涉的可能性。
美国的军事干涉看来有进一步扩大朝鲜战争的趋势,朝鲜人民军能否挫败美国的干涉,令人担心。
考虑到种种可能的情况,为防备万一,中国政府准备在中朝边境集中三个军共9个师约12万人的兵力,美国军队不过三八线则罢,一旦越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便准备穿着朝鲜人民军的服装,以志愿军的形式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军队。
抗美援朝65年

抗美援朝65年作者:来源:《齐鲁周刊》2015年第42期改变国运的中美对决、我们从小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大;我们熟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看了无数遍电影《英雄儿女》;我们只要一张嘴,会不假思索地唱出《上甘岭》的插曲。
我们崇拜的艺术家,以他们卓越的才能,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喉,向我们讴歌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
抗美援朝,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当代我们的民族心态。
一首至今流传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柔情,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激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那是一种已经化为血液流淌在胸中的感情。
1949年底,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
在与斯大林首次见面时,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的问题。
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时间,以便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和稳定国内局势。
中国这些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是否有和平的前途。
因此,中共中央委托我向您了解,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国际和平?”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朝鲜战争原是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美国、苏联、中国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这一年的10月25日,一个营的韩国部队计划向几十公里外的鸭绿江边的碧潼推进,开始十分顺利,他们本以为阻挡他们的是朝鲜士兵,却大祸临头:大批中国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在几分钟时间里,这个营750人中有350人被击毙、击伤或俘虏。
以上是美军的记载,在中国的记载里,此役毙伤俘敌470多人、俘美军顾问1人,缴获各种枪支16支、火炮12门、汽车38辆、战马3匹、报话机2部。
战后毛泽东主席致电:“庆祝你们初战胜利。
高考抗美援朝知识点

高考抗美援朝知识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援助朝鲜,这场战争被称为“抗美援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更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的重要考点。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了解一下高考中可能涉及到的抗美援朝知识点。
一、战争背景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韩国成为了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风险点。
1948年,美国在南韩扶植了一个亲美政权,而苏联则在北韩建立了一个亲苏政权。
战争爆发后,美国积极干涉,为南韩提供军事支持,这引起了中国的忧虑,于是决定派兵援助北韩。
二、决策过程中国决定参战的决策过程首先经历了内部的激烈争议。
毛泽东和刘少奇等领导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再坐等美军直接进攻中国。
随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权由彭德怀担任。
三、战争经过朝鲜战争开始后,志愿军迅速通过鸭绿江,最终解放了首都平壤,并将美军赶到韩国南部。
在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经历了艰苦的越冬战役,最终在1952年成功击退了美军的进攻。
战争结束后,中美双方于1953年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四、战争影响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和朝鲜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战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同时,战争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对朝鲜而言,这场战争让朝鲜半岛分割成了北南两部分,至今仍然存在。
五、抗美援朝与冷战抗美援朝战争是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的重要事件之一。
冷战期间,世界各大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朝鲜半岛成为了冲突的重要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中美两大势力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当时国际体系的紧张局势。
六、文化记忆与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记忆意义。
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战争进行纪念,例如设立烈士陵园、编写战争纪实文学等。
总结起来,抗美援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对于理解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国决策过程和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摘要:二战期间,美英中在开罗会议上宣布朝鲜在适当的时侯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日30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需的经验。
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朝鲜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虽然独立,但仍由美、苏、英、中托管。
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和冷战格局形成,朝鲜半岛就成了二者对抗的前沿阵地,美为了遏制苏,不断调整对朝鲜的政策,苏亦如此。
1949—1955年,美对朝鲜的遏制策略呈现极大的变化。
朝鲜战争以前,对朝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分立。
朝鲜战争以后,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
亚洲冷战最终完成向热战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动朝鲜战争。
其影响深远,余波至今未息。
关键词:美国;遏制;朝鲜政策;朝鲜战争On the changes of U.S. policy on North Korea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Korean War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China had a meeting in Cairo which announced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be give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due time. More than 30 years of Japanese’s rule made that the Korean were short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s of self-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Allies achieved the decision,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although the Korean gained indepe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Britain should give needed help. With the two military blocs and the US-Soviet Cold War pattern form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come the two forward positions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set down to a series of polices on Korea and continued to adjust its policies. So di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49-1955,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North Korea showed extremely great changes. Before the Korean War broken out, the North Korea policy was limited as a means of support, with a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of separation. After the Korean War, it turned to include the direct military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was launching the Korean War, which pos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aftermath of income.Key words: America;containment;policy on North Korea;the Korean War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苏分别占领了朝鲜半的南北地区,实行托管统治。
一、朝鲜战争(1950~1953)1.原因(1)二战后美苏以北

四、高科技下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 4.影响: (1)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对 传统战争观念提出挑战。 (2)美国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加强。 (3)伊拉克遭受严重破坏和长期制裁。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形势更加 错综复杂。
1.中东问题的由来
(1)历史因素: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西亚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 活的地区。古代希伯来人(即犹太人)曾于公元前1025年 在此建立国家,但不久被灭。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 该地区长期为阿拉伯人的居住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 主义运动兴起。一战期间,英国为了与法、俄争夺中东 霸权,企图依靠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因而积极支 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战后,美国为了插手该地区,亦 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这样,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 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 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苏伊士运 河战争
1956年
“六日战争”
1967年6月
阿拉伯国家战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英、法、以色列相继撤军,美苏两国走上前台
以色列占领大量新土地
十月战争
1973年10月
埃及、叙利亚收回部分失地,“石油武器”的运用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2.曲折的和平进程: (1)埃以和解: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 双方实现和解。1980年埃以建交。 (2)巴以关系: ①缓和:a.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 “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b.1993年9月,巴以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 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c.1998年10月, 巴以达成临时和平协议。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2.曲折的和平进程: (1)埃以和解: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 双方实现和解。1980年埃以建交。 (2)巴以关系: ②存在问题:a.耶路撒冷问题,巴以双方都想将 其作为首都。b.犹太定居点问题。
关于抗美援朝知识点总结

关于抗美援朝知识点总结一、抗美援朝的背景1.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指的是1946年至1949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全面战争。
国共内战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队越过三八线进攻韩国。
美国和北约盟国支持韩国,而中国与苏联支持朝鲜。
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地区陷入了混乱和不安。
3.美国介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目的是防止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否则将采取“坚决措施”,但美国不予理会。
中国政府于是决定派遣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与美国军队正面交锋。
二、志愿军的派遣1.志愿军的组建中国政府于1950年10月19日正式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
志愿军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为主力,同时也包括了空军和海军。
2.志愿军的指挥中央决定由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朱德任副总司令。
志愿军共设五个兵团,由王树声、杨根元、罗荣桓、贺龙、李延年五位元帅分别担任各兵团的指挥官。
3.志愿军的战略目标志愿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击溃美军,稳定三八线,保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维护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
三、志愿军的作战经过1.志愿军的出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开始出兵,陆续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在此之前,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四大战区并无准备。
因苏联援助无偿,冷战因素。
2.志愿军的初期作战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开始进攻,采取了夜袭和强行冲锋等战术,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咸阳湖发生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有组织地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大战,解放军全歼289000美军。
3.志愿军的反击战志愿军在反击战中取得了较大的战略优势,击溃了大量美国和联合国军队,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
最著名的是志愿军参与解救平壤行动和百万雪地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志愿军成功地打击了美国和联合国军队,显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
朝鲜战争的背景

选修三朝鲜战争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国际)朝鲜两个政权的对立(国内)美国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出兵朝鲜为保家为国的需求,遏制共产主义(现实)美苏以38度线作为对日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历史)朝鲜半岛恰好处在美国环太平洋战略链条“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关岛”(地缘背景)二、中国抗美援朝(1)背景和目的反方:不能出兵。
理由:①美国侵略朝鲜,尚不至于对中国构成大患;②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缺乏对外作战的条件,中国需要进行恢复经济上的工作,这是巩固政权的决定因素;③出兵太冒险。
美国是战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参与战争仍是“小米加步枪”,无异于以卵击石;④北朝鲜是苏联利益之所在,苏联都不出兵,我们为什么要出兵;⑤面对侵略,中国军队应立足于巩固边防,主要在东北集中力量抗击美国的侵略行为;⑥面对国际事务,必须讲究外交策略;⑦光靠一身正气、一腔热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有理智,尤其是重大的决策问题。
……正方:必须出兵。
理由:①中朝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朝方提出请求不能不接受;②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正义必胜;③美国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理应给予美国一击;④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以包围苏联和中国;⑤新中国一成立就面临外部威胁,既不利于政权的巩固,也不利于经济建设;⑥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嚣张,对各方都不利,尤其对东北不利,因此必须出兵,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⑦“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这是周恩来总理的严正声明。
……(2)中国抗美援朝的过程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五大战役第二阶段:1951、7—1953、7 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3)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三、朝鲜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独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它对主要参战国及动亚地区的国际局势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一)对交战国: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分析

49
将敌人1、进行反复争夺,粉碎敌“秋季攻势” 2、秋季反击和上甘岭防御战 3、精心准备而未打响的战斗--反登陆 4、发动夏季反击作战、迫敌接受停战 5、艰难的停战谈判
51
52
——全线战术性反击作战
为了削弱敌人,锻炼部队,取得阵地攻坚战 的经验,中朝军队于1952年9月中旬至10月底, 对全线敌军发起有计划的战术性反击作战。这次 反击作战,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思想以及“零敲牛 皮糖”的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的原则。对 被选定的若干战术要点,经过充分准备,采取突 然动作,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经过44天的作战, 共歼敌2.7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53
——上甘岭防御战役
1952年10月中旬,美国侵略者为了扭转战场 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其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片 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接着由美军第8集 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了“金化战 役”,向中线上甘岭地区志愿军两个连据守的只 有3.7平方公里的597.9高地和537.3高地狭小地 区,发动猛攻。
42
第五次战役—— 我军再次进逼汉城、三七线附近,最后经运 动防御将战线牢牢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43
44
第五次战役,共歼敌8万2千。我军 损失8万5千人,其中失踪近2万人, 180师损失严重。
45
此役我军连续奋战50天,歼敌8.2万余 人,将战线牢牢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迫使敌人不得不承认中朝人民的力量,而 再次祈求停战谈判。从此,交战双方形成 战略对峙。
10月25日凌晨2点, 我40军120师360团 迎头痛击了沿云山 至温井公路北犯的 南朝鲜第1师先头部 队。118师在两水洞 与南朝鲜第6师第二 团先头营遭遇,迅 速将其歼灭。揭开 抗美援朝战争的序 幕。接着39军又在 云山地区围歼美军 1800人和南朝鲜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沈志华
近年来,由于俄国历史档案的大量解密和公布,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已经逐步为各国研究者所了解。中国的参战,即抗美援朝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中美之间的战争。同时不能忘记,这也是自冷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一次真正的军事较量。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在历次战局转折的关键时刻,苏联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拟对中国出兵朝鲜以后,苏联在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学界同行。1
在笔者收藏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解密档案中,最大量的是莫斯科与北京和平壤之间的往来电报。2 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从战争的战略部署到具体的战役和战术安排,从谈判的原则和方针到争辩的技巧和方法,何时该打,何时该停,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北京和平壤都需要征求并听从莫斯科的意见。当中朝之间或前线指挥官与后方决策者之间发生意见分歧和矛盾时,也是由莫斯科出面做出仲裁的。总之,虽说毛泽东的主张在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但最终决定还是由斯大林及其继承人做出的。
(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进行了两次非常成功的运动战,取得了显著战果,不仅占领了平壤,而且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这时,在是否立即向三八线以南发动第三次战役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意见。作为前线总指挥,彭德怀认为,经过两个战役后,部队疲惫不堪,病员增加,急需休整补充。后勤供应没有保证,大部分部队还没有冬装,弹药和粮食也接济不上。而且,越向前进此种情况就越会增加。因此,彭德怀在1950年12月8日电报中提出,如对敌人“不能给以歼灭性打击”,即使能够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也不宜这样做,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进军,第二年春天再战。3 聂荣臻接到彭德怀的电报后,也认为部队经两个多月连续作战,非常疲劳,物资装备损耗也大,亟需休整补充。况且在第一线兵力上,中国军队也不占绝对优势。因此,向毛泽东建议推迟两个月发动下一次战役。4
然而,莫斯科从政治上考虑,表示了不能停止军事行动,而要“趁热打铁”的倾向性意见。12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见了中国大使王稼祥,当王稼祥探询苏联方面对于在目前条件下美国人是否会就朝鲜问题同中国和苏联举行谈判的看法时,葛罗米柯回答,现在美国方面还没有和平解决朝鲜局势的建议。接着,王稼祥问起:“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队在成功地继续进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葛罗米柯回答:“鉴于当前朝鲜的形势,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5 尽管葛罗米柯事先声明发表的只是个人看法,但了解苏联外交决策程序的人不难想到,这一定是斯大林的授意。
同一天,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给苏联驻华大使的电报,表示苏联不希望中国代表出现在联合国的讲坛上。电报要求罗申立即向周恩来通报:据维辛斯基报告,美国人即将提出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干涉朝鲜”的问题交联合国大会讨论。苏联代表团将反对把这一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然而,如果此问题被列入议程,苏联政府必须知道中国政府的意见。电报强调:“如果周恩来询问苏联政府对此问题持何观点,您应回答说,这一次和安理会讨论麦克阿瑟的报告时一样,苏联政府认为,中国代表不出席联大讨论这一问题更为恰当。”6
尽管中国在停战问题上已经有所考虑,但与苏联政策保持一致是必须的。12月7日凌晨3时,周恩来紧急召见罗申说:近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印度、英国、瑞典代表不止一次地向中国代表伍修权探询中国的停战条件。为了掌握主动,并表现出积极性,中国政府打算提出自己的条件。周恩来以书面方式递交了中国政府拟定的五项条件,即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逐出蒋介石的代表;召集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周恩来表示,“在有关在朝鲜停止军事行动的现有条件送达伍修权之前,中国政府想同苏联政府商量,并请苏联政府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中国政府希望当天就得到答复。7
苏联政府立即回电,说斯大林“完全同意”中国提出的五项条件,同时强调“我们认为,不满足这些条件,军事行动就不可能停止”。但另一方面,苏联又建议中国暂不要提出这些条件,而等美国和联合国先提出条件。斯大林甚至起草了中国应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的具体表述方法。8 为了与中国协调行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同一天做出决议,通知在联合国的苏联代表团:维辛斯基关于停止朝鲜军事行动的建议是不正确的,在苏联代表团的方案中应加上两条,即中国五项条件中的第1条和第3条。9
接到苏联电报后,12月8日,周恩来即给中国在联合国的特别代表伍修权及顾问乔冠华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对谈判“应采取他急我不急的态度”。电报内容与斯大林的说法完全相同。10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不可能同意彭德怀暂时停止进攻的意见。毛泽东命令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迅速突破三八线。12月13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说:“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11 显然,毛泽东在电报中所说的“政治”,不仅是对英美而言,也考虑到苏联和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倾向性意见,正如他在12月29日电报中说的,如果不打这一仗,“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12 (二) 越过三八线的决策已定,但战役如何展开还是个问题。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彭德怀即与志愿军总部将领共同研究了情况并决定,放弃原定过冬休整的计划,坚决克服部队因连续作战而异常疲劳、兵员不足及供应不及等困难,发动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去。彭德怀说:现在既然政治形势要求我们打,既然毛主席下了命令要我们打,而我们现在打起来实际上又有很多困难,所以就一定要慎重,要适可而止。政治上要求我们突破三八线,那么,我们就坚决突破三八线。以后,则采取稳进方针。13 12月19日彭德怀根据实际情况再次致电毛泽东,讲述了前线部队面临的极大困难,同时指出:“两次大胜后,速胜和盲目乐观情绪在各方面都有增长。苏联大使说美军将速逃,要我军速进,朝方也有如此要求。据我看,朝鲜战争仍是相当长期的,艰苦的。敌人由进攻转入防御,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纵深加强,对联合兵种作战有利。”“从政治上看,敌人马上放弃朝鲜,对其阵营是很不利。如再被消灭两三个师,可能退守几个桥头阵地,也不会马上全部撤出朝鲜。我军目前仍应采取稳进,对部队不要太伤元气。我8日给你的电报中,提到暂不越‘三八线’作战,以便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得你13日复电后,现已遵示越‘三八线’作战。如无意外变故,打败仗是不会有的,但攻击受阻或胜利不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4
毛泽东也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看来,强迫前线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越过三八线作战并非他的本意,所以,他在考虑政治因素之余,在军事上对彭德怀提出的关于长期打算、稳步前进的战役部署立即表示支持。在12月21日和26日的电报中,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打法,即越过三八线打一仗后就收兵,全军主力(包括人民军)退后几十公里进行休整。15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攻入汉城 苏联驻朝大使拉祖瓦耶夫对此安排却颇为不满,他质问道:中朝联军此战役后休整两个月,南朝鲜人民和游击队遭到镇压如何解决?北京已经宣布三八线不存在,打过三八线又退回,政治上如何解释?是继续作战有利,还是待两个月后雪化路滑时再作战有利?如此等等。16 然而,战局发展正如彭德怀所料,第三次战役虽然突破三八线并攻占了汉城,但联合国军是有计划撤退的,中朝联军除占领了一些地盘外,没有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什么创伤。17 就实际战斗力而言,中国志愿军在战场上已成为强弩之末。因此,彭德怀于1951年1月8日命令志愿军部队停止进攻,全军休整。
对于志愿军停止继续进攻的命令,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首先表示强烈反对。1月9日上午,当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室得知战役已经结束,在朝部队已经停止前进后,立即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和不理解。他说,世界上哪有打胜仗的军队不追击敌人、不发展胜利成果的呢?这将给敌人以喘息机会,犯下丧失战机的错误。虽经聂荣臻耐心的解释,扎哈罗夫仍然坚持己见。在朝鲜的金日成和朴宪永则要求立即与彭德怀会面,并表现出对志愿军的决定非常不满,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主张继续南进。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于1月11日急电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三个月,并担任仁川和汉城及三八线以北的守备。如朝方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前进,则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在10日和11日彭德怀与金日成的会谈中,中朝双方认识不一致,发生了争论。结果,金日成被迫同意志愿军进行休整,但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苏联大使。拉祖瓦耶夫则向斯大林告状,说彭德怀“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致电斯大林,说明了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指出只有经过两三个月的休整后,才能“最终解决南朝鲜问题”,“才能保障取得最后胜利”。“不然,我们就会重犯朝鲜军队1950年6月到9月所犯过的错误”。面对如此分歧,斯大林一锤定音,解决了双方的矛盾。斯大林在给拉祖瓦耶夫的回电中指出:“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统帅,今后一切听彭的指挥”,并称赞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18
正是由于斯大林出面干预,关于中朝军队在第三次战役后实行休整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在1月16-18日再次与彭德怀会晤时,金日成表示朝鲜人民军单独南进是带有冒险性的,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中方提出的为了今后更好地实施进攻,而必须利用两个月时间进行休整的建议,是正确的。19
(三) 不过,毛泽东和斯大林只是同意暂时休整,而不是主张停战讲和,因为他们一致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把美国军队全部赶出南朝鲜,尽管实现这一目标对中朝军队来说已是力所不能及了。所以,当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新议案于1951年1月11日提出,并于13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后,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该议案共有五个部分:立即实现停火;举行一次政治会议以恢复和平;外国部队分阶段撤出,并做出适当安排使朝鲜人民能够选举其政府;为统一和管理朝鲜做出安排;停火之后召开一次由英国、美国、苏联和共产党中国参加的会议,以解决远东的问题,其中包括台湾的地位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个事先几个小时才通知美国的新议案使美国政府进退维谷: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指出的,同意这个议案,将“失去朝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