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民间刺绣调查报告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手工艺。

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

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

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

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

1.非遗等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代际传承链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传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

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故去。

健在的第四代传人有苏桂臣、王凤兰两位,她们都已80多岁。

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师从母亲。

心灵手巧的她十岁开始学习刺绣,十五六岁便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大部分技法。

1998年,夏丽云利用3年时间到南方学习苏、湘、川、粤等中国名绣。

200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满族绣品有限公司。

如今,夏丽云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枕头顶《独占鳌头》与壁画《十相自在》都曾在国际文化节上获奖。

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丽云以满族刺绣的独门绝技“浮雕秀”精心绣制了一条“盛世龙”。

这条长约2米的金色巨龙跃然欲飞,有凌空之势,令参观者无不叹服。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

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

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地域范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分析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并参与了在人类发展的完整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全球化使民间文化收到巨大的冲击,很多非遗的传承面临断层,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在走向消沉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文化的记忆要继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也要更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科学的发展观中强调了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社会各界人士及领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扶持,持续体现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其继续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意义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及其珍贵,及见证历史,也关系到文化民族的传承、精神世界的共建,既能实现科学的发展观,也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经济和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软实力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堪忧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发展,极大的冲击了非遗的生存状态。

即使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采取了系列措施比如各类文化项目试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重生,包括采取非遗项目申请的鼓励政策倾向等,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仍然在逐渐减少,群众始终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非遗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困难专业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总数极少,整体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业度也不高,不能满足当前紧迫且专业性强的非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所需。

而且缺少工作专项经费、管理不够严密等问题一直困扰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进行。

那么,如何减少投入、有效进行非遗管理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单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或师徒世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这种传播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成功个案——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发现、挖掘、传承保护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7 (O 1 3 0 1 0 10 - 9 42 1 ) —0 6 — 5 O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艺 术 学 重 点 项 目“ 国 少数 民族 剪 纸 艺 术 传 统 调 查 与 研 究 ” 阶段 性 研 究 本 中 的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与民 问美 术 专 业 硕 士 。
等地 所辖 的二 十余县 的 广大地 区 。 规定禁 条有 四 : 移


长 期 湮 没 的 长 白 山满 族 民 间文 化
民之 居住有 禁 : 田地 之 垦辟 有禁 ; 森林 矿产之 采伐 有 禁; 人参 东珠 之掘 捕有 禁 。康 熙 四十一 年(7 2年) 10 下令全 部封 禁 。 封 禁期 间 , 区划 分为 一百零 五个 围场 , 官兵 禁 有
看守 , 期 围猎鹿 羔等 物上 献朝廷 。 定 每年 允许一 定数
量 的人进 禁 区挖参 , 设参 局予 以管 理 。从此 , 里成 这
为 无 人 居 住 的 荒 山野 岭 ,到 处 是 森 林 草 莽 、野 兽 成
争, 满族 各部 男子 几乎 全被 征调 , 努尔 哈赤 及 皇 太 跟 极 征 战 四方 , 随着 清 军进 关 , 部族 流动 更 大 , 族 西 满 迁 争先 恐后 。 从此 长 白山 区人 烟 日稀 。
i】 佳 生 主编 . 族 文 化 史 l 1辽 宁 民族 出 版 社 ,9 9 1张 满 ^. 1 19. [】 纯 信 , 2王 王 纪 著 . 族 民 间美 术 】时 代 文 艺 出 版 社 ,0 0 满 . 20 .
fJ 碧 波 , 中尧 主 编 . 国古 代北 方 民 族文 化 史[ . 龙 江 出 版 社 ,9 3 3张 董 中 MI黑 19 . 陈见微主编. 东北 民俗 资 料 荟 萃 f . 林 文 史 H 版 社 ,95 M1 吉 {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长白山满族剪纸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它所代表的是满族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风格,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在长白山地区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满族妇女常用剪刀和纸张在家里制作装饰品,以增加家庭的美感和乐趣。

这种传统技艺在20世纪初迅速普及,在当时的满族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长白山满族剪纸主要是家庭自制,材料和风格有较大的局限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长白山满族剪纸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镶边花、纹饰、大小卫士等,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成为当地文化的代表之一,并逐渐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传统的长白山满族剪纸主要以黑色纸为底纸,再用白色或红色纸进行构图和剪刻。

其风格和技法多样,有的是非常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有的是精细至极的花鸟画像。

这种充满寓意和象征的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传递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力量。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新型的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手工艺术越来越少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但长白山满族剪纸并没有被淘汰和遗忘,不断有新的手工艺人投入到传承和发展中,他们在传承传统基础上,创新技艺和材料,并将剪纸作品应用到现代生活之中,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观赏价值。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长白山满族剪纸,需要加强对该传统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引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学习和关注。

同时,需要对长白山满族剪纸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将其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推动其持续发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践案例,分析其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以期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非遗数字化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国外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做法,接着分析这些实践案例的特点与启示,最后提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国外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以日本为例,该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出了显著的尝试。

日本的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以及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记录和展示。

例如,通过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精确还原,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手工艺的魅力。

日本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各类传统艺术、节庆活动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方便公众查询和学习。

在欧洲,许多国家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法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通过数字技术对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保护。

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网络上提供访问服务。

法国还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进行记录和传承,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

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现阶段,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

也有学者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或者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接组合而成的体系。

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做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做各类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向来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造、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的探析。

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现有的研究可以将满族文化分为:1.满族文学和艺术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

满族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

满族先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 1644 年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浮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时呈现极盛景象。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艺术研究|艺术管理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赵瑞隋欣摘要:满族萨满音乐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通过对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性、神秘性的切入,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近几年,满族萨满音乐也正式的被批准,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可见国家与政府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保护的高度重视。

本作品将根据满族萨满音乐的音乐与特征与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来探索和研究满族萨满音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传承现状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萨满文化萨满教宗教萨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满族萨满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沿岸佛满洲关氏、吉林九台小韩屯石氏等地区。

由于文化发展和地势特征的优势,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许多民俗习惯与民间音乐都与满族萨满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且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首先发展的是自然崇拜,其次发展为图腾崇拜,然后又发展到了祖先崇拜,从对外界大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到个体的动物的崇拜到最后的具象到人对于自身的认可与崇拜,这些特征使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满族萨满文音乐的艺术特征(一)原始性萨满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很广的世界性原始信仰宗教,大约产生于原始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发展上,萨满文化一直贯穿于满族宗教文化的始终,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原始的习惯与文化。

无论是包含了家族形式的祭祖、背灯、领牲、换锁等具有规范形制的家祭,还是负责祭祀狐神、莽神、貂神、熊神等的自然神祗的野祭,都一一体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

尤其是仪式中包含的神歌、器乐、节奏、力量、道具、服饰,不仅是满族人们在传统生活中对于原始文明具象化的体现,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神秘性与宗教相对应的文化往往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一、黑龙江省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意义
自 2007 年黑龙江省展开一系列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目的是进
一步保护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满族民俗、民
间舞蹈类、民间文学类、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和传统竞技与体育这七
个类别。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如下:

满族民俗有:满族八大碗、满族采参习俗、满族家祭、满族颁金节、满族萨
满家祭、杨氏家族萨满鹰神祭、满族礼节、满族年猪菜、满族莫勒真大会、满族
山神節、满族传统婚俗。民间舞蹈类有: 满族萨满舞、满族东海莽式舞、满族
拍水舞、鞑子秧歌、满族杨烈舞、满族“巴拉莽式”舞。民间文学有:《女真谱评》、
《招抚宁古塔》、傅英仁满族故事、满族萨满神话。传统美术有:克东满绣。传
统音乐有:满族祭祀音乐、满族传统民歌、满族萨满神调。传统技艺有:盘酱酿
造、木屋建造、旗袍和靰鞡制作等技艺。传统竞技与体育有:满族珍珠球、满族
踢行头、满族欻嘎拉哈。

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生活与民俗习惯的角度看,保留了其民族化的
原始生活,在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使满族文化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有利于满族人民独特文化内涵的传播,有利于满族历史痕迹的真实性和本源性的
保留。

二、黑龙江省为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制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
为了保护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法律有如下七项,分别为
《宪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然而这些法律很难与实际相结合,难以实行。虽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6 年
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只是政策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正式
的地方法规,所以仍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黑龙江省由于没有贯彻落实《非物
质遗产法》在立法方面的指示,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台具有地方性与特色性的满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条例。

(二)传承者日益减少,传承问题严峻
会说满族口语的人日益减少,即使是纯正的满族人,也几乎没有人会说。黑
龙江省曾经举世闻名的技艺——桦树皮制作和鱼皮制作,如今难以传承下去,可
见,满族文化传承问题严峻。满族青少年现在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都是现代社会
的,而对传统的满族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可见,满族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

(三)学校教育对满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
因教育行政部门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这一方面,
尚未实施能够体现满族“民族性”的教育举措。有些正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校为了
体现教育水平,过于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传授正处于此阶段的满族学生满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虽然学校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遗产日”,但往往
过于形式化,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黑龙江省为保护满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可以传承满族文化的人才,然而
黑龙江省除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和黑龙江大学外,还没有其
他大中专院校培养专门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满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
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省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方法
(一)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央立法及地方立法进行完善和保护
对于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保护形式是立法保护,最重要的就
是建立起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科学严谨、全国通用的法律规范体系。从中央立
法的角度看,中国为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提供的关键法律有《文物保护
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在2011
年,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一完整而系统的法律,既满足了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需要,又疏通了满族文化道路上的层层阻碍,使满族的历史文化在岁
月长河中不断流淌。从地方立法的角度看,需要出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一法律将全面地为满族文化提供了保障。所以,要想
从根本上保护满族文化,就要将中央到地方结构化、全面化,将满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法律保护的司法体系放在工作首位,吸收满族文化的精华之处。

(二)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普查机制及注册登记制度
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首要任务是进行科学完整的普查,对于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目的一是全面了解其濒危程度,二是了解其生存环
境及其分布情况,三是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三个方面进行存档。要想对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备与科学的注册登记制度,就要先经过普查,此普查
要系统化和全面化。通过注册登记,使满族文化的形式、内涵、权属等方面得到
深化与升华,有利于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工作的展开。设立合理和有效
的注册登记制度,有利于确定满族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有利于满族文化遗产的
保留与传播,是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障。

(三)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建立教育机制
对于满族文化传承方面,较为有效的手段是学校教育,学校不仅要加强对青
少年的满族非物质文化教育,还要持续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使满族文化得以传
承。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应当制定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的课程,使学生了解满族文
化的独特性,感受满族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一些具备硬件设施的学校可定期组织
学生以观看文艺汇演或参观展览的形式了解满族非物质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的重
要性与珍贵性应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从而使满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大学教育
方面,大中专院校应积极设置与满族文化有关的专业或设立相关课程,还应向大
学生大力宣传满族非物质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