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是作家丹·布朗的一部畅销小说,以兰伯特教授的选举为起点,展开了一系列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

小说结合了宗教、历史和科学元素,在丹·布朗惯有的推理和谜题基础上,探讨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拉开了大门。

本文将对这本小说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背景信息、细节,以及对未来影响的预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说的背景信息。

天使与魔鬼是继丹·布朗的首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之后的作品,同时也是丹·布朗的第二本关于主人公罗伯特·兰伯特教授的作品。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欧洲,主要发生在梵蒂冈城和罗马两地。

故事以一幅被盗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绘制的“地狱之门”为引子,兰伯特被邀请来破解这个谜题。

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被带入了一场危险的旅程,涉及到了宗教、科学、秘密组织和隐藏的历史真相。

其次,小说中的细节分析也是非常考究的。

这本小说整体结构紧密,涵盖了丰富的细节。

故事以一系列神秘的符号和线索作为引子,展示了兰伯特教授与数学家维特里、科学家凯特琳·索尔玛等一众角色的合作。

他们运用历史、文学、科学等多种知识,逐渐解开了谜团。

作者通过对罗马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城市,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且有血有肉。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比如主人公兰伯特教授聪明睿智,他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他能够解开各种难题。

而那些追求力量和控制的反派人物则充满了邪恶和神秘感。

最后,可以对未来影响进行一些预测。

天使与魔鬼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对宗教与科学的探讨,以及丰富的历史传承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引发了人们对宗教、科学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作为一部畅销小说,这一影响无疑会加深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同时,天使与魔鬼的成功也促使了类似主题的作品的涌现,使得读者可以从更多维度去思考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天使与魔鬼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读后感天使与魔鬼: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读后感在丹·布朗的畅销小说《天使与魔鬼》中,他巧妙地通过一个悬疑故事,探讨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

通过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教授的冒险旅程,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关于信仰、科学和人类自身的复杂关系。

小说以一系列谜题的解锁为线索,展示了宗教与科学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

教授与迅猛兔子共同解开了女优灵塔·维特三谱的暗示,他们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破解密码,逐步接近真相。

而与此同时,刺杀主教和非洲酋长的阴谋却被一个秘密组织所驱使,这个组织坚信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够拯救人类。

由此,小说中展示了宗教迷信与科学理性之间的矛盾。

天使与魔鬼在小说中象征了宗教与科学的两种不同力量。

兰登教授作为科学家,代表着理性思维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而秘密组织则象征着极端的宗教信仰,他们不惜为了信仰而放弃人类的基本道德。

通过描写天使与魔鬼的斗争,作者将两者对立的意象巧妙地融入故事中,让读者思考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作为两个大背景在这本小说中并不只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引起读者对两者边界模糊的思考。

宗教信仰能够给人们带来安慰、救赎和希望,而科学则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哪个更加正确或更加重要。

相反,他通过将两种力量融合在一起,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宗教与科学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通过小说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对立进行的探索,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不仅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宗教给予人们信仰和坚持,但也有时会陷入迷信和思维僵化;科学尽管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常常失去了对人类伦理和价值的关注。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宗教与科学的和谐共存。

人们不应该将两者看作绝对对立的两极,而是应该认识到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互相补充的。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所著的一部悬疑小说,也是《达·芬奇密码》系列的前传,该书讲述了教宗死亡后罗马天主教会召开秘密会议选举新教宗的故事。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产生了一些感想。

首先,小说以其吸引人的剧情和紧凑的叙事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一开始,故事就铺陈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谜题,引发了我对事件真相的好奇心。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每个章节都充满了紧张和悬念。

作为读者,我随着主人公一起解开线索,揭开层层迷雾,有种与作者共同推理的快感。

其次,小说通过对天使与魔鬼的对立和交织,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与恶的边界。

天使和魔鬼这两个象征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存在,以及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作者以真实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将天使与魔鬼作为两股相互对抗的力量,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对教会内部权力斗争、秘密组织和阴谋的刻画,作者勾勒出了一个复杂的宗教体系。

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行动和目的,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欲望。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教会的认识也得到了拓宽,对宗教的权威和对教义的绝对认同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还要提到小说中的女主角维多利亚·维特拉。

她是一位聪明、勇敢、独立的女科学家,对于解开谜题和揭示真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调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

总而言之,《天使与魔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触动。

作者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刻的角色塑造和对宗教、科学以及人性的深入探讨,成功地引发了我对关键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吸引人的悬疑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阅读完整个故事后,我对作者的才华和创意表示深深的敬佩。

互联网的传播力与价值取向——以《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在网上传播效果分析为例

互联网的传播力与价值取向——以《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在网上传播效果分析为例
萍” 找到相关网页约 6 7 篇 , 7 0 搜索 “ 乡 村女 教师卖淫事件 ” ,找到相 关网页约 45 7 0篇 ,搜索 “ 萍 卖 身” 徐 ,找到相 该报道在网络社会传播 的广泛程度 。 而 新浪 、 搜狐两大门户网站的一些数据表 l述得 就更为明显:在搜狐 网的转载之后
网络媒体拿什么做卖点?
两者可以从数据和 内容上相互阐述 网络
新 闻传播的状况 。 种高点击率和高 回 这
贴率体现的是其传播的 广度:不仅是 自
身的传播 , 而是在 传播 中被不 断地 重 新建 构,生成 新的话语 。 这些数 据表明 , 跨媒体传播是时下 新 闻传播的一个重 要特 征 , 它体现的是
f约 l 0 3 0篇 ,而 以搜 索 “ 乡村女教 师徐
报道相关的各种文本和话语就在不断地
生 产和再生产 着。 这不仅加快了传播的 速度 , 且把报道传播 的信息推向了更为
广 阔 的 空 间 和 更 为深 人 的 层次 , 显 示 这
互联网的跨媒体传播
到2 o 年3 l o 6 月 3日到相关网页约 8 0 , 4 篇 搜索 “ 4 乡 村女教师含泪供弟上学 ” 到相关网页 找

“ ” 性 成分的核心 是 “ 女教师 ” “ 和 卖
身/ 卖淫” 二是网际社会的认 知模 式仍 ; 然带有极端个性 化的 “ 另类 ”色彩,集 体性的 、 社会 ” “ 性的认知模式 已开 始形 成; 三是网 际社会的 关注焦点与现实社 会的关注焦点的重合 , 明网际社会与 说 现 实社会有着密切的 关联, 在集体话语 的构建上 , 现实社会 的大背景 发挥着更 大 的作用力。 正是 因为此 ,平 时是天使 《 周 末是魔鬼》 能在互联 网上得 到较好的 传播效果 。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读后感篇一今天,一个朋友借我的一本书,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突然想起来自己喜欢的书中间有一节教皇内侍关于宗教与科学的论述,当时的感受挺深的,就像书中所说的,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感觉。

现在的社会,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使得人们对于科学几乎达到了一种膜拜而几近盲目跟进的地步,有时候很少停下来想想有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必需,是不是给我们的人类带来了幸福,解放。

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科学知识,在科学和信仰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以求在物质欲求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不至走入精神的荒原。

就像书中说的,各种电子设备使得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人们又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独。

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们想要得到吧。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篇二我不仅对科幻小说很喜爱,对一些有内涵的悬疑小说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

比如蛮久以前的《天使与魔鬼》,我记得是在08年的校运会上看完的,当时着实是看得入迷,在吵杂的校运会上都浑然忘我,完全投入到《天使与魔鬼》构造的极其复杂的剧情中了。

这本书的主题应该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著名的作品《达芬奇密码》的前传,讲述了哈佛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一个又一个谜团,在6小时的紧迫时间中,一面与自称要毁灭天主教圣地梵蒂冈的“光照派”周旋,一面探秘梵蒂冈所隐藏的秘密的故事。

整个故事紧凑到了极点,一个个秘密不断的出现,又一个个不断的被,从科学圣地“欧洲原子核机构”一直探秘到宗教圣地“圣保罗大教堂”,从神秘的“光照派”教堂,到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剧情紧凑丰富,让人一旦翻开就难以合拢,完全被那充满了悬疑的故事所吸引,跟随罗伯特.兰登一起进入了一场惊险刺激,只有6小时的极限之旅中。

故事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虽然剧情曲折,可是整个故事的目标非常明确一一找到被自称“光照派”从“欧核组织”偷走并藏在梵蒂冈的具有毁灭城市威力的“反物质”。

因此做到了多而不杂,乱中有序,并且因为故事中的所有地名、机构名、研究成果,甚至是绘画、雕塑作品名,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并且非常著名的,因此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代入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读后感第一章:引言《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的一部畅销小说,它是继《达•芬奇密码》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文将就该小说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第二章:故事情节《天使与魔鬼》的故事发生在梵蒂冈城,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罗伯特·兰登的美国学者。

他应邀到梵蒂冈参加一项重要的学术会议,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谋杀事件。

故事情节如下:1·主人公受邀赴梵蒂冈城参加一项学术会议。

2·一位重要的梵蒂冈人物被杀害,遗留下一个奇怪的符号。

3·罗伯特·兰登与梵蒂冈警察一起展开了调查。

4·接连出现一系列谜题和惊险情节。

5·最终揭开了一个涉及天使与魔鬼的古老秘密。

第三章:人物形象本书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如下:1·罗伯特·兰登:一位知名学者,机智聪明,深入研究天主教的奥秘。

2·维托里奥·维特拉:梵蒂冈的一位高级职员,他的神秘背景和行为引发了故事的发展。

3·伊莎贝拉:维特拉的女儿,她是一位聪明机智的科学家,为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4·卡洛·文蒂:梵蒂冈警察局的局长,他与罗伯特·兰登一起合作调查。

第四章:主题思想《天使与魔鬼》涉及许多主题思想,如科学与宗教、现代与传统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主题:1·科学与宗教对立:小说中展示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与融合,通过对天使与魔鬼这一宗教史课题的深入探讨,探讨了宗教信仰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2·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小说中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信仰的冲突,通过对科技和宗教传统的交织,探讨了现代社会与古老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天使与魔鬼》电子书的。

2·《天使与魔鬼》电影的观看。

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益。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是美国作家丹·布朗所著的一本悬疑小说,故事以罗马教廷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教皇选举过程中一系列的谋杀案。

读完这本小说,我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

首先,我对小说的情节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者丹·布朗以娴熟的笔法和紧凑的叙事风格,将故事推进得十分紧凑有序。

小说中的每一个事件和角色都呈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引发了我对故事发展的浓厚兴趣。

故事中的谜团和悬念环环相扣,不仅让我欲罢不能地追寻答案,也让我对人性的善恶之间产生了深思。

其次,我对小说的描写手法赞叹不已。

丹·布朗作为一位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概念的作家,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科学知识和艺术元素融入到故事之中,使得整个故事丰满而又生动。

他对于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亲临现场,感受到罗马城市的古典风情和神秘氛围。

同时,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他以细腻的笔触为角色们赋予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更加立体鲜活。

这本小说还引发了我对信仰与科学之间的思考。

《天使与魔鬼》中,作者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巧妙地将科学解谜与宗教哲学相结合,让读者思考人类对于宇宙真相追求的不同方式。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作为一位著名的符号学家,身临其境地解读着复杂的符号和密码,而这些符号和密码恰好又深深根植于宗教意义之中。

通过他的经历,读者被引导去思考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天使与魔鬼》还对权力、利益以及道德伦理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在教皇选举的背景下,各种势力的权谋和争斗再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腐化,让人不禁思考权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引发对人类道德观的思考。

通过《天使与魔鬼》的阅读,我不仅受到了故事情节的吸引,还开阔了我的思维。

这本小说以其紧凑的叙事、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入的探讨使得我沉浸其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才华和思考力量。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所著的一部畅销小说,小说以罗伯特·兰登教授为主角,通过他的冒险之旅和解谜过程,揭示了一场涉及天使学、密宗学、符号学等多领域知识的悬疑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不仅对故事情节着迷,更对其中蕴含的思考与探索深深着迷。

首先,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故事以一位天才物理学家被谋杀的事件作为开篇,罗伯特·兰登教授被卷入一场面临极限时间压力的破案游戏中。

从开篇到结局,小说紧张悬疑的情节不断推进,让读者陷入无尽的猜疑和忐忑之中。

作者运用到位的伏笔和铺垫,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刺激,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其次,在揭示神秘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的同时,小说也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将宗教和科学两个看似矛盾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兰登教授的解谜过程,展示了宗教和科学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主张通过宗教追寻永恒的真理,而兰登教授代表的科学观点则认为通过理性思维与实证研究才能揭示真相。

这让我不禁思考,宗教与科学并非对立关系,而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此外,小说中涉及的符号学知识使得故事更加诡秘神秘。

作者在小说中恰当地运用了一系列的符号及暗语,如水银符号、神秘的密宗学标志等,这些都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难度,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解谜的快感和探索的乐趣。

同时,通过符号的隐喻和象征,小说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留心身边的各种信息和迹象,从中发现隐藏的真相和秘密。

最后,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审视。

在兰登教授与女主角之间的互动中,他们展现出对善恶、真相与谎言的不断思辨和选择。

小说深入探讨了人们内心善与恶的较量,以及人性在面对诱惑和考验时的选择。

这给我启示,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抉择,而我们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读完《天使与魔鬼》,我深深被小说中独特的情节、复杂的知识结构和对人性的思考所吸引。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悬疑故事,更是在思考宗教与科学、善恶与选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悲哀
——<<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读后感
看完整篇报道,有一种平静而又心痛的感觉。记者的笔调十分平静,没有抒
情,没有感慨,但关注本身就是感情,事实本身具有力量,感慨在每一个读者的
心里。
其实,“事实本身具有力量”,带有很重的新闻行话色彩,这就像在讲评一篇
新闻作品的技术。更准确一些表明我对徐萍的故事的看法,徐萍的故事是我们所
处的一种现实,是当代生活的一种真相。人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周围还有着贫穷
与困苦,然而一般性的“知道”和对具体的人的生活实况的体认,还是大有不同
的。
看过《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后很难过,但又有一种“想说些什么又觉
得语言没有力量”的感觉。面对一种生活,你无法用一因一果的简单思维来谈论。
徐萍的故事让人感到难过,好像有很多话堆在一起,真要说出来,又会不知从哪
里开始说。
我想,真实的苦难总是如此,不像电影那样有一个故事结构可供层层展开,
而是平平常常,每天每时,想要说清楚,才发现千头万绪。生活本质上是生活者
自己的经历和生命流程,而不是供别人说话的题材。生活的艰难不见得必有大悲
大苦,大折大挫,它更多时候是日复一日,如水流来并逝去。这就是说,生活的
艰难往往不是某个“关口”,而是每一天都在重复并需要去面对的一种日常状态。
当然,你可以说这仍然是关口,只是证明了有人每天都在面临关口,也可以说困
难的关口变成了日常状态。
但我要说,如果关口横在每一天,那么你就不能把它当关口来看待。关口面
前,人们容易选择生死,而我相信,无论对多么困难的人,都应当说“生活还是
要继续”,所以他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它,而不是终止它。对于徐萍面对艰
难的方式,我无法指摘什么,除了她自己,谁又有权对她说三道四,我们甚至应
该劝解她的自责。
有多少乡下男子在城市和煤窑付出体力甚至生命,有多少乡下女子在流水线
上和娱乐城里付出血汗和尊严?正是喊出了“宁愿压死,不要饿死”的矿上民工,
以及说出了自己生活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徐萍,让我们知道生活远比“原则立场”
复杂,苛责于穷者弱者的各种高论是何其不着边际而又残忍。
当你看到妓女被“绳之以法”时,是否只觉得这是对好逸恶劳者的应有惩罚,
而没考虑过好逸恶劳、受人强迫之外还有别的原因让人成为妓女;当你习惯性地
把妓女与贪官放在一起诅咒时,是否感到无比快意而未曾有过不安;当你看到农
民“宁死也要下矿”时,你是否觉得这充分证明了无知者的目光短浅和愚不可及,
而不认为生活会让冒死下矿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当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时,
是否想到会有多少人为了获得知识,命运先已发生了改变;当你坚持认为农民工
不懂法于是受人欺辱时,是否想到过一个农民工与法院和法官的距离与一个企业
主与法院和法官的距离各有多远?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许多。
吃饱了饭的人们和饿着肚子的人们怎样想问题,肯定是大不一样的。对人的
哀苦还是光用“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以生活自然就不同”给打发掉,显
然是不行的。在真相与现实面前,你可以无言以对,但不可以闭上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