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教案】

合集下载

政治教案:从国家利益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政治教案:从国家利益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政府、企业、学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研究并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尽可能减少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然而,在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问题时,怎么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气候变化,更好地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环境,也涉及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

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利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面对气候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义务。

政治教案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农作物受灾、温湿度适宜区域向北移动、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增加,从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而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飓风、暴雪等,这些突发灾害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在政治教案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并且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未来我们要采取更多的绿色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适应性和敏捷性。

同时应该加大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自然灾害的力度,打好生态牌,让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气候灾害不断增多,这不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还会给国家安全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气候灾害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以及资源分配的抗议和动荡,极端气候事件也会对战争、安全和卫生等领域的国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国家安全是不能轻松对待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制定长远的规划并加快跟进。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标准】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中。

2. 通过历史时期及近代气候的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并预测其可能的影响。

3. 联系实际提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带着疑问,学生结合课本图文资料、自己的知识储备及多种途径获取的资料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对环境产生主人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气候变化的对策。

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怎样使学生理解并认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豫”这个字念什么?你认为它跟那种动物相联系?一一说文解字中它的一种解释是“牵象之地”而豫恰恰指我国的一个省区一一河南。

这里现在有没有大象?没有!河南出土的夏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象这个字。

夏商时期,这里确实有大象的分布。

看《不同时期中国野象最北界分布图》,商周、春秋、唐、宋、现代野象最北界的分布,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请同学说。

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也就是我们课本上这个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商周到清末,气温在波动,但总体是下降的。

v r■■ ir ■■■ ■ ■ F T■■■r ■■ ■ ■ ■ ■ ■ »挪威雪线海拨高度t米} 中气温距平变化广C }公元前公死后环节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师】展示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的图,学生辨认这反映了哪种影响。

(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干旱、中纬度气温升高农作物增产;第二组为干旱、高温、暴雪、洪涝、飓风,看完后用一个词总结这是哪种影响;第三组是海平面上升7米的景观、后天剧照、水资源短缺)【生】看图,思考,回答。

【师】你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哪些影响?【生】一分钟独立思考,请至少8位同学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主要原因。

2.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3.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教学重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 如何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气候变化的概念,询问学生对气候变化的了解。

2. 展示一些气候变化的背景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概述本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和目标。

二、讲授(35分钟)1. 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主要原因(10分钟)1.1 概念: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系统发生的长时间尺度的变化。

1.2 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0分钟)2.1 对人类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2 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

3.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策略和措施(15分钟)3.1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3.2 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等措施。

3.3 适应气候变化: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等措施。

三、案例教学(20分钟)1. 展示一些全球气候变化的案例,如加拿大冰川消失、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等。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

2. 分小组,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并介绍到全班前。

四、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强调其重要性。

2. 鼓励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2021人教版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教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教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刻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通过资料了解全球气候一宜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岀现岀一立的变化周期。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阻碍。

4.依照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阻碍,并从中把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5.在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阻碍的过程中,初步把握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6.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阻碍,进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设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全而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缘故,并以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去而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利阻碍,不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进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十分柔弱、极其漫长的变化过程,学生是专门难感受得到的。

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采取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引导学生观看直观的图片,或通过出现文字材料等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下列材料中的某些史实可在教学时参考:科学家复原的地球历史气候据地质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已明白过去2亿多年里(二叠纪冰期以后)全球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

那时各大陆上全然没有冰,海平面比今天大的髙80米,全球气候温顺, 赤道地区(25 —30°C)与两极地区(8 —10°C )温差专门小。

约4万年前,赤道与两极的温差开始加大。

由于板块运动,北方的劳亚古陆已分裂,北冰洋形成。

现在南半球高纬区海水温度也迅速下降。

2500万年前,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断开,环极洋流形成,造成南半球髙纬度地区至极区的极低温环境,南极大陆戴上永久的冰雪之盔。

全球气候变化 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 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3.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对策。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对策。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南极气温首破20°C、北极熊生存家园的破坏、珠穆朗玛峰长草了、图瓦卢举国搬迁等案例,引出全球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指特定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象状况的变化,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来度量的。

(一)地质时期(1)从图中读出地质时期的几次大冰期气候。

三次。

(2)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的温暖期长还是寒冷期长?温暖期长于寒冷期。

(3)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以干旱还是以湿润期为主?中生代——干旱;新生代——湿润。

(4)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该时期地球的气候怎样?侏罗纪——暖干。

(5)试归纳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二)历史时期读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①呈____变化;②明显的_____和____期;③19世纪以来呈____趋势。

(三)近现代时期①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②全球降水量总体增加,但不均匀(亚热带地区减少)。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4.全球变暖原因:①人口剧增;②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森林面积的锐减。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②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

措施:①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保护、恢复森林;③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全球气候变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3、运用气候统计图概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4、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方法:导学、设问、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变”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天在变、地在变,沧海可以变桑田。

山在变、水在变,全球气候也在变。

今天我们来探讨——全球气候的变化。

2、提问:前边咱们讲过了气候的要素,谁来告诉大家?(如果回答不出来,进行启发——我们这里什么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寒冷指的是什么、多雨干燥指的是什么?)3、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

因此考察全球气候变化也从这几个这几个方面进行。

板书:气候变化水热风4、专家对黄土高原土层的进行考察,黄土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层次厚度不一,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风的强弱在不同时期不同)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边书归正传。

5、同学们谁知道“豫”什么意思?哪个意思与地理有关?多媒体出示百度词条。

(河南的简称)。

6、同学们看一下——一个人牵着一头象。

大象生存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谁知道老挝的首都是哪?(万象)。

这说明大象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当然南亚、非洲的森林里也有,大象应该是生存在热带环境中的动物。

河南是湿热环境吗?这说明什么?7、说明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某一段时间是湿热的,那么是哪段时间呢?8、出示课本97页气候统计图,看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找一下中国哪些时候比较温暖呢?9、秦汉之前除一小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暖。

这正是中国的夏商周造字时代啊,很多字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豫”字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气候烙印。

10、公元500-1000年是不是也比较温暖啊。

这又是哪一段历史啊?11、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最繁盛的一段历史,尽管毛泽东看不起唐宗宋祖,但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为什么呢?(水热条件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说,这一温暖期制造了一段辉煌历史。

气候变化教案说课稿教案

气候变化教案说课稿教案

气候变化教案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意识。

4. 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3. 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方法。

4. 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影响及保护环境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调查碳排放来源、制定减少碳排放的计划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气候变化的宣传片,引起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2. 讲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介绍气候变化的定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 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4. 讲解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5. 实践活动: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碳排放来源,并制定减少碳排放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调查碳排放来源和制定减少碳排放计划的质量。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态度转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变化,如是否养成了节约能源、绿色出行的习惯。

六、教学资源1. 气候变化宣传片2. 相关案例资料3. 碳排放调查表4. 减少碳排放计划模板5. 课后测试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影响及保护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制定减少碳排放的计划。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气候变化宣传片和案例资料。

2. 制定碳排放调查表和减少碳排放计划模板。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2.4 全球气候变化
安顺二中吴有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认识全球变暖的成因以及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环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解、读图能力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学稿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身体力行作环境的好卫士。

二教学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能危害和防范措施。

补充名词解释:
冰期:地球表面覆盖
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
时期。

又称为冰川时
期。

冰期全球气候寒
冷。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
为一相对温暖时期。


球气候比较温暖。

冰期,按气候演变的规律现在处于较温暖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大国博弈 吕艳君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从联合国到各式非政府组织,从多边舞台双边关系,从政府到企业、普通个人,无不津津乐道,尤其是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关乎地球、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前途命运的大会中,充分暴露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与此同时也将中国置于这场争议的风口浪尖中。本教学专题就是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和中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的机遇挑战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同学清晰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对策,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低碳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中的角色作用。 一、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性 教学安排:首先看视频:美国气候灾难片《后天》,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看视频:央视新闻调查《面对气候变化》,对气候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一个现实感受。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 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尤其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根据IPCC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但事实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期。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全球海平面上升: 由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如果海平面上升多1米,一些岛国,比如马尔代夫便会被淹没。而IPCC在2007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59厘米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70米。

大量物种灭绝:英国一份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的四次物种灭绝都与温室效应有关。如果全球变暖继续加剧,将会导致地球一半的物种灭绝。首当其冲的将是北极熊,目前世上仅存的2万只北极熊被预计将在2050年灭绝

淡水资源流失:如果世界几大山脉上的冰盖不断消褪,山下居民将面临淡水资源危机。其中源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流域影响涉及到世界1/3的人口。另外,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赤道雪峰”也将在10年内消失

农作物减产: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反常的旱灾或洪灾现象,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

疾病肆虐:气候变暖将使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另外,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

造成新的冰河期: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各地,地球甚至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气候是公共物品, 气候变化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外部性。 温室气体排放者没有承担其排放成本,而是将其成本转嫁给全社会和未来。除非实施有效的政策干预,市场无法纠正外部性。气候又是均质流动的,气候危害产生的后果是全世界的,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也必须是全世界的。面对气候变化有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必须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一危机。

二、国际关系中的气候变化问题 (一)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博弈 1、力量结构:一个地球两大阵营三足鼎立 所谓“两大阵营”,指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国际政治上俗称的“南北关系”。两大阵营在气候政治中的博弈始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简称《公约》)谈判启动之时,博弈的重要结果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成为《公约》框架下的首要合作原则。三足鼎立则形成于《京都议定书》谈判时期,指的是欧盟、伞形集团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这三大集团共同作用影响国际气候政治进程的格局。欧盟。欧盟当然不是为国际气候政治所建的集团,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欧盟《公约》生效之初,欧盟仅有12个成员国,1995年扩大到15个。在《京都议定书》中,欧盟15国集体性承诺到2012年前将温室气体减少到比1990年低8%的水平。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盟迄今已发展为27个成员国。多年来,欧盟一直是全球气候合作的推动者,并自称为领导者。

伞形集团。伞形集团形成于1997年,由9个国家构成,即: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冰岛、俄罗斯和乌克兰。“伞形集团”这一名称从何而来,至今尚无定论,该集团也从未对此发表声明或解释。但一般的说法是,伞形集团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用线条连起来就像是一把伞,故此得名。伞形集团成立的初衷是反对在京都议定书》中制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其自议定书达成以来的所言所行也从未违背其成立初衷。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目前有130个成员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七十七国集团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合作。作为一个大的谈判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并非创建于国际气候政治领域,而是开始于国际贸易领域,该集团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气候谈判问题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自《公约》生效以来就一直代表着广泛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应有的减排责任,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中,伞形集团、欧盟以及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的三足鼎立格局对进程的作用相对而言是积极的,它直接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成。进入哥本哈根谈判阶段,“两大阵营、三足鼎立”的格局依然延续。

2.博弈新舞台:哥本哈根会议 国际社会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落实于2007年12月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即:达成一个气候协定,就2050年的长远目标有一个共同愿景;发达国家在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相对于1990年下降25%-40%;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减缓行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毁林。然而,哥本哈根会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两大阵营围绕在多个问题上争执不下。归纳起来,博弈的焦点集中在谈判机制、减排问题和资金供给三大方面。

(1)谈判机制:单轨 VS 双轨 根据“巴厘路线图”安排,哥本哈根谈判是一种“双轨”谈判机制,即《公约》框架下的长期合作谈判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后期承诺谈判。这种机制安排的好处是,既能将美国纳入谈判进程,又可以维持各阶段承诺的连续性与可比性。令人遗憾的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伊始,发达国家就主张将谈判并轨,仅保留《公约》框架下的谈判,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以否认它们在京都第一承诺期所作的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谈判,坚持《京都议定书》。迫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会议同意继续进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谈判。

(2)减排问题:北方 VS 南方 减排问题是气候谈判的首要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中,代表北方的发达国家和代表南方的发展中国家就减排问题分歧很大,在多个方面均有角力。首先,全球和发达国家长期减排目标。IPCC报告主张将气温上升限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高2℃的水平之内,全球排放量到2050年至少应比2000年水平减少50%,其中发达国家到2050年比1990年水平减少80%,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450ppm。在“丹麦草案”中,发达国家虽为自身设定到2050年减排80%的目标,却没有提及到2050年的全球长期减排总目标,反而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制订了2050年人均排放目标。其中,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2.67吨,而发展中国家则为1.44吨以下。这种毫无公平基础,无视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的行为遭到发展中国家的震怒。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表现出以下特征:①远期目标明确,中期目标模糊,意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远期减排承诺;②中期目标与其长远目标并不匹配,并不能满足其长远目标要求;③承诺不仅留有余地,而且以他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减排承诺为条件。

最后,发展中国家行动。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巴厘行动计划》的 一个重要安排,是哥本哈根谈判的重要内容。但是,包括《公约》、《京都议定书》和 “巴厘路线图”在内的所有政治协议都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有约束性的量化减排承 诺。这是分阶段性谈判的一种制度安排。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巴西、中国、印度和南非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了到2020 年的各自自主减排目标。这些举措大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得到了 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承认发展中国 家减排承诺力度很大的同时,在自身没有任何新的积极承诺或让步的前提下又要求主要 发展中国家做出进一步的减排承诺。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提出发展中国家所承诺的减 排目标要接受“三可(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国际监督。美方表示,如果发展中 大国拒绝接受“三可”,根据美国国会刚刚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框架性文件,在遵守世 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美国可能采取措施,以防这些贸易竞争对手逃避履行碳减排 义务。 对于发达国家这种采取双重标准和违反“巴厘路线图”授权的做法,发展中国家坚 决反对。解振华表示,中国自主采取的减缓行动是公开透明的,有法律保障,有统计考 核体系和问责制度,要向社会和世界公布,但决不接受国际“三可”。发展中国家的减 排目标是自主自愿的行动。只有那些在获得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情况下采取的行动,才应 接受“三可”监督。 (3)资金供给:供方 VS 需方 -71- 资金问题是《巴厘行动计划》授权谈判的四个支柱内容之一。由于发达国家的保 守,资金问题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供资方和需资方就资金供应的 大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在“丹麦草案”中,发达国家仅提出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 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基金,且这笔资金只向草案所列附件C发展中国家供应;草案还 主张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世界银行管理。对于发达国家这种既保守又试 图破坏发展中国家团结的做法,发展中国家予以嘲讽和抵制。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 100亿美元平均到全球,人均不到2美元,连买棺材板都不够。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指 出,发展中国家仅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这项工作上,每年就需要至少4000亿美元。为发 泄不满情绪,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1.5%,也就是4500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