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蕨类调查研究报告

蕨类调查研究报告

蕨类调查研究报告一、选题背景:蕨类(fern)是泥盆纪阶段的低地生长发育木生绿色植物的统称。

他们必须水份做为再造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且此后逐渐衍化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类型,在今日仍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绿色植物。

蕨类植物门是植物界中的一门,约有两万个上下的种群,归属于输导组织绿色植物。

蕨类(羊齿类绿色植物)相比较初始的石松门多了真真正正的叶片,但相比较演变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高等植物)则缺乏了种籽。

和全部的维管植物一样,蕨类拥有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做一套有点贵的配子体二者循环系统著。

和裸子植物与高等植物不一样的,配子体是一分散的人体器官。

就一般的印像来讲,蕨类是生长发育在昏暗湿冷的林地类角落,但实际上蕨类能够生长发育的栖地范畴要比这空出很多,亦有定居在高原地区的山区地带、干躁的荒漠岩地、水中或田野等地域的种群。

蕨类一般觉得大多数生长发育在特殊的边缘地带,一般是在自然环境限定了种子植物强盛的地区。

但一些蕨类则是这世界上最讨厌的野草,包含生长发育在美国堡垒的蕨属或生长发育在地球赤道周边湖水的满江红属,两者都产生了普遍且具攻击性的行业。

蕨类的栖地关键有四种特殊的种类:湿暗的山林、岩地的缝隙,尤其是能够遮挡所有太阳光的地区、泥塘和沼泽地等酸碱性湿地公园、及其地球赤道的树枝,在其中很多种群为附生植物。

很多蕨类和具备菌根的食用菌拥有关连性。

很多蕨类只生长发育在特殊的ph酸碱度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发育在湿冷且强酸碱性的土地资源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发育在玄武岩上。

因而,掌握这种经常可以看到的“野草”,能够使我们知道蕨类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其在大自然中的实际意义。

二、活动目标本探究性学习主题活动致力于掌握科学研究蕨类的种类、环境要素、繁殖方式及蕨类在生态体系的功效和经济价值。

促进大家对这类绿色植物有一定的掌握,使大家能得到一定的绿色生态专业知识,塑造大家鉴别蕨类的工作能力。

三、主题活动执行的实际全过程:(全部全过程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基本原理、結果、剖析)1、机构开展网上查看材料,掌握蕨类的种类、生长发育自然环境、繁殖方式、特点及实际意义;另外制订科学研究的方位和和预估做到的实际效果。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1 No19 2006年9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 O R M AL UN I VERS I T Y Sep12006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3徐成东(楚雄师范学院,楚雄云南675000)摘 要:本文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资源进行研究。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横断山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77k m2,范围为北纬23°36′—24°56′、东经100°44′—101°30′之间,分别跨越镇沅县、景东县、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和新平县六个县(市)。

本文首次报道了哀牢山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

该蕨类区系最大的科是鳞毛蕨科D ry op 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 podiaceae和蹄盖蕨科A thyriaceae,最大的属是耳蕨属Polystichum、蹄盖蕨属A thyrium、鳞毛蕨属D ryopteris和卷柏属Selaginella。

根据区系分析的结果,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热带亚洲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该蕨类区系具有较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供经济利用的蕨类超过300余种,按照其用途可划分为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药用蕨类植物、食用蕨类植物、观赏蕨类植物、指示蕨类植物、工业原料蕨类植物、编织蕨类植物、饲料和绿肥蕨类植物、农药类蕨类植物资源等9种资源类型。

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药用蕨类植物有45科76属178种,占中国药用蕨类植物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9118%、6515%和4111%。

最后,本文讨论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哀牢山蕨类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大,开发潜力大,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重视。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常见蕨类植物图鉴石松亚门 Lycophytina?垂穗石松 Palhinhaea cernua石松科别名:筋骨草、小伸筋、过山龙,石松科垂穗石松属。

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

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卷柏科别名:还魂草、长生不死草、长生草、佛手柏等,卷柏科卷柏属。

卷柏根能自行从土壤分离,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根重新再钻到土壤里寻找水份,因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九死还魂。

往往生长在干燥的岩石缝隙中或荒石坡上。

翠云草 Selaginella uncinata?卷柏科别名:百叶草、翠云卷柏、地柏叶、分筋草等,卷柏科卷柏属。

产中国中部、西南和南部各省,多生于海拔40-1000m处的林下阴湿岩石上,山坡或溪谷丛林中;多腐殖质土壤或溪边阴湿杂草中,以及岩洞内,湿石上或石缝中。

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水韭科别名:海枝草、华水韭,水韭科水韭属。

分布:适于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的亚热带气候区。

主要生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分布于长江下游局部地区。

中华水韭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它是经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在分类上被列为似蕨类(小型蕨类),因此它在系统演化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此外,它还是一种沼泽指示植物。

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松叶蕨 Psilotum nudum?松叶蕨科别称:松叶兰、铁石松、铁刷把、石寄生、石龙须,松叶蕨科松叶蕨属。

湖南省武陵源蕨类植物研究

湖南省武陵源蕨类植物研究

Ab tac A ei i r t dy o h t rd ph t o a o ul g a n Hun n Pr i c ,o n sr t pr l na y s u ft e p e i o y e f r fW i yu n i m l n a ov n e fChia
西 南区 关 系最 密 切。蕨 类植物 垂 直 分 布 可 以分 为低 山、 中山和 山 顶三 个 带。 并指 出湖 南省 西 北地
区的 蕨 类植物 种 类 、 地理 关 系、 系发 育 等有 需进 一 步调 查的必 要 。 区 关键词 武陵 源 区 ; 类植 物 区 系特 征 ; 类 分布 蕨 蕨
l t d t o t we t r i a r g o .Th e e i l i r u in fp e i o h t s .e 1we u — a e O s u h s e n Ch n e i n r ev r c s i t s o t rd p y e ,i . o r mo n t a d tb o
i c r id o t Th o i i o p st n , e lg c y e , d s rb t n a d t e a f i e t t s ar u. e e f r tc c m o i o s c o ia t p s l s i o l i i u i n h f i t s wih i t o n i s n i h o e i n r i u s d.I h s r g o , 2 6 s e is i cu i g v re i n o ms o t rd — eg b rrg o sa e d s se c n t i e in 5 p c e n l d n a ite a d f r f p e i o s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__金星蕨科1_毛蕨属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__金星蕨科1_毛蕨属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Ξ金星蕨科1.毛蕨属1戴绍军 2王全喜 1,2包文美 3邢公侠1(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150080) 2(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200234)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100093)Spore morphology of pteridophytes from China Ⅲ.Thelypteridaceae 1.Cyclosorus Link1DAI Shao-Jun 2WANG Quan-Xi 1,2BAO Wen-Mei 3SHING K ung-Hsia1(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2(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4)3(Institute o 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Abstract S pore m orphology of 51species of Cyclosorus in the Thelypteridaceae from China was in 2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 M ).The spores are m onolete ,bilaterosymmetric ,ellips oidal in polar view ,and kidney -shaped in equatorial view.On the basis of the variation in their surface ornamentation ,the spores fall into three main types.T ype Ⅰ:The surface of spores is echinate or perforate with fimbriate wings.19species belong to this type.T ype Ⅱ:The surface of spores is cristate.11species belong to this type.T ype Ⅲ:The surface of spores is echinulate.10species belong to this type.The remaining 11species have spores with mixed surface ornament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types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intermediate types.The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x onomy and palynology of the genus Cyclosorus .K ey w ords Cyclosorus ;Thelypteridaceae ;Pteridophyte ;S pore m orphology ;China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毛蕨属51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摘要:为掌握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情况,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及标本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区共有水龙骨科蕨类植物13属37种,其中具备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有8属13种。如石韦属有5种,分别为石韦、柔软石韦、相似石韦、光石韦、贴生石韦;瓦韦属有大瓦韦和瓦韦2种;伏石蕨属有伏石蕨;抱树莲属有抱树莲;骨牌蕨属有抱石莲;星蕨属有江南星蕨;水龙骨属有水龙骨;盾蕨属有盾蕨。调查结果显示,大石围天坑群区适合蕨类植物的生长,水龙骨科蕨类植物的资源比较丰富,并且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关键词:水龙骨科;药用蕨类植物;调查研究;大石围天坑;乐业县Study on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 in Area of Dashiwei Doline GroupAbstract: The medicinal Polypodiaceae fern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eye county, Dashiwei doline group were studied th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pecime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ccess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method. The habita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dicinal fern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olypodiaceae ferns 13 genera and 37 species in Dashiwei doline group, in which 8 genera and 13 species of ferns had medicinal value, such as Pyrrosia Mirbel, Lepisorus (J. Sm.) Ching, Lemma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C. Presl, Lepidogrammitis Ching, Microsorum Link, Polypodiodes Ching, Neolepisorus Ching, and 13 species, which are 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 P. porosa (C. Presl) Hovenk, P. similis Ching, P. clavata(Bak.)Ching, P. adnascens (Sw.) Ching,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L.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 Presl, 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 Ching, 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 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 Description Dashiwei doline group area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ferns. The Polypodiaceae ferns were rich in bioactive components.Key words: Polypodiaceae; medicinal fern; investigation; Dashiwei doline; Leye county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蕨类植物中重要的一个科,有40余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生长地。中国有25属272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其可分为水龙骨亚科(Subfam. Polypodioideae Nayar)、瓦韦蕨亚科(Subfam. Lepisorioideae Ching)、石韦亚科(Subfam. Pyrrosioideae Ching)、隐子蕨亚科(Subfam. Crypsinoideae Nayar)和星蕨亚科(Subfam. Microsoroideae Nayar)5个亚科[1]。据文献[2]记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水龙骨科植物有10属120种。为了摸清大石围天坑群区水龙骨科蕨类植物资源的家底,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带领考察组赴大石围天坑群区对该区域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查,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水龙骨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1 大石围天坑群区地理概况大石围天坑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贵高原的东南麓,以大石围天坑为首的天坑群处在乐业县的中部[3]。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大石围天坑群天坑集中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6.6 ℃,年降水量为1 400 mm。大石围天坑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天坑群中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的天坑群,其发育在岩溶峰丛地貌区域内,百朗地下河系从南至北贯穿其中[4]。该区共有红壤、黄壤、石灰(岩)土、冲(洪)积土、水稻土5类土壤,岩溶石山区主要分布棕色石灰土。天坑群区域内植物区系属滇、黔、桂植物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区系成分实质上是古热带和泛北极区以及泛北极区内中国-喜马拉雅(SH)和中国-日本(SJ)两个森林植物亚区区系成分的交汇点[5]。这种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环境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2 研究方法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野外作业过程中主要是对乐业县范围内的大石围天坑群区及周边乡镇等地进行了水龙骨科植物的重点调查,并辅以走访集市药摊了解药材上市销量情况[6,7];对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于室内进行腊叶标本的整理;通过查阅有关文献[1,2,8-10],比照各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确定采集植物的分类地位。3 结果与分析大石围天坑群内生长的水龙骨科蕨类植物有13属37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石韦属(Pyrrosia Mirbel)、瓦韦属[Lepisorus(J. Sm.)Ching]、伏石蕨属(Lemmaphyllum C. Presl)、抱树莲属(Drymoglossum C. Presl)、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Ching)、星蕨属(Microsorum Link)、水龙骨属(Polypodiodes Ching)、盾蕨属(Neolepisorus Ching)等8属13种。3.1 石韦属3.1.1 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Farwell] 石韦别名石芝、飞刀剑、大叶下红。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等处。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1。石韦药用全草,性平味辛,无毒;具有清热利水、通淋止血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尿血、肾炎水肿、尿道结石及风湿关节痛等症。3.1.2 柔软石韦[Pyrrosia porosa(C. Presl)Hovenk] 柔软石韦别名石岩金、小金刀、小石韦。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大石围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950 m的阴湿林中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2。药用全草,主治淋症、外伤出血等症。3.1.3 相似石韦(Pyrrosia similis Ching) 相似石韦别名反食草、山蚂蟥。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2。相似石韦药用全草,其性平味苦,具有镇痛、利尿、止血等功效;主治小儿惊风、外伤出血等症。3.1.4 光石韦[Pyrrosia clavata(Baker)Ching] 光石韦又名牛皮凤尾草、大石韦、大鱼刀等。分布于穿洞天坑、燕子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黄猄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燕子洞天坑、海拔70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8。药用全草,其性寒味苦,微辛;具有除湿、泻肺热、利小便等功效;主治咳嗽、吐血等症。3.1.5 贴生石韦[Pyrrosia adnascens (Sw.) Ching] 贴生石韦别名上树咳、石头蛇、上树龟。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6。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淡,具有清热利尿、散结解毒等功效;主治腮腺炎、痹病和蛇伤等症。3.2 瓦韦属3.2.1 大瓦韦[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 Ching] 大瓦韦又称大金刀、剑刀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大石围天坑、海拔80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3。药用全草,苦平无毒,具有祛风、利尿、止咳、活血等功效;主治风湿疼痛、小便不利、咳嗽、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3.2.2 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Kaulf.)Ching] 瓦韦别名剑丹、七星草、骨牌草等。生于石上或树上,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2。药用全草,其性寒味淡,具有利尿止血功效;主治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等症。3.3 伏石蕨属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别名小叶伏石蕨。生于树上、石壁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白洞天坑、黄猄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黄猄洞天坑、海拔80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5。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主治肝脾肿大、风湿痛、伤寒咳嗽、中耳炎等症。3.4 抱树莲属抱树莲[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L.)Presl],别名巧根藤、飞莲草和瓜子菜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阴湿处树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5。药用全草,其性微凉、味甘淡;主治风湿疼痛、腮腺炎、淋巴结核及跌打损伤等症。3.5 骨牌蕨属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Bak.)Ching],又名鱼鳖金星,别名金丝鱼鳖、风不动、瓜子莲等。生于树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神木天坑、海拔750 m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25。药用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瘀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胆囊炎、痞块、虚劳咳血、老鼠疮及跌打损伤等症。3.6 星蕨属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T. Moore)Ching],别名一支剑、七星剑、斩蛇剑等。生于山坡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甲蒙天坑、邓家坨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燕子洞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900 m的竹林阴湿处石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9。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病毒性肝炎、咳嗽、吐血、痢疾、肾炎、尿道感染及咽喉肿痛等症。3.7 水龙骨属水龙骨(Polypodium nipponicum Mett.),别名草石蚕、石倒水莲、青龙骨。生于山坡上、石上、林阴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750 m的山坡上,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07。其性凉味苦,具有化湿、清热、祛风、通络等功效;主治痧秽、泄泻、痢疾、淋症白浊、风痹、火眼及疮肿等症。3.8 盾蕨属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 (Bedd.) Ching],又名单叶盾蕨,别名青卷莲、肺经草、青竹标等。生于山坡上、石上、石缝阴湿处,分布于穿洞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熊家洞天坑、苏家天坑及大石围天坑。标本采集于穿洞天坑、海拔850 m的石缝阴湿处,标本号为天坑201107017。药用全草,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利尿、散瘀止血等功效;主治吐血、血淋、痈毒、跌打损伤及烫伤等症。4 建议4.1 加大对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力度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保护生物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蕨类植物中药用蕨类、珍稀濒危种类及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种类已不断地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因此,应加大对大石围天坑群区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分布、生境及其生态特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力度,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4.2 加强药用成分研究加强药用蕨类植物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使药用蕨类植物得到更准确的应用,虽然大石围天坑群区生长的药用蕨类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8],但近年来对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1-17],在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中又陆续发现了新的药用成分及药用性能,如在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 Sm.]、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Burm.)Underw.]等蕨类植物中发现了某些抗癌的成分[18,19],不过,研究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医学上的要求,理应加强。4.3 大力宣传教育,增进保护意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用蕨类植物医用疗效的认识,市场上对药用蕨类植物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出现了无序或过度采挖的现象,使一些药用蕨类植物珍稀种类濒于灭绝,因此当地政府要坚持总体布局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与栽培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地方性的法规与规划,建立可持续利用野生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机制与栽培种培育机制,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药用蕨类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更好地保护好野生的蕨类植物资源。4.4 开发民间医药结合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充分发掘和整理民间的单方、验方,借鉴民间用药经验,对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种类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的研究,以挖掘蕨类植物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上的突出价值,加快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便从中开发出更好的新药产品。4.5 可持续性开发利用对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及新药研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开发手段落后,尚处于初始开发状态,还没有规模效益或开发几乎完全处于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的初级阶段,并且开发利用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见。因此,绝大多数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研究和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强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力求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 覃海宁,刘演. 广西植物名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黄保健,蔡五田,薛跃规,等.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109-112.[4] 朱学稳,黄保健,朱德浩,等.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和太平,文祥凤,张国革,等.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野生观赏植物及其构景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3(2):159-163.[6] 云雪林,赵能武,潘炉台,等. 贵州食用蕨类植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Ⅱ)[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17-16319.[7] 卢加举,崔百明,代正福,等. 贵州黔西南州珍稀野生观赏蕨类资源的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23-26.[8] 周厚高,黎桦,黄玉源,等. 广西蕨类植物概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9] 秦仁昌. 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10]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 程存归,毛姣艳. 三种蕨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2):107-110.[12] 孙翠荣,程存归. 江南星蕨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2):87-88.[13] 倪士峰,潘远江,吴平,等. 海金沙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4,39(2):99-100.[14] 王传锐,郑靖. 小兴安岭森林蕨类植物种群结构及化学元素成分的研究[M]. 辽宁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15] 梁晓华,梁晓东,徐成东,等. 云南3种蕨类植物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江苏农业科学,2010(4):378-380.[16] 阿衣木姑·阿布拉,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蕨类植物及其综合利用价值[J]. 生物技术通讯, 2006,17(3):480-482.[17] 徐冰,金水虎,丁炳扬,等. 耐阴蕨类植物的筛选和园林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3):329-333.[18] 胡彦武,于俊林. 中药狗脊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75-276.[19] 陈建军. 木里木香和铁芒萁的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

蕨类植物的种类以及植物特点

蕨类植物的种类以及植物特点

蕨类植物的种类以及植物特点蕨类植物是植物中最多的一种,也是最原始的植物,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蕨类植物的种类以及植物特点吧!蕨类植物有哪些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

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

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

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

高5-20cm。

根状茎短而直立。

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

孢子囊群长圆形或短线形,生于叶缘,中国特有变种。

仅分布于四川万县,生于海拔约205cm处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

截基盾蕨水龙骨科,草本蕨类,高约36cm。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5mm,稀疏淡棕色鳞片。

叶片长卵状三角形,多少下延,全缘,侧脉明显,侧脉间叶肉呈美观的淡黄色绿色宽带状。

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生于阴湿处和林下。

连珠蕨水龙骨科,多年生大型附生蕨类,常附生于大树树干上。

根茎短,密被长而细的狭条状淡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纤毛。

叶长50-60cm 或更长,无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边缘全缘且增厚,顶部可育,羽片缢缩几呈小珠状。

在中国仅公布于台湾。

菲律宾也有分布。

蕨类植物怎么养施肥:蕨类植物根系柔弱,不宜施重肥。

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

生长期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或根外追施。

一般7~10天一次,浓度不超过1%。

充足的氮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时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

水分:蕨类植物怎么养?必须随时保持盆土湿润,不可让盆土干燥,但要保持盆土良好的排水性,不可使根部积水,以防烂根。

换盆:当根长满容器时需换盆,许多种类的幼株生长力旺盛,可能每年都要换盆,换盆适期为春季。

换盆时不可将植株芽冠的部分埋于介质中,只需依原来的深度种植即可。

浙江植物志(蕨类植物2)

浙江植物志(蕨类植物2)

10.毛蕨属Cyclcsarus Link通常为陆生、中型的林下植物。

根状茎横走,少有直立,疏被鳞片;鳞片质厚,通常多少被短刚毛,全缘,往往有刚毛状疏睫毛。

叶近生,少有簇生;叶柄禾杆色或淡绿色,通体被灰白色单细胞针状毛或柔毛;叶片长圆形,三角状长圆披针形或倒阔披针形,先端渐尖,二回羽裂或少为一回羽状;下部羽片往往缩短或变成耳形(有时退化成气囊体),中部羽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柄或偶有极短的柄,羽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

叶脉在裂片上单一(偶有二叉),明显,斜上,相邻裂片间的基部1对侧脉顶端彼此交结,以羽轴为底边形成钝的或尖的三角形网眼,并自交结点伸出1条外行小脉,直达有软骨组织的缺刻或停留在缺刻下的1条长透明膜的底部,第2对或多对(多至4对,偶达5对)侧脉的顶端往往伸达外行小脉,并与之联结,其上的侧脉伸达缺刻以上的叶边或伸达缺刻下的透明膜。

叶质变化较大,草质至厚纸质,干后淡绿色或少为黄绿色,两面或至少叶轴、羽轴、主脉上面多少被有灰白色的单细胞针状毛,下面往往有疏或密的橙黄色、无柄的球圆形腺体。

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侧脉中部,少有生于侧脉基部或顶部;囊群盖圆肾形,棕色或褐棕色,宿存,上面往往多少波粗短伏毛或柔毛,也常有腺体;孢子囊光滑或偶有1、2刚毛或有1枚具短柄的拮红色腺体。

孢子椭圆形,单裂缝,周壁具脊状隆起或小刺状纹饰。

染色体x=12,(36)。

约250种,广布热带及亚热带;我国约100种;浙江现知27种,1变种。

本志记载23种,1变种,其余4种将由《中国植物志》记载,即:a.杭州毛蕨C.hangzhouensis Ching ined.模式标本采自杭州。

b.蝶形毛蕨C.papilionaceus Shing et C.F.Zhang ined.模式标本采自苍南莒溪。

可供观赏。

c.倒披针毛蕨C.oblanceolatus Shing et C,F.Zhang ined.模式标本采自庆元后广。

可供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