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欣赏方法。
4. 诗歌散文中的意境、情感与哲理。
5. 分析与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及作者。
2. 鉴赏法: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意境、情感与哲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心得与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其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视频、音频、文本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的诗歌散文欣赏作业。
3. 创作展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古代诗歌散文特点的作品。
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内容,每课时讲授一个章节,穿插相应的欣赏和讨论活动。
七、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播放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欣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案例案例一:《登鹳雀楼》欣赏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2. 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选读。
3. 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欣赏方法。
2. 阅读法: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作品、评论和研究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和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
4. 第7-8周: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第9-10周: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3)了解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能力;(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 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5. 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2)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独特技巧;(3)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提高鉴赏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诗歌散文作品、作家简介和相关图片;(2)网络资源:查阅古代诗歌散文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古代诗歌散文选篇,方便学生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阅读鉴赏能力;(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阅读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_第六单元 推荐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
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
为为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
对于诗这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信,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
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
古连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
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
诗这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
诗这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
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
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表达方式分类、标题的作用、关键词(包括诗眼)的特点、特殊句式、常见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常见修辞、常见风格、常见结构。
2、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旨、鉴赏诗歌写法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辨析、梳理,建立知识网络。
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课时:3课时“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三、探讨文章主旨(一)分析文章的思路(二)问题探究: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
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四、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授课方案【教材总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依照学生学习完五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 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 18 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重视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
让同学们经过自己的鉴赏研究,感觉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升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觉能力,领悟中华文化的广博精深,深入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能够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增强与提升。
据此,建议:一、授课目的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研究、感悟。
二、课时安排,仅供参照。
总课时 36 课时单元建议课时单元建议课时第一单元6课时第四单元8 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第五单元8 课时第三单元3课时第六单元8 课时【单元授课方案】(仅供参照)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研究诗歌的旨意“赏析指导”授课方案:一、单元整体感知〖“赏析指导”的要素〗1、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亲自领悟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中常有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经过对诗句、文辞的正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感情;3、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觉融入赏识过程中;4、赏识、吟咏祖先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研究他们的一生易为人,全面认识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5、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资料和后辈的议论,全面掌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6、弄清作品的详尽创作时间;7、全面认识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赏析示例”的要素〗掌握诗歌的结构意脉,正确理解主旨。
〖“自主赏析”的要素〗正确理解诗歌的字、词、句、主旨;鉴赏:开头环境的衬着、诗中即景起兴、反问、比喻等手法的作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内容、风格的异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感受其中的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散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3. 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4. 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5. 实践活动:编写诗歌散文作品,进行鉴赏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学会鉴赏方法,欣赏名篇佳作。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层含义,运用鉴赏技巧,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名篇佳作,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活动法:编写诗歌散文作品,提高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诗歌散文的分类及代表作品3. 第三课时: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4. 第四课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一)5. 第五课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二)六、教学内容6. 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7. 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色8. 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9. 诗歌散文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0. 实践活动:诗歌散文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七、教学重点与难点7.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8. 教学难点:探讨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分析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八、教学方法8. 讲授法:讲解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9.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的美。
10. 讨论法:探讨诗歌散文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思考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艺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概述第一节:诗歌散文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诗歌散文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2. 第二章:诗歌欣赏第一节:诗歌的基本形式与特点第二节:古典诗歌的审美观念与鉴赏方法第三节:名篇欣赏与分析3. 第三章:散文欣赏第一节:散文的分类与特点第二节:散文的审美观念与鉴赏方法第三节:名篇欣赏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篇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散文创作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知识的掌握和鉴赏能力,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论文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 参考书籍: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书籍、论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概述(2课时)2. 第二章:诗歌欣赏(4课时)3. 第三章:散文欣赏(4课时)4. 第四章:诗歌散文的审美特征(2课时)5. 第五章:诗歌散文的创作方法(2课时)6. 第六章:名篇欣赏与分析(4课时)7. 第七章:古代诗歌散文的传承与影响(2课时)8. 第八章:古代诗歌散文在现代社会的价值(2课时)9. 第九章:实践与创作(4课时)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华盛虹溪中学许春香这里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备课组的做法和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想法(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
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苏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
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
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
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
”这次参加省级培训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
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
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
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
至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
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
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高三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而我们这一届偏偏又赶上了新课改,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怎么办呢?只好两者兼顾。
关键是新考纲没有出来,又该参考什么呢?在今年的省级培训上,胡勤老师说,新考纲的依据之一是《学科指导意见》。
所以,在此,我建议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学科指导意见》,这样至少不会走弯路。
我到网上找了图像版的,还算清晰,可惜只是讨论稿,我验证了一下与正式版略有不同。
而我们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那60分试卷里,分值10分,平均时间15分钟。
按照胡老师的说法是采用大题套小题的形式可能性比较大。
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紧迫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燥。
所以在诗歌部分,是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相配合上;散文部分,则准备与古文阅读相配合上。
一个误区:误把选修课完全等同高考专题复习课,这里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上法是有区别的。
就算我们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试想对那些要考重点的同学,那10分到底怎么考?前面150分已经考过的内容那60分还会再考吗?总应该有所不同吧?不同在哪里?我们目前仅有的参考依据,一是学科指导意见,一是选修教材(包括编者意图和课后的探究·讨论题)。
所以,我的看法是:对重点班,如果我们老师自己把教材当成累赘,自己都没有琢磨透,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结束掉,马上进行专题复习,是危险的!而对非重点班,在处理时,则可灵活一些,如果也是像重点班一样的上法,甚至是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也是没有必要的。
有两个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1.两者兼顾型: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分;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2.两者结合型: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形象(意象、意境、情感)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语言(兼及其他)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实词筛选文中的信息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虚词、句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断句、翻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
要注意的上,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
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联系割裂开来了。
我曾想把07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
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
)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写一篇两篇作文或老师讲评几节作文课就能提高的,它其实应该渗透在我们每节语文课里,在学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而成。
所以再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我们每节语文课的背后,正有一双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呢!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
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
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模仿(语言、构思)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
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
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就古代散文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语言如:仿《如梦令》写的《高三剪影》:昨夜挑灯夜读,早起不知去路。
试问走读生,为何精神抖擞?知否,知否?我等日渐消瘦。
结构如:仿《项脊轩志》写的《老屋》3、创新(局部、整体)①.“文本素描”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锱。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学生习作:……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
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
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
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
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
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
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
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
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②.“文本改编”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说明写作。
(6分)(改编自台湾高中写作教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明:①本诗写情,但无一字及情。
诗中借百花残、蚕吐丝、蜡炬成灰等具体意象含蓄表露出内心缠绵浓烈的情思。
请将这四句诗改写成白话文,宜讲求文字的精致与文气的流畅;②将古典诗改写成白话文时,不必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处理,原诗所描述之人、事、物、时空背景都不宜忽略,叙述者的口吻、人称也不应改动,有时要增加局部描写以补足情境。
③本诗写情,情感缠绵浓烈,意境蕴藉有味,改写的文字应该忠实保留这种氛围,以与原诗相映。
命题说明:改写是一种以某篇现成作品为基础,按照写作要求,在对原文形式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后,所写出的新作品。
改写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这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发展思维、联想和想象能力。
改写文示例:冲破了障碍,排除了阻挡,好不容易我们才能见面。
相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短暂的片刻,我们也格外珍惜。
而当面临离别之时,我内心痛楚哀伤,就像东风不再,原本受春气滋养的花朵顿时凋零一般。
还记得蚕总是不断吐丝,就像我对你的眷恋,直到生命步上尽头才会终止;此时此刻,对你思念不尽,又像案上燃烧的蜡烛,我以不停的泪水耗尽生,直到烧成灰烬才无泪可流。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我们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独自愁苦,让思念如利针刺进心坎,时时牵扯,时时挣扎。
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的身远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边。
③.“我最喜爱的一句诗”征文活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一股清凉的气息拂来,那是明月松间照的恬淡;一串淡远的音符飘过,那是清泉石上流的润泽。
清馨怡人,淡远悠扬。
松间明月朗朗照亮一弯纯净的心湖,一片菊花飘香的圣土。
石上清泉涓涓地流,流去满身的疲惫,尔后如一只初醒的鸟儿径直飞向那一片苍茫的绿叶。
漫步林间,任身上映出松针的翠影,浮现出亘古的幽静,任脚步下踏出轻快的步伐,与石泉流水对唱、和歌。
不知不觉间,流出了一个安谧的梦,梦中以树根为枕,静静地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
王维安在?问石泉,无语,只是默默流。
④.“感动中国”古代诗人颁奖辞写作豪放不羁的诗人:一壶清酒,挥洒出一片豪放,一支墨笔,涂抹出大唐的盛世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