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用于对农业的财政支出1

合集下载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84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8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4号)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第60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楼继伟2016年9月6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国家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订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

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
政重点扶持的产业。 X4 1 公 息的不对称和 不完备, 地方政府相对中央政府而言。 是 总 一 。 这样。 地方政府与 央政府的相互博弈中 共财政理论和实践表明, 财政支农政策对于一国的农业 再将 样本 数 据输 入 s S I S软 件进 行 o S估 拥有信息优势, , L 占有优势, 因而可能削减或者挪用财政资金以及改变财 增长至关重要。财政支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 计 , 得到输 出结果如下表 3 : 个方面 其一, 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丽影 政资金投向。 在实际的财政投向中表现为: 更偏好于投 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 其二。 财政支持能有效地解 资见效快、 易出政绩的项 目。 而忽视期限长、 具有战略意 决促进农业增长所必需的众多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并 义的 项目; 热衷于提供看得见, 摸得着的。 项目。 硬” 而不 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巨额的财政投入对发达国家的农 愿提供农业技术推广、 种改造、 良 教育服务等“ 公共产 软” 品。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业基本建设中, 用于重大水利工 业生产已起到了明显的支持作用, 在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中。 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 程和生态建设等全社会受益的投资较多。 约占 8 %~ 0 持相当于农业本身 G P的2 %以上, D 5 日本、 以色列等国 9 %( 0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经司课题组,o3 。 2o 年)而真 农业财政支出相当于农业G P的4 %~9 %, D 5 5 即使像印 统 计 检 验 R =0 8 9 D = 1 1 1 F= 1 . 正用于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 2 ,0 ,W .0 , 4 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也相当于农业 7 重要农产品基地、 农田水利、 节水灌溉等 93,d = 1 。 2 = 0. 0 一 R = 0. 5 DW = 件的良种工程、 f 81 R 8 9。 2 7 4, G P的 1%( D 0 李焕彰等,O4。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收 1 1 1通 过 查 表 得 DL=0 6 3 DU= 16 4。 为 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少。 2O ) 只占1 %左右。 0 这些项目 .0 , .1, .0 因 入不高, 私人农业投资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财政支农政策 DL< DW <DU。 以无法判 断是否存在 自相关 , 都是直接增加农民 收入的。 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 事业费 所 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 它不仅构成农业 因此对残差和年份做散点图 , 支出妨碍农民收入增加, 由于有关农村管理的行政事 是 如图所示 : 投入的主要来源 , 而且对一些公共农业基 础建设来 说 , 甚 人员臃肿、 职能不清、 效率低下, 未能切 从 图中可 以看 出散点呈锯 齿状变 化 , 因此可 业单位机构庞大、 至是唯一 的来源。 以断言存在 自相关 。 以要 用广义 最小 二乘 估计 实有效为农民 所 提供服务, 更甚的 是各部门还会利用手中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 选取 17  ̄20 98 04年问农民 法消 除 自相 关 。令 Y* = Ay ( 乱集资、 乱罚款、 乱摊派等增加农民负担。 从而影 1一Dw/ ) YT 的权利, 2△ 一 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效益的主要指 1X1 , =△X1 一( 1一D 2) W/ △X1 一1 2* = 响农 民收入 的提高 。 t ,X 标, 分析我国财政对农业各项投入的效益。 () 2 我国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量偏低。17 98 zX t一 ( 一EW/)" 2 一1 3* = △x3 x2 1 } 2 /X t ,X t一 建立模型 04 ( 一D / )AX t 。X 1 , 2 3 一1 4* =AX t一 ( 20 年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占同期国家财政基本建 4 1一 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作为因变量。 Y) 分别选取以下 25 %, 93 98 DW/) 4 一1 再将样 本数据输入 S s 2 AX t 。 P 软件进 设投入总量的比重平均仅为 1.2 其中 18 ~18 四个统计指标作为决定财政对农业投入效益的因素进行 行 oL 年该比重的平均水平仅达89 %。 ,2 S估计 。 到输 出结果如下表 4 得 : 观察 。 它们是 : 4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 对经济的发 () l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额( 1X : 支农支出 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科技三项是指用在农业科 仅指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 研方面的支出。农村科技三项变量对农民收入增长也具 ()&: 2) 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总额。 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以上回归分析表明, 农业科技投资 ()c: 3) 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三项科技支出的总额。 3 对农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当 对农业科技投入增 () 4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救济支出数额。 4X : 个单位的投入量时, 农民的收入增长就会同期上涨 统计检验 R =0 65 D = 19 1F .9,f 长 1 2 .9 ,W .3 , =73 1d= O44 .4 个单位。据国际十五政策研究所(H ) I U 和中国农 1 7 0 ) 在所有公共投 通过查表 得 D L=0 54 D =160 因为 D 业政策研究中心( G 的研究结果表明, .7 , U .3 。 U< 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的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 D < 4 U, W 一D 所以不拒绝无自相关, 即不存在自相关。 入中, 从表中可见估计的效果还比较好, 拟合系数达 6 .%, 的贡献最大 。 95 不 三、 建议 存在共线性和序列相关问题, 系数单独和联合检验均很 1 建立财政对农业补贴的稳定增长和投入效益的评 . 显著。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如下方程: Y * :0 4 2× 1* 一 0. 5 .3 3 0×2* + 0 4 4×3* 估指标机制, .4 确保对农业补贴的稳定增长和投入效益的 + O. 9 ×4* 15 稳步提高, 增加财政对农业补贴的透明度、 科学性和效益 模型结果表明: 农业支农支出、 农业科技三项投入和 性。 农业救济支出对农民收人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 当前应重点 建立以 促进农民收人增长为 目 能够 标, 考核体系。通过一系 时, 用于农业基建支出对农民的收人增长具有反向制约 反映财政对农业反哺效果的科学的 列科学的、 切合实际的指标评估, 保障财政对农业直接补 作用。 短期补贴和长期补贴相结合{ 保障 二、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分 贴和甸接补贴相结合。 析 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到位率; 1 通过实证分析, 出, . 得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成为农民 2 建立 . 农村基础 设施专项基金。 农民 的收人虽然是 收人增加的主导因素, 其相关系 敷为0 42 也就是说。 逐年增长, . 。 3 但这些净增长不是用来购买基础 设施等生

浅谈财政支农政策

浅谈财政支农政策
●第二阶段(1988—1997年)“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支持粮食生产攀登新台阶”阶段 1、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2、建立了重点突出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政策。
二、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第三阶段(1997—2002年)“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农机制和方式深化改革阶段”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探索和建立公共财政 框架并着力推进财政支出改革,这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产生 重要影响: 1、大幅度增加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2、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和方式; 3、支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第四阶段(2003年—今天)“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 转变阶段” 200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的方略,首次提出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1号文件,逐步实施了“四减免” 、“四补贴” 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央对农业投入的加大,从根本上扭 转了政府与农民的“取”与“予”关系,财政支农指导思想也发生 了改变,由原来“促进农业生产”转变为“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 展”:
三、财政支农政策介绍
• 生态效益林补助 • • 生态效益林补偿基金,是指由中央和省财政预算安排,专


项用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 支出补偿的资金。 (一)补助标准:国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 年每亩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为每年每亩10元。市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 (二)补助范围:国有的国家级、省级公益林。集体和个人 所有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公益林。
结 论
相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 的贡献较高,当前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的财政 资金投入力度,保持总量和相对规模的稳定增长。 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另一方 面,适时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允许市场 资金参与涉及支农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农业发展的 市场空间。相信非政府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 上将盘活农业经济发展活力,还需注意提高财政支 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质的角度不断探索财政 支农支出管理的新机制。建议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 度,同时更多地进行直接性的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综述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综述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综述作者:付洪垒徐莹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1期[提要] 财政支农支出是支持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影响所进行的研究,总结出财政支农资金对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发展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产出;综述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一、前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的收入水平,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2003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聚焦于“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而农业基础性地位以及弱质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保障支持,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支出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保障。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宏观调控在农业上的具体表现,是国家灵活运用财政杠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

另外,财政农业支出长期存在支出效率低下、管控不规范、缺乏有效的专项资金监控措施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削弱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此背景下,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出影响的研究,探讨提高农业增长的建议,以夯实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二、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新常态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地方政府资金的财政投入,对农业的稳定发展起着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落实财政支农资金,一方面对于合理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使财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最终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倍增计划,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课件)第九章农业资金

(农业经济管理课件)第九章农业资金

(4)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
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是用于农业技术的科学研究,农业技术 的中间试验,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等所需的资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 而农业科研推广资金就是保证农业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技术推 广应用的基础。
(5)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农业公共服务资金是指用于农业公共信息、农业气象、农业 教育、农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经济 上的外部性,往往会导致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私人供给不足或无效 率。通过政府、集体或个人集资等方式提供的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A.按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进行分类 (1)农户资金。
农户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也当然是农业资金最主 要的投资主体。农户用于农业的资金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 售等环节几乎所有的私人农业支出。
(2)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是政府为农业发展而预算的各项农业支出, 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公共支出 以及为支持和调控农业而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农业财政资金 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直接由政府财政预算并拨付。
(2)公平原则。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一项经济活动,在性质上具 有供给无偿性、需求无限性的特点。
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农业财政资金的 投向和数量上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的利益。
公平原则并不是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平均分配,而是要运 用财政资金对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地域或人群上的不公平状况进 行矫正,以实现真正的公平。
三、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1)效率原则。
所谓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 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 Nhomakorabea或效益。

财政支农力度还需加大

财政支农力度还需加大

财政支农力度还需加大。

文/傅志华“多予、少取、放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也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行为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

目前,“多予”有了良好开端,“少取”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放活”也在积极推进。

政府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然而,作为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渠道,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财政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仍面临不少问题,还有更大的努力空间。

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思考。

“多予”仍欠力度,加上结构不合理、资金分散、方式不适当,使得应有的支农效果发挥不够。

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惠及广大农民。

但由于财政对农业欠账太多,财政用于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过低,因此,财政支农支出相对于农业需求来说仍然远远不足。

由于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支农方式不完善、支农资金过于分散等原因,导致财政支农效果不明显,财政没有发挥应有的主渠道作用。

财政支农仍欠力度,支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呈下降趋势,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2006年财政资金按照“三个高于”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但是,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一直较低,财政收入增幅加大,即使在去年支农的基数上落实了“三个高于”,仍然不能改变财政支农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比重下降的趋势。

因此,可以说,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够,没有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直接财政支农资金过于分散,没有发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比重过低。

用于挥整体效益。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体制不完善,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严设”的钱少。

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报告

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报告

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报告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发展与生产力要素配置作用下的农村经济社会体系的整体优化,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关注重点,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

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二、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特点1. 重点倾斜: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上,重视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2. 多元化: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不再限于单一形式,而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农村发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等形式实施。

3. 长效性:乡村振兴财政支出的特点之一是长效性。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连续的投入和支持,财政支出的长效性能够保证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是指在实施过程中,财政资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具备可操作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的农村振兴规划、有效的财政管理和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

四、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1. 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应该着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设施等,这有助于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和居民生活品质。

2.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推动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改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农村产业发展领域:乡村振兴资金应该用于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发展,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五、提高乡村振兴财政支出与资金使用效能的途径1.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振兴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简述农业资金简述农业资金、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的含义

简述农业资金简述农业资金、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的含义

简述农业资金、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农户资金的含义答:农业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农业资金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农业资金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农业资金的本质特征。

农业财政资金是政府为农业发展而预算的各项农业支出,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等公共支出以及为支持和调控农业产业而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

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直接由政府财政预算并拨付。

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也包括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

在内容上,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从目前中国财政统计的概念来说,农业财政资金包括:支援农林生产的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出;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农业财政支出。

农业信贷资金是指金融机构或个人给农业生产者融资所形成的各种农业贷款。

农业信贷资金可以用于公共投资领域,也可以用于农业私人投资领域,或者是政策性的。

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有偿的,到期要偿还本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简述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动的原因。

具体来看,农业信贷资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农业各个环节的各种信贷资金。

这里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农业的生产环节,也包括为农业服务的产前行业、产后行业和有关部门(如农业生产要素服务部门、农产品流通、加工和销售部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等)。

(2)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信贷资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用于对农业的财政支出(1978年—2008年)
年份 支农支出(亿元) 总支出(亿元) 所占比例(%)
1978 76.95 989.69 7.78%
1980 82.12 1109.26 7.40%
1985 101.04 1769.81 5.71%
1989 197.12 2404.99 8.20%
1990 221.76 2663.62 8.33%
1991 243.55 2910.81 8.37%
1992 269.04 3151.33 8.54%
1993 323.42 3774.40 8.57%
1994 399.70 4604.71 8.68%
1995 430.22 5374.58 8.00%
1996 510.07 6219.48 8.20%
1997 560.77 7032.87 7.97%
1998 626.02 8201.22 7.63%
1999 677.46 9715.91 6.97%
2000 766.89 11023.58 6.96%
2001 917.96 12750.77 7.20%
2002 1102.70 15252.62 7.23%
2003 1134.86 17028.43 6.66%
2004 1693.79 19634.16 8.63%
2005 1792.40 23052.78 7.78%
2006 2161.35 27975.38 7.73%
2007 3173.00 36327.21 8.73%
2008 4328.34 45891.9 9.43%

我国支农支出与总支出的对比

0.0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1978198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
0
0
8
年份


亿

)
支农支出

总支出

分析: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出国家还是很重视农业发展的,因此国家在农业上的
补助力度也很大,并且从06年开始有逐渐上升趋势。在农业税收方面除烟叶税
以外全部取消,农民从此不再纳农业税。另外,对农民生产粮食进行补贴,每亩
可以补贴个几十元吧。
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支持,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可以免费获得九年义
务教育的权利。
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的助学政策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农村学生也是一个极大的支
持。
另外,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也有自己的政策,都采取一些扶持农村的政策。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工业反哺农业。
但是实话来讲,现在农民还是很穷,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正在致富。相反,农村是
越来越穷,我就是一名农村大学生,在都市待久了真的对此很痛心。
现在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物价大幅度上涨,农村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农产
品价钱依旧偏低,还是有许多的地区靠天吃饭,农民的收入增展缓慢,“三农问
题”依旧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