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与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 2. 立即给氧治疗 吸氧可改善心 肌氧含量,提高动脉血氧张力,有 利于心肌缺血的氧供和缩小梗死面 积。同时亦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 状,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不 适。
❖ 3. 补充水及电解质 立即建立 静脉通路,必要时应同时建立多 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急救时静脉 给药。
❖ 4. 镇静止痛 吗啡2-4mg静脉注射,对心肌梗死 的疼痛有效,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 抑制。由吗啡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 过缓可为下肢的即刻抬高所消除。
❖ 心肌梗死的疼痛可能在劳力后发生但休 息不能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 必须使用麻醉剂才能止痛。心肌梗死的疼痛 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病人会企图寻找一个 舒服的姿势而显得不安,这与心绞痛病人害 怕胸痛再发作而采取一种较安静的做法不同。
❖ 2 、低血压、休克
❖ 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 而快、血压下降、尿少、神志迟钝, 甚至昏迷。
❖ 心肌梗死严重影响左心室收缩 功能,导致急性肺充血,引起呼 吸困难。呼吸困难也会因胸痛及 焦虑而引起。
(四)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部位若在心脏下壁,会引起异常 电流冲动传导,导致心律失常。有一些病人 会因疼痛、焦虑而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快 而规则(100~110次∕min),缓解其疼痛与焦 虑后,心跳逐渐减慢。
三、评估
❖
(一)胸痛
❖ 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肌血液供应完 全阻断,导致心肌缺氧坏死部位内未氧化代 谢物(乳酸)堆积,因而刺激神经末梢引起 疼痛。
(二)休克
❖血压降低、脸色苍白、 冒冷汗、心搏过速、 脉搏微弱。休克主要 由剧烈胸痛而引起; 其余则因心输出量急 剧减少,组织灌注不 足所致。
(三)呼吸困难
(八)发热
❖ 梗死后发热及白细胞增多 为身体对坏死组织的非特异 性反应。发热常在梗死后 24~48小时发生 (37.5~39.5℃),梗死后的 7~8天自行消退。
急性心肌梗死

转运及注意事项急性心梗的病人经上述急救护理,病情趋于平稳,应立即将病人送至医院,继续治疗。①保持病人平卧,安静休息。②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和生命体征的监护。③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氧疗。④维持静脉道和不间断的药物治疗。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重视倾听病人的主诉,随时调整用药和解决病人的需要,直至将病人安全转送到医院。
五、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午间小睡三十分钟或一小时。
六、饮食以富有营养、清淡为宜,多吃些鱼类、豆制品和新鲜蔬菜,不要暴饮暴食及酗酒。
七、不要吸烟,因为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加重病情,引发心绞痛和心梗。
八、患有血脂异常、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好血脂、血糖。还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便秘、腹泻等。
主要临床表现①心前区疼痛:突然发病,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部分病人有低热,但40%糖尿病人无胸痛表现,这可能与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使痛觉传导发生障碍,这类病人常易误诊误治,且死亡率较高。②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主要是膈肌受刺激时所引起。③低血压和休克:常伴有血压下降,部分病人出现休克表现。④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心力衰竭。
4、无时急救
一时无急救药时,可指掐内关、间使、外关、耳中穴按压先左后右。
5、镇静止痛
镇静止痛病人常因疼痛剧烈伴有濒死感,如不尽快解除疼痛,心肌缺血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应迅速给予镇痛药物。常用:吗啡,2~5mg,im,5~30min可重复使用;杜冷丁,50~100mg,im,4~6h重复1次。
6、建立静脉通道
院前急救处理
1、休息
立即停止活动就地躺下休息、心情放松可服用安定或硝酸甘油,也可含服消心痛、速效救心丸或嚼服阿司匹林,以减少氧量消耗,延缓或减轻心绞痛的发作程度。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05-19T17:25:24.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车琳[导读]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70-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很重要。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全部男性。
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5.3岁。
其中合并心律失常6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心电图检查:ST 段抬高型AMI者45例,非ST 段抬高型15例。
前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9例,单纯下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6例,非Q 波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电图表现3例。
1.2 治疗入院后即刻常规应用镇痛、阿司匹林、ACEI、钙拮抗剂等治疗,改善冠脉血供,积极控制充血性心衰。
对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除β受体阻滞剂外,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给予即刻和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莫氏Ⅱ型几乎都是前壁心梗的并发症,可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起搏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梗所致的Ⅲ度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内或结上损伤引起,逸搏节律通常较稳定,且大部分可恢复,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0.3~0.6mg/次,每3~10分钟1次(总量<2mg),阿托品无效可考虑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infarction)就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得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得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根据典型得临床表现,特征性得心电图改变与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得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得可能。
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得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得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与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
心肌梗塞急性期得治疗在此期间,治疗原则应保护与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得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尽量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危险阶段,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有较多有功能得心肌,维持较有效得生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得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与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与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与静脉压。
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
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
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小量不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得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
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就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得治疗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8岁。
其中因出血、管壁内血栓形成致病8例,休克、脱水或严重心律失常使排血量骤降致病6例,过度劳累致病4例。
2护理体会2.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
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满腔热忱,象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2.2吸氧护理:注意吸氧时间、流量。
急性期应给予高流量持续吸氧,流量4-6L/min,持续1-2天,病情平稳后流量可减至每分钟2-4L/min低流量持续供氧,每天更换鼻导管,湿化瓶水,保持吸氧用物的清洁与管道的通畅。
2.3适当卧床休息:发病后第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
谢绝探访人员,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
患者的梳洗、进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活动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以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和心脏负荷。
护理操作和治疗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较多,尤其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时极为多见。
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博,在4-6min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2).当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时,病死率高,且预后不良,是成人心脏猝死的首要原因。
因此积极给予溶栓治疗,可以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2015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32例,其中27例符合溶栓指征,给予瑞通立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015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例,27例符合溶栓指征,给予瑞通立溶栓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9―76岁。
所有AMZ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前间壁8例、前壁3例、下壁9例。
溶栓后发生室早5例、心动过缓3例、心源性休克3例、阿斯综合征1例、急性左心衰1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1例、室颤1例、房颤1例、牙龈出血2例。
有8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结果 20例患者经过积极地抢救与护理临床治愈出院。
4例未愈,溶栓后症状无改善或在住院10天左右再梗而转往上级医院。
死亡3例,平均年龄为71岁,均为女性,其中1例在住院4小时死于阿斯综合征,2例9小时内死于心源性休克。
2、急救护理1,一般支持。
入院后立即入住ccu,给予平卧位,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3-5天,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
快速开通2路静脉通道。
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
113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

l poeya. eut: cssa i i ru ( D N<5 m ) 6cssm drt rkgop S N o u n erR sl 3 ae sh hr kgop S N w s 1 g s 0 s ,3 ae o e e i ru ( D N a s
5 -0 s n 6css o s ru S N 0 —5 s . h m u t f ai at e tclr r yh i 010m )ad4 ae w rkgo p( D N 10 10m ) T ea o n o l nn vnr ua ar tm a l i m g i h
导 联 同 步 连 续 2 记 录 动 态 变 化 的 心 电 图 , 行 4h 实
2 长程 实时心 电监控 , 除全 部异 位搏 动及 伪 差 , 4h 剔
对 窦性搏 动 的心率 变 异 性 进行 时 域 分析 , 主要 参 数 为 S N 最 常用 H V指标 ) 根 据 S N D N( R , D N判 断 A MI
资料 与方 法
现死亡病例。3 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比
较, P<00 , .5 心脏 猝 死 率 比较 , P<00 , 异 有 统 .1差
计学 意义 。不 同级 别 恶性 室 性 心律 失 常 发 生 , 者 患 猝死率 不 同 。具 体如表 1 2 ~ 。
表 1 3组 患 者 恶 性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侧 壁 并 正 后 壁 A 6例 , 壁 、 后 壁 并 右 心 室 MI1 下 正
A 。 MI 9例 2 .方 法 : 用 E G B H— 型及 MG H1 L动 采 CA — A Y. 2
及猝死率 比较 [ ( ) n% ]
态 心 电记 录仪 ( 北京 美 高仪 软件 技 术有 限公 司 ) 1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极具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自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常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常见类型,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本组为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5~82岁,平均62.3岁。
其中前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8例,侧壁梗死2例。
2 护理方法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2.1.1 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小时内,实性心率失常多见。
护士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放于床边,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2.1.2 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吸氧3~5天,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重要的。
2.2 饮食与休息护理安置病人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5~7天。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第1~3日绝对卧床休息,翻身、进食、洗漱、排便等均由护理人员帮助料理;第4~6日可在床上活动肢体,无合并症者可在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第1~2周后开始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室外行走;第3~4周可试着上下楼梯或出院。
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向病人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限制或缩小梗死范围,病情稳定后渐增活动量可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心脏功能恢复,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