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百家争鸣同步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命题角度 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与特征
命题剖析 高考多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征。常见 的立意方向是:着眼于杳无音信传承角度,通过董仲舒对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立足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说明其思想顺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阶级:“士”崛起 教育:私学兴起
2、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例:(2019全国精准备原创4)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爱”和“有教无类”等思想, 而战国时期,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等观点。这表明三位思想家
A具有以人为本理念
B主张“贵贱有序”
C反对官府垄断教育
D重视加强德育
考法2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无为)--积极的无为而非消极 背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吸取秦亡的教训
例:(2019汕头二模)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 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 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角度剖析 高考通常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或阶级关系变动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优化提升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单元优化提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学派由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 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 的这一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2.演变规律 (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演变。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 意识的变化。 (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对点训练】 1.《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 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返)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对点训练】
2.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2020高考历史复习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①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A.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B.提出“正名”主张;③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④典籍上:编订“六经”。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②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③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价: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名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故事介绍:地点:咸阳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件:秦国君为统一天下,向六国发了招贤榜,经过层层海选最后剩下四位,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
到底谁能帮秦一统天下。
秦王又会选择谁?敬请期待,那就要各组的才艺展示如何,各组的演讲能否迎合秦王的心理。
最终花落谁家,精彩还在后头!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有请四家代表人物上场。
通过预习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有印象,现在让我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1、[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各组选一个代表说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
然后,有观众来猜,看是哪家代表。
例如:角色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请问我是哪一家的代表?角色2:“兼相爱,交相利”(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答辩阶段]:由各代表队用幻灯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2.儒家思想的演变:一、产生: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可不讲)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思想)1.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思想主张: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共同主张:1.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6.(山东文综)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
答案:C
3.(四川文综)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教育公平”。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
答案:D
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1 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对于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温故知新B.当仁不让于师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A
5.(海南单科)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1)思想主张:提出“_______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教育思想上主张“__________”。
(2)主要活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晚年专注于教育,开__________之风,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订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______”。
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______》,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2.孟子的思想主张(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倡“______”学说。
(3)提出“__________”原则,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二、老庄之学1.老子: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具有朴素的________思想;政治上,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2.庄子:哲学上也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______”的概念,修养上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影响:老庄崇尚______,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产生——以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为代表,其中______最有名。
2.发展(1)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__________,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思想主张:主张加强_________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变革。
3.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法家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________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尚同、节用等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______”法,在逻辑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知识点1 孔子和早期儒学1.2020年3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3.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十分不满,因为按照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
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 ) A.等级名分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度知识点2 老庄之学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这种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5.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统一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A.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知识点3 法家思想7.下列言论属于战国时期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8.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知识点4 墨家的主张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0.战国时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11.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传》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请完成:(1)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试指出不同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四中核心主张的影响和演变情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识清单一、1.(1)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2)私人讲学六经论语 2.(2)仁政(3)民贵君轻二、1.辩证法小国寡民 2.齐物 3.自然三、1.商鞅 2.(1)道家思想(2)君主集权 3.儒学四、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三表对点训练1.B2.C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德治”,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故C项符合题意;“君轻民贵”作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
]3.A4.A [材料中提到了“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四组对立的概念,并讲到了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与道家老子的观点一致。
] 5.B [甲主张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贵贱有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属于墨家思想;丁主张“大一统”,属于法家思想。
]6.B [孔墨两人分别代表奴隶主贵族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爱有差等”的主张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爱无差等”的思想则是小生产者的要求,不同阶级属性是他们不同主张的根源。
]7.B8.D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曾在变法法令中明确规定“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主张“以吏为师”,故D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实行“德治”,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墨家的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均与题干材料中“以法为教”等信息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9.A [抓住关键词“贤者举而上之……”再联想到墨家的“尚贤”思想,可知正确选项为A项。
]10.A [这段材料表明该学派的主张是“兼爱”,由此可知该学派为墨家。
]11.(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影响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能按照相关知识整体性地思考材料,并能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叙述。
12.(1)中心问题: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方式。
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和“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的剧烈变化,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
(3)影响和演变:材料四的主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解析第(1)问中的“中心问题”可依据材料中“王道之始”等信息进行判断,“核心主张”可结合材料中“列德而尚贤”等信息逐一进行说明;第(2)问应联系材料中“国安而暴乱不起”等信息,从社会变革、各自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应紧扣“影响”和“演变”的求答条件,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解答法家主张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而不必遵循古代传统。
这种改革思想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确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推动社会进步,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解答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