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位置: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2、组织结构:(1)宫体: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到外分为子宫内膜层、肌层和浆膜层。(2)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3、子宫韧带在子宫中的作用:(1)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作用。(2)阔韧带:能够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 (3)主韧带: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向后向上牵引宫颈,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4、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①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②使子宫内膜增生;③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④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⑤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阴唇发育、丰满;⑥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晕着色。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⑦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⑧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⑨促进钠与水的潴留;⑩促进骨中钙的沉积,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①使子宫肌松弛,活动能力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低落;降低妊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②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③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④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⑤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⑥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⑦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⑧孕激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正常妇女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亦即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作用基础体温升高;⑨孕激素能促进水与钠的排泄。3)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雌激素的作用主要在于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发育,而孕激素则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它们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可见二者有协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拮抗作用,表现在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潴留与排泄等。4)雄激素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睾酮,它不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而且是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能促进阴毛和腋毛的生长。此外,少女在青春期生长迅速,也有雄激素的影响。

5、月经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

6、子宫内膜分期时间:(1)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增殖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I)增殖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第5~7日。

2)增殖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第8~10日。3)增殖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第11-14日。(2)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1)分泌期早期:在月经周期第15-19日。2)分泌期中期:在月经周期第20-23日。3)分泌期晚期:在月经周期第24—28日。 (3)月经期:在月经周期第1—4日。

7、妊娠后子宫的变化: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

子宫复旧。主要表现为官体肌纤维缩复和宫内膜再生。1)宫体肌纤维缩复:于产后l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2)子宫内膜的再生: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处外,子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修复。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时。3)子宫血管变化:胎盘娩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4)子宫下端及宫颈变化:产后子宫下端肌纤维缩复,逐渐恢复为非孕时的子宫峡部。

8、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者称纵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者称为横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者称为斜产式。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颏骨、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根据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左、右、前、后、横的关系而有不同的胎位。通过腹部视诊、腹部触诊和必要时的肛门指诊、阴道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确定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

9、胎心监测:①胎心率基线(BFHR):指在无胎动和无子宫收缩影响时,10分钟以上的胎心率平均值。正常FHR为120-160bpm;FHR>160bpm或<120bpm,历时lO分钟,称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胎儿心电图监测:胎儿在子宫内是否状态良好,胎心是一项重要指标。胎儿心电图是较好的监护方法,临床上多采用经腹壁的外监护法,对母儿均无损伤,可在不同孕周多次监测。

10、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临产后的官缩能迫使宫颈管变短直至消失、官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盘、胎膜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宫缩特点有:1)节律性;2)对称性;3)极性;4)缩复作用。

11、骨盆测量:(1)骨盆外测量:1)髂棘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2)髂嵴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以上两径线可以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的长度。3)粗隆间径: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股骨粗隆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8~31cm。4)骶耻外径: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cm。第5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或相当于髂嵴后联线中点下 1.5cm。5)坐骨结节间径或称出口横径:正常值为8.5~9.5cm。 6)出口后矢状径:正常值为8~9cm。出口后矢状径值与坐骨结节间径值之和>15cm,表明骨盆出口无明显狭窄。7)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 (2)骨盆内测量:1)对角径:正常值为l2.5~13cm;2)坐骨棘间径:正常值约为lOcm;3)坐骨切迹宽度:能容纳3横指(5.5~6cm)为正常。骨盆腔分为3个平面:(一)骨盆人口平面各径线(1)前后径(1lcm);(2)横径(13cm);(3)斜径(12.75cm)。(二)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三)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带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3)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6cm。(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