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李鸿章的是非功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的是非功过

10121101 尉东颖

少年之志

李鸿章,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他20岁便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其胸怀之广之大不由得令人惊叹。

成功与失败

1.镇压起义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严峻。李鸿章牢记恩师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但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和外国军队对淮军“笑指为丐”。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独立进行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上海,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由此可见李鸿章身为将领的充分自我肯定与不愧为将领的超强军事素质,可谓将才。

李鸿章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他不仅仅只是一员大将。站稳脚跟后,在人事上他罢免媚外过甚的官吏,起用务实肯干的洋务派官员;在军制上他“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招降纳叛,扩充实力;在军费上他“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确保饷源。由此可见,李鸿章实为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人才,从打仗到管理,从治理内忧到处理外患,他样样精通。

2.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自己就创办了三个——“练兵以制器为先”。在实际操作中他又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其认识的深化。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3.外交事件

李鸿章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即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洋务运动赢得和平时间。他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损害中国主权;中法战争中,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胜利中结束战争,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4.建设海军

李鸿章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海军,提出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中国近代海防战略,北洋水师由此建设成军,成为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使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5.甲午战争

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护航时弹药都没带足,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加重了损失的程度。丁汝昌战前提出在舰船上配置速射炮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声称无款,直到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对北洋水师的覆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战后李鸿章赴日本议和。行前清廷已授李鸿章割地赔款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他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老泪纵横地对美国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条约签订后,全国反响强烈。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

6.最后谢幕

1900年清廷再度派李鸿章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每当满清政府把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当77岁的李鸿章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他感叹道:“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签订《辛丑条约》的李鸿章签字回来后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难以想象即将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时是什么心情;难以想象吐血中的李鸿章被国人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时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后世评价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正面的,他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并被曾国藩一再赞叹“才可大用”。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

李鸿章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负面的,李鸿章的外交政策深为清末不少文士所不满。张伯驹的《红毹纪梦诗注》一书中记载,《马关条约》的签订招致民间物议沸腾。有一个在京城唱苏昆曲的名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时,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李二先生是汉奸”一说也在民间广传。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我认为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下面说说我自己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确实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他本心是爱国的,只是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李鸿章是汉奸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我认为,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有才华,有胆识,有能力,有气魄,是杰出的

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他所缺少的,是天时,是大环境对他的支持,是清政府的清明廉洁。

最后,借用梁启超的词句作为我对李鸿章的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参考文献:

/question/155499874.html?fr=qrl&cid=1101&index=4 /view/21591.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