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内伤发热ppt课件

内伤发热ppt课件

《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 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关于阴虚生内热的病机,该文进一步说:“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 绝。” 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临床上各种类型内伤发热可以互相转变,证型
也可相互夹杂。
【诊

断】
病史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病多病程 较长,体温以低热为多,也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理化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借助现代辅助诊
断方法,可对内伤发热的基础疾病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进行鉴别。 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 面都有一定的区别。 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 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 虚证为多。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 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 以实证为主。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虚则常见心肝脾 虚损。 冲任亏虚:妇女月经量少而色淡,甚至闭经。 血虚;舌质淡,脉细,或细弱,或细弦。

血虚发热-治法方药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生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木香理气化滞。


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 经;两乳胀痛可加橘核。
如兼见伤阴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 水清肝饮。或用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为治。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治法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内伤发热,病程较长,多因饮食劳倦、房劳过度、久病伤正、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虚衰,多见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病程缠绵。

内伤发热这一病症首先由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明确提出,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内伤发热的相关论述,如《素问·调经论》云: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指出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发热;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记载: “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说明了劳倦内伤致使阴不足,阳有余而生热,而非外感邪气所致。

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西医以解热镇痛、抗生素、激素治疗为主,能快速起效,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即有治疗内伤发热的相关用药处方,记载的小建中汤治疗手足发热,可谓开后世甘温除热法之先河,至金代李东垣方始此法具体化。

据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记载: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而致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立足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在诊治过程中,亦注重审症求因,辨清病因病机。

在辨治发热疾病时,首先当分清是外感发热或是内伤发热;其次,若为内伤发热,则需辨清是气血阴阳亏虚或是内生湿热、气郁、瘀血所致,若为外感发热,则需辨清六淫致病之邪,缘于六淫诸如寒、湿、热等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致病。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唐容川《血证论·发热》也论述了瘀血发热的多 种表现和治疗。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对于湿郁发热
历代医家多有论及,而以清代薛雪、吴鞠通贡 献最大。
薛雪 《湿热条辨》指出其病位在脾、胃、三焦 与肝,并从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诸 方面辨证用药,对后世治湿郁内伤发热颇有启 示。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虽以冶外感病为中心, 然其所创三仁汤等诸方及藿香正气散加减诸法, 对内伤湿郁发热作出重要贡献。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示意图
忧思过度
劳倦过度一脾胃气虚
饮食不节
气脏
久病失血
血腑
脾虚化生乏源 -血虚失养 阴 功
热病、郁病伤阴一阴虚内热 阳 能
房劳过度一阴亏阳衰
亏失
情志不遂一肝失条达
虚调
跌仆损伤一瘀血内结
脾虚失运
饮食不节 - 痰湿内停
气虚发热— 中气下陷 虚火内生
血虚发热-阴血亏虚 无以敛阳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 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经郁热 2.瘀血阻滞 3.内湿停聚 4.中气不足 5.血虚失养 6.阴精亏耗 7·阳气虚衰
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
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
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 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分证论治
1.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内伤发热的病因A.肝经郁热B.暑湿中阻C.瘀血内停D.气血亏虚E.阴精耗损正确答案:B解析: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而暑湿内阻属外感发热范畴,内伤发热则由本身内在障碍而引发。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2.内伤发热总的病机是A.阴虚火旺B.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C.三焦气化失宣D.阴津亏损,燥热偏盛E.营卫失和,卫外失司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3.最早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症名称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内外伤辨惑论》D.《景岳全书》E.《症因脉治》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内伤发热主要与哪种发热鉴别A.伤食发热B.外感发热C.疮毒发热D.骨蒸发热E.阳郁发热正确答案:B解析: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知识模块:中医内科学5.甘温除热法始创于哪位医家A.张仲景B.刘完素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从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哪部医学著作将内伤发热称为“子火”A.《内经》B.《伤寒论》C.《医林改错》D.《医学心悟》E.《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对阴虚发热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的医家为A.朱丹溪B.张景岳C.杨仁斋D.秦景明E.李东垣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病因的是A.饮食劳倦B.情志失调C.久病体虚D.感受疫毒E.外伤出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治疗阴虚发热,最佳选方为A.一贯煎B.麦味地黄丸C.清骨散D.当归六黄汤E.左归丸正确答案:C解析:内伤发热属阴虚内热者应首选清骨散滋阴清热。

内伤发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内伤发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内伤发热的常 见病因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因: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疾 病引起的发热。
肝胆疾病引起的发热: 肝炎、胆道感染 等。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肾脏病因: 肾盂肾炎、肾结核 等肾脏疾病导致的发热。
其他内伤引起的发热: 胰腺炎 、盲肠炎、肠炎等。
内伤发热的诊 断和治疗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 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治疗方法: 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如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消炎药 物等。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医嘱进行 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合理饮 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内伤发热的预 防与护理
内伤发热的预防护理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均 衡。
护理建议: 遵医嘱进行治疗,保持良好 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积极配合康复 护理。
结束语
结束语
内伤发热虽然非传染病,但同 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诊断和 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预防和护理也是关键,希望大 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自身健康。
内伤发热的科 普知识PPT课

目录 导言 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 内伤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内伤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结束语
导言
导言
内伤发热的基本概念: 内伤发 热是指由内脏损害引起的发热 症状,通常与传染病不同,是 内部机能失调导致的。
内伤发热的症状特点: 发热持 续时间长,不易退热,伴有其 他内脏功能异常表现。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辅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现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1.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 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 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 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 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 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长、反复发作

鉴别。
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
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有实有虚,虚证居多
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 ,实证为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气郁、血
瘀、湿郁 虚:气、血、
阴、阳亏虚
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 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
[病因病机]
•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 久病、外伤出血等
•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内结化热
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水湿食滞痰浊蕴积化热
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虚 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
沿革
[概述] 沿革:
• 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 ,故烦热也。”生地黄散、地骨皮散。
• 4. 《小儿要证直诀》五脏热病效方,并化裁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发热。
• 5.《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 6 .《丹溪心法 》 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保阴。还认为多生于郁,六郁之说,补充了内伤 发热之病机。
阴精亏损:水不制火、阳气偏亢 阳气衰惫: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壅结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发热
阴阳失衡 而发热
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 或为气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
固,营卫失和
[诊断]
1、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 2、热型:多为低热(T<38.0℃) ,少数高热(T>39.1℃) ,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 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 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内分泌、病理学、影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

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

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