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汇总报告
演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演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公司报告说明1、演艺业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人才培养、演艺公司、创作与制作、演出经纪、发行和宣传、场馆设施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演艺业的生产与运营系统。
2、演艺业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演出和巡回演出等方式,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演艺作品和艺术家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3、数字化技术还改变了观众获取演艺作品的方式。
传统的电视台、电影院等渠道仍然存在,但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兴起使得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观看自己喜爱的演艺作品,这为演艺业带来了更多的观众和收入。
4、演艺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强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为此,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演艺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才能满足观众的新需求,推动演艺业的可持续发展。
5、通过演艺业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艺术,提高整个社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演艺业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演艺作品的呈现和传播,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6、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目录一、项目主要内容 (5)二、项目实施方案 (8)三、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11)四、公司治理方案 (14)五、企业经营管理方案 (18)六、项目管理方案 (20)七、质量管理方案 (25)八、企业文化管理方案 (27)九、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30)十、市场营销方案 (32)十一、投资管理方案 (35)十二、财务管理方案 (39)十三、风险管理方案 (42)十四、可行性总结 (45)一、项目主要内容(一)演艺业项目的背景1、演艺业的定义和发展趋势演艺业是指以表演为核心,通过艺术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业。
2014年文化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文化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9月目录一、中国演艺产业概况 (5)1、中国演艺产业规模 (5)2、中国演艺市场的特点 (6)(1)演出市场产业附加值增加 (6)(2)演出市场种类多元化 (7)(3)缺乏优秀原创作品制约市场发展 (7)3、行业细分:专业剧场演出收入迅速增长,旅游演艺增速平稳 (8)(1)专业剧场演出: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观众数量与剧场数量同步上升 (9)(2)旅游演艺:国内游客数量增速平稳拉动旅游演艺产业稳健增长 (11)二、宋城股份:业务模式分析 (12)1、旅游演艺、全国布局 (12)(1)杭州大本营:模式成熟、深挖景区内涵、促进人均消费提升 (13)①宋城景区+宋城千古情 (13)②杭州乐园 (15)③烂苹果乐园 (16)(2)异地项目:遍地开花,客流高增长可期 (19)①三亚千古情景区:一线旅游目的地,客流培育超市场预期 (19)②丽江千古情景区:成熟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体现后发优势 (21)③九寨千古情景区:整合分散市场,游客转化率高 (23)(3)旅游演艺项目总结:根植杭州,走向全国 (24)2、城市演艺,让“生活有戏” (26)(1)演艺谷定位——让生活“有戏” (27)(2)演艺谷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28)(3)资本开支小,相对轻资产 (28)(4)演艺谷嫁接外部资源,提升内涵和外部影响力 (28)3、城市演艺,打造“东方百老汇” (29)(1)百老汇三大剧院群 (29)①内百老汇的39座豪华剧院 (29)②外百老汇41家剧院 (30)③外外百老汇563家剧院 (30)(2)百老汇的主要集团 (31)①舒伯特集团(the Shubert Organization):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 (31)1)商业剧场:独占鳌头的剧院体系与经典剧目交相辉映 (31)2)票务系统:完善的销售网络为剧场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②倪德伦(Nederlander)集团:家族化运作典范 (33)1)家族式管理模式造就严密的剧院系统 (34)2)涉猎广泛,整合产业链 (35)3)入驻中国市场,东方百老汇声名鹊起 (35)③朱詹馨(Jujamcyn)集团:另辟蹊径 (36)1)与非盈利剧院结盟,原创剧目是成功之本 (36)2)建立售票系统,联手慈善机构 (37)(3)百老汇模式要素 (37)①剧院集团营收模式 (37)1)票房 (38)2)版税 (38)3)场地服务 (38)4)政府资助和外部投资 (39)②对周边产业的经济贡献 (39)③百老汇历年收入规模 (39)④观众群体 (40)(4)百老汇成功的关键 (41)①文化底蕴深厚,覆盖高学历、中高收入人群 (41)②成熟的产业模式:平台化营运,产业链纵深协同 (42)③剧场的集群化效应 (42)④资本市场助力 (43)(5)对标百老汇,中国演艺谷前景展望 (44)①观众群体对比 (44)②业务模式对比 (44)4、城市演艺模式核心要素 (45)(1)内容为王,节目原创和迭代十分重要 (45)(2)线上线下结合,最终“三屏合一” (47)(3)嫁接资本资源,优质项目蓄水池和孵化器 (48)三、产业链延伸:开展景区+演艺+娱乐的O2O模式 (49)1、在线票务网站总体情况:线下向线上转移 (49)2、在线票务网站巨头格局分析 (50)3、设立宋城娱乐:涉足综艺节目大市场 (50)(1)中国综艺节目市场 (51)(2)综艺节目制播方式:制播分离给专业综艺节目制作公司带来机会 (53)(3)综艺节目市场空间:冠名费及总招标价逐年攀升 (54)(4)综艺节目广告占电视广告比重逐渐提升,制作公司市场空间超200亿 (54)(5)2014年下半年综艺节目收入走势:总招标价提高,冠名费约占总招标价的40-50% (56)(6)优质综艺节目版权费:市场供需决定版权价值提升 (57)4、主流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盈利模式及现状概览 (58)(1)播映权、版权销售或者版权二次开发 (58)(2)节目相关服务模式 (59)(3)与播出平台收益分成 (59)①“好声音”模式 (59)②买下时段做内容 (60)③“焦点事件+电子商务”(Focus to Online)模式 (60)5、主流综艺节目制作公司 (61)(1)能量影视 (61)(2)宋城娱乐:整合线上线下产业链资源,“O2O+F2O”模式值得期待 (63)6、投资大盛国际,产业链延伸至影视剧行业 (63)一、中国演艺产业概况1、中国演艺产业规模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
江苏省文艺创作与表演行业企业排名统计报告

83
赣榆县文化馆
繁荣群众文化
1951
28
84
南京玉器厂有限责任公司
工艺品创作
1972
27
85
常州市武进区文化馆
文化管理
1952
2686Biblioteka 仪征市文化传播中心演出广告宣传
1998
26
87
洪泽县夕阳红艺术团
文艺演出
2001
24
88
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
1998
24
89
句容市文化馆
美术创作
62
南京虎缘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接待演出
2008
35
63
无锡市滑稽剧团
文艺演出
1978
34
64
南京阿波罗演艺有限公司
文艺演出
2004
33
65
丹阳市戏剧总团
演出服务
1957
33
66
射阳县杂技团
杂技艺术作品演出
1942
32
67
大丰市锡剧团
艺术表演
1956
31
68
江苏省阜宁县杂技团
杂技演出
1958
31
69
艺术创作表演
1980
112
4
南京市歌舞团
歌舞表演
1962
111
5
徐州市歌舞团
文艺演出
1971
108
6
南京市杂技团
杂技表演
1957
104
7
江苏省淮海剧团
戏曲创作与表演
1959
103
8
苏州市歌舞团
舞台艺术表演
2024年模特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模特演艺市场规模分析1. 引言模特演艺行业作为文化娱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模特演艺市场规模,了解当前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模特演艺市场规模的定义和测算方法模特演艺市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该行业总体产生的经济价值。
测算市场规模的常用方法包括市场容量法、产业链法和会员数法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市场容量法进行测算。
3. 市场规模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以及市场调研机构的统计结果,模特演艺市场规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3.1 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国内娱乐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模特演艺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期间,模特演艺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15%。
3.2 区域市场规模差异据统计,模特演艺市场规模的增长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较高,模特演艺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而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较快。
3.3 行业细分市场规模模特演艺行业包含了多个细分市场,如时装表演、商业演出、广告模特等。
根据统计数据,时装表演市场规模最为庞大,占据整个模特演艺市场的60%,其次是商业演出市场和广告模特市场。
4. 模特演艺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市场发展的研究,可以预见,未来模特演艺市场规模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4.1 高端市场份额逐渐增加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模特演艺市场将逐渐崭露头角。
高端市场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表演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4.2 模特演艺产业结构升级随着行业发展,模特演艺产业链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逐渐升级。
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模特演艺市场规模的增长。
4.3 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对模特演艺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模特演艺可以更好地与观众和消费者进行互动,拓展市场规模。
中国演艺装备行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演艺装备行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作者: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来源:《演艺科技》2018年第10期演艺装备行业是指为实现文化艺术表演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提供用于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设备研发、设备制造、设备销售、设备使用咨询及相关设备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就演艺装备所属行业类别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最新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修订的分类共设置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
演艺装备行业门类集中于“文化装备生产”大类下,其中亦专设“演艺设备制造及销售”中类,不再分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文化用品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制造”两大类之下的若干门类下,表明演艺装备行业在文化及相关产业领域地位的提升。
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比,《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3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利于演艺装备行业的数据统计。
而此前基于《文化及相關产业分类(2012)》,演艺装备行业从属分类没有明确编码,且牵涉类别甚广,加剧了演艺装备行业数据统计的难度,因此,反映行业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工作更显得分外必要。
因此,为客观、准确地掌握行业经营状况、产业结构、规模、布局、技术情况及增长情况等,整体展现演艺装备行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于2018年首次面向会员单位开展统计工作,共收集有效数据样本1169个,约占问卷发放量的70%。
以1169家会员单位2015〜2017年产业数据为范本,对演艺装备行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国家制定演艺装备行业相关政策和统筹规划提供数据依据。
1 基本情况1.1 企业类别根据统计,1169家法人单位中,设备生产商438家、工程商592家、设计研发303家、系统集成商478家、演艺制作(含租赁)337家、品牌代理商432家、其他类型厂家74家。
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22年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专业剧场是展演文艺创作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国专业剧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总体上看,专业剧场的总量还明显不足,运行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剧场的性质,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加大专业剧场的建设力度,引导专业剧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全国专业剧场基本情况据统计,截止底,我国有专业剧场873家,占全国演出场所的30.7%。
全年专业剧场演出4.05万场,观众总人数3229万人次。
(一)专业剧场的分布情况1、从区域分布看,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
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有专业剧场507家、中部地区有203家、西部地区163家,分别占全国专业剧场总数的58.1%、23.3%和18.6%。
东南沿海地区专业剧场数量远大于西部地区。
其中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广东六省市的专业剧场总数为324家,占全国专业剧场总数的37.1%。
2、从行政层级看,呈现上重下轻的结构。
全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有专业剧场307个,平均每个城市拥有9.9个专业剧场;全国306个地级城市共有专业剧场379个,平均每个地市拥有1.2个专业剧场;全国1927个县级城市的专业剧场总数为187个,平均每10个县级城市才拥有1个专业剧场,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县级城市没有专业剧场。
3、从剧场规模看,以大中型剧场为主。
调研发现,在全国专业剧场中,座位数在801至1200的剧场所占比例最高,有396家,占总数的45.4%;其次是1201-1600座的剧场112家,占总数的12.8%;800座以下的剧场295家,占剧场总量的33.8%;1601座以上的剧场70家,占剧场总数的8.0%。
4、从建成年代看,本世纪以来建成的专业剧场最多。
调研显示,1960年以前建成的专业剧场150家,占总数的17.2%;1961-1980年建成的专业剧场110家,占12.6%;1981-建成的专业剧场288家,占33%;以后建成的专业剧场有325家,占37.2%。
文旅演艺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旅演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文旅演艺的发展现状文旅演艺是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游客在享受景点和表演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目前,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展了文旅演艺项目,比如京剧表演、杂技表演、音乐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旅演艺在推广当地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吸引游客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文旅演艺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文旅演艺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和对娱乐的喜爱,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文旅演艺项目更容易吸引游客,为景区带来更多的收入。
三、文旅演艺的商业模式文旅演艺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直接经营和委托经营两种。
直接经营是景区自己组织开展文旅演艺项目,通过门票收入和表演收入来获取利润;委托经营是将文旅演艺项目外包给专业团队或企业来运营,景区提供场地和支持,通过分成或租金等方式获取收益。
四、文旅演艺的运营管理文旅演艺项目的运营管理非常重要,包括演出策划、人员管理、市场推广、财务运作等方面。
要确保文旅演艺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和运营,同时要注重与当地景区和旅游机构的合作,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文旅演艺的发展前景文旅演艺作为一种结合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的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文旅演艺将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文旅演艺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综上所述,文旅演艺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是一种能够吸引游客、推动文化传承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
但是在开展文旅演艺项目时,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商业模式选择、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益。
希望未来文旅演艺能够在各地蓬勃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文化体验。
演艺_实习_报告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演艺行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在某知名演艺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
二、实习工作内容1. 现场执行: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场演唱会、戏剧等演艺活动的现场执行工作。
包括舞台布置、灯光音响调试、演员化妆造型、现场协调等。
2. 宣传推广:协助公司进行演艺活动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撰写新闻稿、制作宣传海报、策划线上活动等。
3. 活动策划:参与公司新项目的策划工作,包括活动主题、内容、流程等,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提案。
4. 客户接待:负责接待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的客户,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三、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演艺行业的运作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舞台布置、灯光音响调试等专业技能。
2. 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沟通能力:在与客户和同事的交流中,我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4. 职业素养:实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演艺从业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实习问题与反思1. 问题: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会出现拖延现象。
2. 反思:针对这一问题,我意识到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通过一个月的演艺实习,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演艺行业发展的信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为我国演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专业导航课 ——演艺产业
文化产业管理 2
一、演艺产业的定义: ................................................................................................................... 3 二、演艺产业的发展现状: ........................................................................................................... 3 三、演艺产业的产业特点及延伸思考: ....................................................................................... 6 四、演艺产业的存在问题: ........................................................................................................... 8 五、两会之上的演艺界声音: ....................................................................................................... 9 六、演艺产业的发展趋势: ......................................................................................................... 11 七、中国演艺产业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 ................................................................................. 11 八、从演出市场的乱象看文化产业的发展:................................................................................12 九、新时期提升中国演艺产业的路径选择:................................................................................14 十、小结:........................................................................................................................................16 参考资料:..................................................................................................................................... 17 3
一、演艺产业的定义: 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演艺产品具体形态包括音乐、歌舞、戏剧、戏曲、芭蕾、曲艺、杂技等各类型演出。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突出的表现为演唱会和舞蹈表演。
二、演艺产业的发展现状:
1、演出收入与演出场次现状: 演艺产业是基础性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近年来的多项重要规划都将发展文艺产业定位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增长,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可见,演艺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的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演艺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票务。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之一,是一个创意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也是一项能耗低、可持续发展性强的低碳产业,具有极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据《2013-2017年中国演艺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演出市场收入达到108亿元,其中,专业场馆演艺规模为57.18亿元,实景旅游演艺市场规模为12.4亿元,民营团体在非专业场所的演艺市场规模为25.2亿元,大型场馆演唱会等演出规模为13.2亿。
文化部昨日公布的《2012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演出市场继续保持 4
增长态势,全年演出总场次200.9万场,比2011年增长10%,全年演出总收入达355.9亿元,其中票房收入135亿元,比2010年的总收入233.3亿元和120.9亿元的票房收入有明显增长,演艺场馆演出收入更是跃升为三大吸金点之一。
* 演出市场保持增长势头的原因: 一、经过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是演出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二、各国近代历史表明,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占总支出的23%;而人均GDP 超过5000 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井喷”的局面。2011 年,我国人均GDP 就已经达到了5414 美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演出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
三、自2009 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放宽行业准入门槛,大量社会资本和社会人才进入演出行业,加之文化体制的改革,带来市场结构的优化及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自我调整能力的提升,是演出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
2、其他因素: 一、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增长,为演艺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现在,休闲时间观看文艺演出、欣赏音乐舞 蹈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 5
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据分析,中国未来五年包括演艺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国内对外来演艺产品的需求。仅2004年一年,经文化部审批的进口商业性演出项目就达639项,另外还有参加艺术节和交流活动的非商业性演出项目267项。我认为,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观众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观众。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以色列爱乐等一流交响乐团,欣赏到俄罗斯芭蕾舞团、法国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一流芭蕾舞团和阿尔文•艾 利舞蹈团、兰伯特舞蹈团等一流现代舞团的表演,而且可以观看到百老汇《狮子王》、《歌剧魅影》、《猫》、《芝加哥》、英国莎士比亚话剧团原汁原味的莎翁名 剧,观看到德国纽伦堡歌剧院的瓦格纳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意大利实景歌剧《图兰多》、《阿依达》等精彩演出。经营运作这些演艺项目的经纪公司,大 都名利双收、满载而归。据悉,西澳交响乐团今年5月访问过中国,悉尼交响乐团、澳大利亚国家歌剧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詹姆斯•莫里森爵士乐团和澳大利亚马戏团近期也有访华的意向。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对中国演艺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作出客观的判断。
二、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艺术表演产品创作与生产的不竭源泉。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从闻名遐迩的长江、黄河、长城、兵马俑,到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花木兰,从充满东方智 慧的老子、庄子、孔子的哲学思想,到中国的古琴、昆曲、新疆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等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都为演 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目前,中国演艺市场已经出现多元共荣的发展格局,交响乐、歌剧、芭蕾、现代舞蹈和音乐剧,民族戏剧、民间歌舞,杂技、曲艺、 木偶、皮影和通俗流行的爵士摇滚乐,以及夜总会、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的歌舞音乐表演等,精彩纷呈,竞相斗艳。
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也为世界表演艺术生产做出突出的贡献。如普契尼的歌剧 《图兰朵》、马勒的声乐交响作品《大地之歌》、雷哈尔的歌剧《微笑的国度》、克莱斯勒的小提琴作品《中国花鼓》,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素材的影响。美国迪斯尼 根据中国历史故事花木兰改编的动画片,韩国媒体公司根据中国历史名著《三国志》制作的网络游戏软件,也都取得不凡的业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期待着独具慧眼的澳大利亚演出商、经纪中介机构和艺术编导们能够到中国来,与我们共同研发生产中国元素的演艺产品,深度开发中国的演艺市场。 6
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我国演艺企业的实力得到不断壮大。上个世纪50年 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 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在对全国文化体制包括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和经纪中介机构进行深化改革。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重点是加大扶持,转换机制;对国家办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国办的演出中介机构和一般性的艺术院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是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同时,通过资 源整合、强强联手,培育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平的文艺团体和中介机构。如把文化部直属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国家话剧院;将中国对外演出 公司与中国对外展览中心合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中国演艺机构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演艺产品的生产和演艺人才的培 养。另外,我们还对演出经纪人的资格提出专业要求,规范演艺经纪机构的经营,促使中国演艺市场出现一批资信可靠、运作专业、有能力经营涉外演出业务的演艺 经纪机构。
四、各类国际国内的艺术节活动,为中国演艺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宽阔的舞台。目前,在中国由国家文化部参与主办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主要有:一年一度的“相约北京”国 际大联欢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中国武汉杂技艺术节等等。在办节过程中,我们注意学习借鉴包括 澳大利亚阿德雷德艺术节、悉尼艺术节和墨尔本国际艺术节等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艺术节的成功经验,采取了中央、地方政府资助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既给承 办商和举办城市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为各类优秀艺术演出项目和演艺经纪机构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从而带动了中国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 展。此外,中国演艺产品,在参与国际双边、多边事务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演艺机构通过官方或民间渠道,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海外各类艺术节、艺 术比赛和演艺交易会,使中国演出团体和演艺经纪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每年5月中旬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演艺产品交易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