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共43页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三)分证论治
1.气郁发热证
中医内科学
证候:发热多为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 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 弦数。
病机: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 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 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 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导致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劳欲久病、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等。
1.劳欲久病
中医内科学
过度劳倦或久病,以致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中气 不足,阴火内生,可致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长期慢性失血, 或脾虚不能生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制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 阴虚,或房劳伤肾,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 物,导致阴精耗伤,阴不制阳,阳气独亢,而致阴虚发热;素体阳 虚,或寒证日久,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 阳气亏虚,火不归元,虚阳外浮,可导致阳虚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由气郁、血瘀、痰湿 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 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为虚实夹杂。
2.辨轻重
中医内科学
病程较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胃气衰败,兼证复杂, 舌、脉、证不相符者,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反之较轻。若内脏无 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较轻。
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六节 内伤发热 (2)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六节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概说】一、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沿革(一)《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奠定理论基础。
《素问·刺志论篇》首先明确提出“气虚身热”。
《素问·调经论》提出“阴虚则内热”,但其所说“阴虚”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机理,是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二)《金匮要略》创立了甘温除热的治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三)《太平圣惠方》开始了滋阴除热的治法。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四)《医林改错》提出了“瘀血发热”的理论。
三、讨论范围内伤发热可见于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久病体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久病--失于调理心肝血虚,血虚失养而引起发热素体阴虚,水不制火而引起发热久病气损及阳,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二) 饮食劳倦饮食损伤、劳倦过度--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而引起内伤发热。
(三) 情志失调情志不畅--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
(四) 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瘀血阻滞经络或血虚失养,引起发热。
二、病机(一)病变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二)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虚实可以相互转化。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肝、肾五脏。
病因病机示意图血虚失养血虚素体阴虚阴虚久病体虚气损及阳阳虚中气不足气虚内伤发热饮食劳倦中气不足湿郁生热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共44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其基础体 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老年人及虚弱体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而排卵及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内伤发热中的五心烦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体温计的测试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2.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 发热》中载:“经曰:阴虚则内热, 发热》 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发热 中载: 经曰:阴虚则内热,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发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①发热为阵阵微热或情绪激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 发热为午后潮热、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②发热为午后潮热、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 属阴虚发热; 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 者,属阴虚发热;③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或劳则发 属气虚发热;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热,属气虚发热;④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⑤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 因病机
❖ 3.掌握临床证侯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证治内容
思考题
❖ 1.何谓内伤发热? ❖ 2.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 3.如何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4.治疗内伤发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 5.试述肝郁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的临
病因病机
❖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 (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
❖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 淤血日久损及气、血、阴、阳为多见。
诊断依据
❖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 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 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床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内伤发热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 程长,病势轻重不一。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但有时可以是 高热。
定义分析
1、病因——内伤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鉴热别均为诊发断热,应相鉴别。
起病 病程 热势
恶寒
兼症
病机 治疗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缓慢
较急
较长
较短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 大多较高 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 得衣被而不减 温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长、反复发作
短
鉴别。
多为低热、少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
多有高热,热型有差异
无,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有实有虚,虚证居多
初多恶寒,加衣被不减
外感症状(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 ,实证为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气郁、血
瘀、湿郁 虚:气、血、
阴、阳亏虚
辨轻重
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胃气衰败、 正气虚甚、兼夹其他病证→重
[病因病机]
• 病因: 内伤: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禀赋、 久病、外伤出血等
• 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实 瘀血阻遏:气血壅遏而内结化热
内湿停滞: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水湿食滞痰浊蕴积化热
中气不足:脾胃受损,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虚 血虚失荣:阴血不足、不能敛阳, 阳气亢旺
沿革
[概述] 沿革:
• 3.《太平圣惠方》对烦热的病机、治疗有较全面的阐述。“阴气偏少,阳气暴胜,则热乘于心 ,故烦热也。”生地黄散、地骨皮散。
• 4. 《小儿要证直诀》五脏热病效方,并化裁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发热。
• 5.《脾胃论》详于气虚发热,创造了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 6 .《丹溪心法 》 阳有余而阴不足,强调泻火保阴。还认为多生于郁,六郁之说,补充了内伤 发热之病机。
阴精亏损:水不制火、阳气偏亢 阳气衰惫: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注意虚实兼挟证型
壅结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而发热
阴阳失衡 而发热
或为气虚而虚阳外越, 或为气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虚而卫外不
固,营卫失和
[诊断]
1、特点: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热。 2、热型:多为低热(T<38.0℃) ,少数高热(T>39.1℃) ,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3、恶寒:不恶寒,或仅怯冷,加衣被可减。 4、伴随症:可兼有情志改变、瘀血、湿郁征象,及气、血、阴、阳亏虚症状。 5、病因:情志所伤、外伤、产后、久病、饮食、劳倦所伤等病史。 6、辅助检查:病原学、造血系统、免疫学、内分泌、病理学、影像等。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45章内伤发热

六、预防与调护
忌饮食,调情志
七、结语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鉴别诊断 四、分证论治
八、病案分析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见。 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发怒并 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口干, 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 奋性明显亢进。内伤发热Fra bibliotek学习目标
1掌握内伤发热的临床常见证型的证候特 征、治法和方药。 2 熟悉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内伤发热的预防调护、病机转化与 预后
一、概述
(一)定义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 调,气血阴阳亏虚导致的发热,可以表现为体温 升高,或自觉发热、五心烦热而体温不高。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 引起机体正邪相争,一时失去正常的平衡,导致 体温升高的病症。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湿郁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 舌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利湿化痰清热 方药:三仁汤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4气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五、辨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发热反 复,多为低热(37.2°C~38°C ),偶有高热,或 五心烦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气郁: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血瘀: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湿郁: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气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 骨蒸潮热 阳虚:发热而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欲近衣被
内伤发热(中医内科学)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 基础上,提出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 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 丸,治疗阴虚内热。元.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 发热,他还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以当归补血汤治疗 血虚发热,并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做了详细 的论述。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学说,创制大 补阴丸等方治疗“阴虚火动”之证。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选何方药?怎样调护?
【概述】
概念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 史,热势高低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 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及清.唐容川《血证论》详细论 述瘀血发热的临床表现,为瘀血发热的辨证论治做出 了重要贡献。
西医范围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可归属内伤发热 的范畴。西医学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 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 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 有内伤发热的特点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 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并用 右归饮、理中汤等治疗阳虚发热。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 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并用气虚柴胡 汤治疗气虚发热、血虚柴胡汤治疗血虚发热。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 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 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 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11种,并分别列 有治疗方剂,有助于对内伤发热的详细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