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2篇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2篇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1中医养生越来越受现代人重视,大家都知道清火、排毒、艾灸的养生法,以及十全大补汤。
但是,在养生道路上很多人本末倒置:遍寻宫廷秘方以求延年益寿,却违背天地的自然法则;为防病求医问药,但忘记修炼内心。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这本经典著作给养生提供了三大启示。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该书以生命为中心,涵盖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等。
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囊括身心养生。
可以让人从中体会简单从容的世界观,从而活得平安、快乐、长寿。
防早衰,应上“内心修炼”课《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
其中。
《上古天真论》是第一篇。
“所谓天真者,自然赋予的能力,率真、不加雕琢的。
”道家认为:今不如昔,社会越进步,离自然也就越来越远,人的本性会越来越压抑、痛苦,不自然。
为什么现代人通常活得不好?看看《黄帝内经》的问答。
“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动作不衰”是指腿、脚、手都很灵便,其原因在于身躯健康、气血充足,所以才会“动作不衰”。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用这种观点来说,人应该活到的最高寿限,实际上是120岁。
而现代科技对人类自然年龄进行推算,也认为人的正常寿限应该是120岁到140岁之间。
那为何很多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7岐伯明确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也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
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
如果不能修炼内心,节制欲望、收敛精气,即使进补求医,功效也不见得多大。
《天真的奥秘:黄帝内经实修入门》随笔

《天真的奥秘:黄帝内经实修入门》阅读随笔1. 第一章天真的奥秘在《天真的奥秘:黄帝内经实修入门》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天真的奥秘。
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被理解为纯真、无邪的意思,它更多的是指一种自然、朴素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奇书中,天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通过修炼天真,人们可以达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的境界。
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天真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道家、儒家等众多哲学流派中,天真都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天真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生命之源;儒家则强调,天真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天真成为了古代士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作者从生理、心理、养生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天真的奥秘。
在生理方面,天真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力,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使五脏六腑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
在心理方面,天真意味着一种纯真、善良的心态,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充满正能量。
在养生方面,天真被认为是一种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秘诀,通过修炼天真,人们可以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标。
作者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修炼天真的方法。
要修炼天真,首先要摒弃世俗的功利心,回归自然、朴素的生活状态。
要培养一颗宽容、善良的心,传递正能量。
还要注重身心的调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天真的奥秘,还能够学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修炼天真的方法。
这对于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内容概览在深入阅读《天真的奥秘:黄帝内经实修入门》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从黄帝内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与修炼方法。
天真奥秘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展现了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
以下是对本书内容的概览:本书介绍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理等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学习后有感经过这学期和王老师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和加上平时自己的学习,感受颇深。
谨记这条人们反复研究历代中医成才规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医”。
是创就中医临床大家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的成长,是经典伴随着一路成长,中医养生已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为医者,德需仁,术必精。
德,医德,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
《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
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
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
行,去声。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
)”(《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术,医术,《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
赖国全老师大易门首席弟子邹金润2010年4月24日分享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

赖国全老师大易门首席弟子邹金润分享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4月24日深圳育心《黄帝内经》沙龙大家下午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邹,名金润。
我跟随赖老师读经的时间不长。
我读《黄帝内经》的时间可能比大家会稍微早一点点,我是在07年的时候接触到《黄帝内经》这部书,当时读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切身的感受,在08、09年慢慢接触了易经之后,突然间才发现《黄帝内经》对我们的人体,包括对人生,甚至你的事业,做人、做事都会有非常非常好的帮助。
(我看到这里,不禁想:黄帝内经,难道真的超越了医学意义?)我可能谈不上什么东西,我读书的状态可能也没有大家这么好。
请多包涵!因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我就把自己之前的这么一些断断续续的感受做了一个梳理。
我读到《黄帝内经》后面,隐约的会提些问题。
因为我要向黄帝学习,向岐伯学习,也要向雷公学习,因为这样好的学生与老师是很难碰得到的。
我们读《黄帝内经》可能都发现里面基本上是对话形式的。
以对话形式为主的经典在我们中国非常多,实际上《易经》也是一种对话,只不过他的对话是天人之间的一种对话,只不过现在我们一般的逻辑与思维就很难去体会的到。
我读到现在,(包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的大医家对《黄帝内经》的判断),可以肯定地说,《黄帝内经》其实就是《易经》的“医传”或者说是“医学大传”。
他是通过医道,通过人体,将《易经》的最高思维,做一个非常平实的阐述。
所以《黄帝内经》有两卷,第一篇叫“素问”。
这个“素问”,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为“朴素的问答”,因为我们中国最高的哲学就是最朴素的学问,最简单的方法。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一个群里面有位群友问我,读中国这些经典的最高层次的感觉是什么?我说最高的那应该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境界我尽量去追求,但是一般的境界是什么呢?很简单,经典就是教我们怎么样吃饭、睡觉,让你怎么去做好你自己。
怎么去处你的世,怎么去面对你身边发生的这样那样的事。
很显然,《黄帝内经》,是以黄帝这个人的感受为主。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养生心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集战国以前医学的大成之作。
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而它们都根植于《黄帝内经》。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20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大多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告诉了人们生活劳作应遵从的规矩,这些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瑰宝。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
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我们作为中医医生重新精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生活有一定规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针灸名医韩绍康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学精神

《黄帝内经》心得暨介绍岭南针灸名医韩绍康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学精神我父亲韩绍康是建国前较有名望的针灸医家,原广州中医学院针灸专任教师,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针灸顾问,从医五十馀年,在中医内科和针灸方面造诣颇深。
在他的影响下,我自小就热爱中医学,尤其是对“黄帝内经”十分感兴趣,后在四十年中医临床岁月里,反复体会“黄帝内经”有要旨,获益非浅,兹将心得公之于众,望予赐教。
1《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黄帝内经》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有八十一篇论文,《素问》中有两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两部分约计二十万字。
此书编写时间跨度十分大,约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之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根据古藉记载,经中论文风格和考古所得,我们可以发现,此书非一时之言,也非一人所作,而是先后由多位无名学者假以黄帝与其臣子讨论问题的形式编写,日积月累,汇集成书,因此书中多处反映出先秦诸子和汉代名儒的思想,每见于《易经》、《尚书》、《周礼》、《管子》、《老子》、《莊子》、《孙子》、《左传》、《呂氏春秋》、《春秋繁露》、《史記》、《汉书》等书中。
如《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管子.四时》:“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管子.轻重己》:“冬尽春始…生而勿杀,赏而勿罚”,《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七十章》:“天之道,损有馀,益不足。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在《黄帝内经》中可见到类似论述,根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资料,约在西汉中晚期和东汉初期,《黄帝内经》已基本成书,经后人不断编纂和校正,便成今天所见的全书。
中医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阅读中医书籍,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中医书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阅读中医书籍,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疗疾病,不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病因、病机、体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例如,中医治疗感冒,不仅要针对咳嗽、发热等症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疾病,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辨证,即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许多中医治疗原则,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标本兼治”、“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临床治疗,也为我们日常养生提供了指导。
三、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医养生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阅读中医书籍,我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注重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调理等方面,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1.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2. 适度运动: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3.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志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4. 充足睡眠:中医强调“睡为养生之首”,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四、中医的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书籍中,介绍了大量的草药知识和方剂。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草药的种类、功效、配伍原则等。
以下是我对草药疗法的一些感悟:1. 草药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治疗疾病、调理体质的良好选择。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3)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
《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
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
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
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藏气法时论》浅析之心系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五脏之气的生理及病证的传变、转归 、预后、
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内容。后人将其中五味与五脏相合补泻称为五脏苦欲。后世医家利用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 ,也
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 ”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 ;五
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而治者为补;逆本脏所喜,反其
性而治者为泻。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含义截然不同。该理
论从五脏特性的“苦欲”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饮食调养及药物治疗的规律,对后世医家有
着重大启迪。
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最先明确地将苦欲补泻理论与具体药物联系在一起。他在《医学
启源》中谓:“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
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由于张氏补充了五味补泻药例 ,从而促进
了苦欲补泻理论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对后世认识和总结药物功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弟
子李东垣据张氏补泻药例又结合《素问 ·至真要大论》之运气学说而有发挥,后世李时珍
的《本草纲目》“五脏五味补泻”均收入了张元素对苦欲补泻隅举的标准药物 ,从而进一步
扩大了该理论的影响。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心之苦欲理论对后世心病治疗及饮食调理的理论和
实践的指导意义出发,粗浅地探讨一下我对该理论的一点见解。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
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
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
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
心为火脏,主神明。“心苦缓”。指心气苦于驰缓,心气容易涣散不收,比如《范进中举》
中多次落第的范进因得知自己中举,而导致大喜过望,神气涣散而精神异常。心气驰缓主要
表现于心的阳气不足,以致心悸、气短、自汗及神昏等,汗多不只伤津血,也耗心气、心神。
所以治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也要敛汗收气。以免气阳虚脱之变。酸味药有收敛作用可以收
敛心之神气,故“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药如酸枣仁、麦冬、五味子、龙骨等。前面
提到的生脉散,由麦冬、人参、五味子构成。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
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助阳之功
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心之神气,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
敛,益气助阳、敛汗收气、生津止渴,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本方现代除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属气阴两虚证者,常用于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
塞 、心律不齐 、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生脉散对心系疾病的应用正是现代对“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经旨的很好诠释。
在五行理论中,心主火,肾主水,而水克火。人之生机在于水火,水火宜平不宜偏,宜
交不宜分。心火炎上,故宜使之下;肾水泄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
济,不交则为未济。心体濡润则心火得润下,“心欲软”即指心火润下,为心之所“欲”。咸
在五行中归属水,水曰润下,咸味之品能润下,故补心用咸味药。心主火,心火亢盛为其常
见的病变。心火亢盛,则可致刚急、坚燥之证,如烦躁、谵语、癫狂等症状,无一不是刚烈
之象。对此火旺之证,可用水制之,引水克火,使心火下行,则心体可救。咸味药有水性,
为心之所欲,故能补耗散之心气。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磁朱丸,磁石味咸,入
肾,滋肾水,使水火交济,则心火下行,诸症自除。再如清·吴瑭《温病条辨》中治疗温邪
深入下焦的三甲复脉汤,其证表现为热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动,心胸疼痛等心气耗散之象。
其中的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名为三甲)均为咸味药,三药共凑调补心气之功,力猛而
专,临床中对证使用,疗效确切。
以上是我对心之苦欲补泻理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脏腑发病及其用药原则,是中医辨证
论治的核心,而五脏苦欲补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
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正如《医学必读》说:“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要义也,
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五脏有苦欲,药物有五味,各随脏喜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补泻
作用。所以医者不仅要掌握药物的性昧,还须了解药物的归经和功用。
参考文献
[1]方光平.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J].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2002,23(2):43-45.
[2 ]陈勇.蒋麟,张廷.试论《内经》“苦欲补泻’’理论对中药学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05,
1,46(1):63-65.
[3]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16.
[4 ]杨德平.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
(4).26-27.
[5]刘春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 2 (3)8-9.
[6]郑洪新.张元 素医学全书.医学启源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