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试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版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2024版环境微生物实验教案
藻类的繁殖与培养 藻类通过细胞分裂或孢子进行繁殖;可在光照充足的水体 中进行培养。
藻类在环境中的功能 藻类是自然界的生产者之一,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 机物;有些藻类可作为食品来源或工业原料,有些则会引 起水华等环境问题。
原生动物及其功能
原生动物的形态与结构
01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变形虫、草履虫、
格式排版要求
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辅 助材料,方便读者查阅和验证实验结果。
遵循学校或实验室规定的报告格式排版要求, 确保报告的整体美观性和易读性。
报告修改完善建议
语言表达优化 对报告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优化,确保 文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数据准确性核查
对报告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准确性核查,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规律,培养观察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学习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为后续课程及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为后续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 基础。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等领域的 工作做好准备。
02 实验内容与步骤
鞭毛虫等;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细胞器。
原生动物的繁殖与培养
02
原生动物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繁殖;可在多种水体和
土壤中进行培养。
原生动物在环境中的功能
03
原生动物是自然界的消费者之一,以细菌、藻类等为食;有些
原生动物可用于污水处理和生物控制等方面。
其他常见环境微生物简介
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病毒在自然界中 分布广泛,对宿主细胞具有感染和致病作用。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与环境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3. 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生态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讲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 讲解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实验探究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3.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总结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课堂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总学时:16学时学分:3学分开课学期:第3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环境生物学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自编讲义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生物学实验》是配合环境生物学而设置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现代环境生物学实验多种多样,本实验课程涉及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有效性实验,主要包括(1)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3)污染物对鱼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4)种子发芽毒性实验;(5)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6)空气中尘埃污染的简易测定方法;(7)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8)环境中有机物新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等。

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怎样写作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书面报告,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等;(2)实验报告: 5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及课后后所完成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成绩由各次实验的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建议侧重于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1.《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2.《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王爱杰,2004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4.《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程树培,1995。

初中生物试讲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试讲环境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试讲环境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 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生物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自然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竞争等)。

2. 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的耐旱性、鱼类的呼吸等)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醒学生关注环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一个生物如何适应或影响环境,写一篇短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基本原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生物实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1.1 环境生物学概述1.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1.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1.学习生物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2.2 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1.了解环境因素的种类和测定方法2.熟悉环境因素分析的实验操作步骤第三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基础3.1 生物技术概述1.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掌握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3.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1.学习基因工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熟悉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方法第四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4.1 水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水环境中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水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4.2 土壤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1.学习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方法2.掌握土壤环境因素的测定与分析技术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案例5.1 基因表达与功能验证实验1.学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染方法2.掌握基因功能的验证实验技术5.2 环境生物降解实验1.学习环境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熟悉环境生物降解实验的操作步骤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6.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2.学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6.2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讨论1.学习如何解释实验结果第七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数据分析7.1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1.了解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掌握基因表达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7.2 生物信息学应用1.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熟悉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实验中的应用8.2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实验报告的案例9.1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特点9.2 生物技术实验报告案例分析1.分析优秀生物技术实验报告的案例第十章:实验安全与伦理10.1 实验安全知识1.学习实验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2.掌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10.2 实验伦理与规范1.了解实验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2.学习实验规范和实验室行为准则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环境生物学概述和实验设计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课程代码:PRN2413.课程类别:☐公共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课内实验6.课程总学时: 48学时总学分: 3学分实验学时:16学时实验学分:7.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8.先修课程: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一、实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物学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环境生物学实验手段又是学科发展的必用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必要的、重要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实验属于课程内开放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大纲。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后续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书面分析和讨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认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基本方法和技术;3.初步掌握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实施等过程。

三、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本实验课程是基于《环境生物学》理论学习而开设的,基本理论主要为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等;基本实验技术包括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技术、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1.1 实验目的与意义1.2 实验原理与方法1.3 实验器材与试剂1.4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点1.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二章:环境生物学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2.2 样品处理与保存2.3 样品分析与检测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三章: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3.1 生物指示物的概念与作用3.2 生物指示物的选择与采集3.3 生物指示物的检测与分析3.4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3.5 实验思考与讨论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1 概述4.2 PCR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3 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4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4.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5.1 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5.2 微生物接种技术及其应用5.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5.4 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其应用5.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六章:微生物学实验技术6.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6.2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6.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代谢产物分析6.4 微生物的基因提取与PCR扩增6.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七章:环境DNA分析技术7.1 环境DNA提取与纯化7.2 PCR扩增与环境DNA测序7.3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环境DNA数据库建立7.4 环境DNA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7.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八章:生物传感器技术8.1 生物传感器的类型与原理8.2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8.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九章:生物反应器技术9.1 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9.2 微生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与代谢9.3 生物反应器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9.4 实验过程监控与优化9.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章: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0.1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保护策略10.3 植物修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4 微生物接种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0.5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一章:环境生物工程案例分析11.1 环境生物工程概述11.2 废水处理案例分析11.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案例分析11.4 生物修复案例分析11.5 实验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2.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2.2 实验创新的方法与策略12.3 实验数据分析与评价12.5 实验创新案例讨论与分析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13.1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13.3 环境科学在其他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13.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13.5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四章:实验室安全与伦理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与操作14.3 实验室事故应急预案14.4 实验室伦理与责任14.5 实验安全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五章:实验总结与展望15.1 实验成果总结15.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5.3 实验技能的提升与拓展15.4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的完整教案,包括环境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与技能、样品采集与处理、生物指示物与环境监测、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等五个章节。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环境生物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1.2 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意义与方法1.3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与安全知识第二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2.2 生物指标测定技术2.3 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2.4 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三章:生态系统稳定性实验3.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3.2 实验设计与方法3.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实验4.1 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概述4.2 实验设计与方法4.3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五章:现代生物技术实验5.1 现代生物技术概述5.2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5.3 细胞工程实验技术5.4 蛋白质工程实验技术5.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六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分析6.1 环境生物学实验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6.2 水体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3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4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实验案例6.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七章: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设计7.1 实验项目设计原则与步骤7.2 环境生物学实验项目的选取与设计7.3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调控7.4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评价7.5 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第八章:环境生物学实验技能拓展与应用8.1 环境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与发展趋势8.2 实验技能拓展训练8.3 实验技术在环境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8.4 实验技能竞赛与交流8.5 实验技能拓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9.1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9.2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与方法9.3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与反馈9.4 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与分析9.5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案例分析第十章: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0.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10.2 实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10.3 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10.4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10.5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重点解析重点解析: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生物指标测定技术,环境生物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实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污染物对生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空气中SO2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比例的影响[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SO2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原理](1)用丙酮提取叶绿素(2)叶绿素a、b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可得:C a(mg/L)= 12.7D663 - 2.69D645C b(mg/L)= 22.9D645 - 4.68D663式中:C a、C a为叶绿素a、b的浓度。

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C T(mg/L)= C a + C b = 20.21A645 + 8.02A663按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并计算叶绿素a、b的比例。

mg/g⨯⨯叶绿素浓度提取液最终体积稀释倍数叶绿素含量()=叶片鲜重克数[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剪刀;50mL棕色容量瓶;小漏斗;玻璃棒;定量滤纸;吸水纸;滴管;2mL移液管;50mL烧杯。

(2)试剂:丙酮,80%丙酮,石英砂,碳酸钙粉。

(3)实验材料:经SO2熏气和未经熏气的植物样品[实验步骤](1)分别剪取两种处理植物的叶样,洗净,擦干,除去中脉,称取0.5g,剪碎。

(2)将剪碎的叶样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少许丙酮,磨成匀浆。

再加15 mL左右丙酮,搅拌,静置3min。

(3)将提取液过滤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多次洗涤研钵、研棒。

(4)用滴管吸取丙酮,将滤纸上的叶绿素全部洗入容量瓶。

用丙酮定容至50mL,摇匀。

(5)分别取2mL叶绿素提取液和2mL80%丙酮于50mL烧杯,混匀,成比色液。

(6)比色液用1cm的比色杯,以80%丙酮为空白对照,测定波长在645nm 和663nm处吸光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比较污染植物和对照植物的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b比值有何差异,并加以讨论。

[注意事项]操作应在弱光下进行,且研磨时间应尽量短些,以避免叶绿素光分解。

实验二污染物对生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藻类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目的](1)掌握藻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2)了解毒性试验在有害物质的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实验原理]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因子包括光、二氧化碳、温度、pH值及氮、磷、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水环境中的这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刺激或抑制藻类的生长。

而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同样会刺激或抑制藻类的生长。

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可能会刺激藻类的生长,但随着污染物浓度增加,接触时间延长,最终都会抑制藻类生长。

污染物毒性越强,抑制效应需要的剂量越小。

因此,可以用半数效应浓度指示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此,藻类急性毒性试验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化学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以,水生生态系统藻类毒性试验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的标准方法之一。

藻类生长状况的观察采用生物量指标,生物量测定采用光密度法。

[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恒温水浴;分光光度计;照度计;pH试纸;灭菌锅;三角瓶;移液管;量筒;烧杯。

(2)实验材料:受试物:Cd2+试验生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uus (3)培养基[实验步骤](1)藻类培养基的配制按配方配制,高压灭菌后分装在三角瓶中。

(2)藻类预培养准备试验藻种,包括接种、纯化、同步等过程。

(3)预备试验预备试验的目的在于探明受试物抑制藻类生长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的范围,以确定正式试验的浓度系列,因此,处理浓度的间距要大一些,使EC50值能在处理浓度的范围内。

(4) 正式试验①试验浓度的选择。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取5个受试物浓度,另设1个空白对照。

Cd 2+:0,10,25,50,100,150,单位mg/L 。

各20mL 。

试验溶液以培养基配制和稀释。

②藻种的接种。

取达到同步生长的藻类悬液充分摇匀,取20mL 转移到受试 物溶液中。

③生物量的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63nm 处直接测定藻类的吸光度。

应定时取样测定藻类的生长情况。

初始测定控制起始生物量的一致;一般为24或48h 取样一次;96h 取样测定受试物对藻类生长抑制的EC 50值,即与对照相比,生长率下降50%的受试物浓度。

[实验结果和报告](1)计算Cd 2+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 50值。

藻类生长抑制率 = n V V V 空白空白式中:V 为各浓度藻类生物量(吸光度)以内插法计算96h EC 50。

(2)分析思考藻类急性毒性试验的应用。

实验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蓄积——植物叶片含氯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掌握叶片含氯量测定的一种方法(2)了解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的应用[实验原理]植物叶片能够吸收氯气,使其含氯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大气中氯气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通过叶片含氯量的测定来估测氯气污染程度,判别氯气对植物的危害,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同时也可了解各种植物吸收和净化氯气的能力,筛选净化植物。

植物叶片含氯量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水浸提法提取氯化物后,直接用佛尔哈德(Volhard)法(沉淀滴定)测定。

在酸性溶液中,以硝酸银溶液及硫氰酸盐溶液作标准液,用铁铵矾作指示剂,可直接或间接测定氯化物。

其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Cl-(试液)+ Ag+(过量)AgCl↓+ Ag+(剩余量)Ag+(剩余量)+ CNS-(极微过量)AgCNS↓+ CNS-(极微剩余量)CNS-(极微剩余量)+ Fe3+(指示剂)Fe(CNS)3(血红色)[实验器材](1)仪器设备:电热板;振荡器;植物粉碎机;烘箱;容量瓶;滴定管;三角瓶;试剂瓶;移液管;干燥器。

(2)试剂:0.01N NaCl标准液;0.01N KCNS溶液;高铁指示剂;1︰1 HNO3溶液;4N HNO3溶液;高锰酸钾饱和溶液;硝基苯。

(3)实验材料:Cl2熏气叶片和对照叶片。

[实验步骤](1)硝酸银溶液的标定吸取0.01N硝酸银溶液20 mL于150 mL三角瓶中,加4N HNO3 5mL及高铁指示剂1mL,用近似0.01N KCNS溶液滴定,在不断振摇下至溶液呈微红色为止。

滴定3次,计算1mL KCNS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数(K)。

准确吸取0.01N NaCl标准液20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4N HNO3 5mL,缓缓加入一定过量的0.01N硝酸银溶液25mL,用力摇动,使沉淀凝结沉降,上层溶液呈透明(若溶液混浊,则硝酸银不足),放暗处几分钟后取出,加3mL硝基苯及1mL高铁指示剂,用0.01N KCNS溶液滴定,用力摇荡,待溶液全部呈微红色时,小心轻摇,至溶液呈微红色在1~2min内不消失,即达终点,滴定3次。

由消耗的硫氰酸钾溶液的mL 数,按下式计算硝酸银溶液的当量浓度。

325NaCl NaCl AgNO KCNSN V N K V ⨯=-⨯ 式中:25:所加硝酸银溶液的mL 数;K :1mL KCNS 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 数;V KCNS :滴定时消耗的KCNS 溶液的mL 数。

(2)实验材料处理烘干样品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称取2g 于250mL 具塞三角瓶中,加蒸馏水100mL ,在振荡器上振摇20min ,浸提一夜。

(3)滴定过滤浸提液于100mL 烧杯。

吸取滤液20mL 于三角瓶中,准确加入0.01N 硝酸银溶液20mL (若样品含氯量过高,可增加体积)和1︰1 HNO 3 10mL ,在电热板上加热(温度不宜过高),滴加饱和高锰酸钾并不时摇动,直到瓶中颜色褪尽为止。

取下放暗处冷却。

加3mL 硝基苯和1mL 高铁指示剂,用0.01N KCNS 溶液滴定,用力摇动,待溶液全部呈微红色时,小心轻摇,直到溶液的微红色在1~2min 内不变为止。

(4)计算3335.455/AgNO AgNO V N Cl mg g G -⨯⨯⨯⋅=样品含氯()量(干重)式中:V AgNO 3:参加反应的硝酸银溶液的实际用量,mL (根据计算出的1mLKCNS 溶液相当于硝酸银溶液的mL 数(即K 值),计算参加反应的硝酸银溶液的实际用量,即20 - K × V KCNS );N AgNO 3:硝酸银溶液的当量浓度;35.45:氯的毫克当量值;5:换算倍数;G :样品干重,g 。

[实验报告]比较2种处理样品含氯量的区别;分析植物叶片含氯量测定的应用。

[注意事项](1)实际测定时,需进行平行样品含氯量的分析,取其均值。

(2)在滴定过程中,先后生成AgCl 和AgCNS 二种沉淀,由于AgCNS 的溶解度小于AgCl ,AgCl 有转化成AgCNS 的倾向,消耗了过多的CNS -。

为此,在滴入KCNS 溶液前可加入硝基苯,摇动后,AgCl 沉淀被硝基苯所包围,不再与CNS -接触,这样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3)AgCl 在日光照射下极易分解而析出金属银,实验注意避光。

实验四环境质量生物监测——校园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监测(浮游生物调查)[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浮游生物调查的方法(2)了解浮游生物指标在水质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水生生物监测布点方法]根据监测目的,考虑布点的代表性、整体性、与理化测点的一致性等因素。

1. 河流布点断面布设法(1)至少设置上(对照断面,排污口上方)、中(污染断面,污水与河水充分混合的河段)、下(观察断面,调查河段的下端)三个断面,中、下端之间可增设断面。

(2)每个断面的采样点数目根据河流宽度确定,一般河宽在50m以内时,仅布设河心一个采样点,50~100m则设置左、中、右三个采样点(或左、右二个采样点)。

如调查河段中有较多排污口时,应当在各排污口下方增设采样点。

2. 湖泊(水库)布点一般应包括五个方面:(1)入、出湖(库)河流汇合处(2)主要点源排污口(3)湖心区、深水区(4)不同功能区(5)相对清洁区也可用方格布点法设点[浮游生物调查]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和鱼类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水质监测。

不同水生生物类群,采集和处理方法不同。

1. 浮游植物的采集和处理(1)主要用具及试剂25号浮游生物网;采水器(1L);采样瓶(1000 mL);广口瓶(200mL);虹吸管;量杯(1000 mL,用作沉淀器);容量瓶(50mL);计数框;小吸管;显微镜或解剖镜;甲醛;鲁哥氏固定液(配方:碘40g,碘化钾60g,加蒸馏水1000mL)。

(2)定性样品的采集用25号浮游生物网(网眼孔径0.05~0.64 mm)在水面下(或0.5m深处)以“∞”字形缓慢拖动约3min,取出放入标本瓶,用鲁哥氏液固定(1L水样加入15mL),贴上标签保存待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