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内伤发热

合集下载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 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 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 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 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 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 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 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3.气虚发热证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


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 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 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 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 阳,又能透泄热邪。
历史沿革(1)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
论述较详。《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 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 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 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 朋虚发热提供了借鉴。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 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 肾气九化裁为六味地黄九.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方剂。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储言,头晕
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搪,面色恍白,舌质谈胖,或 有齿疽,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适用于阳 虚发热证。本方虽为温阳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药, 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 常用药: 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 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短气甚者,加人 参补益元气;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阳;便 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中焦。

6.内伤发热

6.内伤发热

二、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外感发热 病因 发病 特点 感受外邪 起病急,病程短 多为高热, 初期常 伴恶寒, 虽得衣被 而 不减, 头 痛, 身 痛, 鼻 塞流 涕, 咳 嗽, 脉浮。 内伤发热 内伤因素 起病缓,病程较长,或有反 复发作的病史 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时 作时止,发无定时, 大多不 恶寒, 或虽怯冷但得衣被则 减,伴手足心热,头晕,神倦, 自汗盗汗, 脉弱无力等。

临床 表现
三、相关检查
(一)应作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 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是内伤 发热的必要检查。 (二)根据临床症状,作相关检查。怀疑结缔 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 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 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 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三)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 髓象检查。
一、病因
(三)饮食劳倦
过度劳累 饮食失调 中气不足 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一、病因
(四)体虚久病
素体阴虚 热病不愈 吐泻日久 汗出过多 误用过用温热药 阴精损伤,水不制火
心肝血虚,虚热内生
素体阳虚 误用过用寒凉药 寒邪日久伤阳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
二、病机
(一)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 能失调
阴精虚耗,阴衰阳盛,水不制火——阴虚发热 中气不足,运化失健,虚火内生——气虚发热 血虚失养,阴不敛阳,虚阳亢盛——血虚发热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浮阳外越——阳虚发热 肝失疏泄,气机壅滞,郁火内盛——肝郁发热 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瘀郁化热——瘀血发热
内伤发热
[概说]
一、概念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分 型 论 治
1、 气虚发热 主证+气虚症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 血虚发热 主证+血虚症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阴虚发热 主证+阴虚症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4、 阳虚发热 主证+阳虚症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源。 方药:右归丸加减
张景岳对甘温除热的认识
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命门之火,命门 居于下焦,涵于真阴,其以守伏潜芷为贵, 当真阴虚弱,命门火衰,弱焰不能内守而 浮越于上则为假热之证,此命门虚焰,只 有引其归原方可潜熄。
怎么治疗
《景岳全书· 论虚火》所指出的:凡虚火即假 热证,阳虚者亦能发热。元阳败竭,火不 归原,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 忌清凉。 景岳的“甘温除热”法,不同于李东垣的 补中益气,而是在填补精血的基础上益以 温热之品,通过温补命门,生发少火,使 弱阳得以与之相接而无根之虚焰自撤,归 于“蛰封之本”,故虚热自退。
• 什么是阴火? • 东垣在《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认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
损耗元气。则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 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 火得以乘其土位。”这种火热不是实火,因此不
能用攻泻的方法。
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至半夜方醒,
始识人,而诸病皆滅。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 时,得微汗气和而愈。
治疗注意点
• 补中益气汤确属历验不爽的良方。用甘温
除热法治疗内伤发热,贵在守方。如退热 迅速,自是佳兆,纵一时不能退热,只要 主证能渐滅,纳食能振,亦为喜讯。若能 坚持治疗,待胃气来复,元气上升,阴火 自能下降,然后随证调治。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饮食、情志、劳倦、病理产物、外伤、体质等为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1、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鉴别要点主要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病史及起病特点内伤发热由内因引起,起病缓慢,一般病程较长,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而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2、临床表现内伤发热而不恶寒,或虽寒但得衣被则减,通常伴有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多表现为高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常伴有恶寒,其寒虽得衣被而不减,常兼见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性:内伤发热的病位在脾、胃、肝、肾。

病性有虚热、实热之不同。

其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为虚火内生,均属虚热;肝郁发热与瘀血发热均属实热。

(2)辨病情之轻重:一般认为,发热间歇时间渐长,舌脉证相合者为顺证,病情较轻;而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不减,兼证较多,病证错杂,舌脉证不相合者多为逆证,病情较重。

2、治疗原则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3、分证论治(1)气虚发热【证候】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加剧,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患外感,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内伤发热课件

内伤发热课件

三、相关检查
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心电图, 胸片,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疾病),肝功 (肝脏疾病),肿瘤检查,风湿病,骨髓 象检查(贫血、白血病)等。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实证——气郁、瘀血、痰湿 虚证——中气不足、血虚、阴虚阳亢、阳虚 2、辨病情轻重 重——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兼夹症多。 轻——病程短,热势不盛,发热时间短暂,正气 不虚,兼夹症少
4、阳虚发热证




主症: 发热而欲近衣 伴随症: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 言, 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 色咣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 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源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

方解:

附子、桂枝—温补阳气 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 山药、茯苓—补肾健脾 丹皮、泽泻—清泄肝肾 加减:

6、痰湿郁热证



主症:低热,午后热甚 伴随症: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 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4、外伤出血
长期慢性失血或外伤失血—阴血不足 外伤出血—血循不畅,瘀血阻络

1、病因 2、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以及气、 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所致。 3、病位——脾胃、肝、肾 4、病性——虚实两大类,或虚实夹杂 实证——气郁、瘀血、痰湿
虚证——中气不足、血虚、阴虚阳亢、阳虚 5、预后
【 诊查要点】
第六节
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内伤发热的原因

内伤发热的原因

内伤发热的原因文章目录*一、内伤发热的简介*二、内伤发热的原因*三、内伤发热的危害*四、内伤发热的高发人群*五、内伤发热的预防方法内伤发热的简介内伤发热,中医病证名。

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气滞、血瘀、痰湿郁结,壅遏化热,以及气、血、阴、阳亏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两类病机。

前者属实,后者属虚。

在治疗上,实热宜泻,虚热宜补。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内伤发热的原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

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发热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

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内伤发热的危害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升高。

【范围】凡非因外感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原因不明之发热,以及由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内伤发热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内伤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发热。

2.饮食劳倦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3.房劳过度嗜欲无度,肾之精气俱损,若肾阴亏虚无以制火则虚热内生;若肾阳亏虚,则虚寒内生,格阳于外,致虚阳浮越于外而发热。

4.痰湿停滞久居湿处,外湿内侵,湿邪困脾;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酿湿生痰;或脾虚之人,阳气不足,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精微反停滞于内,生湿化痰,以上因素均可致痰湿停留,痰气郁结日久则壅遏为热。

5.瘀血内阻肝郁气滞,气虚不运,寒凝经脉,热邪熏灼,跌打损伤以及久病入络和血证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发热。

6.久病气虚血弱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二、病机·1.发病上述诸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其中以脾肾多见。

3,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虚者以肝脾肾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实者以气滞、血瘀、痰湿为主。

4.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亏虚及痰湿血瘀为多见,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阳为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内伤发热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的医著是()A.《内经》B.《太平圣惠方》C.《症因脉治》D.《证治汇补》E.《内外伤辨惑论》2.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和治疗作重要贡献,使甘温除热法更加具体化的医家是()A.钱乙B.朱丹溪C.李东垣D.张景岳E.王清任3.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A.钱乙B.朱丹溪C.李东垣D.张景岳E.王清任4.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A.钱乙B.朱丹溪C.李东垣D.张景岳E.王清任5.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是()A.钱乙B.朱丹溪C.李东垣D.张景岳E.王清任6.可谓是开创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A.大建中汤B.小建中汤C.黄芪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养荣汤7.午后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应辨证为()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血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证E.气郁发热证8.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血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证E.气郁发热证9.午后或夜间发热,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欲多饮,肢体疼痛,面色萎黄,舌有瘀点,脉弦。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证E.气郁发热证10.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痰湿郁热证D.血瘀发热证E.气郁发热证11.发热,热势较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血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证E.气郁发热证12.发热,热势不高,常在劳累后加剧,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血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E.气郁发热13.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

辨证应属()A.阴虚发热证B.气虚发热证C.血虚发热证D.血瘀发热证14.治疗内伤发热之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柴胡疏肝散B.四逆散C.丹栀逍遥散D.半夏厚朴汤E.四海舒郁丸15.治疗内伤发热之阴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知柏地黄丸B.左归丸C.清骨散D.大补阴丸E.玉女煎16.治疗内伤发热之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八珍汤B.圣愈汤C.补中益气汤D.大建中汤E.大补黄芪汤17.治疗内伤发热之血瘀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通窍活血汤B.膈下逐瘀汤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补阳还五汤18.金匮肾气丸在治疗内伤发热中体现的意义主要在于()A.补肾壮阳B.引火归原C.壮水制火D.益火消阴E.补火生土(二)多选题19、与内伤发热病因病机有关的实邪主要有()A.风邪B.热邪C.瘀血D.气郁E.痰湿20、内伤发热的病机主要有()A.阴精亏耗B.肝经郁热C.瘀血阻滞D.中气不足E.痰湿内停21、内伤发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有()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B.伴有恶寒C.怯冷时得衣被则温D.有阴阳气血亏虚或气郁、血瘀或痰湿的病史E.有时仅自觉发热22、对内伤发热虚证常用的治法有()A.甘温除热B.解郁泻热C.滋阴清热D.引火归原E.益气养血23、对内伤发热实证常用的治法有()A.通腑泻热B.解郁泻热C.活血化瘀D.清肝泻火E.化痰燥湿24、常配伍应用的清退虚热的药物有()A.银柴胡B.地骨皮C.石膏D.秦艽E.黄芩二、填空题1.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有、、、四个方面。

2.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其中由_、_、_所致者为实;由、、、所致者为虚。

3.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或。

4. 内伤发热的病位在,在;脏腑主要与、、密切相关。

5. 对于内伤发热的治疗,属实者应泻实,即以、、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应补益,即以、、、为主。

三、判断是非题1.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没有实证。

()2.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临床多见低热。

()3.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里拟订补中益气汤为气虚发热的治疗方剂。

()4.内伤发热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5.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内因。

()四、名词解释1.内伤发热2.甘温除热法3.引火归原五、简答题1.简述述内伤发热虚证类型的病机。

2.简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

六、论述题1.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试比较之。

2.试述内伤发热之气虚发热证、血瘀发热证的证候、基本病机、治法及代表方。

七、病案分析秦某,女,50岁。

午后低热2年。

患者2年来午后低热,测体温在37.5℃左右,心中烦躁,双足心热,夜间双足不能盖被子,否则自觉发热,但扪之不热,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未有阳性发现。

要求写出:诊断(中医病名、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D 4.E 5.A 6.B 7.A 8.E 9.D 10.C 11.C 1.B 13.E 14.C 15.C 16.C 17.C 18.B 19、CDE 20、ABCDE 21、ACDE 22、ACDE23、BCE 24、ABD二、填空题1. 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2.气郁血瘀痰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3.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气血痰湿郁遏4.气血肝脾肾5. 解郁活血除湿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三、判断是非题1.×2.√3.×4.√5.√四、名词解释1.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痰湿郁遏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以低热为主,有时可见高热,或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不高。

2.甘温除热:用甘温之品补益中气来治疗气虚发热的治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3.引火归原:用温补肾阳治疗阳虚发热及虚阳上越的治法,其代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

五、简答题1.答:虚证类型内伤发热主要由气血阴阳的亏虚而引起。

其发病机理是: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

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2.答: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是: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六、论述题1.答: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郁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初期常兼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弱等症。

外感发热为正邪交争所致,属实者居多。

2.答:(1)内伤发热之气虚发热证,主症是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基本病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2)内伤发热之血瘀发热证,主症是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基本病机:瘀血阻滞,气血壅遏,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腑逐瘀汤。

七、病案分析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病机归纳: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主方:清骨散加减。

药物:银柴胡10g 知母12g 胡黄连9g 地骨皮12g 青蒿12g 秦艽12g 鳖甲15g 玄参15g 麦冬12g 五味子9g 甘草9g 。

水煎服,每日1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