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内伤发热
1.内伤发热以内伤为主要病因,由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及外伤出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或气血水湿郁遏所致,临证当注意辨其虚实。
虚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证以气郁、瘀血以及痰湿为主。
当根据本病的虚实而治,调理阴阳,补虚泻实,予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行气、活血、化湿之法。
禁用发散解表药物,以防耗气伤津;慎用苦寒泻火之药,以防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2.本病病程较短,证候单一,胃气尚未衰败者,预后较佳;病程迁延,病势缠绵,证候兼杂转化,正虚邪恋,胃气衰败,格阳戴阳者,预后不佳。
二、内伤发热的日常防控措施
1.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2.要保持情绪乐观,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3.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之品。
4.若因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内伤热中证病机

内伤热中证病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内伤热中证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病症。
要深入理解这一病症,就必须对其病机有清晰的认识。
内伤热中证的形成原因众多。
首先,饮食不节是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往往饮食不规律,要么暴饮暴食,要么过度节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胃负担过重,难以运化食物,积滞于内,久而生热。
过度节食则会使脾胃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不足,功能失调,也容易产生内热。
情志失调也是引发内伤热中证的常见原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
比如,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郁化火;忧思过度则会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
过度劳累同样不容忽视。
无论是身体上的过度劳作,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身体过劳会耗伤元气,肾中精气亏损;而劳神过度则会损伤心脾,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虚火内生。
此外,久病体虚也是内伤热中证的成因之一。
久病之人,正气本就虚弱,脏腑功能失调。
比如,肺病日久,可伤及肺阴,阴虚则生内热;肾病日久,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内伤热中证的病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脏腑功能失调。
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不仅影响自身的运化功能,还会导致其他脏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功能紊乱,产生内热。
二是阴阳失衡。
人体的阴阳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才能维持健康。
内伤热中证往往表现为阴虚火旺或阳气偏盛。
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就会出现虚热;而阳气过盛,也会灼伤阴液,导致阴阳失调。
三是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内伤热中证中,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瘀血内阻,郁而化热;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浊阻滞,也会化生内热。
四是虚中夹实。
内伤热中证多为久病所致,往往呈现出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
比如,阴虚内热的同时,可能伴有痰湿、瘀血等实邪。
对于内伤热中证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分型论治:血虚发热
主症:热势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 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 处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 眼肉补血养血;酸 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由 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 仙鹤草、茜草、棕榈皮。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文献记述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 较详。《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 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 胸中,故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辨证要点
• 一、辨证候之虚实 1.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 2.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3.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 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二、辨病情之轻重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 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兼症: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 面色萎黄或晦暗。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 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 加减: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 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病程较长,多因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伤正、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多见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病程缠绵。
内伤发热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明确提出,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内伤发热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指出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发热;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记载: “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说明了劳倦内伤致使阴不足,阳有余而生热,而非外感邪气所致。
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西医以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能快速起效,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即有治疗内伤发热的相关用药处方,记载的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发热,可谓开后世甘温除热法之先河,至金代李东垣方始此法具体化。
据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记载: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而致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立足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在诊治过程中,亦注重审症求因,辨清病因病机。
在辨治发热疾病时,首先当分清是外感发热或是内伤发热;其次,若为内伤发热,则需辨清是气血阴阳亏虚或是内生湿热、气郁、瘀血所致,若为外感发热,则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缘于六淫诸如寒、湿、热等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致病。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

内伤发热名词解释中医1.引言1.1 概述概述内伤发热是指人体内部出现异常状况,导致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内伤发热在中医中被称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内伤发热的病因众多,可以是由外部环境的劣质食物、污染空气等因素引起的外感热毒,也可以是由情志不遂、劳累过度等内因造成的内伤。
无论是外感热毒还是内伤,都会导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破坏,从而引发发热症状的出现。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由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引起的。
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跃和功能的增强。
但是,当发热超过正常范围,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病理症状,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手段,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等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等,旨在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本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内伤发热的概念和病因,以及中医对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内伤发热这一病症,有效地防治和治疗内伤发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内伤发热的名词解释与中医相关的内容:1. 概述:介绍内伤和发热的基本概念,以及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探讨。
探讨内伤和发热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2. 内伤的概念和原因:阐述内伤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内伤的种类和主要原因。
解释内伤发生的机理和内外因素对内伤的影响。
3. 发热的概念和病因:解释发热作为一种症状的定义和表现,探讨发热的主要病因和发生机制。
讨论外感与内伤引起发热的区别与联系。
4. 内伤和发热的关系:分析内伤与发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内伤对发热的影响。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内伤发热

•
分 型 论 治
1、 气虚发热 主证+气虚症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血虚发热 主证+血虚症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阴虚发热 主证+阴虚症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4、 阳虚发热 主证+阳虚症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源。 方药:右归丸加减
张景岳对甘温除热的认识
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命门之火,命门 居于下焦,涵于真阴,其以守伏潜芷为贵, 当真阴虚弱,命门火衰,弱焰不能内守而 浮越于上则为假热之证,此命门虚焰,只 有引其归原方可潜熄。
怎么治疗
《景岳全书· 论虚火》所指出的:凡虚火即假 热证,阳虚者亦能发热。元阳败竭,火不 归原,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 忌清凉。 景岳的“甘温除热”法,不同于李东垣的 补中益气,而是在填补精血的基础上益以 温热之品,通过温补命门,生发少火,使 弱阳得以与之相接而无根之虚焰自撤,归 于“蛰封之本”,故虚热自退。
• 什么是阴火? • 东垣在《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认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则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 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 火得以乘其土位。”这种火热不是实火,因此不
能用攻泻的方法。
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至半夜方醒,
始识人,而诸病皆滅。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 时,得微汗气和而愈。
治疗注意点
• 补中益气汤确属历验不爽的良方。用甘温
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贵在守方。如退热 迅速,自是佳兆,纵一时不能退热,只要 主证能渐滅,纳食能振,亦为喜讯。若能 坚持治疗,待胃气来复,元气上升,阴火 自能下降,然后随证调治。
内伤发热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跌打损伤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忧思气结
4、中气不足 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虚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特点 恶寒
由内伤病因引起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多属虚证 缓 较长,反复发作 低热或自觉发热,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自寒、盗汗、脉弱
6、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候 分析: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加减:
7、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候 分析: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加减: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 见。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 易怒、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 发怒并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 口干,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 兴奋性明显亢进。
思考题: 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内伤发热的证候特点? 3、试述常见内伤发热类型治法及代表方。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病主要由于情志、饮食、劳倦等内因引起,亦有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发生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及的脏腑则随内伤发热的各种类型各异。
分述如下: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失于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这种发热与情志密切相关,亦称为“五志之火”。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瘀血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因而导致发热。
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
血虚失养久病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因出血,产后或术后出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阴精亏虚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病。
内伤发热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气郁,血瘀者为实,气血阴阳不足者为虚。
一般而言,本病的病机转化多表现为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正气亦虚,而成为气郁气虚之发热,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
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