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为什么卡萝会看起来 这样?
24
墨西哥女畫家
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1907-1954
25
卡萝的一生充满不 平凡的境遇,其生 命旅途中所激荡的 痛苦、悲伤、愤怒、 期待、情感与爱恋, 都是她绘画是的最 大来源,并透过绘 画展现出来,也造 就她令人惊叹的艺 术生命。
我的祖父母、 父母与我
自我認識 從芙烈達‧卡蘿談起
46
卡罗用了哪些方式来表达心情?
47
站在墨西 哥與美國 邊界的自 畫像 1932
鄉土情感
48
左邊是墨西哥的大自然
右邊是工業化污煙瘴氣的美國
方式1
画面分成左右两边,同时呈现两 种心情(有時會畫兩個自己)。
49
左邊是動手 術後痛苦的 自己
希望之樹, 保持堅定 1946 生命中重大 事件
Photo (Kahlo painting on the bed) 1936
卡蘿動過無數次手術,這是她剛動完一
次手術後,躺在病床上畫畫的情形
31
希望之樹, 保持堅定
1946
生命與健康
卡蘿用左右 對比方式, 描繪她進行 脊椎手術後, 身體的痛苦, 以及希望自 己能夠堅強 的期望
32
●家乡情感
33
43
迪亞哥與我 1949 愛情
卡蘿畫下這 幅淚眼汪汪 的自畫像, 長髮捲在脖 子上好像要 把自己勒死, 頭髮再度成 為表達痛苦 的媒介。
44
1953年 Frida 在 她故鄉墨西哥的 首次畫展,那時 的她必需用擔架 抬到畫展的現場, 躺在事先安置的 床上。第二年她 就 去 世 了 ( 47 歲),留下了近 200多幅畫。其中 以自畫像居多, 她短暫而傳奇的 一生,一直另後 人驚歎不已。 45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附1:板书设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
浓缩的一生
场景中的自我
丢勒像基督梵高《宫娥》委拉斯贵兹普桑像贵族《画室》维米尔
金农像隐士
附2:
学生学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学生活动安排
学生活动一:《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阅读教材第60页----61页
同学们分两人一组,把以下字母填入以上表格中
A 其食其力的女性
B 正面基督式形象
C 贵族绅士形象
D 性格怪异
E 美术家的尊严
F 孤身独行
G 美术家的地位
H 工作中的形象
学生活动二:
在生活当中,你最能肯定自己那一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优点、长处、个性特点;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三:学生创作
请同学们动手画一张自画像,亲身体会一下创作自我形象的快乐和感想
(根据照片和对自己的了解,抓住相貌特征、性格特点,尝试用速写、漫画等方式表现。
作品中要可以看出作者的年龄特点、身份、地位,可以表现理想、抱负)
我们了解了艺术家表达自我理想的方式,我们能不能用手中的笔和手机、相机来画一画照一照自己理想的形象来展示自我,传达人生追求,如果让你创作一幅自画像,你会给自己怎样的角色定位?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姿态?强调自己的哪些细节?或者将自己置身于什么场景中?请同学们为自己创作一幅有个性的自画像,形式不限,可附文字阐述。
学生自我表现图例-我们眼中的自己〈请将自画像画在反面〉。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识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自画像的基本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2. 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3. 自画像的基本技巧4. 创意表现与个性化5. 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画像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自画像的基本技巧,创意表现自我。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自画像作品、绘画材料、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绘画材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自画像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
2. 自我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3. 基本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自画像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4. 创意表现与个性化: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自我,如服饰、道具、背景等。
5. 作品创作:学生动手绘制自画像,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欣赏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评价。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幅自画像作品,下次课程进行展示。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10. 课程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展览,提高绘画能力,展示自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表达了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意表现、技巧运用和自我表达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家工作室,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自画像表达自我。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认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2、学会在立足分析美术家生活状态与环境因素的情况下来理解、阐述美术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点:画家进行自画像创作的真正意图与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的美术家是谁?你们眼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学习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1、欣赏赵佶的自画像①、教师提问:屏幕上他是谁?你眼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历史知识,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介绍宋徽宗赵佶。
②、欣赏《听琴图》,教师提问:自画像的赵佶有什么特点?更像一个什么人?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道士打扮,文人风采”③、别人笔下和画像与赵佶的自画像哪个更接近真实中的赵佶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2、欣赏丢勒的自画像①、根据文字描述,你觉得这画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回答。
②、欣赏画家自画像,教师介绍丢勒。
③、欣赏丢勒最著名的自画像,教师提问:大家会想到谁?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从宋徽宗和丢勒的自画像看,历史很有意思,皇帝把自己画成文人形象,而一个普通画家把自己画成神的形象,因些美术的自画像是自和意识的表达,是一种角色的定位。
三、学习浓缩的人生1、欣赏伦勃朗的自画像①、教师简单介绍伦勃朗。
②、教师提问:各个时段伦勃朗的自画像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
③、教师分青、中、老三个时段介绍伦勃朗自画像。
总结。
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
2、欣赏凡高的自画像①、教师介绍凡高②、教师介绍凡高的自画像。
教师小结:伦勃朗与凡高的自画像是艺术家一生境况的真实反映。
三、全课总结自画像是美术家对自身作为人和作为美术家的认同,是自身一生境况的真实反映,是展示美术家心灵的方式。
美术家笔下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示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跟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学会立足分析美术家生活状态与环境因素,认识、分析、阐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表现形式与技法特征。
理解美术家的艺术成就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自我认识,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正视困难与挫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
学习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深刻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题:教师用课件展示多位著名画家的自画像,让学生谈感受。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积累认识自我的知识和不断地提高认识自我的水平。
有了认识自我的基本本领,也就有了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基础。
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认识“人”的过程。
其实,艺术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描绘。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画像,自画像里又蕴含着什么呢?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2.课本中的岩画和墓室壁画作品《拉斯刻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画家们”懵懂的自我表现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作品较早,艺术家无充分自我意识,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始社会时期,“艺术家”是巫师;古埃及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
(二)鉴赏分析不同时代,社会上对美术家的评价是不相同的。
画家自己是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呢?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的传记,来了解画家外,还可以通过赏析画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画家的内心世界。
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
第三单元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50年代美国红极一时的性感女星
通过观察这些形象,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这些人物的经历、性格、精神气质等因素。
贝克特 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 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
波德莱尔 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 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 花》。
老黑奴 理查德·阿威顿摄
马罗克·亨利的妻子 (印第安人) 爱德华·S·柯蒂斯摄
是刻意而为的记录,但是无疑它们给我们带来
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形式。
作为绘画之喻的自画像 真蒂莱斯基 17世纪30年代
比较一这两幅自画像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
比较一下达利的肖像摄影与他的自画像之间的差别。
沉思的裸体 达利 西班牙
柔软的自画像 达利 西班牙 1941
达利的自画像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想象力, 这些作品完全打破了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的束缚,创造了一个似幻似真的梦幻世 界。它们反映出达利内心的某种自青春期以来就出现的与性有关的焦虑。
埃及工匠正在制作师身人面像 约前1400
正在制作雕塑的雕刻匠 大理石浮雕 1340
手稿插图家和木板画家 约1200
在中世纪这样一个艺术家不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这样一些作品来了解 他们的工作状况。
文艺复兴的到来,带来了“人文主义”的曙光,也使得 艺术家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
小彼得·帕勒尔自刻像 1344
自画像 阿尔 1889年9月
时间 居住地 精神气质
1886年9月 巴黎 目光中充满了坚毅。
1888年9月 法国南部的阿尔 像一个苦行僧
1889年1月 法国南部的阿尔
1889年9月 法国南部的阿尔
失去耳朵之后,显得有些神 精神状态较为紧张 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