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生于一五00年,卒于一五八二年。字汝忠,名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曾做过小官吏,蟓年归家,专门著书。《西游记》是他花毕生心血创作的杰出的代表作品。小说是由唐朝贞观年间的青年和尚玄奘到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发展成成的。古代,交通不便玄奘只身一人历经十七年取回真经这本身就富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极具浪漫色彩,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经过口耳相传,添枝加叶,事实本身发生了变化,故事的主人公也由唐僧变成了齐天大圣孙悟空,逐渐走向神秘化。宋话本,金院本,元杂剧中都有有《西游记》的故事,吴承恩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经过神奇的幻想,大胆的艺术加工,创造性的发挥,险峻环境的描写,妙趣滑稽的语言的运用,写出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前无古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7回,写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等故事。这七回写的十分精彩亦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小说。第8——12回写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原因。第13——100回,主要写取经故事,修成正果,返回东士大唐。功德圆满结束。取经故事源远流长,到成书大致有八百多年的时间,吴承恩作为取经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详细地占有材料,又进行了越的加工,创造性的改造,把歌颂虔诚教徒宗教封建精神的宗教主题的故事改造为社会主题。以神话形式反映封建社会后期的腐败生活和阶级斗争,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鲜明的民主倾向。全部《西游记》可

以说是孙悟空的光荣战斗史,一些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孙悟空展开的。前七回,精彩细致地描写了孙悟空怎么从一个无知的“石猴”,经过刻苦学艺,变成了神通广大,无敌天下的英雄人物,突出地描写了孙悟空高喊“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造反号令,大闹“三界”统治都宫殿的场景,塑造了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精神和大无畏的造反精神。客观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支持人民群众对封建压迫的斗争愿望和斗争力量。

吴承恩以其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完成了《西游记》的写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几乎家喻户晓,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西游记》也被外国许多朋友喜爱。已经成为老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流芳百世。作者苦费匠心地成功塑造出如此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读起来赏心悦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历史上的大手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成功地塑造,那么它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粗略地概括如下:神奇的想象;高超的描写;妙趣的语言;“三性”的和谐和严谨的结构,下面结合《西游记》的结构和作品,对其艺术特色作如下的论述。

一、神奇的想象

《西游记》继承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传统,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主要特色,首先表现在作者吴承恩——神奇的想象上,他用生花之笔创作了一充满理想主主的艺术杰作。吴承恩生活在明代嘉靖年间,对腐败的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年青时就很有抱负,在《二

郎搜山图歌》中写道: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众生恨无力。

救日有失救日弓,世问岂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长令保合请宁功。

十分显然,生活在那种时代的有识之士,吴承恩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政治的黑暗,对祸国殃民的政治统治者表示十分痛恨。但是他自己却无力驱除这股邪恶的势力,他感到压抑,他要呼吁要呐喊,要用自己的笔纸描绘理想的向往世界,同现实抗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对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熟悉的条件,充分调动自己神奇的想象力,把人间天上,地狱,海底,佛国和谐地有机地连在一起,高超的创造了这样一部奇特峻险幽默的神话作品。刻画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大无畏的光辉形象。他不但武艺高强,神通广大,而具有斩邪除害的强烈愿望和实际能力,他是吴承恩先生十分向往的英雄,是作家十分理想的代言人,作家吴承恩希望现实中有这样的除魔斩妖,整顿乾坤的英雄人物。围绕着孙悟空大闹“三界”和保唐僧取经,作家极尽曲折之能事,在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神奇的幻想的能力,创造出一种扑塑迷离,神奇多变的艺术境界。意大利评论家马左尼说过:“惊奇感到产生是在听后相信他们不想信会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吴承恩正是以奇异的想象力,用心设计了一个个读者不能想象,“不能相信”的故事,从而吸引读者。例如第六回写大圣与二郎神斗法,大圣变小鸟,他变老鹰,大圣变做游鱼,他又变做鱼鹰;大圣变做水蛇,他变做灰鹤;最后大圣变做花鸨,

被二郎神一弹弓打个跟头。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成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捡,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吴承恩神奇的想象力拍手叫好。你不能想象作家是如何把人同庙联想在一块的,五官的安排也错落得体;作家并没有运用神通,无限地夸大孙悟空的才能,而是使孙悟空尾巴的破绽。这既使二郎神能够发现,也使读者感到作家并非凭空捏造,是在生活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发挥自己神奇的想象力。

伴随着书中的神话色彩,《西游记》的情节也处处出人意外,情节发展曲折多变,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叫人目不暇接。如“三调芭蕉扇”一段,就写得异常精彩,经过几次斗智、斗勇,反复用计才得到了扇子。为了使故事更加离奇,矛盾更加尖锐,作者颇费心机,使前后互相关联,预先埋下太线,火焰山本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从太上老群炉上蹬下的两烤火,他降服的红孩儿是铁扇公主的儿子。而掌握扇子的铁扇公主又是孙悟空几百年前结拜兄弟牛魔王的妻子。这些伏笔的加入就使情节更加悬乎多姿,其他象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二心之相之战等等都奇诡异常,神奇莫测。主人公孙悟空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神奇想象中,通过具体情节表现了他想要自由,勇于战斗,不怕艰难险阻的性格,无愧于“斗战胜佛”的正果称号。

二、高超的描写

《西游记》中对环境的描写,是高超的,绝无禁有的。吴承恩是

通过三个方面来描写的。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生活环境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三界”的描写,背景、场景、风景。这“三景”之中以社会背景尤为重要,它是典型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它“二景”也是缺一不可。比如说《西游记》,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可以说有很多篇幅。山高路险,水深潭险,风雨雷电火各具特色。作者把这种环境的描写也按着“三位一体”的原则,有机地结合,有分有合,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读起来十分入胜。

《西游记》中针对环境的描写十分清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情习惯等情况交待的明明白白。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灵霄宝殿,描写的十分威严,多么神圣。第四回写到:“真个是,初登上界,乍入天堂。

金光万道滚红霓,端气千条喷紫雾。

…………

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

第七回写到:“耳中掣出如意棒,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当。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将一个好端端的天宫砸得稀巴烂,几乎一片废墟。”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创造,充分显示了孙悟空敢于造反的大无畏精神,气吞山河的壮举,也使他从一个石猴真正变成了“齐天大圣”开象的塑造。这种改变场景的描写,使这位“齐天大圣”孙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