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都市农业的理论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 世纪20 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对“农业圈”的研究。都市农业的实践也始于德国,1919 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推行“市民农园”发展模式[1]。此后,欧美其他国家、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相继展开都市农业的研究。我国都市农业实践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大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国内学者从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功能、空间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对指导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实证借鉴意义[2-4]。

广州市域及周边的珠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盛产塘鱼及香蕉、荔枝、柑桔等岭南佳果,蔬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建国后大力发展成为城市服务的郊区农业。市域各区(代管市)加上周边市(县)可为广州市民提供绝大部分蔬菜、塘鱼、花卉、部分家禽、生猪、鲜奶、亚热带水果,确保市民菜篮子丰富、新鲜,部分优质蔬菜、塘鱼、荔枝、稻米供应港澳。广州农业虽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大,最多时(80 年代初)也只占全市生产总值10%左右。近年全市经济总量增大,农业所占比重已降到2%~3%左右,但对就近供应广州市鲜活特优副食品方面(特别是鲜活优质叶菜和塘鱼)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丰富市民业余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山水生态城市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目前广州的城区与中远郊区差别仍不小,特别是从化、增城等远郊山区仍欠发达。发展都市农业对广州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区与郊

区差别,确保农村实现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客观评价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条件、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有助于引导广州都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条件优越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南濒南海,北回归线自中部偏北地区穿过,地理环境优越,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1.1 土地类型多样广州市地形多样,南部为珠三角冲积平原,中部为低丘及河谷平原,北部为高丘低山,土地资源包括滩涂、冲积平原、盆谷地坑垌田、赤红壤岗台地、赤红壤丘陵地和红壤丘陵地、红壤低山地、黄壤中山地、石灰岩丘陵地、河流水域等。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利用,有利农业多种经营。

1.1.2 气候温暖湿润广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年温差15~17℃,平均相对湿度77%,年降水量在1 700 mm 以上,全年无霜期300~341 d,日照1 517~2 053 h,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差不大、雨量充沛的特点。由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年温差小,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1.1.3 水资源丰富广州境内河网交织,集雨面积100km2 以上的河流有21 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86 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年平均产水量14.31 亿m3。此外,东江、北江和西江在广州市汇合入海,带来丰富的过境水可资利用。

1.2 商品农业基础良好

广州市及周边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几个商品农业发展较早,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早在汉代,《汉书·地理志》称番禺为“果布之凑”,其时水果已是商品;至唐代,广州已成为全国外商云集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农业生产与国外交流频繁;宋代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米市,大批粮食输往福建、临安(今杭州)等地,蔬菜、水果、蔗糖、花卉等已负盛名;明清时期广州周边珠三角著名的基塘农业蓬勃发展,广种蚕桑、甘蔗、蔬菜、花卉等作物,出现不少菜农、果农、花农;民国初期,随着交通运输发展,市郊及周边的香蕉、荔枝、柑橘等岭南佳果产量激增,远销国内外[5]。建国后,广州的商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1990 年广州农产品商品率已达74.05%,领先于全国各大城市。良好的商品农业传统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岭南文化底蕴厚实

广州是一个具有2 0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直是岭南最大都会,厚实的岭南文化底蕴对都市农业的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广州的饮食文化举世闻名,粤菜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食在广州”成为广州特有名片,这对广州市及周边的优质大米、蔬菜、瓜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的种养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正是这些就近供应的优质鲜活农副产品加上高超的烹调技巧造就了著名的粤菜体系,红烧乳鸽、烤乳猪、烧鹅、清蒸鱼、老火靓汤成为粤菜的品牌菜。

广州人爱花,远近闻名的除夕花市、家家摆年桔、户户插花瓶的传统习俗,极大地促进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很早就形成了市郊芳村花地、陈村花卉世界这样规模大、品种多、品位高的花卉产业,使广州获得“花城”美誉。

1.4 市场需求强劲

广州是一个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人均GDP 已超过1 万美元,属全国生活水平最高城市之一,逐渐进入世界富裕地区行列。广州是全国著名的“餐饮大市”,餐饮企业多,营业额大,这与广州人讲究饮食的民风习俗密切相关。广州人舍得在吃方面多花钱,市民上饭馆、酒家、茶楼相当普遍,加上外来公干、经商、旅游人口多,大企业、大公司云集,餐饮消费水平之高在全国非常突出。因此,市场对农副产品需求相当强劲,城区及周边分布许多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日成交额相当大。

此外,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位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也随之提高,2007 年家庭汽车的拥有量达13.5 辆,同比增长35.5%[6]。日益增多的家庭轿车和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广州市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提供了契机。

2 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与特征

2.1 改革开放前的城郊农业

建国初期,广州市郊区范围较小,耕地只有1.48 万hm2,主要种植蔬菜、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供应城市需求。1960—1975 年相继划入花县、从化、番禺、增城、龙门、新丰等县(龙门、新丰县现不属广州管辖),进一步扩大了广州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广州大力兴修水利、开荒扩种、绿化造林,开展大规模以治水、改土、增肥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78 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6.77 亿元,比1949 年的2.13 亿元增长2.17 倍。

这一时期广州农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郊区(县)大部分耕地仍以种植水稻为主,城郊农业局限在现有城区周边,即白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