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这种效应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到生态系统等各级生物层次,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生物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作用,包括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生物种类及菌株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等;生态工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不同类型物种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污染净化过程的调控作用等。

3.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探索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恢复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狙击过程的限制因素,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发展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技术。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环境: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水平和溶解氧的变化,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流分为相应的地区段:清洁区:表明未受污染,氧及时得到补充。

分解区:细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消耗溶解氧,而通过大气补充的氧不能弥补消耗的氧,因此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此时细菌个数增加。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环境生物学(考试)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

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

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9)COD:是指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20)原生质体:细胞质壁分离后去掉细胞壁所余下那部分结构成为原生质体。

21)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填空1)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2)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4)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运转(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运转(主动运转、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5)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保护生物机体抵抗污染物的伤害,称之为防护性生化反应;另一种不起保护作用,称之为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6)酶活性的抑制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竞争性抑制。

7)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的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8)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过筛试验、等效应图法、计算法、统计学方法。

9)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引起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基础。

10)蓄积毒性试验两种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11)AMES试验原理是利用一种突变型微生物菌株与被检化学物质接触。

12)评价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

13)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14)1ML水中,如果细菌总数为10—100个为极清洁水;100——1000个为清洁水;1000——10000个为不太清洁水;10000——100000个为不清洁水;多于100000个为极不清节水。

15)发酵法又称多管发酵法或三步发酵法。

三个步骤:初发酵(推测试验)、平皿分离(证实试验)、复发酵(完成试验)。

16)污水生态系统把河流分为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三带。

17)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

18)噪声对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19)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放射不同类型的射线,如中子、质子等,对机体均导致电离。

20)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可分为3种方式:光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21)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微生物的适应性、化合物结构、环境因素。

22)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其评价方法:测定生物氧化率、测呼吸线、测定相对好氧速度曲线等等。

23)厌氧生物处理的过程:水解阶段、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

24)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分为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

25)微生物脱氮的影响因素:PH值、温度、溶解氧、碳源。

26)好氧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发热阶段、高温阶段、降温和腐熟保肥阶段。

27)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

28)酶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逆胶束酶、复合法。

29)发酵工程的四个阶段:发胶原料的预处理、发酵过程的准备、发酵过程、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30)可以用做生物修复菌种的微生物有三大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

简答一:影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积累分布的因素。

1、生物特性(不同生物种类、不同组织和器官、发育期和年龄、性别)2、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3、环境要素二:生物测试的分类1、短期生物测试:是被测试的生物在短时间内暴漏于高浓度的污染物下,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

主要用于测定半数致死浓度或半数抑制浓度或半数效应浓度。

短期生物测试大多数采用静止式。

2、中期生物测试:是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一类生物测试。

在短期与中期或中期与长期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

一般来说,8天之内算作短期,8到90天算作中期。

中期的试验可以是静止式和流动式,大多情况采用流动式。

3、长期生物测试:是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曝露时间要尽快可能长达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一类生物测试,又称为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其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最大浓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

长期的生物测试只能采用流动式。

三: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分别表示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确定安全接触水平的基本依据。

因此,测定这种关系是毒性试验和化学物质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物的抗性途径1拒绝吸收(生物对污染物的避性、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2结合钝化3代谢转化4改变代谢途径5排除体外。

五:检测和评价中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1生物标志物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2可以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3反映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

六: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

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

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

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

6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在可用作碳源和能源的基质上生长时,会伴随着一种非生长基制的不完全转化)七:水体自净作用。

受污染的水质自然的恢复原样的现象称为自净作用。

三个变化:1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由低到高2生物相发生一系列变化。

首先,异氧细菌迅速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大量增殖,出现数量高峰;然后是以细菌为食料的原生动物出现数量高峰;然后是由于有机矿化,利于藻类的生长,而出现藻类的生长高峰。

3溶解氧浓度随着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而大量消耗,很快降到最低点;随后,由于有机污染物的无机化合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其他好氧微生物数量的下降,溶解氧又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曲线:八: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较的优点。

1微生物多样性高2生物膜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3生物膜中的食物链较长4具有较高的脱氮能力5单位处理能力大6系统维护方便7操作系统稳定九:厌氧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的优缺点优点:1无需供养,耗能少2有经济效应3有机负荷高4可高浓度进水5剩余污泥少缺点:处理负荷效率低,停留时间较长,设备体积较大。

十: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基因工程的工具酶2基因工程的载体3目的基因的分离(从生物的基因组直接分离、人工合成)4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工艺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6对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检测7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十一:细胞融合的全过程。

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

细胞的融合过程,最初是细胞在促融因子作用下,出现凝集现象,细胞之间的质膜发生粘连,细胞质开始融合,然后在培养过程中,进而发生核融合,形成杂种细胞。

十二:氧化塘法概念及原理生物氧化塘,又称稳定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同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有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以及空气中的氧来维持好气状态,使池塘内的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降解。

论述一:酶的活性诱导1、混合功能氧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I过程中的关键酶系,对人工合成化学品解毒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抗氧化防御系统酶:在长期进化中,需氧生物发展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可为抗氧化防御系统控制,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1)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化歧化酶在抗氧化防御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催化O2-生成H2O2,是一类高诱导性酶。

2)谷胱甘太过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是以H2O2作为底物,催化形成H2O,消除H2O2。

3)谷胱甘肽转移酶:谷胱甘肽转移酶是污染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相II过程中的重要酶,具有许多同工酶,起到脱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