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向岛外转移的趋势
试析台湾的企业外移

试析台湾的企业外移
凌奇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正> 企业外移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一股潮流。
据台湾“中央
银行行长”表示,仅90年1至5月份资本外流金额已达75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
82亿美元的水准。
这是自1984年起,台湾连续7年呈长期资本输出,且呈递增局面。
这种向岛外转移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
从台湾《天下》杂志对1000家企业的调查可以看到,未来台湾企业经营的重心,将继续移往岛外,想在岛外设立生产据点的占34.2%,设立外销点的占30.2%。
而且有20.9%的企业打算把生产基地设在岛外,远远大于目前只有1.2%的比例。
目前,桃园县境的观音工业区和黾山工
【总页数】4页(P54-56,59)
【作者】凌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台湾产业资本外移与大陆应运对策——从台湾经济结构演变谈起 [J], 伍长南;
2.台湾面板业外移中国未来3—4年看得到 [J],
3.从外移现象探索台湾科技产业转型之路 [J], 詹文男
4.承接台湾产业外移实现两岸资源互补与共赢——台湾产业外移动因与福建的承接[J], 王知桂;黄淑玲
5.台湾企业外移潮流及其特征和影响 [J], 林其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经济健康发展情况汇报

台经济健康发展情况汇报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台湾地区的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台湾地区的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9年,台湾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8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7%。
其次,台湾地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再者,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2019年,台湾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
此外,台湾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台湾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台湾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其次,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再者,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面临一定压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市场竞争加剧,台湾地区的对外贸易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台湾地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集中度较高,投资风险有待分散。
为了进一步推动台湾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再者,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市场,降低对外贸易风险,推动外贸稳定增长。
此外,加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台湾地区的投资,促进投资风险分散。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台湾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台湾的进口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最初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进口,台湾的进口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台湾进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台湾进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1. 从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到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进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台湾的进口产品从农产品和原材料逐渐转变为高科技产品和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台湾开始进口更多的零部件和设备,以满足内部产能和生产需求。
同时,台湾也开始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如电子产品、通讯设备、计算机等。
这些产品的进口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推动了台湾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 从发达国家进口到发展中国家进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台湾的进口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台湾主要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进口产品。
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台湾开始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如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南美国家。
这些国家具有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为台湾带来了更多的进口选择和更低的进口成本。
这种变化不仅提供了更多的供应来源,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影响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1. 国内产业结构变化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国内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发展,国内企业对外资、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促使台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进口产品的需求和结构。
2.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也是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全球化使得台湾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全球市场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向台湾流入。
区域一体化则加强了台湾与周边地区的贸易联系,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合作机会。
台湾电子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台湾电子产业规模变化趋势台湾电子产业规模变化趋势近年来,台湾电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从刚开始的小规模传统电子制造业到如今的全球领先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制造业,台湾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台湾电子产业规模的变化趋势,包括市场规模、产值、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一、市场规模的扩大近年来,全球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相关产品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带动了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
台湾作为全球电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不仅有着成熟的制造和组装能力,还拥有丰富的供应链资源。
这些优势使得台湾电子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并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9年,台湾的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2000年的市场规模约为850亿美元,而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了约1.4万亿美元。
这表明台湾电子产业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
而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内台湾电子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
二、产值的持续增长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台湾电子产业的产值也在持续增长。
产值是反映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涵盖了制造业、研发、设计、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价值创造。
根据台湾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到2019年,台湾的电子产业产值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2000年的电子产业产值约为3800亿美元,而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了约1.2万亿美元。
产值的持续增长主要归因于台湾电子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努力。
台湾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电子产品品牌和制造商,他们致力于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台湾也在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重点放在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上。
这些努力使得台湾电子产业的产值持续增长,并且在全球电子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浅谈当前的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浅谈当前的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为促进两岸交流,发展两岸关系而不断探索和努力。
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势与方针政策都有相应的变化。
在两岸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后,更应该对当前形势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形势,趋势,建议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想要完成统一的一大难题。
我国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务实探讨和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省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讲话)一、台海的当前形势所谓的形势,“指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 1%。
其内容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具有客观性、变化性、阶段性、相关性、规律性等特征。
如形势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而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形势之间都在不同的方面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律性。
1、台湾的地域形势台湾既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与基地。
异常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使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2、台湾的政治形势台湾的主流政治的两大阵营为以国亲两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和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
台湾岛内的政党政治是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岛内政治生态。
具有岛内政党的“同根”特征、政治领导人对政党的个人影响力巨大、政党与黑社会势力的共存等特点。
3、台湾的经济形势台湾经济的形势受到了两方面的危险。
首先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威胁,使台湾经济面临边缘化危机。
因为中国大陆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成长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加之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整合盛行,韩国与大陆、日本东北产业合作方案等,东亚地区双边或三边贸易合作计划不断推出,这对今后的台湾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使台更有边缘化的忧虑。
台湾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向

作者: 汤传锋
作者机构: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 邮编:100029
出版物刊名: 当代亚太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台湾经济;制造业;年计划;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服务业;生产总
值;种植业;畜牧业
摘要: 台湾已完成了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的转变,产业结构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
近,本文分析了台湾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现状,台湾产业结构发展的动因和趋向。
台湾地区石化产业发展概况

二 甲酸 (PTA)原 料 PX、己 内酰 胺 (CPL)原 料 环 己 烷 与环 己酮 、丙烯 腈 (AN)原 料氨 需要 进 口 ,其余 原 料 岛 内皆可供 应 。人纤 原料产 品 主要客 户为聚 酯 制 造 厂商 .下 游业 者利 用人纤 原料 生产 聚 对苯 二 甲酸 乙二 酯 (PET)与 尼 龙 两大 类纺 织 纤 维 产 品 。 目前 PET原 料 乙二 醇 (EG)与纯 对 苯 二 甲酸 (PTA)在 岛 内供 大 于求 ,超 过 90%的产 品 出 口 ;尼 龙 上游 原 料 丙 烯 腈 (AN)与 己 内酰 胺 (CPL)则供 不 应 求 ,因 此 这 两 类产 品需依 赖进 口以弥补 岛 内供 需的缺 口。
资料来 源 :台湾 工业 研究 院 IEK(2017/04)
图 3 台 湾 地 区 人 纤原 料 产 业 发 展 历 程
台湾地 区人 纤原 料产 业 始于 20世纪 60年代 。 1952年 台湾 当局 实施 进 口替 代政 策 .逐 渐成 立 塑 胶 与人 纤加 工厂 .1953年 中 国 人造 纤维 公 司成 立 。 生 产 嫘萦 。1965年 台 湾化 纤 公 司成 立 生产 嫘 萦 ,但 此 阶段 尚未 有 岛 内 自产 的人 纤原 料 。
i原加料 f
、 工 }
、 ... ......
资料 来源 :台 湾工业 研 究院 IEK(2017/04)
图 1 台湾 地 区 基 本 原 料 产 业 发展 历 程
台湾地 区石 化 基本 原料 产 业始 于 上世纪 7()年 代 。1973年 中 油于 苗 栗 头份 兴建 台湾 地 区 第一 座 裂 解 设 备 ,以天 然气 作 为 进 料 .生 产 54干 吨 /年 的 乙烯 。尔后 二轻 至 四轻 陆续 兴建 .逐 渐提升 台 湾地 区 石化 基 本 原 料 的 自给 率 ,带 动 台 湾地 区 下 游 塑 胶 、橡 胶 、纤 维 等 产 业 的 发 展 .创 造 经 济 起 飞 的 奇 迹 。
台湾经济的起飞和产业结构升级

在积极进行农村“土地改革”的同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
从1953年开始,台湾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四年计划,主要侧重于用最短时间、最快的速度,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缓解物质极度匮乏的矛盾,稳定岛内经济,并逐渐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随后,又相继实施了第二、第三个四年计划,推行“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能源、肥料、纺织、水泥建材等岛内民生急需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并采取诸如外汇、进口管制等措施,保护岛内产业不受外来进口的冲击。
到1964年第三个四年计划结束时,台湾总体经济水平已有长足进步,农业迅速恢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建立了纺织、面粉、水泥、玻璃、轮胎、电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生产体系,不仅居民日常用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出口也大幅增加,出现了自光复以来首次出超的局面。
同时,台湾经济日益摆脱以农业为主的形态,逐渐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
1963年,台湾工业生产净额超出农业2.5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在台湾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农业。
以此为标志,台湾经济开始进入“起飞”阶段。
台湾经济“起飞”阶段是在实施第四、第五个四年计划期间实现的,也就是1965年到1972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
在第四个四年计划期间,台湾工业平均增长率为17.8%,第五个四年计划期间为24.1%,平均计算,在这八年内,台湾工业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9.5%,这种速度在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算相当快的。
如果说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台湾经济的“进口替代时期”的话,则经济“起飞”时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态最终确立时期。
到60年代初,由于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省内市场趋于饱和,台湾经济乃由省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然后利用台湾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装配,制成成品后再向外出口,以换取大量的外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
实施这一战略的结果,不仅台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而且也使台湾工业由内向型转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