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一、前言野外实习是对地质学所学理论的验证和加深,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通过野外实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对野外基本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基本训练。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习内容1.学会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地质图;2.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断层产状、节理产状的方法;3.观察地层接触关系,学会野外地质剖面素描;4.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认识常见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注意它们的外貌区别,观察它们野外的产状,认识常见的古生物化石;5.观察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
三、实习安排:(一)指导教师:何保、禚喜准等。
(二)时间安排:一周,其中野外三天(2012年6月,实习动员及实习准备一天,写实习报告一天。
(三)实习路线及内容:本次实习地点选在:(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一带;(2)北砖城子—坟茔沟一带;(3)阜新海州露天矿。
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实习路线(1)本区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本区位于义县境内。
地理坐标在东经121º16′至121º22′,北纬41º42′至41º46′。
2) 交通实习地点交通较为便利,自阜新可乘车至清河门再向西12公里即到实习区。
(2)地质概况1)地层本区位于阜新盆地北部边缘、大柳河沟背斜核部—东翼。
本区出露的地层综合划分如下:A. 新生界第四系(Q ): 河床泥、沙、砾石堆积,黄土覆盖B.中生界白垩系(K):a.孙家湾组(K1s):浅紫色砾岩为主,夹砂岩、泥岩,角度不整合于阜新组之上,地层厚度450m左右。
b.阜新组(K1f):岩性以褐灰色紫色砾岩为主,夹有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
局部含薄煤层和炭质泥岩。
c.沙海组(K1s):四段:深灰、暗灰绿、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厚层状,局部夹厚层砾岩。
三段:深黑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可采煤层0.7-13m,四层细砂岩夹薄层河流相砾岩,含软体动物和叶支介化石。
地质勘查实习指导书

地质勘查实习指导书实习概况1.1 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本实习是地球科学相关本科专业低年级的野外认识实习,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等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
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工作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工作的了解。
1.2 实习的时间根据培养计划,本实习的时间为2周。
其中前期准备工作1-2天,野外观察5-7天,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5天,总结工作1天。
1.3 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安徽省内实习地区、南京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野外观测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以下内容:1、认识地层。
地层是各类地球科学工作的基础。
要求建立岩层、层理、岩性、接触关系、层序、相对地质年代、组、群等基本概念;认识典型的地层单位;认识常见的化石种类;学习野外观察和描述地层的基本方法;学习绘制路线地层剖面图。
2、认识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区分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学会分析安徽省内合肥大蜀山、淮南八公山、安庆天柱山、枞阳浮山等山体岩性组成,学习野外鉴定常见岩石和矿物的方法,要求认识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常见的侵入岩和火山岩等岩石;认识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黄铁矿等常见的矿物。
3、观察地壳构造运动造成的各种现象。
认识背斜、向斜、节理、断层、不整合等;学习用罗盘测量产状;学习绘制构造剖面图。
训练恢复地质体空间形态的想象力和恢复地壳运动历史的分析能力。
4、认识河流心滩、边滩、阶地、湖沼、滑坡、断层三角面、次生谷、平原、丘陵、山地、分水岭、溶洞、泉、黄土等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5、认识土壤。
观察土壤的组成,认识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孔隙、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性质。
观察土壤剖面,认识土壤的形成。
观察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6、观察几种生态系统。
京西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修改)

京西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2010年6月第一部分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一、目的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目的有三:(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到罗盘使用等等;(3)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和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和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
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和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三、实习报告1、系统总结野外实习过程中的地质现象,文字图件共计4000-8000字。
2、文字:前言、地层和沉积岩、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岩和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发展简史、结束语(实习体会)。
3、图件:包括交通位置图、各组地层的信手剖面图、地质现象素描图。
四、实习方式和要求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工作方法。
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
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地质地貌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地貌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还是进行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研究,都要通过野外调查,以获得大量的实际资料作为工作的依据。
因此,野外教学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是对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的检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是对基本方法的实际操作训练,熟悉和掌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达到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实习准备野外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为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因此要作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学习资料及文具实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环节,外出应带上教学用课本(或讲义),以方便随时复习、查看;带好“实习指导书”,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内容;备好自己常用文具、记录纸或记录本等。
(二)实习仪器及用品地质罗盘地质锤地质包检验用稀盐酸放大镜海拔仪(或GPS)钢卷尺和布卷尺调查区1/10000地形图、图板、图钉专用记录本采集样品用具:铲、刀、样品袋、土盒等。
(三)生活用品个人生活用品尽量从简,注意天气变化,带上外套、防晒、防雨用具,穿适宜于野外活动的衣服与鞋子;再备适量常用药品,以保证实习正常进行。
二、实习纪律要求1、提前划分5-8人左右的小组,每班4组,每组指定一人为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学生。
2、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表现出我校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3、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作好实习记录。
4、统一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有事外出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重大情况或特殊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报告。
三、实习日程安排以教学实习计划为准,包括野外观测与室内作业两部分。
四、实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地质观测1、观测内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黄土的垂直剖面、岩层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2、观测方法:在选好的天然露头(沟壁、陡坎或土坑),根据宏观和细微的特征,将剖面分成若干层,然后分层观测:1)沉积物颜色:干、湿颜色及次生色2)岩性3)结构、构造、产状(对产状进行测量)、层理性质、特殊结构、构造4)厚度及其它测量:分层测量、分析成因的测量等。
巢湖地质实习指导书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演化――――――――――――――――――――――――05 一、概述―――――――――――――――――――――――――――――――05 二、相关大地构造单元简介―――――――――――――――――――――――05 三、实习区地质发展演化简史――――――――――――――――――――――06
实习期间主要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方法的系统训练,让学生掌握地质踏勘、剖面测量、地质填图、 数字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 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
1.注重教学质量 因实习队组队教师的变化和对实习区地质认识的更新,要求实习队教师提前进行 3-4 天的野外 地质踏勘,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和预习,达到对实习区地层层序、常见矿物、岩性特征、结构构造、 生物化石、沉积环境、断层性质、地层间接触关系、地貌及主要测量方法等熟练掌握,并了解区域 地质概况。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识别地质现象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识别并描述各种地 质现象;掌握地质素描、信手剖面、实测剖面、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填图、GPS 和数字填图等野 外工作方法和技能。实习结束后,实习老师要认真进行本次实习的总结和讨论:包括实习计划完成 情况,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预期目的,有何新发现和新进展,今后实习建议等。 对学生要求提交: ①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 份; ② 实测地层剖面 2-3 条(含剖面小结、记录本和记录纸); ③ 1/5 万地形地质图 1 幅(含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切剖面图); ④ 实习记录本一个; ⑤ 各小组提交一套野外实习手图和实际材料图; ⑥ 数字填图小组提交相关数字图件资料。 2.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严格组织纪律 1)以党、团支部为核心,发扬团队精神,做好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结合实习基地特点,进行 国情和民情教育,从思想和组织上确保野外实习的顺利完成。 2)野外实习期间,严禁下河或水库游泳洗澡,违者实习成绩记零分,并送回学校处理。 3)严禁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严重的实习成绩记零 分。 4)野外工作无故缺勤者,每次扣 10 分,三次以上记零分。 5)野外工作中应相互关心、帮助,提高警惕,严防因开矿爆破、滚石等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事故。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符 勇 司荣军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零一四年十二月1 实习目的、内容及实习安排1.1 实习目的地质实习是课堂教学的野外延伸,野外地质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现场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素质培养与业务教育的结合、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是野外地质实习的最重要内容。
嵩山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
嵩山地质认识实习的目是通过短期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通过嵩山地质实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在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熟练掌握地质罗盘等地质工具的使用,熟悉地形图的使用和判读知识,初步了解分析地质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质素描图基本方法和地质报告的写作方法。
通过嵩山地质实习,使学生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为今后的地质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1.2 实习内容为实现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本次实习安排以下实习内容:(1)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2)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三大类岩石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和鉴定标志,进一步锻炼矿物、岩石的鉴定方法,学会野外观察和描述矿物岩石。
(3)观察区内褶皱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学习在野外识别断层和褶皱的方法,了解其形成作用及其对区域地层分布和矿产的控制作用。
(4)沿石淙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岩溶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沿书院河观察河流阶地,建立地壳演化的基本概念。
(5)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节理、断层产状,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淮南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第一章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
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
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蜚声海内外,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
因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资料也很丰富,为认识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实习区地处北纬32゜40´,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为969毫米,属大陆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这里农业南北特色兼有,南稻北麦,东果西蔬,种类繁多,更有“八公山豆腐”为之一绝,人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工业以煤炭开采、电力、化工为主,是闻名中外的能源城市。
区内淮南铁路横贯市内,东接津浦,西连京广,北上京九,南下皖赣。
水路、公路交通也很便利。
市内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人口180万。
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内。
淮河以南为丘陵山区,八公、舜耕、上窑“三山鼎立”,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峰为八公山区的白鹗山,海拔242 米。
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40米。
从现在起,让我们以一个未来地质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淮南这块美丽的山水,探索其中的地质奥秘。
图1 淮南市交通图第二章野外矿物岩石的观察和认识第一节基本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是从认识矿物岩石开始的。
矿物岩石的野外识别能力,是地质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目前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矿物总数已达3300余种,我们在课堂实验室内所见到的还不到1%,如此多的矿物如何才能辨认过来?其实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仅200余种。
其中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粘土矿物、方解石等是常见的造岩矿物,它们占了地球上矿物总量的90%以上。
其余如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等一般少见,只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时代、富集到一定程度形成金属或非金属矿产。
在野外,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它们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与地球的演化密切相关。
它们随着区域、地质时代的不同有规律地分布。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第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一、地质野外实习记录及工作任务书(一)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野外记录要求(1)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2)客观地反映实际场区地质情况(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4)图文并载2.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应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全面、综合性地质调查。
如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常采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观察的点位置,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及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之目的,是观察和记录的一般对象。
作为实习时的参考,现将观察点、线的记录内容和格式介绍如下:(1)日期与天气:当天工作的日期与天气晴或天阴等(2)工作地区的地名(3)路线:从何处开始经过何处到达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4)观察点编号:可从01开始依次为02,03,……(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详细交代方位、地形地貌等。
(6)观察目的: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
如观察某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力动力地质现象等(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地质构造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
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
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① 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② 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单;③ 岩层时代的确定;④ 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⑤ 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⑥ 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或轴部等;⑦ 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的力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⑧ 地貌、第四系,水文特征及其它外动力地质现象;⑨ 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⑩ 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目的和要求1. 实习目的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质资料打好基础。
2. 实习要求⑴ 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
⑵ 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⑶ 对实习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分析,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港工建筑物、工业民用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桥梁工程等,进行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⑷ 认真并按时完成所规定实习内容,根据野外观察实测资料、记录、标本及作业等,实习结束时编写实习报告和绘制基本图件,以利于巩固实习效果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习准备工作1. 思想方面实习前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
讲明实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宣布实习守则,要求严格遵守。
为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野外实习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困难较多,要求同学做好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求实习队必须是一支战斗性强纪律性严的组织。
在实习队部领导下,每班设正、副班长各一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设小组长一人,小组是完成实习任务最基本单位。
各班设学习、生活、宣传、卫生、文体、保密安全干事若干人,分别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2. 学习方面为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校内课堂讲授,野外现场进行教学实习的方式。
为此要求结合实习内容,重点对主要造岩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史概要,地质图等部分进行复习准备。
对实习指导书认真学习。
在实习期间,结合现场教学所讲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如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工程地质测绘,以及库、坝区,边坡,洞室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实习期间的政治学习结合实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并借助看电视、读报纸、参观及座谈等方式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
3. 实习备品⑴ 自备雨具,草帽,书包,教材,书夹,记录本,电筒,三角板,半圆仪,铅笔,小刀,橡皮,胶布,方格纸,作业纸等。
⑵ 向地质实验室借用地质罗盘仪、地质锤、实习指导书,地质图等。
三、实习的内容与方式1. 外业工作 实习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概要,布置实习内容及地质路线的具体安 排,结合边讲课、边实习的现场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紧密结合实地、实物 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同学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实习期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 以教师多讲解,同学观察认识为主阶段;②教师少讲解,多提出问题,同学多思考的独 立工作阶段;③以同学观察分析为主,教师答疑小结,独立工作的阶段。
外业工作有如 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⑴ 地质路线观测 主要是通过几条地质现象比较丰富的典型路线,使同学能观察到主要的地质现象, 其内容包括:1 )实习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和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风化情况和工 程特性等。
2 )主要的地质构造现象: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测定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的类 型,研究断层和节理的性质、分布及发育规律等。
3 )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 : 本区的地貌特征 (山形,阶地、河曲等 ) ,查 明河谷纵、横剖面情况,研究河谷阶地及其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等。
4 )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 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5 )水文地质条件:通过井、泉的调查,了解本区不同岩层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查 明地下水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的关系等。
⑵ 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 地质点的选择、位置的确定、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构造特 地质现象的观察、地质图的使用,绘示意剖面图及素描图,标本的采集及记录描述 ⑶ 原位试验参观 结合实习地区的情况,有条件时参观勘探试验工作,如钻探、物探、抽、压水试验⑷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评价 结合实习地区的建筑物进行参观;对水工、港工、土木、交通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 条件进行观测、分析与评价。
主要有:① 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②坝(闸)两岸及河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③ 引水隧洞及泄水建筑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④电站,厂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⑤港口、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洞等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以上外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实习动员时详细讲解布置。
2. 内业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野外实习效果,对收集的实际地质资料,应及时进行分析 整理,以便得到全面系统的深入认识。
配合外业主要有下列内业工作安排:⑴ 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记录及标本的整理,地质现象的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 讨论;节理统计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的绘制;⑵ 区域地质概要及有关资料的阅读;⑶ 勘测及试验工作的有关资料;⑷ 参观水工等建筑物时记录的有关单位介绍的资料的整理; ⑸ 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及阶段小结,作好实习总结报告。
四、野外地质工作方法1. 罗盘的使用方法地质罗盘 (简称罗盘 ) 是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被称为地质 工作“三件宝”之一。
借助它可以测量方位、地形坡度、地层产状,因此必须学会且熟 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⑴ 地质罗盘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 罗盘的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常用的是圆盘式罗盘,由磁针、刻度 盘、瞄准器、水准器等组成,如图 1。
它们各部件的主要功能如下:征、 等。
1) 磁针(19) :为一中间宽、两端尖的菱形磁性钢针,安装在底盘中心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用来指示南北方向。
若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14) ,不让磁针转动,以免磨损顶针降低灵敏度。
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地磁场吸引力不等,磁针的北端大于南端,而且磁引力是倾斜的( 不是地球表面的切线方向) ,故使磁针发生倾斜。
在测量时,为使磁针处于平衡状态下自由转动,所以常在磁针的南端绕上若干圈铜丝,用来调节磁针的重心位置,以求磁针的平衡。
同时也可借此标记来区分磁针的南北端。
2) 圆刻度盘(12) :也称水平刻度盘,用来读方位角。
一般的刻记方式是从0°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隔10°作一标记,连续刻到360 °,南(S)和北(N)分别为180°和0°,东(E)和西(W)分别为90°和270°,这种刻记法也称方位角法。
注意:刻度盘是按逆时针方向刻记,而实际方位的度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所以刻度盘上东、西与实际方位相反,这是为了在测量方位时能直接读出读数。
因为测量时,磁针保持不动( 始终指向南北),转动的是罗盘外壳( 即刻度盘) ,当刻度盘向东转时,磁针相对向西偏转,故刻度盘上按逆时针方向刻记所读的数与实际的度数相同。
图 1 罗盘的结构图1——上盖;2——连结合页;3——外壳;4——底盘;5——手把;6——顶针;7——玛瑙轴承;8——压圈;9——小瞄准器;10——反光镜;11——磁偏校正螺丝;12——圆刻度盘;13——方向盘;14——制动螺丝;15——拔杆;16——圆水准器;17——测斜器;18——长水准器;19——磁针;20——瞄准器;21——短瞄准器;22——半圆刻度盘;23——椭圆孔;24——中线3) 半圆刻度盘(22) :也称竖直刻度盘,刻在罗盘的方向盘上(13) ,用来读倾斜角和坡度角。
一般以水平为0°,垂直地面为90°,它们之间每隔10°标记相应数字。
4) 长瞄准器(20) 和小瞄准器(9) :在测量方位角时,用来瞄准所测物体,使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5) 反光镜(10) 、椭圆孔(23) 和中线(24) :反光镜起映像的作用,椭圆孔和中线用来透过视线瞄准被测物体。
6) 圆水准器(16) 和长水准器(18) :前者用于保持罗盘水平;后者用于指示测斜器保持铅直位置。
7) 制动螺丝(14) :起固定磁针之作用,以保护顶针,减少磨损。
8) 磁偏角校正螺丝(11) :用来转动圆刻度盘,校正磁偏角。
⑵ 罗盘的作用因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完全重合,故地球的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 有一定的偏差,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图2) 。
我国大部分地区,磁偏角都是西偏,只有极少的地区(新疆) 是东偏,北京等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
罗盘测出的方位角为磁方位角,而地形图采用的是地理坐标,两者不一致,所以在一个地区工作前,根据地形图提供的磁偏角,对罗盘进行校正,使得磁北极(磁子午线) 与地理北极(真子午线) 重合。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见图2。
若磁偏角西偏时,用小刀或起子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校正螺丝,使圆刻度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见图2(a)。
图 2 罗盘磁偏角的校正方法(a)磁偏角西偏5 °(b)磁偏角东偏5°罗盘在野外工作中常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读方位角的方法,可根据罗盘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是读磁北针或磁南针所指的度数。
如果要测量某物体(B )相对于测量者(A)的方位,当罗盘如图3放置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其原理是:若要测量B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我们可以这样假设,B点是动点(因为被测量点可以选任何物体),A点是定点(人站着不动,相当一个参考点),那么A B线的方向是从A到B 的。
测量B点相对于A点的方位,实际上就是测量A B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正北方向的夹角(a ),也是长瞄准器所指方向与磁北针的夹角。
由于罗盘采用的是方位角,而且是按逆时针方向,所以必须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图 3 方位角的测量方法为了便于记忆,不至于在测量时读错读数,可以这样记:当罗盘的长瞄准器的指向与测量线(AB)的指向一致时,就读磁北针所指的读数。
当被测量物体较低时,罗盘放置与上述相反,把长瞄准器对准测量者,并放到眼前,折起短瞄准器,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其与罗盘平面的夹角小于90°,以看清圆水准器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