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新闻传播观

新闻传播观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处理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公正。

对于传播者来说,在传播活动中也总是具有特定的立场。因此,新闻传播观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客观性、公正性、倾向性。

一、客观性

客观性:以客观事实为报道本源,按本来面目报的到事实的新闻特征。

(一)西方对客观性的论述

客观性原则是美国最先提出的。

《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强调“新闻是单纯的纪实;意见必须与新闻明确地分开”。

客观处理新闻成为大众报纸自我标榜的口号,并纷纷打出“不支持任何政党、不作任何政治派别喉舌”的旗号,并把这种办报方针称为“独立新闻学”,在美国,第一个明确提出此观点的人是鲍尔斯,早在1855年,他就明确指出应该在事实与意见之间划清界限,分清“思想与情绪,事实与感觉”。他认为,新闻只应告诉读者最原始的材料,然后让读者自己去做出比较与选择。这即是“客观报道”的精髓所在。

“客观性原则”一向为西方媒体推崇备至。《华盛顿邮报》巴斯自豪地表示:“客观性这一传统是美国新闻界的一大荣耀。”

1900年美联社提出“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的宗旨,这是美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把客观性定位新闻传播原则,也标志着“客观性”作为一个重要新闻观念的问世。

随后,1923年美国的《新闻公约》中也确立了客观性的原则,可以说在美国的新闻事业中,记者是超党派的,他只是报道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加以解释,去得出结论。

西方对客观性、客观报道总结的经验:

报道新闻要说明它的来源;详细地揭示新闻的出处,使读者自己做出可靠的估计;报道有争议、有纠纷的事件,要说明纠纷的性质;对某个人或某机构提出指控,一定要给被指控者以回答的权利;记者必须尽最大努力用事实本身来说话,事实要越完整越好。

同样,客观性与真实性一样,也具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一些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理想,是既难衡量也难做到的,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指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客观性发展绝对不是什么科学的东西,二是视偏见为神圣,捍卫这个制度,反对社会突变,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异议范围是有限度的,他们代表正统观念,他们不仅受众掌握财源,而且左右着新闻界的权威人士。”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针对新闻客观报道的问题上,是否能够付诸实践争论不休。

(二)中国对客观性的理解

由于中国的早期思想受到外来西方思想影响原因,关于客观性的问题也与西方有相似之处。从梁启超开始,1912年创办《庸言》报,就主张用平允之言、实用之言、独立之言来办报,在黄远生担任该报编辑期间,更强调“本报极力保持言论独立精神,与一切个人关系及党派无涉”。包括以后的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人都有相似的言论。

总体来说,中国资产阶级报人、无产阶级报人与一般学者都主张实行客观性原则。

但是也仍旧有一些学者和报人不同意此观点,他们人物那些“客观”、“真实”、“公正”之类动听的言辞,都是用来掩盖阶级利益的遮羞布,认为新闻报道应该要提倡突出倾向性和报道立场。

对于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在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提法或议论。在中国,多数人赞成客观性、客观报道,但反对客观主义,反对有闻必录的口号。

客观主义:又称自然主义,纯客观,部分主次,部分本质和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关的现实例子加以罗列,类似西方的有闻必录。

有闻必录:采访者对有人讲过或看过的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不辨真伪,一概录用。

客观报道≠有闻必录

在中国,新闻界普通提倡“用事实说话”的做法,它强调通过对事实有选择又客观的报道巧

妙地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看法。

“用事实说话”作为中国对新闻客观性报道的理解和操作方法同西方相比较,两种“客观性”都坚持用事实,但西方强调“不说话”,中国则强调说话。

二、公正性

公正性:公平原则,公正能够以同等机会运用媒介发表意见、争论问题和为自己辩护,传媒和传播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一)西方对公正性的论述

1923年美国《新闻规约》中规定:

公平——报纸不应当发表那些影响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控告,而又不被控告者以指导的机会。在司法程序以外的一切严重控告事件中,正确的做法是把这种机会给予被控告者。

1、报纸在确实低证明它所发表的东西是社会权利而不是处于社会好奇心之前,不应侵害私人权利或感情。

2、报纸对自己的严重事实错误或意见错误,不管来源如何,应作迅速而完全的改正。这是它的特权,也是它的责任。

美国学者认为,“公正”主要是针对评论的要求,“超党派的独立报纸”,其社论则以“公正言论”为口号。

西方报纸通过社论版来表现“公正性”,在社论版对面一页刊登意见和评论,已成为报刊用以刊登不同意见的流行做法。

(二)中国对公正性的理解

常与客观性相联系,并于1991年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有对“客观公正原则”的论述。

三、倾向性

倾向性:传媒或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或明或隐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是非态度和爱憎情感。

(一)西方对倾向性的认同

进入政党报纸阶段后,西方报纸普遍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创办《人民之友报》的法国革命者马拉说道:“为战胜国家的敌人,我见无情地谴责那些窃国者,揭露那些伪君子,就出那些叛徒,我将把那些贪婪的、假虔诚的公共事务投机家驱逐出去,我将赶走那些无力报效祖国的懦夫和无能之辈,以及那些国家不能信任的嫌疑分子。”

廉价报纸出现和报业进入商业报纸阶段后,倾向性出现了两种表现形态:

一种是继续承认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

一种是强调客观性而讳言倾向性。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约斯特指出:“报纸是一种力量,一种影响,当它作用于人民的思想时,信任它的人往往察觉不出这种力量,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不满。”

多数新闻界领导人,对新闻的倾向性是讳言的,例如《纽约时报》前编辑主任詹姆斯说,我们的原则是客观性,此外别无其他。

施拉姆和布里德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布里德说,每一张报纸,不管它是否承认都是有政策的。这些政策不是公开宣布,而是“暗暗贯彻的”,这种倾向性更多的是掩盖某些违反其政策的报道。

外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法兰克福汇报》驻京记者笔下的北京是:“太阳看上去隐约像一个乳白色的大球,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行人走不了几步,就会喉头疼痛,感到疲惫无力。”

《日经BP》社记者报道中国环境问题题目是“中国的大气污染袭击日本!”文章在编者按中称:“在中国,每年有40万人因为大气污染而死去……但这对日本来说,绝对不是隔岸观火的事情,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大气污染不仅对中国及邻国影响重大,对整个地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德国《世界报》最近报道说,“中国人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中国政府用于环境的支出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