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

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填一填。

1米=()厘米200厘米=()米

20厘米+50厘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30cm+50cm=()cm=()m

5m+3m=()m

32cm—20cm=()cm

2、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男孩的高度米老鼠的高度杯子的高度

10厘米5米1米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