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尧天舜日”之颂与当今和谐社会之追求

合集下载

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

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

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作者:王慧莹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

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

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因而,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舜韶文化;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生态宜居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

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

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因此,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舜韶文化把握现实的审美思维方式,更应当是我们反思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参照。

诚然,舜韶文化以贯穿历史语境的文化力量,为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审美制度范式。

同时,在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机制的运转之中,舜韶文化的延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现实语境。

以化解现实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为旨归,舜韶文化获得了在文化记忆梳理之上,更为强劲的动力机制。

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际多重因素的碰撞,使舜韶文化走向历时的深化。

因而,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首先,从“神人以和”命题,考量舜韶文化的原生审美情境;其次,以天人合一命题为核心,探究舜韶文化审美主体的生成;以生态宜居的建设问题为旨归,展开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

一、“神人以和”:舜韶文化审美情境的生发梳理舜韶文化的记忆,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于“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之中,《尚书·舜典》将其生发之时的情境想象留存于今: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之。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浅谈儒家的“祖述尧舜”

浅谈儒家的“祖述尧舜”

□焦锐洁浅谈儒家的“祖述尧舜”摘要: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能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孔子继承尧舜,与毛泽东的“六亿神州尽尧舜”,一脉相承,古今呼应,从而揭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势。

关键词:中国文化儒家“祖述尧舜”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主流地位数千年来若磐石砥柱一般当仁不让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

万世师表的至圣先贤孔夫子,后世誉之:天若不生仲尼,万古犹长夜。

那么儒家思想光芒的光源来自何方呢?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天是老大,尧也不是老二。

帝尧的功德,光芒四射,与天日一般。

孔夫子对帝尧推崇备至。

司马迁则来得更直接,称赞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入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以太阳喻帝尧,不是一时一世群氓黎首们的谀词妄称,而正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披肝沥胆的衷肠褒誉。

虽历数千年沿而不废,虽历数百世沿而不废,足见此誉,帝尧当之无愧。

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光华的来源恰是帝尧及其开创时代辐射处的不熄之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天地人间至为神圣的大道理念,帝尧时代达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成为儒家及诸子心目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社会。

推至后世公元20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虽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无奈西方缺乏的恰恰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土壤,因而共产主义运动在远东的中国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照亮了半个地球。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追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追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典 诗 词及 其 创 作 一 贯 强 调 中和 之 美 , 即 亦
和谐之美 , 那么 , 这样一种 审美 原则、 创作 理念 是怎样 发生 、 形成 , 中所追求表现的人与 自然、 与社会、 其 人 人 与人 之 间的和 谐关 系对 于我们 今 天 所倡 导 的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有 怎样 的借鉴 参考 意义 呢?本 文试作 浅论 。 承儒、 、 道 墨之 中 和思 想 , 中国古 典 诗词 中和 创
调 主体 与客观 的共 同性 。 中国古典诗 词 中所 追求所蕴藉 的中和精 神 中和之 关与今 天我 们提倡 的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即是 一种 传 统 与 继 承 、 扬 的 关 系 , 者 将 为 后 者 的 建 设 提 供 宝 贵 的 借 鉴 。 发 前
关键词 : 古典诗词 ; 中和之 美; 和谐社 会 中图分类号 : 0 . I 72 2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43 4 2 1 )50 0 -5 17 -4 X(0 1 0 -0 10 作者简介 : 李福燕 (9 0一) 女 , 建福 州人 , 17 , 福 副教授 , 学硕 士 , 究方向 中国现 当代文 学。 文 研
李福 燕
( 建 江夏 学 院 人 文传媒 系 , 州 3 0 0 ) 福 福 5 08
摘 要: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 中华 民族优 秀传统 文化 的最集 中体现 , 而在 中国的古典诗 词创作 中始终贯 穿着一个共 同的审
美观 念即 中和之 美。 中和 尺度 要 求和谐地 、 适度地 处理 人与 自然、 与社会 、 与人 的矛 盾 关 系, 人 人 强调 矛 盾的统 一性 , 强
21 0 1年 5月
湖 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a fHu e iest f u ain o r lo b iUnv ri o c t n y Ed o Vo 2 No 5 1 8 .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

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一、孔子的主要思想与功绩: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对中华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不但被历代王朝推崇为儒圣和至圣先师,而且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人格和言论,仍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崇敬、学习和奉行。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也在掀起学习中国儒学热潮,建立儒学院或孔子学院,聘请中国教授讲学。

瑞士的神学家、伦理学家孔汉思(Hans Kong是他来中国后改的名,含义是孔、汉思想)。

说明孔子已被世界人民敬为先师。

那么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儒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孔子的一生主要是搞教育的,他首创民间学馆,提倡“有学无类”。

有弟子三千余人,除教学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外,还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素质,分别传授礼(礼仪与法制)、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车马)、书(写字)、数(数学)——六艺;他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他删诗书,定礼乐,虚心地向老子求教,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并为《周易》写传十篇(十翼),可见孔子的学识是非常渊博的。

那么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据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只用三句话,六个字就可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

二、关于人生三不朽论的来源:人生三不朽之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纪元前549年)和《国语.晋语八》。

左传的原文是:“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读gai)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尧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曾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殁,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读beng),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答案2(共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答案2(共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答案2(共五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答案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时间限制: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对四民的论述最早出自以下哪一部著作中A.《管子》B.《论语》C.《墨子》D.《荀子》2.在早期维新派中,提出“商战”理论的是(A.王韬B.薛福成C.郑观应 D.冯桂芬3.孔子以后以荀子为代表的是什么学派()A.道德制度学派B.道德心理学派 C.道德自由学派 D.道德哲学学派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为核心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佛教思想5.“理学”思想创立于A.隋B.唐C.宋D.明6.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7.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董仲舒8.商朝最初的都城是()A.阳城B.亳C.殷D.镐京A)9.清代在位最久的黄帝是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10.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11.名曲《广陵散》与历史人物()有关A刘伶 B嵇康 C聂政 D阮籍12.佛教由印度在()传入中国A.公元前2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元1世纪D.公元2世纪13.乾嘉学者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文本的本义,不做随意的发挥和解释,故又称A.新儒学家B.汉学家C.朴学家D.实学家14.有关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 15.乾隆是清朝的第几位皇帝A.第四位B.第五位C.第六位D.第七位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1.董仲舒的思想包括()A.“天人感应”B.“大一统”C.“三纲五常”D.“敬鬼神而远之”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A.张之洞B.李鸿章C.左宗棠D.曾国藩3.下列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法正确的是()A.这句话出自《论语》B.和而不同是指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是他有自己独立的意志,不会人云亦云C.同而不和是指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主见,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也往往矛盾百出D.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本精神 4.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丛书B.《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纪晓岚C.《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D.《四库全书》先后完成七部,历时十五年5.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主要学派有()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法家6.在古代,别人送的称号叫做()A.尊号B.雅号C.绰号D.自号 7.我国古代戏剧家有()A.汤显祖B.王实甫C.关汉卿D.曹雪芹8.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包括()A.浙江普陀山B.安徽九华山C.山东泰山D.四川峨眉山 9.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指A.民生B.民族C.民权D.民主10.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是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佛教学说D.法家学说三、多项选择题(五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4分)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对不合时宜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或改造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在当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D.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E.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2.老子学说辩证法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无不为。

由《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由《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由《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摘要:《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是一首宴饮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篇。

时隔千年,此诗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艺术内涵和精神文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小雅.鹿鸣之什》更是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梦寐的追求。

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到数码航天的信息文明,几千年来,人类为之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理想的大同社会。

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言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

中国文化里充满着人道精神,它既是哲学意义上对人的最高认识的结果,也是伦理学上对人最完美的塑造。

它崇尚人道,讲求礼义,向往和平安定,而这一切正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本”,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人是天地之精华,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事物。

因此,中国文化倡导人与人的尊重与爱护,主张“与人为善”,把“爱人”当作人的第一要义,这又是当今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中国文化提倡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舍生取义,杀生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一直被整个人类所认同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准则。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点,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顺乎自然,从自然中体验生命的韵律,领悟生命的奥秘。

从而构建“天下大同”局面。

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呢,《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首宴饮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 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和谐的意蕴:从“ 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

和谐的意蕴:从“ 和而不同“到”世界大同“

34


实并非如此,台湾就更不用说了。 “ 文化大革命” 十年荒废了很多 人,邓小平同志上来之后,恢复了高考制度,很多优秀的青年进入 大学学习。记得当时在《 参考消息》 上,看到一份台湾高考的语 文试卷,跟我们的试题一比较,我发现,台湾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时大陆涉及文言文的,比如标点、翻译等,所占比重大概是 缘豫 , 考核方面的比重要大得多,几乎 苑园豫 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试题。当 摇
王 能 宪 : 和 谐 的 意 蕴 : 从 ﹃ 和 而 不 同 ﹄ 到 ﹃ 世 界 大 同 ﹄

37


菩萨不灵了,老百姓不去了,最后没办法又得改回来。 日本现在还在使用汉字,叫当用汉字,日本语言学家统计出来 有五六百个,甚至一千多个。其实我们使用的常用汉字也一千多 个。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是很深入的,甚至在 摇 有些领域超过我们。比如说对敦煌的研究,日本人曾经大言不惭地 说: “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 当然,现在不会这么说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刚才所讲的汉字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 国家中保留得也比较好,甚至于在西方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对中 到法国访问的时候,去拜访我们的驻法大使,大使跟我们讲了一件 摇 国文化很有兴趣,也有不少的汉学家。我举一个例子,员怨怨苑 年,我


和谐的意蕴: 从 “ 和而 不同” 到 “ 世界大同”
( 圆园园苑 年 远 月 圆圆 日)
摇 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 和谐的
意蕴:从“ 和而不同” 到“ 世界大同” 》 ,我想通过这样一个题目, 强调一个观点— — —建设和谐社会要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推而广之,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乃至整个国 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觉得继承、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前几周,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一个中国文化发展战 略的研讨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做了一个重要讲话,他说:中华民 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在香港、澳门、台湾比在大陆要保存得好。我 深有同感。过去我们说香港、澳门等地区是一片文化的沙漠,而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尧天舜日”之颂与当今和谐社会之追求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中,其治国方略一步步完善。使由乱到治,多次实现“尧天舜日”之治,最终经历了“为政识德”到“任法而治”再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过渡到德礼刑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论文关键词】德治;法治 中国古代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中,其治国方略一步步完善。使得社会由乱到治,多次实现“尧天舜日”之治,最终经历了“为政识德”到“任法而治”再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过渡到德礼刑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这既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精神文明的自然传承。 一、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 (一)上古时期的为政识德 德治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远古的氏族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政治故也没有法治概念,大家以公认的习俗来维持良好的人际和氏族关系,随着氏族的扩大与合并,形成了民族,在当时部落内部主要靠风俗习惯及部落首领的才智和德政来服务人民。 在《韩非子·五蠹》中写到,“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称燧人 氏。”在共同抵御灾害、获取生活必需品的过程中,以群的方式结成最有效的生存方式,而群的首领不仅与普通人一样劳作,还要以德治国。于是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于是有尧舜让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尧秉公办事,体恤人民,严于律己,勤俭朴素。而舜不仅能以德垂范,任人唯贤唯德,而且舜又制定刑法,划分疆界,敬敷五教,推广诗乐。舜德唯善政,政在养民。从以上看,在舜禹时就已经出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结合。但秦以前主要畅言“德治”,为政以德是德治的根本纲领。为政以德主要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的手段,仁政、德治、仁民爱物,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以德治仁政去获取民众的认可和拥护。所以从《黄帝》这本书来看,上古之时,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大同之世,主要是以古代圣王“德治”为主的政治。古代圣王在道德上起表率作用,君主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罚、武力的方式威服天下。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二)孔孟“为政以德”与荀子的“隆礼”“重法” “德主刑辅”的主张起始与西周统治者“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的主张。西周时期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礼”和“刑”共同构成了社会法律体系的基础,“礼”发挥了积极主动的教化功能,“刑”则发挥了消极被动的制裁功能。在实际中“礼治”在指导国家运行中起着指导作用,周朝主要在礼治 的基础上强调以伦理教化来实行仁政,通过道德感化实现王权与族权统一。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德治主张。主张君主要做到师以教化人民,君主行使权力要“怀保小民”、“师以教化”。在立法上,西周统治者吸取了夏桀、商纣等无德暴君“不敬厥德”致使其国家“早坠厥命”的教训,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主张。从而为孔孟的德治治国方略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周朝德政的基础上,提出德教观。曾提出施“仁政”,复“周礼”。并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见解。他认为道德能起到政治、刑罚所不能起的作用。在他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仅仅是治标的办法,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治本。他认为德治乃是治国的最佳方式。当然孔子也并非不要刑罚。他曾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德法并用,宽猛相济。他指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就是说:君主一方面应以道德感化民众积极向善,让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另外必须辅以法律制裁,纠正那些越轨行为,维护正常秩序。执政者必须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孟子与孔子相同,主张对民要重视道德感化,力主施行仁政。《孟子·尽心上》说:“善政不如善教之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当然,孔孟都有重德治,轻 法治的一面。与孔孟略有不同的荀子则提出“隆礼”“重法”的思想,认为法与礼都是“治之经”(《荀子·成相》)。但“隆礼”“重法”的作用又是有区别的,即所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由次可见,先秦儒家都主张德治,以仁德为维系人际关系,巩固社会的粘和剂。他们大多实行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三)法家的任法而治 与儒家德教为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他们主张变法革新,加强君权,用地主阶级“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治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反对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和血缘宗法制。管子首先提出“以法治国”。韩非则及法家之大成,他建立了一个以维护中央集权国家为目的,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法治思想体系。韩非反对儒家的仁爱学说,认为“圣人之治国也,国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韩非·奸劫弑臣》)。他认为圣人治国不在乎老百姓是否有德,只要守法就行。靠善、靠德不能拢住人心,只有法方能“使齐”、“用众”,明主之国必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韩非法治思想中,包含着赏罚并用的二柄思想。他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 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佞者也。”(《韩非子·定法》)他主张君主必须将“法术势”紧密结合才能实行法治。他旗帜鲜明提出“不务德而务法”的理念,认为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之道。 总之,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治思想在适应新地主阶级的需 要,为其夺取和巩固政器权,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秦等后世中央集权帝国的需要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四)“德主刑辅”与“礼法并用” 随着秦严刑峻法的政权灭亡,西汉统治者在认真总结了先秦各家的治国经验,汲取秦灭亡的教训后提出“文武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实现了从崇奉道家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贾谊、陆贾等。董仲舒提出“厚其德而简其刑”即“德主刑辅”的主张。对后汉王朝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摈弃了秦王朝的“专任刑罚”的统治手段,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惩治结合起来。首先“定五经,明六艺”令人民“晓于礼义而耻于犯上”。如果道德教化达不到效果,再采取刑罚惩治手段。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整合,以“德阳刑阴”来论述的与刑关系。“刑者德之辅,阴者,刑之助也”。董仲舒还提出“圣人多其变而少其严,后其德而简其刑”。从而成为汉以后立法的指导思想。“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基本适应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促进汉代封建经济文化发展,保护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圣世。 (五)唐朝“德主刑辅”“以礼入法”与“约法省刑”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思想进一步发展完善,礼法融合,以礼率律的形式在立法中固定下来。“以礼入法” “约法省刑”“礼刑选相为用”等成为政治家、思想家所倡导和坚持的原则。唐代一方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道德体系,以“正家”“定 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我国历史上最严密的法典—《唐律疏议》。不仅把统治阶级意志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强制力推行其道德观念。从而标志着礼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在处理德礼与刑罚的关系上,则明显表现出“德主刑辅”的倾向。经过一批政治思想家探索,唐朝认同“古之圣人为人之父母,莫不制礼而崇敬,立刑以明威”(《旧唐书·刑法制》)的思想,系统将封建礼教法典化,并经儒家经典解释补充,从而完成自汉以来“引礼入法”到“礼法合流”的嬗变过程。同时唐在立法上采取“约法省刑”的政策。唐高宗李渊提出“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的立法思想,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提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思想。当然“宽”与“简”都是相对的,对于直接威胁专制君主的统治及封建国家的行为,一律“杀无赦”。 总之,自汉确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以来,到唐时期全面、系统将礼与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贞观之制“及“开元盛世”的局面,封建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宋代以后,“德主刑辅”的思想日益稳固,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王安石提出的“任德、任察、任刑”与“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刑”;丘睿提出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及康熙提出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思想都反映完善了“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 二、古代德治法治思想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都认为道德教化与法律 惩罚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偏废。只有德法互补、礼法兼用,方能长治久安,因此都贯穿着“德主刑辅”的精神。这是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治国理念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读《黄帝》这本书的感悟。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古代的“德治”、“法治”其实质都是人治。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德治与法治有着根本区别。古代的“礼”也与今天的道德有着本质区别。不管“法治”也好“德治”也罢,都是皇帝意下的法治、德治。都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着重要启示。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作为现阶段基本治国方略。当然,我们今天所实施的法,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其核心在于维护工人阶级及以之为主体的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则是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的集体精神。只是在不同时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我国治国方略中侧重点是不同的。 (一)坚持以德治国,防止走向人治 我国古代道德往往注重于忠孝仁义,传统道德对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建设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这些传统道德往往带有封建制度色彩,过分强调统治者个人道德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这样的德治必然导致人治,导致权力终身制与世袭制。所以我们在以德治国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二)坚持依法治国,防止法律工具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