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也称为“阴盛内热”,是一种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内伤是指身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受到损伤或功能失调,通常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
内伤包括内伤虚损和内伤实损两种类型。
内伤虚损是指人体阳气和生化精气不足,导致机体阴寒内寒。
内伤实损是指人体机能亢进,阴阳失调,引起机体内部的炎症、肿瘤和其他病理性变化。
发热是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恒定的,如果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感染或其他病理性变化,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IL-1)的物质,通过改变体温调节系统的设置点,使体温升高。
内伤发热是指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特点是发热不明显,体温升高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中医常常用“虚热”来形容。
这是因为内伤损害了机体阳气的功能,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但体温调节系统依然正常,使得体温升高不明显。
内伤发热的症状常常伴随其他病理变化,如口干、咽干、便秘、尿黄、脉细弦等。
此外,患者常常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
这些症状反映了体内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机体功能受损。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来平衡机体阴阳,促进病理变化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经络和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机体功能。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部位来促进气血运行和改善病理变化。
总之,内伤发热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体质失衡导致机体内部发生炎症或其他病理变化而出现的发热症状。
治疗内伤发热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能够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和病理变化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和,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内伤发热诊断与治疗PPT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针灸推拿:通过针灸、推拿 等方法,调节气血运行,改
善内伤发热症状
内伤发热的预防与 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THANK YOU
汇报人: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 运动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等检 查,了解患者的内脏器官情况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 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病理学检查:进行组织活检,了解患者 的病理变化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 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诊断 标准进行诊断
案例总结
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 发热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检查结果、诊断依据等诊断过程 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治疗过程 患者康复情况、随访结果等后续观察 案例分析总结,包括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等
内伤发热的研究进 展
研究现状
内伤发热的定义和分类
鉴别诊断
病因:内伤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症状:内伤发热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检查:内伤发热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内伤发热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并发症诊断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不退 咳嗽:咳嗽频繁,痰多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闷
药物治疗
清热解毒: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红花等 补气养血:使用补气养血药物,如黄芪、当归等 健脾和胃:使用健脾和胃药物,如白术、茯苓等 疏肝理气:使用疏肝理气药物,如柴胡、香附等 滋阴降火:使用滋阴降火药物,如生地黄、玄参等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内伤发热-中医护理内伤发热中医护理:
临床护理
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饮食调理
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精神调护
七情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内伤发热的患者多病程长,户外活动较少,常存在有消极的心理,因此对患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地对待疾病与生活,引导其排除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安心养病.
从以上所谈内容来看,在外感发热上准确辨证尤为重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否则护理上显得很盲目,甚至酿成大祸;内伤发热注重治本,以精神、饮食两方面护理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养、疗兼顾,病可速去。
此即七分调护,三分治疗.。
四十四、内伤发热

四十四、内伤发热一.肝郁发热证: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或兼月经不调,乳房发胀。
烦躁易怒,口苦而干。
苔黄、脉弦数。
1.丹栀逍遥散;北柴胡3克郁金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丹皮3克栀子3克炒薄荷1.5克生甘草1.5克、煨姜1片丹栀逍遥散加减:1.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2.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发热加减:1. 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2. 胸胁疼痛者(肝经气滞),加川楝子,郁金理气止痛。
发热加减:1. 头胀加白菊花、蔓荆子;2. 经前乳胀加合欢皮、青橘叶;3. 纳少不馨,加生麦芽、生谷芽;4. 咽堵如有炙脔加绿萼梅、苏梗、桔梗;5. 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加龙胆草、黄芩;6. 胁肋疼痛不解者,加川楝子、延胡索;7. 若肝病犯脾,脾虚夹湿,纳减便溏,苔腻者,则应去丹皮、栀子,加生薏苡仁、熟薏苡仁、煨姜等。
【1.幻听;头晕、耳鸣、幻听、神疲倦怠。
其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药用2.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薄荷 (后下) 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枣仁12克、合欢皮 12克。
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
其服药5剂后,幻听减少,睡眠好转。
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贝齿12克,患者连服12剂后幻听消失。
2.小儿青盲,药用丹栀逍遥散加鸡血藤、菊花、枸杞子、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患儿服药21剂,治愈。
3.支气管扩张咯血,伴烦躁、口苦、便干、咯血。
药用: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4克、当归5克、白芍20克、白术6克、甘草3克、黄连6克、瓜蒌仁15克,犀角粉(冲服)1克。
患者服药3剂后,咯血减半,5剂诸症痊愈。
4.赤带证,赤带下,药用丹皮10克、黑栀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克、白花蛇舌草14克。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内伤发热不能吃什么,内伤发热的注意事项

内伤发热不能吃什么,内伤发热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内伤发热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内伤发热的饮食注意事项2. 内伤发热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内伤发热的简介*三、内伤发热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内伤发热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内伤发热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1.2、忌温热动火食物。
1.3、忌油腻食物。
忌吃食物:炒米:性热伤阴助火,阴虚发热者不宜服食,食之更饬阴耗液,加重病情。
狗肉、薤白也不宜食用。
肉桂:肉桂大辛大热,纯阳之物,为民间常用调味佐料。
凡属中医的热证、阳证、实证,皆不宜吃。
误食多食,有助热上火,动血耗阴之弊。
辣椒、胡椒、花椒、茴香都不宜食用。
丁香:为五香粉调味品之一,性温味辛,有助热动火伤阴之弊。
因此,无论是感染性发热,或是非感染性的阴虚发热者,皆不宜多吃丁香之类的五香粉调味剂。
芥末、生姜也少吃为好。
饮食适宜:1.1、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1.2、宜食用植物或动物蛋白。
1.3、宜食用新鲜蔬菜、瓜果。
宜吃食物:瘦肉:瘦肉属于低脂肪食品,并且含有丰富蛋白质,易于消化,有利于内伤发热康复。
每天吃瘦肉千万别超过2两。
柑橘:柑橘富含维生素C,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内伤发热适合食用。
可以榨汁饮用,每天150-200毫升。
两餐之间食用。
牛奶: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蛋白质,能够补充身体营养,有利于内伤发热康复。
每天饮用200-300毫升。
热饮为佳。
2、内伤发热的其他注意事项 2.1、临床护理:密切观察发热、汗出、神色、舌象及脉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出现。
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凉爽通风,温度适宜,床铺被褥干燥整洁。
出汗较多时可用干毛巾擦汗,内衣要经常更换,对于重病患者酌情床上浴,注意避风受凉。
体温持续呈“壮热”者,要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切勿发汗太过而致伤阴亡阳之证。
2.2、饮食调理:内伤发热患者因长期发热,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消耗,所以调整饮食扶助正气是护理的核心,在辨清病情的前提下,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等有利于康复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同时要做好常规的口腔护理。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证治分类一、阴虚发热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
3.治法:滋阴清热。
4.代表方:清骨散表方:清骨散。
,点出长受却由5.常用药: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
若盗汗较甚,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阴虚较甚,加玄参、生地黄;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养心安神;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二、血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3.治法:益气养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养血;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气调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若血虚较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止血;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加陈皮、神曲、谷麦芽。
三、气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3.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5.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若自汗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健脾除湿。
四、阳虚发热1.临床表现: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内伤发热有哪些症状

内伤发热有哪些症状文章目录*一、内伤发热有哪些症状*二、内伤发热的治疗方法*三、内伤发热背后原因是什么呢内伤发热有哪些症状1、内伤发热有哪些症状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一般有气郁、血瘀、湿阻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2、内伤发热的病机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他如气郁发热日久,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发展为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来两类。
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3、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
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较多。
内伤发热的治疗方法1、尤其是人得了内伤发热,这种病看似神秘,本来体质就比较差,所以就特别容易患上这种病了。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2、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
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 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 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 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
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正如 《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 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淤血发热的原因之 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 使血行淤滞而导致血淤发热。
病机转化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
引起发热,如气郁血淤、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 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 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 它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明虚之发热; 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 虚发热。
为基本病机
病位
本病初期一般涉及一个或几个脏腑,日久则
影响到五脏。
,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 等郁结,雍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 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居虚。 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 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 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 而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 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 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 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 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 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 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 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
讲授要点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概述
概念 历史沿革 范围
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 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 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 高。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 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 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癌、 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脉浮等症。
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其用右归 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 主要方剂,值得参考。明· 秦景明《症因脉治· 内伤发热》最 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 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清· 李 用粹《证治汇补· 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 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 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淤血 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淤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 出了重要贡献。
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
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 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 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 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范围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
发热的范畴。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 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 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历引起的发热,和某些 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 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
久病体虚 饮食劳倦 情志失调 外伤出血
1.久病体虚
相关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
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 X 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 检查。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 旷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 学检查。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 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原 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髓象检查。
4.外伤出血
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痰血阻 滞经络,气血窒雍遏不通,因而引起淤血发 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 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 血虚发热。
病机
基本病机
病位 病理性质
病机转化
基本病机
本病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历史沿革(1)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
论述较详。《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 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 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 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 朋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 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 肾气九化裁为六味地黄九.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方剂。
历史沿革(2)
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 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 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 的论述。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 养阴精的重要性。
历史沿革(3)
《景岳全书· 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