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习指导书陈昭年

合集下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总学时:72一、教学思想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

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

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第八章油气赋存规律,8学时实习八酒泉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大作业+讨论课,3学时小组实验安排(课下进行):实验一C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与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直观、定量分析实验二OGE—Ⅱ型油气评价工作站与烃源岩热解分析实验三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下的流体驱替实验教学手段:课堂采用体教学,课下阅读电子教材、文字教材和辅导材料,在线答疑,实习和讨论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常见问题汇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常见问题汇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1.请教学姐学长,地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怎么样啊?我是女生,有报这个专业的想法,麻烦各位学长姐给介绍一下。

答:地大有三个学院有这个专业,能源,地信和海洋。

地信院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研究的方向就是地球物理学,或者俗称的物探,对数学,编程水平的要求很高,以后主要是从事能源的勘探。

要是对物探感兴趣的话,推荐你看看滕吉文老师写的《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这本书是我们的专业课启蒙读本。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有陈昭年那本书,由于我是跨考,所以对书一片茫然,不知哪位有复习思路或复习题啊,我该怎么学呢?答:复习资料在版面置顶帖有,大约有七年左右的真题。

3.请问各位学长学姐们,大家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当时都复习了那几本书啊,我目前就知道官网公布的陈兆年的那本,我想知道除那本之外大家还参考了那些教材或那些其他的资料,希望大家多多提一些关于专业课复习的一些建议,多多益善,后辈不胜感激。

答:A、陈昭年的那本书基本上沿袭了地大自编教材的风格,与柳广第的那本差别较大(特别是有关分类及定义),建议你参考一下武汉地大的那本《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最新出版的)(当当网有卖的或者从图书馆借一本也行)。

这本书编得很不错,可以作为参考书。

另外,建议你看一下陈昭年编的那本书的前言和参考文献,他其实也参考了《石油地质学》(第三版。

张厚福主编),有关名词解释与《石油地质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昭年的那本书如果有啥不懂的可以看看武汉地大的那本书,解释得比较详细。

(我们学校的教材是柳广第的那本,寝室有同学考武汉地大,自己考北京,有机会接触三本教材,自己做过对比,所以知道一点)B、今年刚考上的路过,建议把这本书搞透就行,我去年这时候也是在想专业课要不要多参考几本书,感觉会掌握的更全面,但根据我的经历和当时我请教的一个学长的经验,如果你基础特别好,时间充裕,多看几本书没问题,这会让你答题的时候思维更开阔,若感觉时间安排不过来,并且基础薄弱的话,把陈老师这本书全面理解透并背下重点,130+是没问题的。

中国地质大学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参考书目
841综合英语
《The Study of Language》,George Yule《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842地球物理计算方法
《数值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王能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计算方法》许翠薇,高等教育出版社
843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清,清华大学出版社
824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
825综合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2005;《专门工程地质》张咸恭、李智毅等,地质出版社。
826水处理工程与环境化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20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第五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621基础地学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22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各占1/3)
800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8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三选一)
《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7;《结晶学与矿物学》潘兆橹,地质出版社;《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
802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韩吟文,地质出版社
803地史学
《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地质出版社
804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05第四纪地质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31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秦积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832经济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Oil and Gas Geology)课程编号:H12128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先修课程:矿床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蒋有录查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柳广弟主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2.张厚福主编.石油地质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3.陈荣书主编.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年.4.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B.T.Tissot and D.H.Wellte.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1984.6.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的基本理论,全面讲述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储盖组合、运移、聚集成藏、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程序任务等基本问题,介绍油气勘探的前沿领域和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

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开拓知识领域,初步了解与掌握能源地质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将来可能从事油气田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10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科目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一、考试性质本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基础理论的应用。

以“成炫理论”和“成藏理论”为核心内容,涵盖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及其油气资源评价。

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

它的评价标准是使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以上水平,选拔优秀人才。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卷时间:180分钟3.题型比例:满分150分,分值比例为:名词解释(20-30%),选择题(或填空题)(20~30%),简述和题论述(60~70%),图件分析题(10~20%),三、考查要点1.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相关概念;石油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分类,海相和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及石油物理性质;天然气的产状类型及物理性质;天然气与石油成分和性质的差别;油田水的产状和类型;油气同位素组成及特点。

2.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物理性质;影响储集层储集性的主要因素;盖层封闭机理及其评价。

3.圈闭和油气藏圈闭和油气藏相关的基本概念及识别:圈闭和油气藏分类;油气藏成因类型各级次油气藏形成机理、特点及主要类型。

4.油气成因理论与燃源岩油气成因学说;沉积有机质的基本特征;干酪根的概念;沉积有机质的成燃演化阶段与油气生成;天然气成因类型;油气成因理论进展;烧源岩评价。

5.石油与天然气运移油气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排燃效率概念;油气初次运移机制与模式相关知识;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条件;油气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相关知识。

6.油气藏形成与破坏油气聚集方式与聚集过程;油气聚集机理;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各类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条件及模式;油气藏破坏作用。

7.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油气聚集单元类型及概念;油气资源和油气储量相关概念;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复式油气聚集特点;不同聚集单元的石油地质特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010 学时:80 /64 学分:5 / 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属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以油气藏为根本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地下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分布规律以及基本勘探思路等知识。

通过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石油及天然气学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领域及根本科学问题,从而建立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该课程是上述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直接涉及石油、天然气的课程,对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查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介绍石油及天然气课程性质及教学体系;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模拟方法;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基本特点;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原理。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正确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掌握形成油气藏的综合地质条件,建立起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熟悉油气水主要化学组成,主要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形态特征,烃源类、储集岩和盖层的评价方法;理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及油气藏破坏的机理或理论;了解同位素及地球化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油气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以数、理、化、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地质学、矿物及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

本课程为其后续的其它专业课程及各门专业选修课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问题的能
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实习指导书的实习和实验内容包括两部分,共需 8 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实习一 实习二
实验和实习内容安排表 实验和实习内容
圈团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综合性实习
学时 4 学时 4 学时
一、实习目的 .................................................................................................................. 2 二、实习的步骤和方法................................................................................................... 2 三、实习要求 .................................................................................................................. 2 ▲实习二、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综合性实习 ............................................................................ 6 一、实习目的 .................................................................................................................. 6 二、实习要求和步骤 ...................................................................................................... 6 附件:酒泉盆地西部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地质资料................................................................. 7
(2)通过绘制指定剖面线的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6 个),结合储集层分布的变化及油气 水分布情况,确定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3)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建立立体概念,掌握并牢记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和剖 面上的图示。
三、实习要求
1.复习与本次实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2.铅笔、橡皮、直尺(或三角板)和方格纸。
2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实习指导书
陈昭年 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年 6 月
目录
前 言 ................................................................................................................................. 1 实习一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 2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所给的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 以及气油水分布图(图实 1-1~图实 1-6),确定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圈定圈闭的闭合面积, 绘制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图和横剖面图上 的特点。
二、实习的步骤和方法
(1)阅读图实 1-1~图实 1-6 构造等线图及储集层分布图。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 (用母 C 表示),圈定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并将计算数字标在图上。
一、实习目的
通 过 对 酒 泉 盆 地 西 部 老 君 庙 背 斜 带 油 气 分 布 特 征 及 油 气 藏 形 成 条 件 的 分 析 ,达 到 :( 1) 牢 固 地 掌 握 油 气 藏 形 成 的 基 本 条 件 以 及 各 种 条 件 之 间 的 有 机 结 合 ;( 2 ) 通 过 对 各 种 实 际 资 料 的阅读、分析、编图、小结的编写和讨论,提高吸收、加工地质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 力。
3.系统阅读“资料”第三节全部内容,对提供的资料,以及应用这些资料解决哪些方 面有关的原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4. 根 据 地 质 的 地 球 化 学 指 标 和 原 油 特 征 , 确 定 主 要 烃 源 岩 层 位 及 主 要 油 源 区 ( 表 实 2-1、2-2、2-4,图实 2-5 和图实 2-10)。
B 等高线
逆断层
-2500 -2500 断层
图实 1-1 某天然气气田厚度为 50 米的 L 层含气层的顶面构造图
图实 1-2 某油田厚度为 50 米的 P 层含油层的底面构造图及 Q 砂层等厚图 3
图实 1-3 某区 M 层底面构造图及 N 砂层等厚图
图实 1-4 某区 S 层底面构造图及 T 砂层等厚图 4b
L1
K ML
L3
K
L4
L5 L6
油层
断层
图实 2-2 老君庙油田剖面示意图
(二)鸭儿峡油田(图 2-3) 位于老君庙背斜西北,两者以鞍部相隔。油田构造特征及含油范围如图 2-3 所示。 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位为白杨河组的 L、M 层。L 层为主要产油层,可进一步分为 L1-L4 四个 油层组。
5.根据青西坳陷烃源岩层埋藏史(图实 2-6)和有机质演化的资料,确定主要烃源岩层 的成油期和运移期。
6.根据油层特点及储集性,确定主要储集层和可能的储集层;根据生、储、盖在时空 上的分布特点,结合前山背斜带的构造特征,分析输导油气的通道类型及途径,确定生、 储、盖组合类型,编出模式图。
7.根据提供的原油分析资料(表实 2-2 和表实 2-3),及孢粉组合资料,沿青西凹陷鸭 儿 峡 - 老 君 庙 、石 油 沟 的 构 造 剖 面 ,编 制 有 关 指 标 变 化 趋 势 图 ,进 一 步 确 定 油 气 运 移 方 向 (编图仅作一个方向,但分析资料是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多向性和主次关系)。
本指导书由陈昭年执笔编写。该指导书参考并引用了相关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类教材 和专著的有关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致以诚挚谢意。
1
实习一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一、实习目的
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圈闭的类型及形成条件不仅对油气藏形成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不同类型油藏所采用的勘 探方法及部署不同,开发方案也不同。因此,正确的判断圈闭及可能的油气藏类型,对于 石油地质工作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盆地的地质概况
酒泉盆地西部是祁连山褶皱系河西走廊边缘坳陷西部的一个小盆地。在区域构造上南 界祁连山褶皱山系;北界阿拉善地块及马宗山海西活动带。
盆地基底为早古生代变质岩(南山群)。沉积岩系包括石炭系到第四系,最大总厚度可 达 7500 米,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石炭系到中侏罗统属下亚构造层,由海相石灰 岩 ( 早 石 炭 世 ) 。海 相 砂 页 岩 及 海 陆 交 互 含 煤 沉 积 ( 晚 石 炭 世 ) 到 陆 相 碎 屑 岩 沉 积 ( 二 叠 纪 到 中 侏 罗 世 ) 。下 亚 构 造 在 盆 地 内 分 布 不 普 遍 。上 侏 罗 统 一 白 垩 系 到 第 四 系 属 上 亚 构 造 层 ,在 盆 地内广泛分布。就是说,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总体沉降,并大体形成现今的基本轮廊。
8
图实 2-3 鸭儿峡油田构造平面及剖面略图
此外,在前泥盆纪变质基岩中发现裂缝性油藏;在下白垩统一上侏罗统生油岩的砂岩 透镜体中发现透镜型岩性油藏。为该区在新层位中寻找新的油气藏提供了依据。
比例尺
0
4Km
-3000 -2800
-2800
A
Keta203 Kela202
-2800 -2600 -2400 -2200
Kela201 -2200
-2600
-3-43-032-000200-82006000
-2300 Kela2
Kela204
-210-0207-522-020400
干井
气井
水井
二、实习要求和步骤
课前复习好油气藏形成条件有关内容,包括石油的成因,运移和聚集等作用原理。在 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完成本实习的有关内容。
1.阅读参考资料第一节,盆地的地质概况,对盆地地理、区域构造位置。区域构造的 基本特征,以及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内的位置、基本特点,有一清晰和概括的理解。
2.学习“资料”第二节,分析老君庙背斜带各油田的含油层位、油藏类型,总结油气 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
8.分析老君庙背斜带构造发展史,确定构造形成时间,特点,及其对储集层发育油气 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影响。(图实 2-7、8、9、11)
9.综合上述分析,独立完成《酒泉西部盆地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藏形成 条件的初步分析》报告一份。
6
附件:酒泉盆地西部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地质资料
酒泉西部盆地位于甘肃西部,嘉峪关—文殊山以西的河西走廊西端。盆地南以逆掩断 裂与实际连山为界;北界合黎山、宽台山。北西—南东向长约 230Km,宽仅 10~35Km,面 积 27000Km2。为一小型油气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早期的重要基地。
7
北东翼陡,并伴有向北东向推覆的逆掩断层。背斜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强烈,闭合度可达千 米以上,但构造上下没有明显的不协调现象。该带的老君庙、鸭儿峡和石油沟等背斜及鞍 部的小马莲泉均已成为规模不等的工业性油田。其中老君庙油田的储量较大,产量较高。
二、典型油气田概况
(一)老君庙油田(图 2-2) 位于老君庙背斜带中段,为一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轴向西偏北 280°,东西长约 8Km, 南北宽约 3Km,据 L 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图,闭合度约 800m。背斜被三组性质不同的断层复 杂化,其中以北翼逆掩断层对背斜的影响较大,油层均被断开。 该油田的产油层有白杨河组的 K、L、M 层。K 层含油油面积较上,产能低,一般仅 2t/d 左右,不能自喷,属断层油藏,一般认为是 L 层油藏沿断裂向上运移形成的。L 层总厚 40~ 70m ,储 集 性 能 良 好 ,是 老 君 庙 油 田 的 主 要 产 油 层 ,单 井 日 产 量 为 几 十 吨 到 百 余 吨 。主 要 产 油区位于背斜顶部及南翼。L 层可分七个油层,C、L1-6。其中 L1-3 横向稳定属层状背斜油藏, L2-6 主要分布在南翼为尖灭型岩性油藏、C 变化较大为透镜型油藏。 M 层总厚 60~70m,产油面积和储集性均比 L 层差。储集性变化大,呈舌状分布。油藏 以岩性和背斜—岩性复合型为主。 此外,在第二系和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下 5~15m 的白垩系砂岩中亦获产量不等的油 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