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共同性:是指群体与社会在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的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我们可从中,概括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文化现象。

全球化:当代,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可游离于全球化之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呈现着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使得文化的共同性更加广泛,更加可靠。然而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威胁,保持世界语言、风俗的多样性面临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同时,不同国家在吸收它国文化的基础上也会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积极的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同时也要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加强民族文化传播,提升软实力,保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正确态度。

二、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1)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3)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既包括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对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态度。(1)礼敬自豪。在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历练出的中国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体现、求索的结果,值得我们炎黄子孙敬畏与自豪。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自尊相辅相成,没有文化认同就会失去力量和信心,也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2)学习修炼。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文修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的重要关系。(3)批判扬弃。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的优点与不足。(4)包容发展。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与培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286)

“天人合一”是天人和谐统一,尊重天道自然,不以人欲灭天,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此种认识先秦时已经萌芽,春秋战国时认为天人均以礼相通,明确提出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以人灭天等。汉代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但是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事实求是地予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

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充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当从文化发展、延续的民族性的一面,给与足够的重视,作出积极的评价。对于思想中芜杂的内容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落后的愚钝的思想要敢于摒弃。

四、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317页)

围绕义与利关系所展开的争议即“义利之辨”,从先秦起便成为中国思想发展上达最高境界。史上论争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义利之辨”,就是人们的道德取向同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矛盾的争论,其实质就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与对立,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之辨。传统的义利观的合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潮流中,正确处理道德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将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2、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3、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对于扬弃儒家道义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4、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5、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五、如何认识儒家的群己关系?(312页)

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成己”与“成人”的联系,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事实上,在儒家那里,成己往往以安人为目的。道德关系上的自我完善,最终是为了实现广义上的社会价值。

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和”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从消极方面看,“和”意味着化解人间的冲突与紧张,消除彼此的相争;就积极方面看,“和”则是通过共同的理想和相互沟通,达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这种“和”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 、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的孕育下,逐渐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它对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民族的凝聚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谈谈“孝”的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1、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

2、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3、“孝悌”思想史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你爱你的中国社会,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4、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对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