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

浅谈禅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一、引言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意境高妙。
从他被人们尊称为“诗佛”就可以看出禅与王维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者的诗中充溢着禅,特别是在山水诗中。
本文试从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之境、静之美、淡之雅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山水诗中的禅。
二、空之境“空”,在王维山水诗中常常出现。
究竟“空”有什么含义?关于“空”,禅宗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1](P177),第二层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1](P177),第三层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1](P177)。
关于这三个层次,张节末先生在《禅宗美学》说:“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举目所见无非是铺满了落叶的空山,或是路为树叶所掩,或是根本就没有路,总之,山空的直观宣告了此处没有人,没有人也即没有佛,因此‘何处寻行迹’是有所执著之人所发出的一个不当之问;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山空而没有人,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却是一个生动的直观,它是一个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听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一句是永恒,后一句是刹那,刹那间(‘一朝’)的风月是一个直观,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永恒的意义。
在这三境中,空不光是讲空间,而且还透过空来看时间”[1](P177)。
无疑,张先生的阐述是非常精辟的。
纵观王维山水诗中的“空”,主要是体现在后两个境界上。
那么本文就从这两个境界来探讨一下。
来看王维的这首《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卷一,P168)作者在诗中写了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江是如此壮阔,以至于天地外面还流着的仿佛依然是汉江的水,而山色在波澜壮阔的汉江掩映之下显得似有似无。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
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明的禅意。
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
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
王维将自然景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
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
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诗中“何须身世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的宏伟构思。
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
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2006年第4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6 (总46期)J OURNAL OF L I AO N I NG TEACHER S COLLEGE(SOCIAL SC IE NCES EDITI ON)Genera lNo.46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顾云清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6)04)0068)02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0。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0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0、/无往为本0,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3期2003年6月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01.1一EGE
Vol8No.3
Jun2003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刘铁峰(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摘要: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辱中的云在王堆山枣诗中成为诗人禅思佛理藉以外化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曼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蓝。关键词:王堆}山水诗;云意象}佛禅中围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3)03—0011一04
BuddhistImplicationoftheImage
ofCloudin
WANGWei's
Mountains—and-watersPoems
LIUTie—feng
(DepartmentofChinese,LoudiTeachersCollege,Loudi,Hunan417000,China)
AbstractiCloudinWANGWei'smountains-and-riverspoems,throughthepoefsuniquetransformation.be—comesobjecttOexternalizehisdeepBuddhistmeditation。whichshowshisdesireforfreeandtionallifewithoutworldlydesires.
Keywords:WANGWei,mountains—and-riverspoem}theimageofcloud}Buddhistmeditation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其山水题材的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物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对自然山水事象的体寨和描写中,王维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观物视点与处物心态不同。他既不是把山水当作暂时解脱自己尘世心身之累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不是借对隐逸生活的崇尚来标榜自己的清高逸远,而是旨在打破尘俗生活中的“物执”、“我执”。把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如他诗中所写的山水物象,均看做是有佛性的生命存在形式和自己禅悟心态的外化形式.并垒心身地投注其中。可以说.在王维对山水的体验和审视中,透露着一种悟禅心得下的禅趣,直现出诗人那种随缘伴俗、任运无心、空灵澹泊的禅悟心态。本文以王维诗中对“云”这一物意象的感受与传达为个案,对诗人寄寓在云意象.尤其是白云意象中的禅悟意蕴做一简略探讨。
云作为一种自然事象被诗人们注意到,这本身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t在《诗经》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但诗人们用一种宗教理解的视角和宗教感化下的禅悟心态来观照自然界中的云,并通过它来表达出一种超脱尘累、追求自我闲适的生命理念.却是在佛教对诗人思想心境产生影响之后,尤其是到唐
收稿日期:2002一11—14作者简介:刘铁蜂(1968一).男,湖南新化县凡.娄底师专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柬诗词、湘中人文。ll
万方数据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代时才大量出现。唐代诗人们把云当作…种身心解放、心境灵空.无所执著而万念不起,不为物累而神清气容的心性外化介质,这叉与禅宗的勃兴大有关系。所谓“中唐以来的诗人爱用的语词中有一个·云,字,而相当多用‘云’这个词的诗歌又总与佛寺禅僧有关。’’2]删”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唐以前的山水诗创作中也是较多地存在的,例如包融的“愿陪中峰游,朝暮白云里。”(《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刘音的“遭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阙题》)储光羲的“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我心方处顺,动作何忧虞。”(《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王缙的“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问义无人接,无心世界闲。”(《同咏》)裴迪的“自然成高致t向下看浮云……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同咏》)等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与之同类的云意象就用得更多。如:“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人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送友人归山歌》)“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湮三首》)“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饭覆釜山僧》)“方生见身云,陋坡示天壤。一心在清要,愿以无生奖。”(《谒培上人并序》)“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今日又明月,自知心不闲。”(《冒别邱为》)这些诗中的云.大多超出了云的纯自然物态形象t而古蕴了诗人的主观心性感悟。如句中所说的“浮云”、“白云”,就不同于那些厚重凝滞的烟云、云海,云雾和。云冥冥”的云。这是随风而化、无执无系的云。它使人瘟到飘荡、闲逸,一种尘俗羁绊下难得的松懈与淡如。诗人们借用云意象来表现的禅心和构建诗境,这种艺术触机直接得之于禅师们的机峰对答。在禅师们的机锋中,常常提到云这个物象,如百丈禅师的“洞深云出晚.澜曲水流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灯会元》中志勤禅师的“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卷四)法真禅师的“白云淡伫已无心,满目青山元不动。”(卷四十)在从初唐到中唐的一些诗僧手中,云与掸结合就开始变得更加习惯和明确了起来。如《五灯会元》中所载的永明延寿禅师的偈说:“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治平偶禅师的偈说:“优游实际妙明家,转步移身指落霞。无限白云犹不见,夜乘明月出芦花。”袄然的《溪云》诗说;“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奎。有物不累形,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在此处.“云”已不是纯自然的云了,而是被当122003年第3期(总第32期)作了他们那种澹泊无心、闱适清静、无执无争的生命形态的对象物了。自然的云,也因此而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性,含蕴有渊深的禅宗意蕴。当然,在禅诗中用来含蕴这种象征意蕴的云.常常是白云和浮云,而不是青云和黑云,后者则常用来象征世俗中的进取精神或时局的黑暗与混乱。如徐凝宦在其《见少室》一诗中就有“青云元忘白云在,便可嵩阳老此生。”“显然。这里的青云象征世俗的仕宦生涯而‘白云’象征超尘的隐逸生活。”-2](m’其实,不营是僧人眼中的云还是文人诗中的云,云就是云,与人的情韵心境本无牵涉,之所以内涵有不同意蕴,问题不在云,而在诗人们自身的心性中,它由诗人的视境和心境来决定。所谓“逸民对云效高致,禅子逢云增道意。”(皎然《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言》)这里的“高致”与“道意”两种不同的主观感触,就是由“逸民”、“禅子”的特殊心境决定的。王维诗中的云,受他不同心境感受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蕴含。如:“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送友人归山歌·二》)“望望行渐远,孤峰投云烟。”(《至渭川I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富》)这里的“云”,就显得沉重迷茫,粘连难化,这与诗人当时的别情感受极为相似。王维心中对世俗的投入与依恋,使得他视境中的云也带上了~种鲜明的世俗情思,云也因此变得执著于情谊而富有情感。随着王维心境的改变,他视境中和诗境中的云也随之改变形状意绪。如:“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华岳》)“啼鸟忽临澜,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惆帐曙莺啼,孤云还绝蛾。”(《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思子整羽翮.及时当云浮。”(《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这里所说到的浮云、归云和孤云等等,从其意蕴上看,已成了诗人借以表达内心感悟的一种传媒。我们从它前缀的定语用词中可以觉察出,这“浮”、“归”、“孤”,其实不是云的实相而是诗人自己的心相,它传达出一种欲超越尘俗、寻求心性解脱的意况。尤其是他在诗中常常写到的“白云”,更是有意地脱去了诗人的那种世俗凡心,变得玄妙而空是。例如:“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别妇留丹诀,驱鸡人白云。绽衣秋日里,洗钵古松阃。”(《同崔兴宗送瑗公》)“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留别钱起》)“惟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羡君栖豫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菩裴迪》)“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廓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万方数据刘铁峰: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山中寄诸弟妹》“与君青眼客.共有自云心。”(《赠韦穆f八》)“世上皆如梦,狂来或自歌……翻嫌枕席上,元那白云何。”(《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试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有几缕白云,它们不与山接.不与水连,毫无系念,随风变形,东风来则西边去.南风吹则北边行,因缘随化,任运无心.没有一丝拘滞。就如皎然在其《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中所说的“未到无为岸,奎怜不系舟,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这一个“野渡无人舟自横”式的不系,其本质正是一种不系念于彼此、不区别于有无、不介意于差别的佛禅平常心态,也是一种绝对自然闲适、澹泊无拘的禅悟心态。举凡世俗尘缘中的一切欲求、焦灼、忧郁、烦恼.以及因得之而喜、因失之而恨、因处尊而优淫、因处卑而低贱等等心理感受,全都在“平常心”、“无区别心”的禅悟透彻之下,淡化出人的情感之外了。所谓“云这一物象.正是以其浮在天空.孤无依傍,白无尘染的物理情状引发了人们的闲适放旷的心理感受.才被禅僧挪来借喻禅意。’,[日僻7¨‘云也因此而戚为了禅寡淡泊清静的生活和自由恬穆心境的象征。,,[3j所以说,云这种物象.在俗家眼中是云.在禅家眼中是禅。王维诗中的云意象,也是源自诗人的那种禅悟心境的。王维是一位笃佛研禅、超脱尘俗的人禅诗人。《旧唐书·王维传》中说:“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荦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噤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与禅宗南北两宗的关系都根密切.他在《为舜楮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中提到的“大通”.就是北禅宗的开派师祖神秀,“太照”就是北宗著名的普寂禅师。不久他又受南样宗首领神会之托,为南宗开振师祖慧能撰写了一篇《能掸师碑》。上述两文在用语和思想表述中,都体现出了王维对禅宗理论的熟知和领悟。可以说,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对人生价值及生命形式的认定选择,对他的思想情感影响很大,并直接内化到了他对人生的关切与思考之中,进而形成了他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特理解。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新境界,它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著一定的内在联系,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主张对一切外境不生忧乐悲喜之情。它还特别强调要破除“物执”和“我执”+既不固执萦怀于物,也不固执萦怀于我,要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禅宗“真如”的外在显现,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部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当然,对于王维来说.从佛禅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两点:首先是“无心”说。王维诗中那种“对境无心”式的意境构建,就是他崇尚佛禅“无心”之说的自然表现。他在《能禅师碑》中说:“无心台有,何处依空”;在《谒培上人诗序》中也说“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不动”,可以看成是他对“无心”说的认识。在他后期的山水诗中,超越了一般山水诗人以心逐物的现象识别,亦不同于借山水来显现内心情感的有意追求,而是让自然物象以最直接、真实、平常的方式作本然的显现。它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便是把自我主体从诗歇意象中极力淡化退出.让自然物象以一种最自然最实在的方式直现,在直现出物态的本然之后,再从中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属性。由于诗人心境中的禅观悟人,使他在观察外物、感悟自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启动了那种透彻的禅观,用一种禅悟的方式去观物,在对物的审视中来悟掸。其次是佛禅的“元生”观。“佛禅思想对王、盂等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无生’观念o.[41王维曾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多次引出“无生”话头。如早期的《哭殷遥》云:“忆昔君在日,问我学元生。”晚年所作的《秋夜独坐》诗也有:“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在《能禅师碑》中,更明确地说到了“无生”人禅的修养方式,说慧能“乃教人以忍日:“忍者无生,方能无我。M无生”禅观,源自佛教中大乘般若的空观,其实就是佛禅“寂灭”、“涅监”观念的另一种说_i击。士人学无生的目的在于体悟那种一切皆空的空灵境界,而学无生之义的“具体做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深然感受,进人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E43受其影响,“王维总能以一种禅宗的洞观淡如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人到了对一切自然景物的观赏当中,融人到了对宇宙自然哲理的理解之中,也融人到了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因而他的诗歌就常常透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理事无碍、物我圆融的情感心态。王维诗中的白云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