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成因以及治理研究进展

摘要:南方红壤地区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崩岗侵蚀是红壤地区特有的侵蚀且是最为严重、危害最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崩岗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同时还会助长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本文就南方红壤崩岗侵蚀区的成因、特点以及治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南方红壤、崩岗侵蚀、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1 崩岗侵蚀的概念

崩岗通常是指发育在南方红土丘陵地区的冲沟头部分经过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曾昭旋,1960)。崩岗一般由积水坡、沟壁、崩积堆、沟道、冲积扇五部分组成。崩岗是本区中土壤侵蚀最严重、危害极大的特殊侵蚀地貌类型。崩岗侵蚀一般从山麓或山腰开始,进而发展到山坡以上,对坡面土地生产力造成破坏。崩岗侵蚀总面积不大,但是产沙量巨大,预埋农田和河道,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

2 崩岗侵蚀在我国的分布

据长江委2005年4月完成的崩岗侵蚀调查统计, 南方红壤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6 省就有大、中、小型崩岗20. 13万个( 面积60 ~ 1 000 m2 的为小型崩岗,1 000~ 3 000 m2 的为中型崩岗3000 m2 的为大型崩岗), 崩岗总面积11. 14万hm2, 其中: 湖北省0. 24万个, 面积537 hm2;湖南省2. 58万个, 3 739 hm2; 江西4. 81万个, 20675 hm2; 安徽省0. 11万个, 356 hm2; 广东省10. 79 万个, 82 760 hm2; 福建省0. 88万个, 2 603 hm2。崩岗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 其崩岗数量占南方红壤区崩岗总数的53. 6%; 其次为江西省, 占23.9%。崩岗面积最大的广东省, 其崩岗面积占南方红壤区崩岗总面积的74. 3%, 其次为江西省, 占18. 6%。除上述6省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崩岗2. 78万个, 总面积6 598 hm2。

3 崩岗侵蚀的特点

3.1 侵蚀量大、爆发性强

崩岗侵蚀具有发展速度快、突发性强的特点, 比一般的水土流失更具威胁性, 有时一场暴雨就可扩大崩岗侵蚀面积2倍左右,溯源蚀向前推进2~ 10 m, 崩岗沟

头前进的速度非常迅速。据江西南康龙回部分崩岗沟头的测定结果, 沟头前进的速度为0. 8~ 1. 5 m / a, 最快的可达6 m /a。

3.2 分布海拔低、沟谷深

崩岗侵蚀一般是从山麓或山腰开始,进而发展到山坡以上,崩岗的深度和宽度一般在5 m 以上,有的崩岗深达数十米,面积达数公顷。有的崩岗上从分水岭、下至山脚,沟深一般为十几米,有的高达数百米。考察中发现,有的崩岗已经越过了分水岭,崩到了山脊线的另一面。崩岗侵蚀所产生的沟谷多且深,地表支离

破碎,如广东省五华县崩岗侵蚀面积190 km2,共有大小崩岗22117处,其中崩岗深宽均在10 m 以上的就有8376处,占崩岗总数的38%,深宽在40~ 50 m的有3350个,个别深宽达70~ 80 m。

3.3土壤疏松瘠薄、酸性强,造林种草难成活

由于花岗岩、砂岩、砂砾岩地区发育的土壤颗粒较粗,粒径2~ 0. 5 mm 的占30%以上,粗砂和砾石较多,< 0. 01 mm 的黏粒仅占20%,颗粒间黏结力极小,由此形成的土壤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保肥力差, 经过剧烈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仅有15~ 30 mg /kg,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4 崩岗侵蚀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崩岗是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其侵蚀量大、危害性强。学者们研究了崩岗发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区域内高强度的集中降水与花岗岩风化壳的节理构造是崩岗发生的主要原因。崩岗的形成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地貌条件是其发育的背景,深厚的风化层是其发育的物质基础,气候条件是其发育的动力,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其发育的重大诱因。具体来说,崩岗侵蚀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3.1 自然因素

3.1.1 气候因素

研究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方面,该区水热资源丰富,对作物生长和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该区降水量大且分布集中,植被一旦破坏,极易产生强烈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严重影响侵蚀地的植被恢复。

3.1.2 地形因素

南方8省低山和丘陵交错,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1. 4% ,丘陵占26. 7% ,山区占33. 8% ,三者合计占71. 9% ,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地形破碎,坡度大,高低悬殊,起伏显著,造成了极易侵蚀的地形条件。地形地貌是影响崩岗侵蚀的关键因子之一。红壤区崩岗易发区山地丘陵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对崩岗侵蚀有直接的影响。从崩岗的分布来看,长坡、阳坡和山脊等处易出现崩岗,而陡坡、阴坡及山坳等部位出现崩岗较少。阳坡所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多, 土体风化较强, 风化壳深厚,土体由于热力差异大和干湿交替作用频繁,因此风化节理也较多。崩岗分布较集中于相对高度为50~ 150 m 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区, 其中以坡度在10°~ 35°、坡长在50~ 150 m 的阳坡分布最多。

3.1.3 地质因素

组成南方土壤母质的岩石类型中分布面积广、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有花岗岩、紫色页岩、第四纪红黏土及石灰岩等,这些母岩自身风化程度高、抗蚀性很弱,加上南方地区气温高、辐射热量大、雨量多,且高温和多雨同季,导致这些母质和基岩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活动过程十分强烈,极易遭受侵蚀而发生水土流失,故这些基岩裸露地区一直是南方8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3.2 潜在因素

尽管径流和重力相互作用是崩岗产生的主要动力,但崩岗是在降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表面看来崩岗是当前降雨导致的结果,但实际上若没有前期降雨在土体中累积效应的存在,一次降雨的湿润前锋很难达到崩岗所需要的临界深度。所以说降雨之前土体中的含水量,决定着当前降雨的湿润前锋深度,是影响土体稳定性的潜在因素。

3.3 人为因素

从崩岗的分布和发生的历史来看,人类活动在崩岗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崩岗多分布在村庄稠密、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盆(谷) 地边缘的低山丘陵中,而在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却少见,显然这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据调查,历史上红壤区曾出现过多次乱砍滥伐,人为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致使地表大量裸露、径流加剧、切沟加深,使崩岗的数量和面积日益增大。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开发建设、顺坡耕作、采沙取土等生产活动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加上地面径流的长期冲刷与下切,极易形成崩岗。阮伏水等人研究发现:福建省崩岗侵蚀的外部诱因主要有3 种,其中植被破坏占70. 4%、滑坡

占29%、基建等占0.6%。绝大多数崩岗沟的发育主要是因为坡地植被遭受破坏,径流直接冲刷裸露的地表,由小沟逐渐演变而来。从崩岗沟发生的历史看,绝大多数是近代和现代发育的,基本上与近百年来的自然植被遭受破坏的历史相吻合。

5 崩岗侵蚀的治理

根据崩岗侵蚀的特点和过程,应把崩岗看做一个系统来进行综合治理。崩岗侵蚀具有不同于一般侵蚀的特殊性,可按其发育阶段分为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两种类型,而不同发育阶段的崩岗在防治措施的布设上又各不相同,需要按照崩岗侵蚀发育阶段合理安排综合防治措施:对活动强烈、发育处于旺盛期的崩岗,重点防止其造成的危害,要采取在崩口下游修建谷坊或拦沙坝,堤坝内外恢复植被,让其自然稳定;对相对稳定的崩岗,一般不实施较大的工程措施,主要采取林草措施治理,辅以封禁治理使植被自然恢复;对发育初期、崩口规模较小的崩岗,则采取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尽快固定崩口。崩岗综合治理措施布局可概括为“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

5.1 上截

在崩岗顶部修建截水沟(天沟)以及竹节水平沟等沟头防护工程,把坡面集中注入崩口的径流拦蓄起来并引排到安全的地方,防止径流进入崩口冲刷崩壁而继续扩大崩塌范围,控制崩岗溯源侵蚀。同时要建好排水设施,排水沟最好布设在两岸,并取适当的比降,排水口要修建跌水,沟底铺设柴草、芒箕、草皮等,以防止冲刷,然后将水引入溪河。

5.2 中削

对较陡峭的崩壁,在条件许可时实施削坡开级,从上到下修成反坡台地(外高里低)或修筑成等高条带,使之成为缓坡或台阶化,减少崩塌,为崩岗的绿化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