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
07、03B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0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
08、04B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04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06、04B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03、02、00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
01B、02B、03B、04B、04、08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
03B、01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
03、05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02B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02B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01、01B、00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5、非烃化合物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 (-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此外,还 有元素硫、硫化氢。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第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节石油
二、石油的组成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 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 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 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 平均0.65%;氮:小于0.1%。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 1%的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石油中还 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已发现的33种微量元素按其含量多少和常见程度列举如下:铁(Fe)、 钙(Ca)、镁(Mg)、硅(Si)、铝(Al)、钒(V)、镍(Ni)、铜(Cu)、锑(Sb)、锰 (Mn)、锶(Sr)、钡(Ba)、硼(B)、钴(Co)、锌(Zn)、钼(Mo)、铅(Pb)、锡 (Sn)、钠(Na)、钾(K)、磷(P)、锂(Li)、氯(Cl)、铋(Bi)、铍(Be)、锗(Ge)、 银(Ag)、砷(As)、镓(Ga)、金(Au)、钛(Ti)、铬(Cr)、镉(Cd)。在这些微 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们含量高, 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在这些微量元素中,最引起石油地质学者重视的是V、Ni两种元素,它 们含量高,分布普遍并具有成因意义。 近年来,石油灰分中的V、Ni含量及其比值(V/Ni)已被用来确定生 油岩相、油源对比以及研究油气运移等问题。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第一章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可燃有机矿产:石油沥青类和煤、油页岩等有机成因且具有可燃能力的物质统称。
20:1标准大气压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
3、石油的相对密度d4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旋光性。
6、石油的族组成:利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岩石中可溶有机物或原油的不同族性成分和结构的化合物类型进行选择性分离所得到若干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化合物。
一般分离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组分。
7石油的组分:利用石油中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将石油分成独自部分---油质、胶质、沥青质和碳质8、干气(贫气):轻烃含量高(>95%),燃烧时呈蓝色火燃;为纯气藏气。
9、湿气(富气):重烃含量高,燃烧时呈黄色火燃;为石油伴生气。
10、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12、溶解气:溶解在石油或地层水中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流离状态的天然气。
14、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15、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
16、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17、油田水:广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层水。
(油层水、非油层水)狭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油层水。
第二章1、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称为储集岩(层)。
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它们从地球深处的沉积岩中提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来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石油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的基本概念、技术和过程。
地质概念石油和天然气的产生和储藏与地球的地质演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学中,存在着一种叫做油气系统的概念。
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储层、母岩、运移通道和圈闭。
储层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并能够储存的岩石层,如沙岩、石灰岩等。
母岩是指含有有机质的岩石层,如泥岩、煤等。
运移通道是指石油和天然气从母岩向储层运移的路径,如断层、裂缝等。
圈闭是指在储层上方覆盖有不透水的岩层,形成了“盒子”,使石油和天然气无法向上逸散。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成藏因素的概念。
它主要包括有机质、沉积环境、构造和温度压力等因素。
有机质是指在沉积环境中堆积沉淀的有机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后会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沉积环境与岩石的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构造指的是地质构造,如果存在构造活动,如断层、褶皱等,会形成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圈闭。
温度和压力是决定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影响油气的生成和运移。
勘探技术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术和工具,以寻找潜在的油气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勘探技术: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根据地球表层的形态、岩层性质、遥感图像和地球物理数据等进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油气藏分布区域。
地质勘探的重要工具包括地图、卫星图像、地质剖面图等。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物理现象和探测技术,如地震勘探、重磁测勘探、电磁勘探等,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物性分布情况进行探测,从而预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是进行实地勘探的最后一步。
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石样品和地质数据,识别潜在的油气藏和储集层特性。
勘探过程对于一个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项目而言,其勘探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区块选择在地球表层的某一区域进行区块选择,以确定潜在的油气藏分布区域。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硏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有机岩:有机岩是沉积岩的一部分,是由各个地虞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其他矿物质堆积而成的。
按其是否具有燃烧性能,可以区分为可燃有机岩和非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床。
4.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气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5.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国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6.诸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7.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具备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性。
最重要的盖层是蒸发岩类和泥页岩类。
8.孔隙: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填充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9.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1.岩石的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一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13.压溶作用: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14.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枳和胶结物填充的原始孔隙空间。
15.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褚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无论从成分还是相态上都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从广义上讲,天然生成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更多的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藏气: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气顶气: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固态气体水合物:是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以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水合物。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总孔隙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岩石为单相流体饱和时,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连通关系。
排驱(替)压力(Pd):表示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
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砂岩体: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油气圈闭: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屏蔽)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油气藏: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和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高度:是指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闭合面积: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流体势: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总和。
构造圈闭(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油气藏):储集层顶面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四周倾伏的背斜,其上部为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即为背斜圈闭。
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断层圈闭(油气藏):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所形成的圈闭称为断层圈闭。
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背斜圈闭(油气藏):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构造作用或其他改造作用,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
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刺穿圈闭(油气藏):地下岩体刺穿沉积岩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接以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称为刺穿圈闭。
聚集油气后即成为刺穿油气藏。
地层圈闭(油气藏):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楔入、尖灭)或地层变化(剥蚀、超覆)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称为地层圈闭。
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油气藏):凡是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称为岩性圈闭。
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指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称为不整合圈闭。
聚集油气后即成为不整合圈闭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油气藏):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非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的圈闭,油气聚集而形成油气藏。
基岩油气藏: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
礁型圈闭(油气藏):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礁体(或礁组合)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礁型圈闭。
聚集油气后即成为礁型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凡是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即称为水动力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第四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为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生油窗: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煤成油: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生物成因气:是指地壳浅部、成岩作用阶段早期、低温、还原条件下,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降解、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
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气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煤系气:凡与煤系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天然气。
煤成(层)气:赋存在煤层中具有自生自储特点的吸附状态天然气。
煤型气:是指腐殖煤及腐殖型煤系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
无机成因气: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氦气等。
烃源岩: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
油气显示:是指石油、天然气及其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
有机碳: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有机质成熟度: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
盆地中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稀酸(HCI)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为游离沥青或氯仿沥青“A”。
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值:是指地质时期内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不同的埋藏时间—温度条件下的成熟度。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油气运移:是指地壳内的石油、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
油气初次运移:是指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以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正常压实: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如果流体能够畅通地排出,孔隙度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作相应减小,孔隙流体压力基本保持静水压力,则称为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
欠压实: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减小,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积负荷,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称欠压实现象。
剩余压力:是指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
剩余压力只发生在压实平衡与达到新的压实平衡之间的瞬时,所以又叫做瞬时剩余压力。
渗析作用:是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方向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的过程。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自烃源岩中排出并进入临近运载层以后沿储集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再次运移。
异常地层压力: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
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的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百分比。
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烃源岩中的油气能有效排出的厚度。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它们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匹配,有利于油气的高效输导、富集和保存,形成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开发。
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地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
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成烃要素、有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现有工业性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一级构造单元:隆起、拗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三级构造单元: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的系统,它包含有效的烃源岩及与其有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
油气聚集带:是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包括构造和沉积)控制的油气田带,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