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模式探讨

摘要:对我国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创业型就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有效推行,培育学生积极的创业素质、创业水平,最终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业型就业创新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而教育观念上则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主要就是就业、考研、出国,并没有将创业型就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很少,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型就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由于缺乏创业型就业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因此,强化创业型就业教育,将创业型就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为了迎接新的挑战,高等院校有必要建立新的教

育哲学观念,积极开拓教育视野,通过开展创业型就业教育,改善高等院校人才素质结构的构成,缓解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

1 我国大学创业型就业教育的现状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则来自于实践。随着对创业是行为而非特征的认识深入,人们发现,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创业型就业教育项目能改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向。我国早在1989年就开始创业型就业教育理念的研究,当年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即“创业型就业教育”的概念,着重强调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教育,并将它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内涵就是培养“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创业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型就业教育的探索。目前我国大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创业型就业教育实践:

第一,成立创业学院;第二,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第三,开设相关课程;第四,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或实验基地;第五,设立创业基金会;第六,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创业型就业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事业心和开拓技能,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就业意识,具有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观念,拥有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并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切就需要高等院校从教学层面上强调对学生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同时又要在校园中建构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精神和舆论上将创业型就业教育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崇尚创业、鼓励创业,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

2 当前高等院校创业型就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型就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的缺乏

创业型就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得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对创业型就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因而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创业型就业教育理论体系,导致理论不能充分指导实践。在教学模式上,我国高等院校都以专业建立统一性的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强调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使得专业知识面内容偏窄、结构单一,当前高等院校大学课程设置上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型就业教育教材,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建设中创业型就业课程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些高校开设创业型就业教育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陈旧,方法、途径单

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等,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型就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2.2 创业型就业教育的师资条件不足

在高等院校创业型就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我国无论从教师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国外,创业型就业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和了解企业的运营,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积极开拓的精神,在授课中能够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和学生们分享,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型就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2.3 创业文化有待进一步构建,缺少实践环节

创业型就业教育对于中国多数民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对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知之甚少,甚至在教育理论界,创业型就业教育也是新鲜事物。因此,在创业型就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必然会遇到社会制度与社会心理的双重障碍[3]。

2.4 创业型就业教育创业基地缺失

创业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一个现实空间,也是任何类型创业实践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由于高等院校的规模和教学条件限制,能够创建创业基地的高校几乎是凤毛麟角,学生缺少创业活动的平台,无法得到实际锻炼,难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而在社会上,虽然政府部门开办了当地的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创业园区等,但这些创业平台需要较高的“门槛”,比如创业项目具有的科技含量,技术的成熟性,项目所需的投资额度以及项目的预期收益等,而这些条件明显会将大学生所开办的创业实践活动拒之门外,因此,学生空有创业激情所,却无法进行相应的创业实践活动,更是难以找到能够操作的创业基地。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型就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型就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创业型就业教育任重而道远[4]。

3 培养创业型就业教育人才模式和

方法

高等学校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思想,把价值观从重眼前利益、分数、升学第,转变为注重长远利益、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团队精神等价值观上来;为发挥大学生的个体特长和潜能为目的,培养事业开拓型人才,提出建立适合高等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尤其是创业精神的系统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增强学生捕获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