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3行政权力

二、行政权力的内容
(一)行政立法权 一 行政立法权 (三)行政组织权 三 行政组织权 (五)行政命令权 五 行政命令权 (七)行政监督检查权 七 行政监督检查权 (九)行政强制执行权 九 行政强制执行权 (二)行政决策权 二 行政决策权 (四)行政决定权 四 行政决定权 (六)行政执行权 六 行政执行权 (八)行政处罚权 八 行政处罚权 (十)行政司法权 十 行政司法权
1)行政规划。指行政机关在实施公共事业及其他 行政规划。 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示有关行政目标, 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示有关行政目标,事前 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 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 一步制定实现该综合性目标所必须的各项政策性 大纲的活动。例如经济规划、产业规划、 大纲的活动。例如经济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 教育发展规划等。 划、教育发展规划等。行政规划是现代行政的重 要内容,不仅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要内容,不仅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而且广泛 用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规划行政的 用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展开。使规划几乎运用于全部行政管理领域。 展开。使规划几乎运用于全部行政管理领域。
3)行政征收。指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 行政征收。 社会公共利益需要, 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向社会强制 性地、 性地、等。行政 征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 种方式. 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满足国家为实现 其职能而对物质的需要。 其职能而对物质的需要。
四、行政权力的分配 (一)行政权力的初次分配 (二)行政权力的再分配 (三)行政权力分配的原则
(一)行政权力的初次分配
1、行政权力的级别分配 2、行政权力的职能分配
西方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 :
1)立法权 3)外交权 5)决策权 2)掌管军队、警察和监狱权 掌管军队、 4)提出预决算权 6)执行权 8)司法行政权 10)授予称号权 10)
第二章 政治权力

2.多元主义模式
社会由多个“少数”集团来统治。 是介于精英主义和传统民主主义之间的中间 立场。 不同的少数(精英)决定或者影响不同领域 的决策,是权力比较合理的分配方式。
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比较
3.法团主义模式
社会中一些群体 组合成为社团并进入 决策程序是实现权力 分配的有效途径。
社团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代表, 在承认国家垄断权力的同时也分享 了政治权力。
知识的过程。但要记住,建立在财富之上的暴力
永远是权力运动的最坚实的后盾。
四、政治权力的特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权力的性质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权力主体所代表
的利益决定的。因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力的
根本性质,首先是它的阶级性,政治权力是统治阶 级镇压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这一根本性质的大背景下,政治权力在运动 中还表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1.权力分配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
原则的指导下、在同封建君主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决定了它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全社会 的普遍利益。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使他们不能对政治产生 直接的有效的影响,从而导致政治人格与经济人格的分裂。 这也正是资产阶级民主或权力分配制度的局限性的症结所在。
韦伯同样以权力来定义国家:“如果行政官员在
一个特定领土内持续贯彻其命令中,成功地支持了 独掌合法使用权力的权力,那么这个带有连续组织
(1864—1920)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 和社会学家,被公 认是现代社会学和 公共行政学最重要 的创始人之一。
的强制性政治社团就是国家。” “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 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 么。
02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形式就是统
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 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
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四、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从具体内容上考察,国家形式包括 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
分配关系。(★)
2、学者观点 “权力,就是一个人或若 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 到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人的 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 们的意愿” ——马克斯· 韦伯
《经济与社会》(上卷)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 特例;这是借助制裁 背离的行为来影响他 人的决策的过程。
——拉斯维尔、卡普兰
《权力与社会》
一、 国家权力的定义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体的划分标准 (3)马克思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4、非理性的解释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感 性的动物,受神话和迷信 的支配。政治实质上就是 神话、象征符号的操纵, 政治权力产生于超凡脱俗 者的煽动或灌输。 案例:墨索里尼、希特 勒等走上政坛和控制社会 的方式。
颠峰时刻的希特勒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评价: 各种权力观都具有其合理性,也具有其不 足。 如:权力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案 例:美国开国之父们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 过程体现了充分理性的精神,但他们在号召 人民起来争取独立运动过程中也存在着非理 性的因素。
四、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第二:国家的整合形式,即国家结构,
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
权力分配关系。
四、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第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
和具体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组织、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02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政治学概论
第二章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权力 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三、国家权力的结构
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 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 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 实施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涵义
在西方政治文明史上,国家权力现象早就引 起思想家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
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涵 义展开探讨(马克斯·韦伯、罗伯特·达尔等)
西方学者对于权力的解释,尽管角度 上有差别,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着力于 论述权力的形式和外部特征,并没有揭示 国家权力的阶级本质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三权分立”作
为政权组织原则,其主要做法是按照不同 功能将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 并由三个相应的机构来掌管
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 政治发展的产物
国家权力的结构
2. 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最早划分政体类型的是希罗多德,他
根据执政者人数把不同政体划分为君主政 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 政体问题,并提出了政体划分标准
统治者是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利益; 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4. 政体的分类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四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第四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权力的属性和类型,政治权力的含义性质及其合法性,了解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明确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政治权力的含义、性质、合法性的基础。
2、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政治权力的归属和合法性问题。
教学内容:一、权力的相关理论(一)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源于权力,因此,要了解政治权力的确切涵义,首先要了解权力的涵义。
1、不同的观点在中西方文化中,“权力”都是一个内容广泛而难有定论的概念。
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权力一词简称“权”。
其含义有多种:有时“权”作名词使用,即权就是锤,就是用以测定、衡量物体重量的一种器具;有时则将其当动词使用,“权”有“衡量、审度、比较”之意;还有时将“权”看作是制约他人的能力。
在古代西方,人们对权力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大多同“力”、“能力”有关。
近现代西方学者对权力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如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有人认为权力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可能性;有人认为权力是获得其它价值的价值或工具;还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控制力。
如此等等。
2、权力的含义根据古今中外思想家的论述可以看出,权力的本质应从强制与服从的广泛社会关系中去把握,权力就是一种强制与服从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参与者的一方要求他方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或者说,权力就是社会关系参与者的一方通过各种手段强制另一方服从自己意志的能力。
从权力形成的角度看,权力就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权力主体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从权力的本质可以看出,权力可以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而权力就是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文化权力和军事权力之分。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力位于社会诸多权力的核心。
政治权力就是在特定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形式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政治学》】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治秩序

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治秩序
‚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 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卢梭:《社会契约论》 ‚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 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 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萨托利:《民主新论》 ‚任何政治系统,若具有能力形成并维护一种使其成员确信现行政治制度 对于该社会最为适当的信念, 即具有政治的合法性。‛S. M. 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V153(March 1959),p.86.
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秩序
4、权力观的历史演变
(1)经典权力观: A、将权力视为制定和实施法律与公共政策;B、这种权力具有强制 性;C、垄断性地掌握这种权力的是政府官员。在某种意义上,它具 有精英主义的气质(多数人掌权,少数人无权)。 (2)精英主义权力观: 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认为权力只集中于 少数人手中,权力来自个人对行使权力的制度化角色的占据,即少数 精英对大众进行统治是必然的。代表性人物有:莫斯卡、米歇尔斯、 帕累托、米尔斯、韦伯和熊彼特等。米尔斯的权力观:权力只集中于 少数人手中,而民主社会只不过是一个谎言; 第二,为了考察权力, 我们要留意行使权力的制度化角色 权力来自个人对这些关键角色的 占据; 第三,权力是一种能力 (3)多元主义权力观: 它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众多利益集团彼此竞争的过程,政府的 决策是对这一竞争结果的确认。罗伯特· 达尔将权力等同于影响力, 这是一种直觉意义上的权力观,权力的运用是这种权力观的核心。 “多头政体”、“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课后习题讲解第3章行政权力

第3章行政权力二、思考题1 .简述行政权力的内涵。
答: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
行政权力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 )主体,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2 )根本目标,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 3 )作用方式,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 4 )客体,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及其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 5 )性质,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
3 .简述行政权力的结构。
答:行政权力结构是指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
其建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的基础之上,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活动过程。
具体分析如下:( 1 )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是指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表现为行政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行政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基本框架。
构成行政权力静态结构的两个方面:①纵向的层级结构。
行政权力的层级结构简称层级制,与行政组织体系的金字塔结构相一致,体现出行政权力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横向的部门结构。
横向结构属于组织职能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的结构,此类权力关系同直线权力关系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 2 )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也是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
动态结构的特点在于:①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指向性。
行政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具有明显的指向。
为了政令统一,为了使国家政策得以普遍地有效贯彻,行政权力运动必然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并作用于放射状的层级轨道当中。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power)一词,现在同阶级、性别、种族等一起成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基本范畴。
对权力的讨论至今为止分歧百出,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说到底,这是由于"当我们从理论上讨论权力时,我们其实是在论述整个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
因此,对权力的不同论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早期的人们常常自然地使用"权力"一词,而没有企图去阐明它。
对权力进行奠基论述的是韦伯和马克思。
从20世纪开始,批判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功利主义等对权力皆有过精辟的论述。
下面我将结合各派主要观点讨论一下权力的基本含义。
•一、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类型划分对权力作出最有影响定义的是韦伯。
他是这样定义权力的,一个行动者能够任凭反抗而贯彻其个人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一可能性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1]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力,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第二,强调了权力拥有者的主观意图。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强制和支配两种类型,其中,支配又分为合法支配(即权威)和凭借利益格局中垄断而取得的支配。
合法支配有三种,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传统型(t raditional domination)、克里斯玛型(charismatic domination)、个人魅力型(rational-legal domination)。
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和划分是与其行动理论相关联的,不是从宏大的社会结构入手而这是马克思以及后来的批判结构主义者所持有的观点。
马克思对权力并没有作出单独的、系统的论述,但是探讨国家问题、社会管理和统治时不时地提到权力、权威等概念。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种围绕物质资料的斗争,特别是生产资料。
权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附属品,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实体拥有权力。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是统治阶级,因此,运用权力、体验权力的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各个阶级和群体。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财产完全可以让渡和私有化,导致权力趋向集中。
批判结构主义者们发挥了马克思的观点,主要根据对物质占有的社会结构来说明权力。
他们主要观点有两个:(1)唯一真实的权力形式涉及各经济阶级围绕所有权的斗争;(2)诸如国家或政治这样明显的权力复合体也可以化约为这种阶级斗争。
[2]对权力的宏观角度的讨论可以解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活动,但同时也淹没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尤其是个人的主观意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行使权力的个人由于主观意愿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行动导致的不同后果。
这是宏大的理论结构所无法解释的。
三、权力是行动权而非控制权如马克思及其后来的追随者这样把权力是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面相,这种权力观点被其他学者称为"控制权"的观点,即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和支配。
而帕森斯则认为权力应当是行动权,而非控制权。
行动权是指即定的有组织的权力结构可以作为"集体资源"发挥作用,是的有可能达到有益于全社会的、包括权力结构本身的下级成员的目标。
[3] 也就是说,权力应当表述为"做......的能力"而不是"对......的权力"。
权力本身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种一般化交换媒介(其他还有货币、影响和认同)。
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政治系统运用权力将决策要素(贡献、命令和合法化价值)组合起来,以增强转换能力,达到政治系统的平衡、和谐。
这是从功能论的角度来探讨权力的性质和作用。
同批判结构理论一样,两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权力,所不同的是,前者视权力为物质资料所有的一个结果,后者则将权力本身视为资源;前者以冲突的观点看待权力的拥有和行使,而后者则以统一的、和谐的观点来看待权力的作用,视权力为社会整合的途径。
这种过分强调和谐统一的功能论看到了权力行使的社会管理的一面。
如马克思论述的,当权力政治化之后,其冲突的、控制的一面便很快地暴露出来了。
四、毛细血管状的权力将权力的结构解构、从微观上考察权力、将之描述为毛细血管状,这就是福科的权力观点。
福科是这样论述权力的:"在分析权力时,必须把它当作某种循环流动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当作某种仅以链状形式发挥作用的东西。
它从不会单单积聚在什么地方从不掌握在哪一个人的手中,从不会像一种商品或一份财富那样被占用。
权力通过一种网状组织被使用和实施。
个体不仅仅只是在权力的经纬网循环流动,他们总是处于同时经受这一权力和运用这一权力的位置。
"[4]他认为权力具有以下几个一般性特点:权力是种种变动布局的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面相。
权力是包括非政治关系在内的所有关系的一个面相。
重大社会支配也植根在日常的关系当中。
权力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的关系。
任何权力关系都包含有反抗。
同批判结构主义相同的是,福科也将权力视为控制权,强调使用者与权力受力者之间的冲突。
但他显然扩大了权力作用的范围,消解掉宏大的结构,深入到结构的下面去考察融入日常社会生活中权力的微观的运作方式。
一方面,他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属性,是无法消除的;另一方面,权力有其积极的一面,权力塑造了社会个体,没有权力就没有个体的存在,个体可以充分利用其先赋的权力。
五、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视野里的权力有一种观点借用经济学的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将每个个体视为理性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围绕着权力的支配和对权力的反抗,持续地进行竞争和斗争,导致种种权益性结盟、操作性和解、实利行联合以及其他交易。
其代表人物达尔认为权力的定义应包括以下三要素:行动——某甲必须有所作为,而谋乙必须有所反应;关系——行动必须针对某乙;行为主义——不涉及主观意义,仅涉及个体满足。
以上是对权力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涉及了不同学派对权力不同的观点。
综合地来说,对权力概念的讨论都必须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权力是严格限于权力的使用者A对受力者(或潜在的受力者)B一种特定形式的影响,还是凡在A对B有某种影响的场合都使用了权力。
(2)A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由此,可以建立关于权力概念的四种模式(参见《社会科学百科全书》"power权能"部分):1、不区分A对B的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把权力这一术语局限于A对B的特定的某种影响。
福科对于权力的讨论可以归为这种类型。
2、当A以违背B的意愿、利益、需要等等方式影响B时,A就对B行使了权力,但是这并不要求A有意影响B,也不要求A能预见B的影响。
这一模式抹去了个人的主观意愿,对应的是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观点。
3、只有A有意影响B的情况下才有权力,但它没有对A影响B的方式设置任何限制。
它把找重点从A对B的权力转向了A为实现某些目的而行使的权力。
这个模式与强调行动的韦伯的权力观点相一致。
4、A使得B去作A希望的但B本不会去做的事情。
它强调了权力的实际影响而不是潜在影响,最有希望制作成为模型。
交换和理性选择理论力图将权力专注于这个模式,并希望建立相应的科学模型。
但它忽视了一点,A对B的潜在能力。
实际上这种潜在能力比A对B施以实际影响更能表现出A的权力。
在这里,对权力的讨论只是限于对其涵义的概念性阐述,这是因为对权力的概念已经有诸多分歧以至于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性的讨论。
不同的社会学流派对权力的讨论代表了各自所持的基本立场,表现了结构—行动、主观—客观的根本性对立。
权力的特征权力作为政治学和法学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反映了权力的所有者特别是代理者(使用者)对于权力资源的使用方向、使用规模(或流量)、授受循环情况及其内部的相互分工、制约、平衡和闭合程度。
权力主要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权力的独占性权力是决定利益分配的稀缺资源,以人和意志的存在为前提,能够给人带来地位、荣誉、利益等。
因而,权力的主体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领袖还是一般官员,都具有自然的冲动性和内在的独占性。
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其意志和利益,既有法律赋予的不容许侵犯、挑战和分享的占有、支配地位和强制力量,形成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同时,“经济人理性”和公共需求的膨胀,导致权力主体的“经济人”冲动和利益膨胀,加剧了权力的独占性特征,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授受、制衡与回归关系断裂或虚缺,形成非理性、非制度化的独占、支配地位,甚至权力盗用、滥用、专制、极权等腐败现象。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国家及其公共权力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特别是在专制社会和威权时代,形成一种自身惯性和内在逻辑,执政时间越长,权力的高度越高,权力加速集中、独占垄断的倾向就越明显。
如秦始皇虽然开创了皇帝亲掌决策权、宰相行使执行权、御史握有监督权的三权分立雏形,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是皇权独大的权力结构,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苏东共产党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机制的强控制下,权力呈现过分且加速集中于党委的趋势,不搞权力分工,不搞监督制衡,高度集中一切权力,强力整合一切资源,“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形成“权力过分集中”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即党权独大体制。
在横向上,党委不仅独占(“一元化领导”)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而且独占(“一元化领导”)了苏维埃(议会)权力、政府权力、司法权力、军警权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权力等一切权力;在纵向上,上级和中央领导机关集中垄断和支配独占(“一元化领导”)了基层、下级的权力。
越是远离基层实际和第一线的上级和中央,越是管了很多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其权力支配的高度、独占的宽度和垄断的长度就越大,“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弊端就越严重。
(2)权力的扩张性“三权分立”理论的杰出代表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英国思想家罗素指出,权力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掺杂着私欲的成分;“动物只要能够生存和生殖就感到满足,而人类还希望扩展”〔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页。
德国历史学家费里德里希的话更为经典:“腐败是附着在权力上的咒语,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的存在。
”可见,权力还具有自然的扩张性特征,权力的行使者为实现其集团利益甚至私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积极扩张权力,突破权力边界,绕过监督盲区,甚至异化、虚化监督权能,致使人民“委托之权”、“授受之权”常常在不断扩张中变异、增值,甚至被乱用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