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
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
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
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
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
22 、5252。
82 、7110。
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
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
66万亿元,比1978年的3645。
2亿元增长了66。
7倍,比2002年增长65.5%.近五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
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
69%,相比之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1。
06%下降到1996年的10。
41%,1997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10年间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7年该比率比2006年上升了2。
4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2007两年显著上升。
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
新鲜出炉▏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和债务数据发布——情况不容乐观

新鲜出炉▏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和债务数据发布——情况不容乐观近日,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1-7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和地方政府负债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财政收支不平衡倒挂情况还是比较突出。
一、1-7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
分中央和地方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1444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19亿元,同比增长1.5%。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295亿元,同比下降18.5%。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909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1228亿元,同比下降16.1%。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1282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946亿元,同比下降17.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5098亿元,同比下降8.9%。
二、1-7月地方政府债券发现情况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145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710亿元、专项债券17749亿元。
全国发行再融资债券2057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8899亿元、专项债券11678亿元。
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4203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2609亿元、专项债券29427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2.3年,其中一般债券8.2年,专项债券14.0年。
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42%,其中一般债券2.38%,专项债券2.44%。
三、1-7月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情况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本金21400亿元,其中发行再融资债券偿还本金18314亿元、安排财政资金等偿还本金308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7760亿元。
地方财务收支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地方财政收支状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报告对某地方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地方财政收支基本情况1. 收入情况(1)税收收入:近年来,某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增长较快。
(2)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
近年来,非税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2. 支出情况(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传媒、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
三、地方财政收支分析1. 收入分析(1)税收收入分析: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某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建议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优化税收结构,增加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分析:非税收入增长相对稳定,但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建议拓宽非税收入来源,提高非税收入使用效益,优化非税收入结构。
2. 支出分析(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析: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合理,但部分支出项目存在浪费现象。
建议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等领域,支出结构合理。
但部分项目存在重复投资、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
建议加强项目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四、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及对策1. 问题(1)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某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支出项目存在浪费现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三年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报告

三年财政收入支出情况报告一、引言近三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支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
本报告将对近三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财政收入情况分析1. 近三年的财政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财政收入为X亿元,2020年为Y亿元,2021年为Z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A%。
2. 财政收入结构方面,税收仍是主要来源,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占比较大。
非税收入中,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资源税、城市建设税占比较高。
3. 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国内经济稳步增长,部分税种税率调整以及税收征管力度加大等。
三、财政支出情况分析1. 近三年的财政支出总体上也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财政支出为X亿元,2020年为Y 亿元,2021年为Z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B%。
2. 财政支出的结构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支出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也是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3. 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
四、财政收支状况分析1. 三年来,财政收支状况总体上保持平衡,财政盈余主要用于国债、基金等领域。
2. 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财政支出增速,导致了财政盈余的形成。
这有利于国家财政的稳健发展,降低了财政风险。
3. 财政收支状况的平衡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财政支撑。
五、对策建议1. 加大财政预算管理力度,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 加强跨部门协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3.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提高税收征收效率,促进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 健全财政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收支平衡,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六、结论近三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收支状况基本保持平衡。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是指中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
从过去几十年来看,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扩大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
2. 政府支出不断扩大:我国的政府支出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政府支出的主要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发展等。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在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
3. 财政赤字不断减少: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减少。
通过有效的财政管理和减少隐性债务,政府在控制赤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透明度提高:我国的财政透明度不断提高,公开和透明的财务报告成为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财务公开平台的建立和财政数据的公开使得政府的财政变化趋势更为清晰可见。
总的来说,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是向着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扩大、赤字减少和财政透明度提高的方向发展的。
这些趋势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财政财源情况汇报

财政财源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财政财源情况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我将就我国财政财源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财政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
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了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7%,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撑。
其次,财政支出保持合理增长。
我国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面。
2019年,我国财政支出达到了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较大,占比为37.6%,这有力地保障了我国民生需求。
然而,我国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
尽管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稳步增长,但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2019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为2.8%,债务率为36.7%,这些数据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增加对国家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压力。
此外,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亟待改革。
我国财政体制和税收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方财力不足、税收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使用效率。
需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提高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财源情况总体稳定,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支撑。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关注和支持财政工作,共同努力,为我国财政财源情况的改善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

2010年到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历年数据分析总结一、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2010年到2022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2010年的1132.26亿元到2022年的51304.00亿元,扩大了近45倍。
回顾29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132.26亿元上升至202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3483.37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51304.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
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2022年以来,在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相对数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降的过程是1979年至1995年,财政收入的相对数从28.4%降至10.7%,其间有过两次跳跃式的下降,一次是1979年至1982年,财政收入相对数从28.4%下降至22.9%,降幅达5.5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85年至1988年,从22.4%跌至15.8%,降幅为6.6个百分点。
升的过程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今一直呈单边上升态势,相对数从1995年的10.7%升至2003年的18.6%。
,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平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1999—2002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0亿元以上。
其中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首创11444.O8亿元的新起点,比1998年增加1568.19亿元,比上年增长l5.9%,比1998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13.9%,比1998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l996年提高3个百分点。
2003年和200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0亿元以上。
其中2003年是我国财政收入飞速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7715.25亿元,比上年增加88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l4.9%;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18.0%的高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l8.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05年和2006年,财政收入增加到30000亿元以上。
其中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从2004年的2.6万亿元增加到3.1万亿元,2006年又增加到3.6万亿元。
2007年和2008年财政收入创造了新的奇迹,2007年财政收入50000亿元以上,2008年达到了60000亿元以上,是建国60年财政收入的最高纪录。
我国财政收入直线上升的态势,充分显示了财政增长的强劲动力。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的特点:一是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仅从1994—2008年看,l4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4%~22%之间。
二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l994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7%~9%之间,财政收入以年均增长l8%的速度持续发展,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达到20%左右,最低时也有14%。
三是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002—2006年,中央本级财政收入保持在1万亿元~l.9万亿元之间,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年均为54.2%;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保持在8000亿元~1.6万亿元之间,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年均为45.8%。
四是财政收入对GDP的贡献不断提高。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l994—1998年年均为11.4%,l999—2005年年均为l6.9%,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提高5.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2.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从财政收入来看,经历了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上升、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直至二者基本趋同的过程。
1978-1993 年之间,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一直高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1978-1984 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1985-1993 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1994 年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 年的22%陡升至1994 年的55.7%,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则由1993 年的78%降至44.3%,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第一次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比重;1994 年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大小关系虽然略有变化,但大致维持在各占50%。
(二)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1.财政支出各阶段的发展情况我国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基本上步调一致,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
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l949—1977年,财政支出大致保持在几百亿元的水准;第二阶段为1978—1997年,财政支出上了千亿元的台阶;第三阶段为l998—2007年,财政支出突破了万亿元的高峰。
其中1994—2007年是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时期(见表2)。
在第一阶段,财政支出最低年份是1950年,全年支出只有68.08亿元,最多是l977年的843.53亿元。
财政支出与收入大部分保持平衡,只有11个年份出现过赤字,主要集中在1955—1960年。
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在大多年份里是比较高的,最高年份达到了40%左右,但也出现过低增长的年份,集中在1972—1977年。
甚至还有负增长的时期,即1961—1962年等少数年份,这主要是经济调整政策所致。
这一时期财政支出中央占主导地位,最高年份占到60%~70%左右,中央和地方的支出相差悬殊,地方最少时只占23%,充分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统收统支的财政的特点。
在第二阶段,财政支出大致分三个台阶:l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l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l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l997年的9233.56亿元。
增长的速度是不稳定的,最高是l978年增长到33.0%,最低是1987年的2.6%。
负增长的现象也有发生,如l980年和1981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二次经济调整的结果,缩小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这一时期财政支出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支出的比重由大变小,由50%多逐渐缩小到27%;地方支出比重由小变大,由40%扩大到70%。
这是财政支出中的重大变化之一,反映了分税制的功能和作用,随着两个比重的升降,中央支出逐渐收缩,而地方财力的增加也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投资。
第三阶段的财政支出,从10000亿元逐渐增加到60000亿元。
其中1998—2001年保持在10000亿元以上,2002—2004年保持在20000亿元以上,2005—2007年从30000亿元扩大到60000亿元,每年增加10000亿元。
中央支出的比重在30%左右,地方支出占到70%左右,超过中央l~3倍。
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在15%~20%之间,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稳定的。
从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特点在于:一是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从支出绝对数来看,除个别年份以外是逐年增加的,如2006年支出40422.73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6492.45亿元,增长了l6.06%。
从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看,增长的速度年均在15%左右。
二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1978和197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1.O%,l980—1986年为20%左右,从1987年开始逐渐减少,以后各年大致在百分之十几,只有2005年超过了20%。
三是财政支出反映了不同时期财政的特征。
建国初期的支出反映战时财政的特征,军费占据首位;之后反映了经济建设型财政的特征,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比重;l998年以后反映了公共财政的特征,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占主要比重。
2.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化从财政支出来看,经历了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的过程。
1979-1984 年,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一直低于中央财政支出比重。
而在1985 年,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与中央支出比重的大小关系出现了逆转,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由1984年的47.5%上升到1985 年的60.3%,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则由1984 年的52.5%降为1985 年的39.7%,二者的差距迅速拉大;1985 年之后,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一直大于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并从1988 年开始,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基本维持在70%左右,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一)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财政收入比较简单,主要来自税收和企业收入(见表3)。
在各项税收中主要是工商税收,每年大致有几百亿元,农业税最高达到30亿元,关税最高达到20多亿元。
改革开放后,税收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收入退出历史舞台,税收成为天下霸主,这是我国财政收入结构最大的变化(见表4)。
税收中除工商税为主流外,关税、企业所得税成为主要的来源。
2003年全国税收收入20017.31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2.2%。
2006年税收收入34804.35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6%。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延伸到各个领域,基本涵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各个方面。
为了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支出的重点主要在固定资产投资,搞基本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方面的支出却比较少。
(见表5)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支出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见表6)。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㈠收支平衡总体变化情况60年问财政收支平衡问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近30年,基本保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期间l7个年份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占60.7%,有的年份节余达到20亿元~30亿元;有11年出现有赤字,占到37%,赤字的规模都不大,一般在50亿元之内。
改革开放以来,从l979年至2006年几乎年年有赤字,且规模不断扩大,从几百亿元增加到几千亿元,特别是l994—2006年财政赤字急剧增长(如表7所示),2002年超出3149.51亿元,赤字占总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