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转运与抗倒伏的研究解析

合集下载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晶两优1212水稻,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它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喜爱和青睐。

对于这一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我们有必要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方面,首先是其生长期适中,生育势强,抗倒伏性好。

在一般的生长条件下,从播种到成熟收割的时间大约为130天左右。

这种水稻的小苗时期矮壮,苗势旺盛,生长快速,抽穗早,分蘖力强,灌浆期拉长,出穗早,成熟期长而稳定。

晶两优1212水稻的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深绿色,有利于光合作用,有利于增加产量。

而且,它的茎秆易抗倒伏,不容易造成倒伏和断茎的现象,从而有利于产量的稳定和提高。

晶两优1212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高,抗逆性强。

这是因为在这一水稻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稻的耐旱性和抗虫、抗病能力,从而使得它在干旱、病虫害等逆境中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在水肥管理上,该品种适应性广,能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并且对氮肥、磷肥、钾肥的吸收利用率高,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

晶两优1212水稻的籽粒质量和产量也非常可观。

一般来说,它的籽粒颗粒饱满,外观圆润,米色较白,米香浓郁,口感好,煮饭时不易糊,适口性强。

根据相关试验和实践经验,这一水稻品种的亩产量可达到600-750公斤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800公斤以上。

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晶两优1212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首先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在选择播种地点时,应选择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据地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水稻种植模式,适量追施有机肥、复合肥等。

其次是及时、适量的施肥。

在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适量地施施氮、磷、钾肥。

在灌浆期和孕穗期,适当追施氮肥,否则将会导致籽粒颗粒不饱满、产量下降。

水稻栽培技术试题答案

水稻栽培技术试题答案

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穗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3、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 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4、保花肥: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5、超重期:指种子出苗后经过一定的生长,植株总干重超过原有种子干重的时期。

6、抽穗::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7、出叶间隔: 相邻两片叶伸出的时间间隔,称为出叶间隔。

8、促花肥: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9、稻谷催芽:是根据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和空气的要求,利用人为措施,创造良好发芽条件,使发芽达到“快、齐、匀、壮”。

10、生态需水: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而需要的水。

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11、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

12、稻米品质:稻米在加工、外观、食用、营养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特性,它既反映稻米内在自然属性,又体现其社会属性的一组综合性状。

13、断奶肥:幼苗在1 心时,胚乳中贮藏的氮已经用完,是氮断奶期,为了满足这时幼苗生长对氮的需要而施用肥料,一般生产上1 心时施用。

14、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为垩白度。

15、垩白米率:是整精米中垩白米粒的百分比。

16、垩白面积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百分比。

17、发根率:单位时间或单位地上部干重的必根能力,如发根重对地上部干重的百分重表示。

18、发芽势:表示种子的发芽的整齐度,以规定的时间内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数来衡量。

19、发育特性:指影响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若干特性。

20、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21、返青期: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 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具体操作方法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具体操作方法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具体操作方法一、作垄技术水田自然免耕的基本形式无论水稻或小麦,都可采用垄式或畦式,一般垄式比畦式更有利于水分管理,连续浸润、免耕和蓄水。

1.垄向作垄方向主要依水流方向、风向确定,正冲田和低台田垄向应顺水流方向,以利排洪和灌溉;挡风口田垄向垂直于风向,以防倒伏;坳田、高田要沿田四周作2~3条垄,防治漏水。

2.作垄时间冬水田开始作垄种水稻,第一次宜在插秧前10~30天进行,到插秧前2~3天再整理一次,深脚烂泡田要多做几次才能成型。

两季稻田作垄是在前季收后随即进行。

种小麦的垄(畦)时间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进行,并于播前1周再整型一次。

3.作垄规格根据水田的种植轮、间、套方式,种植、养殖配套方式以及田块肥力水平确定。

双季稻或双季稻一麦(蚕豆、油菜)利用形式,作垄规格是垄距(一埂一沟)50~60cm,垄高20cm;中稻一小麦利用形式,垄距55~70cm,垄高20~30cm;稻麦鱼综合利用形式,垄距可放宽到80cm,垄高>30cm,肥田的规格比瘦田稍大。

畦式规格:一般畦面宽120cm,沟宽30cm,畦高30cm。

4.操作拉线起垄,人沿线向前刨土放在垄上,尽量保持土壤原状结构。

垄(畦)面做到大平小不平,切忌把泥揉绒抹光,畦面不要做成瓦背状,全田垄(畦)面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无论如何,人都不能站在垄(畦)上操作。

作垄(畦)时,田内灌水不能过深,但也不能把水全部放光。

施有机肥和基肥可结合作垄时进行。

二.浸润水管理技术这是水田自然免耕的关键,它调节着大气一作物一土壤三者的水热平衡。

因此,在水分管理上既要考虑一定气候下作物的蒸腾和土壤蒸发失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又要考虑土壤蓄水和水分过多对作物的危害。

1.小麦(油菜、蚕豆)的浸润水管理这些都是典型的旱作物,能在高湿土壤条件下(土壤绝对含水量>50%)正常生长,关键在于调控垄(畦)沟水位,以水稳垄(畦)结构、调热、调肥。

以小麦水管理为例:(1)固定管水法。

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课件

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课件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要 ,合理施肥,以保证水稻生长所 需的养分。
02
水稻育苗与移栽
Chapter
苗床准备
01
02
03
苗床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阳光充足的地块作为苗 床,以利于水稻的生长。
整地施肥
对苗床进行精细整地,施 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复合肥 ,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苗床管理
加强苗床的水分管理,保 持土壤湿润,同时注意防 治苗期病害,如立枯病、 绵腐病等。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障水稻 的健康生长。
04
水稻病虫害防治
Chapter
病害防治
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秆和穗 部,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 间管理、合理施肥等。
纹枯病
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和 穗部。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喷洒杀菌 剂等。
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
信息化技术应用
02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水稻病虫
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指导农民防治
03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科学
有效的防治措施。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量。
播种与育苗
选种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 ,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进行播种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如晒
种、消毒等。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 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保证群体结
构合理,个体生长健壮。

作物栽培与耕作

作物栽培与耕作

.名词解释:1光能利用率:作物一生中,积累干物质的量占到达地面光的比例。

2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具有的叶面积的总和。

3作物生长率;作物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增长量。

4叶面积持续期;作物生长期内叶面积的持久性。

5净同化率;作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生产的干物质的量。

6光和有效辐射;在400-700nm间的光子对光合作用最有效,所以把这区间的光子所含的能量称光合有效辐射。

7量子需要量;同化一定的CO2所需要的光量子数,如同化1分子CO2需要10光量子,其量子需要量,量子效率;量子需要量的倒数,表示每个量子能复原CO2的个数,平均1/10。

8作物现实生产潜力;从目前较低产量水平到目前的平均或最高产量水平到达的潜力,理论产量潜力;从目前较高产量水平提高到理论产量或最高水平所到达的潜力。

9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0作物的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11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2连作;是在同一块上连年种植一样的作物。

13复种;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14撂荒;指耕地连续两年以上不耕作的方式,15休闲;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内耕而不种或不耕不种,使田地暂时空闲而自然恢复地力的一种农作措施。

16单作;〔清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7混作;〔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方式。

18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9套作;〔串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栽培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0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有;〔自然环境认为环境〕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

不同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的影 响等方面缺乏
系统 研究 。 因此 , 研 究选 择 我 国南 方 3种 具 有 代表 性 本 的稻 田种植 模 式 , 以冬 闲 一 季稻 种植模 式 为对 照 , 步 双 初 探讨 了紫 云英 一 双季 稻 和油菜 一 季稻 2种不 同种 植模 双 式下 秸秆 还 田对水 稻 生长 发 育 和产 量 的影 响 , 以期 为 合
2 结 果与 分 析
2 1 不 同种植 模 式下 秸 秆还 田对 水 稻 茎蘖 动态 的 影 响 .
13 3 水 稻干 物 质 积 累 分 别 在早 稻 、 稻 的孕 穗 期 、 .. 晚 齐穗 期 和灌浆 中期 , 每小 区随机 选择 3 , 以 植株 为 穴 每穴 中心 , 取长 2 m、 1 m、 2 m 的土块 , 待测 根 5c 宽 6e 深 0 c 先将 系用 清水 冲洗 干净 , 意避 免丢 失根量 , 后 用滤 纸吸 干 注 然 附着 的水后 测定植 株根 系 、 部分 的鲜 重 ; 15℃下 地上 在 0 杀青 1 i 后 置 于 7 0mn 0℃恒 温下 烘 至 恒 重 , 别 测 定 植 分
C mp rn i K,t ame t lc u d o s r a l r moe t lrn ,ic e s h e fa e n e ,d y matra c mu ain a d se — o ai g w t C h r t n o l b ev b y p o t i ei g n r a e te la r a id x r t c u l t n tm e T l e o
江 西农 业 学 报
2 1 ,4 3 :1— 3 0 2 2 ( ) 6 6
Aea A rc h r e Ja g i t g i u u a in x

作物栽培学-水稻

作物栽培学-水稻
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 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冬季休闲。部 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 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 壤结构,提高肥力。
-
-
233.6
8.0
1870.1
29.5
53.8
237.8
8.3
1963.4
39.7
53.3
237.0
8.8
2089.2
39.9
61.2
239.8
8.1
1937.3
41.2
54.4
220.3
8.2
1801.3
41.5
58.0
201.0
8.4
1693.2
41.1
57.6
198.2
8.6
1709.9
40.6
第一节 概述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二、水稻生产概况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 四、我国稻田的耕作制度 五、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我 国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6%,稻谷 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占全国商品粮的一半以上。
2. 水稻是高产作物
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 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 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3. 稻的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
稻的分布
Irrigated rice
Deepwater rice
Rainfed rice
Upland rice
Floating rice
4. 稻米的营养价值较高
3. 江苏水稻生产情况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晶两优1212水稻是一种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具有矮秆、早熟、穗大粒饱、抗倒伏、耐涝、抗病等特点。

下面我们将介绍晶两优1212水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 矮秆晶两优1212水稻具有矮秆特性,植株生长矮小,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

这一特点有利于增加水稻的穗粒数和减少秋后倒伏的风险,从而提高产量。

2. 早熟晶两优1212水稻具有早熟特性,生育期短,适应性强。

这一特点使得晶两优1212水稻在短生长季节或者中到迟秧期的地区种植更为适宜,能够缩短生长周期,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3. 穗大粒饱晶两优1212水稻的米粒饱满,籽粒大,外观光润,米质优良,煮饭时米饭颗粒饱满,口感香糯。

这一特点使得晶两优1212水稻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4. 抗倒伏晶两优1212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即使在气候恶劣或者茎秆过于粗壮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倒伏,能够保证稻谷安全收获。

5. 耐涝晶两优1212水稻对水稻的土壤湿度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的耐涝能力,适应性强。

6. 抗病晶两优1212水稻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对一些常见的水稻病害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二、高产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选择土层深厚、通风透气、土质肥沃的稻田进行种植,保证水稻的生长环境优良。

2. 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比如晶两优1212水稻。

3. 合理施肥在播种前进行基础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水稻生长需要进行追肥,确保水稻充分吸收养分,提高产量。

4. 控制病虫害采取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生长健康。

5. 合理密植在种植时控制好每亩地的种植密度,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同时要注意留有通风道,防止病虫害的滋生。

6. 合理灌溉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增加产量。

7. 控制茎秆粗壮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适当的修剪和施肥控制茎秆的粗壮程度,防止过于茂盛导致水稻倒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转运与抗倒伏的研究 杨志远

指导教师: 马均 教授 学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011年3月 16

目录 1文献综述 ........................................................................................................................................... 2 1.1国内外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 2 1.1.1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1.1.2 免耕对水稻植株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 4 1.1.3 免耕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5 1.1.4免耕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6 1.1.5 免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6 1.2国内外水稻栽培方式的研究与进展 ........................................................................................ 7 1.1.1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植株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 8 1.1.2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9 1.1.3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10 1.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茎鞘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10 1.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1 1.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12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3 研究方案 ......................................................................................................................................... 14 3.1 材料与方法 .............................................................................................................................. 14 3.2 调查测定项目 .......................................................................................................................... 15 4 预期结果 ......................................................................................................................................... 18 5 创新之处 ......................................................................................................................................... 18 6 经费概算 ......................................................................................................................................... 18 参考文献 ............................................................................................................................................ 18 16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免耕法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不用犁或拖拉机翻耕,以耙或旋耕机或开沟犁代整土地亦或人工起垄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或移栽,或撬窝栽秧,采取化学除草或生物防草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新的耕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各国都不尽相同,称呼也不一样,有的叫免耕法(no-tillage),有的叫最少耕作法(reduced-tillage)、零耕法(zero-tillage),也有的叫直接播种法(direct drilling)、保护耕作法(reserved-tillage)、留茬播种法(stubble mulch-ing)等[1,2]。国际上现在按作业量的多少划分为少耕法和免耕法两大类,少耕法是指将连年翻耕改为隔1~3年翻耕一次,降低耕作频率。免耕法则是在少耕法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耕作频率。 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更充分的利用水分[3,4];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农业高效、低碳、环保的目的[5]。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免耕栽培研究的国家,这与20世纪30年代席卷美国的黑风暴带来的警示密不可分。50年代,机械化免耕技术逐步完善。60年代免耕播种机械和除草剂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免耕技术的发展应用。美国应用免耕技术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从1963年的不足1%发展到2002年的60%,达到6769万公顷,基本接近适宜区域总面积,除了收获时必须翻耕土壤的马铃薯、甜菜以及无法保留秸秆覆盖的蔬菜等作物之外,所有的谷物生产都采用了免耕技术。加拿大从60年代开始引进、试验免耕技术,70~80年代研制成功配套机具和除草剂,1985年,开始在三个农业省大面积推广,截止2002年,免耕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30%。巴西与1971年引进并试验成功免耕技术,由于缺少免耕播种机具,4年多的时间应用面积不足1000公顷。1975年开发成功免耕播种机后,应用面积逐步扩大,1985年达到40万公顷,1995年达到650万公顷,2002年达到1700多万公顷,17年的时间内,免耕技术应用面积增加40多倍,是世界上免耕技术应用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截止2004年,巴西免耕技术应用面积达231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近60%[6]。澳大利亚是在土壤翻耕造成水土流 16

失严重、导致土层快速变浅的情况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耕技术试验,8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广。澳大利亚谷物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已经完全取消铧式犁,在1996~2002年间,免耕技术应用面积由60%增加到73%。据澳大利亚粮食研究与发展中心介绍,澳大利亚近20年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其中免耕技术的贡献率在40%以上。欧洲免耕技术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英国由于气候湿润,发展免耕技术的目的在于协调两茬作物的生长时间矛盾,提高产量和效益,研究应用比较成功的免耕作物是冬小麦和油菜。水稻免耕栽培研究晚于旱作作物,日本最早将免耕法应用于水稻栽培当中进行研究[7]。由于水稻产区以亚洲为主,因此水稻免耕栽培研究多集中在亚洲国家,如印度、日本、菲律宾等[3,8,9]。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70年代末,候光炯先生首创“水田免耕理论”,获得极大成功[10]。80到90年代,谢德体和杜金泉分别对水田生态系统和免耕高产栽培体系进行深入研究[11],至此,半旱式垄作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完善实用,成为南方地区免耕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成为开发冬水田,改良冷、阴、烂、锈田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期,北方新疆的少免耕直播,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稻的旋耕直插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水稻种植方式。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技术蓬勃发展,水稻免耕技术也随之演化推进,出现了免耕移栽、免耕抛秧、免耕直播等新模式[12-14]。由于免耕能有效保持水土,节能减排,节省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南方广大稻区掀起研究推广热潮,广东、广西、四川、江西等省区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四川平原丘陵地区研究推广板田直插及撬窝免耕稻,在节约劳力,保持水土,维护土壤表层结构方面效果显著。 1.1.1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由土壤胶结成粒状或小团块状,大体呈球形,这种结构在表土中出现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是肥沃土壤的结构形态,具有水稳性、力稳性和气稳性,直径一般在0.25mm~10mm之间,<0.25mm的称为微团聚体,>0.25mm的称为团粒结构体,团粒结构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其数量与土壤的肥力状况呈正相关[15-17]。杨如萍等研究指出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中>0.25mm和>0.5mm的团聚体含量以及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均是免耕覆盖>免耕>传统翻耕[18]。这表明免耕覆盖和免耕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含量,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维持较高的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