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采矿工程煤矿地质实习指导书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日期: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一)、路线地质教学阶段:从单一的地层、岩石、构造教学路线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并进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1. 学会地质野外记录。
2. 进一步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3. 观察、识别各种基本地质现象,掌握其记录描述方法:(1)岩矿的野外命名及描述,标本的采集,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的观察: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古生物化石的采集、编录及初步鉴定,在地层中产出特点的观察与记录。
(4)褶皱、断裂等各种基本构造现象的识别与确定,构造在空间的变化及其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二)、编写地质调查报告:按以下几方面完成地质调查报告编写任务:以前言、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产资源、地质发展史、结束语等。
三、实习区概况1、大同煤田位置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在大同市西南约20km,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0′-113°15′,北纬39°35′-40°12′,跨越大同、左云、右玉、怀仁、山阴五个县市.形状近似椭圆。
长轴方向为NE-SW(北东-南西),总面积为1827km2。
聚煤盆地整体呈似长方形,四周群山包围,西面有西石山脉,南面有海拔1976米的洪涛山,东南为海拔1714米的口泉山,东北部以青磁窑断层为界。
大同煤田含有C-P煤系及J煤系。
其中C-P煤系面积为1739km2,J系面积为772km2,两煤系重叠面积为684km2,为双系煤田。
矿石学实验指导书

矿石学实验指导书矿石学实验指导书矿石学实验是地质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矿物学和岩石学等基础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旨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描述和鉴定常见矿物和岩石,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地球物质的性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本文将为矿石学实验提供一份相对完整的指导书,旨在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的帮助。
一、实验器材和试剂(1)观察显微镜:用于观测矿物和岩石薄片的结构和特征,应当具备高清晰度、高分辨率、适当的增大倍数和充分的照明。
常见的观察显微镜包括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和最新的电子扫描显微镜,根据实验需要而定。
(2)光源:为观察显微镜提供足够的光线,通常使用白炽灯、荧光灯或LED灯。
透过显微镜镜头时,光线必须均匀、直线和稳定,以保证观察到的物质和结构细节清晰可见。
(3)磨片机:主要用于制备矿物和岩石薄片,其性能应当稳定,装置和样品表面接触平滑度高,并具备足够的调节能力,以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厚度和均匀度。
(4)电子天平:主要用于称量和计量适量化学试剂、水和样品,其准确度和精度应当符合实验需要,误差不得超过规定的范围。
(5)干燥箱:用于将含水的矿物和岩石样品加热干燥以除去水分,避免某些样品在做重量实验时受水分的干扰。
(6)酸和碱试剂:用于溶解矿物和岩石样品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比如用稀盐酸腐蚀岩石中的碳酸盐类矿物等。
(7)氢氧化钠(NaOH):主要用于将矿物和岩石样品进行脱碳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和检验。
(8)纯水:用于稀释试剂、冲刷试管和净化实验环境。
二、实验方法和流程1. 制备矿物和岩石薄片首先,应当准备好要制备薄片的标本,并选择合适的磨片机和切割工具。
将标本经过粗略磨洗,使其表面平整、洁净。
然后,将标本用磨片机进行加工、切割和减厚,在平滑的样品表面上制备出尽可能均匀、薄的薄片。
最后,将薄片用胶带或滴加胶水的方式粘贴在石英片上,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2. 矿物和岩石样品的识别和描述对于矿物,应当先进行手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全面描述样品的颜色、透明度、光泽、脆性、硬度、断口类型等物理特征。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指导书fan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指导书一、太原西山西铭矿—七里沟野外教学路线踏勘路线:学校→南寒→斜坡→西铭矿→七里沟→骆驼脖沟→原路返回观测内容:太原西山月门沟煤系。
No.1点位:西铭矿食堂大烟囱以北50米,电车道旁。
点性:C2b/O2f接触关系以及C2b第一段的岩性、岩相特征。
内容:回顾华北古生代地层特征。
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成为陆地,遭受剥蚀,历经大约1.5亿年,致使缺失地层O3、S、D、C1,直到中石炭世才又复下沉,再度接受新的沉积。
O2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致密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和薄层泥灰岩,顶部夹有两层石膏层,含动物化石头足类珠角石。
由于长期风化剥蚀,顶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非常明显,与上覆地层C2b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新老地层平行接触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剥蚀面,表明沉积或长或短有间断,地层或多或少有缺失,剥蚀面上有底砾岩。
它表明地壳发生了上升(剥蚀)、下降(沉积)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是划分地层、建立地层顺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剥蚀面是地质发展阶段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个软弱带,成矿带,并且还是储油储水的良好场所。
上覆地层C2b平行不整合于O2灰岩之上,根据沉积特征分为两段:下部—铁铝岩段,6—8米;上部—畔沟段,16米。
铁铝岩段主要由红褐色、褐黄色的铁铝岩、浅灰白色的铝土岩、灰中带红色的铝土质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矿组成。
铁铝岩工业类型叫“山西式铁矿”,即褐铁矿。
黄褐色,多孔状、块状或土状,硬度随含铁量多少而有所变化,2—5,含铁量较低。
铝土岩灰白色,鲕状、豆状结构,能否成为工业矿床,需看Al2O3的含量,若大于40%,即为铝土矿;或者铝硅比值大于2.6,称为“G层铝土矿”。
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泻湖相,由于风化林滤作用,使Fe2O3、Al2O3富集起来,因其胶体带电,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于是沉积下来,鲕状、豆状结构是受到波浪、潮汐的影响所致。
京西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修改)

京西矿山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2010年6月第一部分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一、目的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矿山地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和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目的有三:(1)认识各类地质现象;(2)初步掌握一般的野外地质技能,从野外观察、记录、描述到罗盘使用等等;(3)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建立地质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任务1、采集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描述,训练野外鉴别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初步掌握三大岩类的特征和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和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2、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3、初步掌握褶皱、节理和断层等主要地质构造的野外观测方法和依据。
4、结合野外实际地质作用现象,观察认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5、初步学会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地质点定点和描述、利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三、实习报告1、系统总结野外实习过程中的地质现象,文字图件共计4000-8000字。
2、文字:前言、地层和沉积岩、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岩和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质发展简史、结束语(实习体会)。
3、图件:包括交通位置图、各组地层的信手剖面图、地质现象素描图。
四、实习方式和要求1、本实习属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实习,以教师指导方式为主,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地质实际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学会简单的野外工作方法。
2、实习期间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长为本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整个实习期间均为集体活动,严禁个人行动。
煤田地质学实验

一、实验须知《煤田地质学》课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观察标本、判别煤岩类型的能力和读懂、绘制常用煤田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学习如何获得第一性准确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反映含煤岩系的时空分布的图件。
参加课堂实习的同学必须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进行实验。
实验中凡是观察到的现象都必须如实记录。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撰写实验报告交给教师。
二、实验室规则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实验前应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
2.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和整洁。
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水和电等。
3.实验时遵从教师指导。
实验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认真小心地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实验完毕后,应把实验台、仪器和药品整理干净,关严水龙头,拉开电闸,关好门窗。
实验一:地球历史上的成煤期和成煤作用2 学时一:目的要求:在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的自然陈列馆仔细观察各个展馆的实物标本、图片、表格和视频展示,并认真做好笔记。
重点学习地球历史上生物的进化、成煤期、成煤作用的基本特征,并观察不同煤级各类煤标本,记录其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地球厅和生命起源与进化厅: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进程、植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板块构造与成煤盆地的关系等等。
要求详细记录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期,时间段、对应的植物进化情况和古地理概况。
(二)矿物岩石与煤及其他矿产资源厅: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资料、实物标本和相关视频,详细记录影响成煤作用的主要因子、煤种沉积构造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不同煤级的煤标本的宏观特征。
特别是褐煤、烟煤、无烟煤的物性差异和内在联系。
实验二:宏观煤岩类型实习 4 学时一、目的要求:观察各种牌号煤的标本、描述其岩石学特征;要求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煤岩标本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煤矿开采实验室—实验指导书

煤矿开采实验室—实验指导书实验1 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课时:2个学时服务课程:煤矿开采学一、实验目的介绍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的特点,借助模型使学生对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能独立完成类似煤层巷道的设计。
二、原理说明倾斜分层采煤法巷道布置和煤层群巷道布置是类似的,只不过倾斜采煤法是在采区内布置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将厚煤层分层通过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系统来实现开采;煤层群一般是在最下层煤(岩石)中布置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将上部煤层通过最下面布置的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来实现开采。
三、实验设备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模型。
四、实验内容1)讲解模型中巷道布置的特点;2)讲解模型中系统的通风、运煤、运料线路;3)启动模型,演示通风、运煤、运料线路。
五、实验注意项本实验主要是讲解和演示的结合,教师和实验室人员负责答疑和进行操作,学生以观察、询问为主。
实验应按操作说明进行,未经许可学生不得操作试验模型上的装置和仪器。
开启和关闭模型应按下列顺序进行:1)启动模型系统控制台;2)打开通风模型控制台电源;3)关闭通风模型控制台电源;4)打开运煤模型控制台电源;5)关闭运煤模型控制台电源;6)打开运料模型控制台电源;7)关闭运料模型控制台电源;8)关闭模型系统控制台。
六、思考题1)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与单一煤层开采巷道布置有何区别?2)倾斜分层采煤法巷道布置和煤层群巷道布置主要适用于哪些煤层?3)区段分层平巷与集中平巷的联系方式种类,说明其应用条件?七、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模型,徒手绘制倾斜分层采煤法、煤层群巷道布置平面图和剖面图,并对各个巷道名称加以标注。
实验2 近水平煤层开采课时:1个学时服务课程:煤矿开采学一、实验目的介绍近水平煤层开采的特点,借助模型使学生对近水平煤层开采巷道布置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掌握近水平开采的特点,从而能独立完成类似煤层开采方案的设计。
矿井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泥岩、砂质泥岩,中部岩性由浅灰色至灰黑色石灰岩、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
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灰岩组成,局部发育有不规则的水平层理和波状、
缓波状层理,一般含灰岩 12 层,灰岩中多夹有方解石石脉和燧石结核。含煤 2~
10 层,均为薄层煤线,不可采,底部为灰~深灰色石英砂岩。
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厚 1.10~4.90 米,平均 2.79 米。上部为结晶灰岩,
Overtonis sp.
欧尔通贝
Crinoidea
海百合茎
12 层灰岩中三、四、五、十二等 4 层灰岩较厚,二、四、九、十、十二等 5
层灰岩含燧石,二、五、七、八、九、十等灰岩顶板或底部的泥岩、砂质泥岩中
夹有煤线沉积,共 8 层,煤厚极薄,单层厚 0~0.78 米,总厚平均 1.8 米,分布
不稳定,煤质差,且个别煤线又受岩浆岩烘烤严重,因此均不可采。
其它各层灰岩还产有化石:
Msrainifera sp.
Of.Eohinocnehus sp.
第七层灰岩以下的泥岩、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
Calamites sp.
Pecopteris sp.
Areheopteris sp.
Cordaites sp.
其它各层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
Cordaites sp.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
与下石盒子组为连续沉积,目前上界不清,本井田揭露 325.6 米,以陆相沉
积为特征,从 K3 砂岩底板向上至第四系冲积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变化可
以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 K3 砂岩至 1 煤顶板,厚 103.8~159.7 米,平均 130.0
米。岩性由浅灰色~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深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灰黑色紫黑色泥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第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一、地质野外实习记录及工作任务书(一)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野外记录要求(1)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2)客观地反映实际场区地质情况(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4)图文并载2.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应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全面、综合性地质调查。
如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常采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观察的点位置,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及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之目的,是观察和记录的一般对象。
作为实习时的参考,现将观察点、线的记录内容和格式介绍如下:(1)日期与天气:当天工作的日期与天气晴或天阴等(2)工作地区的地名(3)路线:从何处开始经过何处到达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4)观察点编号:可从01开始依次为02,03,……(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详细交代方位、地形地貌等。
(6)观察目的: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
如观察某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力动力地质现象等(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地质构造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
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
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① 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② 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单;③ 岩层时代的确定;④ 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⑤ 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⑥ 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或轴部等;⑦ 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的力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⑧ 地貌、第四系,水文特征及其它外动力地质现象;⑨ 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⑩ 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地质学实验指导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目录实验一矿物实验二火成岩实验三沉积岩与变质岩实验四煤的肉眼鉴定实验五读图方法及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实验六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实验七编制勘探线剖面图实验八编制煤层顶板等高线图——剖面法实验九编制断煤交线图和水平切面图实验一矿物一、目的与要求1. 通过观察,了解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
2. 通过观察,熟悉和掌握矿物的描述、鉴定方法。
3. 掌握常见矿物的基本鉴定特征。
二、实验内容石墨、黄铁矿、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方铅矿、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普通辉石、高岭石、橄榄石、石榴子石、黄铜矿、赤铁矿、磁铁矿三、观察与描述内容观察和描述矿物标本以如下顺序进行:单体形态、集合体形态、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光泽、解理(包括组数、完全程度)、断口、硬度(用小刀、指甲刻划比较)、比重(用手掂重)、最后命名。
四、注意事项1. 实验前注意复习有关内容。
2. 观察时注意相似矿物之间的比较。
五、作业1. 描述部分标本。
2. 比较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区别?实验二火成岩一、目的与要求1. 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火成岩的结构、构造。
复习常见火成岩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以及火成岩类型及其特征(见教材71页表2-4)。
2. 掌握火成岩的观察、鉴定和描述方法,了解火成岩命名方法。
3. 通过观察,了解常见火成岩的宏观鉴定特征。
二、实验内容观察以下标本,并做好观察记录:超基性岩类:橄榄岩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三、观察与描述内容观察、鉴定辉长岩标本时,按以下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最好利用表格形式: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及其百分含量、其它特点(如次生变化、孔洞、裂隙等)、命名。
四、作业描述上述标本实验三沉积岩与变质岩一、目的与要求1. 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复习常见的沉积岩、变质岩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2. 掌握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观察、鉴定和描述方法,了解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命名方法。
3. 通过观察,了解常见沉积岩、变质岩的宏观鉴定特征。
二、实验内容观察以下标本,并做好观察记录:1. 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2. 变质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矽卡岩三、观察与描述内容1. 观察与描述沉积岩时,按以下顺序进行:颜色、结构、构造、成分、动物和植物化石、命名。
2. 观察与描述变质岩时,按以下顺序进行:颜色、结构、构造、成分、命名。
四、作业1. 描述部分标本。
2.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是由哪几种沉积岩变质而来的?3. 如何区别石灰岩和白云岩?实验四煤的肉眼鉴定一、目的与要求1. 认识不同成煤阶段煤的肉眼鉴定特征,重点为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2. 认识四种煤岩成分和四种煤岩类型,以及它们与煤质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观察泥炭、褐煤、长焰煤、焦煤、贫煤、无烟煤的肉眼鉴定特征。
2. 观察四种宏观煤岩成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的特征。
3. 观察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的特征,以及与宏观煤岩成分的关系。
三、作业记录以上三条实验的内容。
实验五读图方法及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倾斜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学会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和厚度。
2. 在倾斜岩层地形图上掌握布置地质剖面线的原则,熟悉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1. 选择地质剖面线时,应尽可能切过地面出露的所有岩层,并垂直岩层走向,同时适当考虑尽可能使其与地形沟谷走向垂直,并穿越地形最高点和最低点。
根据以上原则在地形地质图上选择合适路线,并画上一条细实线,两端标明编号,即为地质剖面线。
2. 比例尺可与地形地质图一样或大1级到2级,但不能比地形地质图比例尺小。
水平比例和垂直比例必须相同,否则将歪曲地形起伏和岩层倾角、厚度。
同时,要注意规划图幅大小相适应。
3. 确定基线,使留下的空间既能画出地形的高度,又能画出埋藏在地表以下的已知地层。
基线两端各画出一条垂直比例尺,标出相应的标高。
垂直比例尺高度应比地形地质图上地形的最高点更高一些。
4. 首先把地形地质图上的地质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逐个投影到剖面图上相应的标高位置上,画出地形线。
然后,再画出地形地质图中的地质剖面线与岩层露头线的交点,逐个投影到地形线上,通过这些点按倾角画出岩层分界线。
当剖面线与岩层走向垂直相交时,倾角为真倾角;当剖面线与岩层走向斜角时,剖面图上的岩层倾角为视倾角,应换算成真倾角。
三、作业1. 阅读红坝地区地形地质图。
区内都为单斜岩层,无褶皱与断裂构造;泥盆系厚40m。
2. 作图计算石炭系(C)的产状。
3. 在红坝地区地形地质图上自选一条垂直地层走向的地质剖面线(A-A,),绘制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实验六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阅读褶皱岩层地形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熟悉在地形地质图上分析褶皱构造要素。
3.学会编绘褶皱岩层地质剖面图。
二、实习内容(一)阅读褶皱岩层地形地质图的步骤、方法和内容1. 首先看懂图例,熟悉区内地层时代、走向、接触关系,概略了解区内地形特征;2. 分析褶曲性质、形态;3. 确定两翼产状、轴面产状及其轴迹。
(二)编制褶皱岩层地质剖面图作图方法与实习五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剖面的布置,必须在分析地质图、掌握了主要褶皱构造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2.在向剖面图地形线上投影平面图上的地层露头线与剖面线交点时,应把地质图上的轴迹与剖面线交点投影到剖面图上,并在其上方标注∧或∨符号以表明背斜、向斜,剖面图完成后再擦掉。
3.在连接剖面图地层界线时,应注意褶曲构造延伸深度问题,可用图解法进行绘制。
4.对于两翼产状和厚度相差较大的褶曲,应对不协调处逐步加以修正,使连接起来的地层界线所呈现的褶曲形态协调一致。
三、作业1. 阅读葫芦岭地区地质地形图2. 编绘葫芦岭地区地质剖面图实验七编制勘探线剖面图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勘探线剖面图在煤田勘探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2. 学会勘探线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连绘江西乐平桥头丘煤田V—V,勘探线剖面图。
三、勘探线剖面图的编制方法参见教材第十章第二节287-289页的有关内容。
四、勘探区地质情况简介1.地层自下而上为:①下二叠统鸣山组(P2m):厚150m左右。
上部为燧石或硅质灰岩,中下部为砂质页岩,底部有时有砾岩。
②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500m左右。
上部(王潘里段)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顶部有时有鲕状页岩;中上部(老山段)为黑色泥岩、粉砂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和煤层。
中下部(上官山段)为粗砂岩,夹砂页岩及煤层;底部(下官山段)为深灰色粉砂岩、黑色泥岩、中粒砂岩。
③上二叠统长兴组(P3c):厚120m左右。
灰白色硅质灰岩。
2.构造江西乐平桥头丘勘探区构造特征为一紧促狭长的复式向斜褶皱,向斜轴大致呈NE-SW方向,向斜两翼不对称,次一级褶皱发育,一般东南翼陡,构造复杂,局部地段直立、倒转,次一级构造发育。
断裂破坏较甚:西北翼倾角较缓,一般20°~50°左右,构造比较简单,次一级褶皱不很明显,断层稀少。
本区断裂构造以NE向的走向断层为主,其次还有两组NW向和近EW向断裂,断层的切割关系,逆断层切割正断层,即在时间上正断层在先,逆断层在后。
五、连图注意事项①在连接之前找出层位稳定,岩性特征明显、控制点较多的标志层(煤层、岩层或地层分界线)。
②按标志层或煤层的产状连接剖面图上相邻钻孔的同一标志层或煤层。
③连接的顺序一般是先连构造,后连煤层、标志层,先连控制点较多的主要煤层,后连控制点较少的次要煤层、标志层。
④勘探线剖面图初步连出后要认真检查,与地表资料、钻孔实际资料及邻近勘探线剖面图是否协调一致,特别是褶曲和断层的连接与勘探区总的构造规律是否吻合,断层与断层的切割关系,断距大小,断层两则岩层产状变化和褶曲幅度等问题。
⑤勘探线剖面图校对审查无误后,用园滑曲线清楚的描绘出来,有工程控制的地段用实线连接,无工程控制的推断地区用虚线连接。
六、实验作业完成勘探线剖面图的编制。
勘探线剖面图编制方法的前五项都是第一性资料,为减少同学们时间起见,在作业上均已画好,但对上述三项绘图方法也应很好掌握。
实验八编制煤层顶板等高线图——剖面法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和掌握利用勘探线剖面图的方法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2.进一步了解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应用。
二、实习内容掌握剖面法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编制原理和方法,参见教材第十章第四节297页有关内容。
三、注意事项3.要先连构造控制线,如断煤交线、背斜轴线、向斜轴线。
4.以控制点较多的一条等高线为控制线,用圆滑曲线连接其他同名标高点,即得煤层底板等高线。
5.当褶曲被断层切割时,向斜构造的下盘同名等高线相对变窄,上升盘相对变宽。
6.当褶曲轴部被断层切割时,断煤交线应为曲线。
四、作业完成剖面法Y3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编制。
剖面法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前3个步骤为减少同学们的时间均已画好,从第4步开始由同学自己完成。
实验九编制断煤交线图和水平切面图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平切面图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通过石门及钻孔资料编制水平切面图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编制京西木城涧煤矿302水平切面图。
编制原理和方法参见教材第十章第三节291-296有关内容。
三、注意事项①连图中,要先确定构造,如断层、褶曲轴线等,然后在同一断块内(上或下盘),在具有地层连续性的范围内对比连接地质界线。
②断层两侧断距要一致,即断层两侧地层相对错动的距离要吻合。
而且同一地层(岩、煤层)在断层两侧附近厚度一致。
③岩相变化一般放在两个有控制的剖面之间(如31孔和中央石门两柱状之间的砾岩、煤层、灰岩的尖灭点),不要在断层处或某钻孔处尖灭;④对比连接时要考虑地层的总走向。
四、作业编制京西木域涧煤矿302水平切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