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板块二专题二文言文翻译之-译准句式和用法

对陈述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正确筛选信息所作 的有效准备,要最终选出正确的选项,还要明确所要筛 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如“手段”与“结果”,“直接表 现”与“间接表现”等)。
注意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命题者有时为了照顾 选项的和谐统一,并不把符合题干要求的全部内容都归 到正确选项中,也就是说,正确选项并非包含所有符合 题意的句子,答题时只需找到包含符合题意的句子的那 个选项即可。
A.因 因. .诈 泣女 下曰 霑: 衿“ ,尔 与无 武劳 决乎 去?吾为尔新其襦。” B.忽 臣有 诚人 恐被 见发 欺粗 于衣 王, 而.自 负天 赵而.将 C.乃 斧斤 以.是 以.履 时弃 入之 山于 林道旁
D.一 朝夕 歌, 夜弦 为., 海潮 为.所 秦沦 宫人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 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 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 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 恶,不要贪得无厌。
(3)颠倒顺序。史传文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事件之 间的先后顺序是客观的,某些选项往往将这种客观顺序颠 倒,从而形成误点。
(4)弄错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原文中人、事的关系是特定的, 某些选项却张冠李戴,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换成文中出 现的其他人,从而形成误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 知所从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笠翁对韵》原文及翻译

《笠翁对韵》原文及翻译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蜡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注释】【参商】参,参星,居西方。
商,商星,亦称为辰星,居东方。
参星与商星位在东西两方,此出彼没,故以参商比喻彼此隔绝,不得相见。
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戍旅】以兵卒防守边疆。
如:戍守。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腊屐】晋阮孚喜爱木屐,时常擦洗涂腊。
典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
比喻痴迷某物。
如:他集邮成癖,好比阮孚腊屐,乐在其中。
【梅子雨】中国南部五月至七月﹑日本南部六月及七月初所下的雨,因正值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
亦称为霉雨﹑黄梅雨。
【朔雪】北方的雪。
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之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唐˙戴叔伦˙吊畅当诗:朔雪恐迷新冢草,秋风愁老故山薇。
【叆叇ㄞˋㄉㄞˋ】云多而昏暗的样子。
晋˙潘尼˙逸民吟:朝云叆叇,行露未晞。
唐˙郑谷˙入阁诗:寿山晴叆叇,颢气暖连延。
【牖ㄧㄡˇ】窗户。
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数重篾席。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
【清暑殿】:宫殿名,在洛阳宫中有清暑殿。
【广寒宫】神话里称月亮中的宫殿为广寒宫。
锦绣万花谷˙卷一˙引东方朔˙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
有这样一道题: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原文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正译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
《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感情色彩原文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酉阳杂俎二则翻译文言文

一、《郭元振题诗驱鬼》
原文:
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瞬目出于灯下。
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
”公之警句也。
题毕吟之,其物遂灭。
数日,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译文:
郭元振曾在山中居住,一天深夜,突然有一个像盘子一样大小的人面出现在灯下。
郭元振毫无惧色,慢慢地用笔蘸上墨在其面颊上写下了:“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
”这是他用来提醒自己的警句。
写完后,又吟诵了一遍,那个怪物立刻消失了。
几天后,郭元振随同樵夫在山中散步,发现一颗大树上有一白木耳,它的大小有几个米斗那样大,而郭元振所题的诗句就在木耳上。
二、《欧阳询与长孙无忌嘲诗》
原文:
国初长孙太尉见欧阳率更姿形么陋,嘲之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
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狝猴。
”询亦酬之曰:“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太宗闻之而笑曰:“询此嘲,岂不畏皇后闻邪?”
译文:
初唐时期,长孙无忌看到欧阳询的姿态和相貌丑陋,便作诗嘲笑他:“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
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狝猴。
”欧阳询也作诗回应他:“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唐太宗听到后,笑着对欧阳询说:“你这样讽笑长孙无忌,难道不怕被皇后听到吗?”
这两则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同时也展示了文人墨客的风采。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底蕴。
《酉阳杂俎·叶限》故事文本释读

《酉阳杂俎·叶限》故事文本释读作者:陶波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叶限》故事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以来,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现有其口头故事文本70余篇,现今仍在20多个民族之中流传。
学界更多关注故事类型和口头文本内容,一般进行传播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本文通过《叶限》故事文本释读,对文本中一些关键词进行考释,推论出其应产生于岭南地区,更好印证了《叶限》故事本土说。
【关键词】:叶限;淘(钩)金;陀汗国;翠纺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是唐后期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共30卷,里面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且很多是第一次见诸记录。
其中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篇所收录的《叶限》,被认为是世界性“灰姑娘”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
关于《叶限》故事与“灰姑娘”类型故事的研讨学界从未停止,对于故事起源有本土说、西方传入说、越南说等不一。
本文对《叶限》故事文本释读,关键词考释,更进一步探寻了《叶限》故事发源地及其族群关系等问题。
一、叶限(灰姑娘)故事研究现状“灰姑娘”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民间故事之一,“灰姑娘”故事最早文本记载源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支诺皋·叶限》篇。
诸多学者已对其版本、故事、母题、来源、意蕴、影响等进行了很多有益探讨。
1.《叶限》故事源流研究前辈学者关于《叶限》(灰姑娘)故事起源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不同说法即:本土说、西来说。
(1)本土说 ;《叶限》(灰姑娘)故事本土说,主要以广西学者提出的古代岭南越人故事说和李道和提出的中原文化与岭南越人文化融合说。
相关研究有蓝鸿恩《德国的〈灰姑娘〉与广西壮族的〈达架〉》、农学冠《论骆越文化孕育的灰姑娘故事》、李道和《舜象故事与叶限故事关系考辨》、刘晓春《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等。
(2)西来说 ;主要观点为“灰姑娘”故事发源于欧洲,通过海路经苏门答腊等地区,传入我国南方。
相关研究有丁乃通著,陈建宪等译《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杨宪益《译余偶拾》、王青《“灰姑娘”故事的转输地——兼论中欧民间故事流播的海上通道》等。
浅谈《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长安的风貌

浅谈《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长安的风貌作者:张怡兴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酉阳杂俎》从商业活动、饮食文化、艺术文化、街头恶少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生动地表现了长安的风貌。
可以看到,一方面,唐代长安人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另一方面,唐人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原,汇聚于长安,使长安呈现出了国际性大都市的风貌。
关键词:酉阳杂俎;唐代;长安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90-01唐人段成式所撰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题材广泛,搜古述今,保存了南北朝至唐代的许多珍贵资料,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人称赞它“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
唐都长安是唐帝国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后世因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长安的面貌今非昔比。
但大唐帝都的风貌,仍然可以通过后人的史籍、诗文、笔记等体现出来。
《酉阳杂俎》中有多处涉及长安的记载,对长安的城市景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比较具体的反映,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长安风貌。
一、长安的商业活动段成式长期居住在长安,《酉阳杂俎》对长安商业活动有所反映。
《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记载:“……斋毕,帘下出彩篚,香罗帕籍一物,如朽钉,长数寸。
僧归,失望惭惋数日。
且意大臣不容欺己,遂携至西市,示于商胡。
商胡见之,惊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货此,不违价……”《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记载:“……坐老僧泰贤云:‘泾帅段公宅在昭国坊,尝失银器十余事。
贫道时为沙弥,每随师出入段公宅,段因令贫道以钱一千诣西市贾胡求郎巾……’”长安西市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这里汇集了中外商人,交换着各地的物产。
二、长安的饮食文化据《酉阳杂俎·卷七·酒食》记载,长安城内饭店遍布,饮食花样繁多,长安“衣冠家”能制作萧家馄饨、庚家棕子、樱桃毕罗、冷胡突、鳢鱼臆、连蒸诈草、草皮索饼、骏鬃驼峰炙……等名目繁多的美食,此外长安人还可以喝到三勒浆、葡萄酒、龙膏酒等饮料。
《酉阳杂俎》:唐代的“朋克”文学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朋克文化”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亚文化,最早起源于音乐界,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文化风格。
而朋克文学具有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
仔细翻阅《酉阳杂俎》后会发现,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也有朋克文学的影子。
出身名家,爱写小说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有位国子监的明经梦到自己正与人在长兴里毕罗店吃毕罗(一种自西域传入,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的带馅面食),忽然被狗叫惊醒,恍惚之际有人敲门:“郎君与客食毕罗计二斤,何不计直而去也?”明经非常惊骇,便脱下衣服抵饭钱……这个模糊了梦与现实的故事出自于《酉阳杂俎》续集卷一。
《酉阳杂俎》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另类作家段成式。
公元80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山西人段成式,其六世祖便是唐朝开国功勋、位居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位的段志玄,其父亲段文昌也是中唐名臣,唐穆宗时曾任宰相。
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段成式从小就是学霸,自幼力学苦读、博闻强记,年少时曾跟着父亲四处游历,辗转往来于成都、长安、淮南、荆州、扬州等地,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逸闻趣事,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35年,父亲去世,33岁的段成式荫官成了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任职集贤殿修撰。
段成式活泼好动,对人彬彬有礼,他交友广泛,与当时文艺圈名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周繇等都是好友。
周繇曾用《嘲段成式》诗刻画了段成式的年轻风貌:“蹙鞠且徒为,宁如目送时……促坐疑辟咡(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及对方),衔杯强朵颐(鼓着腮帮子嚼食之态)。
恣情窥窈窕,曾恃好风姿。
色授应难夺,神交愿莫辞。
”段成式不仅是小说家,也是诗人。
他与绰号“温八叉”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交情深厚,30多首诗作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与温庭筠的唱和之作。
他们不仅结成儿女亲家,文学创作上也志同道合。
温庭筠曾撰写了一部记载鬼怪妖狐、杂事异闻的小说集《乾巽子》。
只不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为出名,是当时的畅销书。
《酉阳杂俎》中的纺织服装探析

服饰导刊FASHION GUIDE -第12卷第3期--历史与文化-《酉阳杂俎》乃唐代段成式(803-863)撰,虽属志怪小说,题材却包罗万象,极具史料价值。
书中所记事件保存了唐代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引起相关历史、文化学者关注[1]。
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所记录的相关信息或源于旧闻,或段成式亲自撰写,书中关于纺织服饰方面的内容可补证史料之缺漏,但纺织技术史学界并未关注此书,颇为可惜,故笔者对其纺织信息进行研究以补遗缺。
1《酉阳杂俎》中纺织信息解读《酉阳杂俎》其中的纺织信息涉猎较广,虽然叙事有些夸张、荒诞,但关于纺织的描写为研究唐代纺织技术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
1.1蜀葵纺织考《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广动植物之四》中载:“蜀葵,可以缉为布。
枯时烧成灰,藏火,火久不灭。
”[2]此处说的是蜀葵既可以像麻一样缉为布,也可以做成火折子。
蜀葵(图1)一词最早出自两汉之间成书的《尔雅》,“菺,戎葵”的表达说明两汉之间戎葵即蜀葵并没有用于纺织。
东汉时期《西京赋》中提及的“戎葵怀羊”[3],也没有谈及纺织之事。
蜀葵属锦葵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能用于纺织是因为茎干表皮成分与麻类似。
北宋《嘉佑本草》中有:“其秸剥皮,可缉布作绳。
”将蜀葵的茎干剥皮以用来制取为丝缕便可用来织布或作绳,这是目前蜀葵最早用于纺织的记载。
此外明代《群芳谱》也有类似的记载,“取皮为缕,可织布及绳用”。
蜀葵提取纤维过程与麻一样,采用“沤渍法”将纤维脱胶。
清初陈淏子《花镜》中载:“梗沤水中一、二日,取皮作线,可以为布。
”[4]将蜀葵茎皮放入水中多日,通过沤渍使麻植物的胶质部分脱落,剩下的细纤维可捻成麻线,卷成纱锭便可织布。
由此,笔者发现蜀葵一开始并没有用于纺织,到北宋后才用于纺织,说明它的纤维产出率比较低及可纺性并不好,只能作为一种猎奇的产品。
但是一些从事蜀葵种植的地区可以适度地进行纺织方面的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项目进行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翻译(译文)及试
题设计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翻译及试题设计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
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
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
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唔为尔
新其糯。”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
向池乎渔,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
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
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
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
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
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
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
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
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
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
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
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
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B.女角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至社卒叛时,将发以嶦军发:发放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因泣下霑矜,与武诀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以时入山林
D.一夕,为海潮所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
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
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陀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8D9A10D11C
12.
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
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
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
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抚养,后母
对她不好,不是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就是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
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长得很快,几乎每天都能看出变化来,很快
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
食投进去。这只鱼在叶限过去的时候,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
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
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
然后又让她到很远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等她走后,穿
上叶限的旧衣,拿了把锋利的快刀,慢慢走到池塘边上,低声呼唤,那鱼浮了上
来,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吃的人都说从
未尝过这么好吃鲜美的鱼肉,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带着吃的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
外,悲伤地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别
哭了,你的鱼被你母亲砍死吃掉了,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好,
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
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
等她们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跟着去了。后母
的女儿在节上看见了,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姊姊。”后母看了也很怀疑。
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从节上
回去,看见叶限正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了。
吴姓的这个洞在海边,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
十个海岛,面积达到八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买的人认为是奇
异的东西,献给了国王。国王让左右下人穿上去试试,都没有穿得合适的。于是
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也没有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
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国王认为鞋子是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得来的,于是抓到卖鞋
的那位洞人,拷打他,终究不知道鞋子的来历。后来了解到是在洞里过节的时候
捡到的,就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找到能够穿这只鞋子的妇女,
马上抓捕上报。很快就在后母家里找到了。陀汗王让家里的人挨个穿上试,只有
叶限穿得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国王见了,认为
是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
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里的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
“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
宝玉,得到无数珠宝。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
和那些求来的珠宝一起埋到了海边,打算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起用。后来,陀汗国
有叛军作乱,国王决定动用珠宝,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