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进展
PS区块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能力的影响

PS区块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能力的影响郭君宇;王宁【摘要】通过采用扫描电镜、成像测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PS区块微裂缝的发育对泥页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PS区块优质页岩段发育的微裂隙主要有高导缝、诱导缝和高阻缝。
高导缝的存在对于页岩气含量是把双刃剑,高导缝发育有利于提高页岩气的储集空间,增加游离气含量,但裂缝规模较大,页岩气容易散失;而诱导缝与闭合缝通过后期压裂改造有助于气体产出。
三种缝的存在说明PS区块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The infl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issurein PS block on the reservoir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ing logging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icro-fissure developed in high grade shale of PS block are highly conductive fissure, induced fissure and high resistance fissure. For the shale gas content, the existence of high grade shal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developed high grade fissure is conducive to enlarging the reservoir space of the shale and increasing free gas content. However, the fissure scale is comparatively large which leads to the easily lost of shale gas. More⁃over, by the fracturing of induced fissure and closed fissure in the late period, shale gas is easy to product. The existence of these three fissures proved that the PS block has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龙马溪组;页岩气;裂缝发育;储集能力;PS区块【作者】郭君宇;王宁【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页岩气复杂孔隙结构及微纳米尺度流动通道的刻画给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1-3]。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

第36卷第1期2024年1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6No.1Jan.2024收稿日期:2023-07-25;修回日期:2023-09-01;网络发表日期:2023-11-13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白马地区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目标评价”(编号:P21087-1)资助。
第一作者:包汉勇(1981—),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工作。
地址:(430223)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大学园路18号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4)01-0014-09DOI :10.12108/yxyqc.20240102引用:包汉勇,刘超,甘玉青,等.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2024,36(1):14-22.Cite :BAO Hanyong ,LIU Chao ,GAN Yuqing ,et al.Paleo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s of OrdovicianWufeng Formation to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southern Fuling area ,Sichuan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4,36(1):14-22.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包汉勇1,刘超1,甘玉青1,薛萌2,刘世强2,曾联波2,3,马诗杰2,罗良2(1.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武汉43022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3.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北京100871)摘要: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
湖北省秭归盆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保存条件

湖北省秭归盆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保存条件谈红梅;吴先文【摘要】秭归盆地牛蹄塘组页岩厚度较大,地表出露较好.根据牛蹄塘组页岩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其有机化学特性、储层特征,从而探讨其生气、储气的保存条件和影响因素,为该区页岩气资源勘查提供新依据.研究表明:牛蹄塘组页岩厚度大,具西厚东薄的特点,有机碳含量高,生气条件较好;无机孔隙发育、有机质孔隙不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储气条件一般,但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区内断裂发育,褶皱变形强烈,构造保存条件较差.【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8(032)002【总页数】5页(P237-241)【关键词】秭归盆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储层特征;保存条件【作者】谈红梅;吴先文【作者单位】湖北煤炭地质局,湖北武汉 430021;湖北煤炭地质勘查院,湖北武汉4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2湖北宜页1井探气成功,拉开了湖北省页岩气勘查的新篇章,从而也引起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对老地层中页岩气成藏研究的兴趣。
本文依托《湖北省秭归盆地及周缘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根据露头剖面、钻井岩心采集的样品及化验分析数据,对研究区内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生气、储气能力、构造及保存条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页岩气地层、构造与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为该区页岩气资源勘查提供依据。
1 地质概况1.1 地层特征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齐全,由老至新、从太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层系主要有四套,分别是下震旦统陡山沱组(Z1d)、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奥陶统—下志留统龙马溪组(O3S1l)、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3d),这四套地层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只是埋深及厚度各不相同,而牛蹄塘组是四个层段中最厚的,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 构造特征秭归盆地位于大巴山构造带的东段,是侏罗纪发育较为完整的陆相沉积盆地,北接神农架隆起,东部紧邻黄陵背斜[1]。
区内从左至右呈“川”字形依次发育有高桥断裂(①)、牛口周家山断裂(②)及水田坝断裂(③),主体构造线分别为北东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图1)。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摘要】通过对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研究并结合美国Marcellus页岩研究成果,定义有机质孔的概念,归纳有机质孔的类型及特征,探讨有机质孔发育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机质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质孔泛指在有机质内部或边界处发育并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的所有孔隙,包括原生有机质孔和次生有机质孔两类;有机质孔形态多样,分布具有非均质性,特别当有机质孔大量发育时,其内部结构是具有层状格架的似蜂窝状连通体;温度、上覆岩层压力、无机矿物和流体是影响有机质孔发育的外部条件,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有机质含量是控制有机质孔发育的内部因素;苏北盆地古近系泥页岩实际样品和热模拟实验样品中有机质孔均表现出阶段性演化特征,这与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中的组构演化和生烃机制密切相关.%Based on the study of Paleogene shale in Subei Basin,and combining results of the Marcellus shale,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organic-matterpore,summarized it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discusse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concluded evolution rule of organic-matter pore.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matter pores generally refer to pores which are within or at the boundary of organic matter and ar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and they include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ganic-matteranic-matter pores display various shapes and are distributed heterogeneously.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well developed,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a honeycomb connecting component in the layered framework.Temperature,overburden pressure,inorganic mineral and fluid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pores and organic matter type,while maturity and content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matter anic-matter pores of both Paleogene shale samples in Subei Basin and the thermal simula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odic evoluti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br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Keroge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1)003【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有机质孔;类型及特征;外部条件;显微组分;总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演化规律【作者】马存飞;董春梅;栾国强;林承焰;刘小岑;段宏亮;刘世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北美地区页岩油气的成功商业化开发以及中国四川盆地南部古生界和北部中生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突破,使人们认识到富有机质泥页岩可以形成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1]。
页岩 孔隙结构

页岩孔隙结构1. 什么是页岩?页岩是一种由细粒或粉状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具有特别高的湿附性。
常见的页岩主要包括泥页岩、煤系页岩、油页岩等。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页岩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油页岩和气页岩。
2. 页岩中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内部的空隙和管道系统。
在页岩中,孔隙可以分为两类:毛细孔隙和裂缝孔隙。
2.1 毛细孔隙毛细孔隙是指直径在10纳米以下的微小孔隙。
这些孔隙通常由黏土矿物和有机质颗粒形成,具有很高的湿附性和吸水性。
毛细孔隙对于页岩的储存和释放流体(如油和天然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毛细孔隙的直径较小,但其总体积较大,可以容纳大量的流体。
此外,毛细孔隙的连通性也对流体的渗透和运移起着关键作用。
2.2 裂缝孔隙裂缝孔隙是指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的狭长裂缝。
这些裂缝通常由构造应力、地壳运动和化学作用等因素导致。
通过这些裂缝,流体可以在岩石中储存和流动。
与毛细孔隙相比,裂缝孔隙的直径较大,流体的渗透速度更快。
裂缝孔隙的连通性也更好,使流体更容易流动。
3. 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3.1 粒度和组成页岩的颗粒大小和矿物组成对孔隙结构有重要影响。
粒度较小的岩石往往具有较多的毛细孔隙,而粒度较大的岩石则更易形成裂缝孔隙。
此外,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对孔隙结构也会有所影响。
3.2 孔隙随埋藏深度的演化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岩石受到的地层压力也会增加,孔隙的形态和分布将发生改变。
孔隙的体积可能会减小,并更趋向于裂缝孔隙的形成。
这是由于岩石的压实作用和矿物晶体间的变形造成的。
3.3 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是岩石形成孔隙的重要因素。
构造应力和断裂运动会导致裂缝的形成,从而增加了裂缝孔隙的存在。
4. 页岩孔隙结构的评价方法4.1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评价页岩孔隙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岩心样品中的孔隙结构,可以确定毛细孔隙和裂缝孔隙的存在和分布。
这需要使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
页岩气研究综述 - 成藏机理、储层性质、渗流机理、吸附机理、含气性分析及主要开发技术

五、页岩气开发主要技术研究 同步压裂技术
2口或更多的邻近平行井同时压裂,目的是使页岩收到更大的压力作 用,从而通过增加水力裂缝网的密度,产生一个复杂的裂缝三维
网格,同时也增加了压裂工作的表面积。当压裂液注入两井之间
的空间时,每个井的排油面积增加,这是在单井压裂时不可能出 现的。同步压裂费用比较高,并且需要更多的协调工作以及后勤 保障,作业场所也更大。同时,它的收效大,因为压裂设备会更 高效的应用,2口井会再一周内完井而不是两周,采用该技术的页 岩气井短期内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的开发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
页岩气开采技术
1.清水压裂技术 2.重复压裂技术 3.水力喷射压裂技术
4.多级压裂技术
5.同步压裂技术
水平井钻井
一、页岩气主要开发技术
二、水力压裂技术综述 1、水力压裂技术应用分析 2、水力压裂关键因素 三、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 水力压裂技术应用分析
页岩气成藏机理、储层性质、渗流机 理、吸附机理与含气性分析及主要开 发技术综述
1
2 3 4 5
概述
国内外页岩气开发和研究现状
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
储层性质及页岩气渗流
页岩气开发主要技术研究
一、概述
定义:页岩气(Shale Gas),是指以吸附和/或游离状态赋存于富有机质
页岩地层中,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和/或热成因的非常规天然气。 NelsonⅡ型裂缝储层:天然裂缝提供渗流通道,基质为大部分的气体提供
流能力更好的支撑剂裂缝,或者使作业井能够比重复压裂前更好 的连通净产层。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掌握更多关于储层和生产井状 况资料,以便了解重复增产处理获得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 改进以后的处理。评估重复压裂前、后的平均储层压力、渗透率 厚度成绩和有效裂缝长度与倒流的能力,能够使工程师们确定重 新压裂前生产井产能不好的原因,以及重复压裂成功或失败的因 素。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储层特征

A s e r i e s o f a n a l y s e s a n d t e s t 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i n s e c t i o n s , S E M, X R D,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 t o t a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 T O C ) , s p e c i i f c
Ab s t r a c t : Re s e r v o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t u d y i s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p o t e n t i a l o f o r g a n i c — r i c h s h a l e s .
中图分类号 : T E l 2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Re s e r v o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e o r g a ni c - r i c h s h a l e s o f t h e Tr i a s s i c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系 延 长 组 富 有 机 质 泥 页 岩 储 层 特 征
耳 闯 , 赵 靖舟 , 白 玉 彬 , 樊 豪 , 沈武 显
( 1 .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2 .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
5 天然乞比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历史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历史摘要:页岩气在中国天然气中占据重要地位,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是当今一大热点,本文简要叙述了中国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及开发历史,有益于进一步了解中国页岩气产业。
关键词:页岩气;中国;地质条件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在目前的油气资源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
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全球页岩气资源量已经超过了以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等为主的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北美、中国、中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页岩气资源十分丰富,其资源量介于80.5×1012m3-144.5×1012m3,可采资源量介于11.5×1012m3-36.1×1012m3[1]。
1 我国页岩气地质特征“页岩气”概念首次由Curtis(2002)提出,随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定义,页岩气是以吸附和游离态存在于极低孔渗、富有机质的泥页岩地层中的天然气,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成因气、热成因气或两者的混合,具有普遍的地层饱含气性、隐蔽聚集机理、多种岩性封闭以及相对短的运移距离。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
页岩气藏储集岩多为暗色、黑色页岩、高碳页岩及含沥青质页岩,含粉砂岩、砂岩、碳酸盐岩等夹层。
富含有机质(TOC≥2%),普遍发育纹层及层理。
储层致密,以纳米级孔隙为主。
占页岩总孔隙90%以上。
页岩气成因类型多以热成因气为主。
包括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和热裂解成因气。
赋存方式以吸附态或游离态为主,少量存在溶解态。
开采难度大,需大型压裂开采,形成“人造”裂缝系统的渗透率。
单井初产高,低产生产周期长。
中国页岩气广泛存在于海相及陆相沉积盆地中,含气页岩层段时代从古生界分布至新生界,储集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1期 2015年2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Vo1.42 No.1 Feb.2015
DOI:10.3969/j.issn.1671—9727.2015.01.07 [文章编号]1671—9727(2015)01—0050—10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进展
罗小平 ,吴 飘 ,赵建红 ,杨 宁。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
[摘要]泥页岩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是页岩气的富集关键因素之一。近 年来对有机质孔隙成因、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表 明;有机质孔隙的成因包括干酪根生烃形成的孔隙与沥青裂解形成的孔隙2种类型。根据有 机质孔隙大小,可分为大孔、中孔(介孔)与微孔。页岩气以吸附态赋存在微孔、介孔中,以游离 态保存在大孔中。吸附态主要发生在孔径<10 12121的孔隙中,大孔中游离态烃以非达西渗流 方式流动。有机质的成熟度处于0.9 ~3.6 、腐泥组与镜质组显微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 >2.O 是有机质孔踩发育的有利条件}压实程度较高、较高的流体压力、脆性矿物含量高的泥 页岩是有机质孔隙保存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孔隙成因I影响因素}储集能力 [分类号]TE132.2;TE122.23 [文献标志码]A
Study advances on organic pores in organic matter-rich mud shale LUO Xiao—ping ,WU Piao ,ZHAO Jian—hong ,YANG Ning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 0059,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ongyuan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Puyang 457001,China
Abstract:The organic pore is the main kind of pore type in the mud shale reservoir and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richment of shale gas.In recent years,the genesi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rganic pore as well as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have achieved great progress.Thes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types of the organic pore include the pores formed by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in kerogen and that formed by tar cracking.According to the sizes,the organic pores can classified into macropore,mesopore and micropore.The shale gas is restored in mesopores and micropores as an absorbed phase,and in macropores as a free phase.The free gas in the organic macropores flows in non-Darcian way.The organic maturity(R。)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0.9 ~3.6 ,the organic type with sapropelic and vitrinite type.and the high TOC content (>2.0 )are the favorable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pores.The mud shale with high
compaction degree,high fluid pressure and 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are the advantageous
[收稿日期]2014—06—10。 [第一作者]罗小 ̄(1965一),男,博士,教授,从事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1:1u。xiaoping07@cdut.edu.cn。 第1期 罗小平,等: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进展 ·51· condi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ganic pores. Key words:mud shale;organic pore;genesis;influencing factor;reservoir ability
有机质孔隙在富有机质泥页岩中广泛发育, 是泥页岩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_1]。页岩气既 可以以游离态保存在孔隙中,又可以以吸附态吸 附在矿物颗粒与有机质表面。有机质孔隙度大小 直接控制着吸附态天然气的含量,孔隙的分布情 况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分布_2]。另一方面,原始有 机质的类型与演化程度、有机质粒内孔的发育程 度是判断页岩层区块商业开发价值的地质条件标 准;有机质孔隙的埋藏深度是判断页岩层区块商 业开发价值的开发条件标准 ]。因此,有机质 孔隙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和页岩气资源量评价具有 重要的价值,对后期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c],是目前页岩储层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 点 。 富有机质泥页岩一般是指泥页岩分布面积 广、厚度稳定(>30 m)、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叫 )>2 9/6[73。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该类泥页 岩对页岩气富集至关重要[7]。页岩气是主体位于 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 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 ]。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泥页岩进行了大量 研究,许多关于泥页岩作为储集层的基本问题被 提出来_g]。微观孔隙作为泥页岩有效的储集空 间,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 ;但是针对 有机质孔隙的研究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成果,本 文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文献调研更新知识,为后 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有机质孔隙的成因 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3类孑L隙——有机质孔 隙、粒问孔隙和粒内孔隙口 。有机质孔是指有机 质颗粒内的孔隙口 ,是页岩在埋藏成岩与有机质 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孑L隙,属于次生孔隙,是富有机 质泥页岩主要孑L隙类型,一般较原生孔隙发 育[1 。目前,有关有机质孔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 观点:(1)干酪根生烃形成有机质孔。Jarvie (2007),Loucks(2009)等认为有机质孔主要是由 固体干酪根转化为烃类流体而在干酪根内部形成 的孔隙_4 卜¨]。在有机质埋藏和成熟阶段(油气 生成窗),有机质生烃形成液体或气体聚积,产生 气泡,有机质体积缩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有机 质孔产生。这类孔隙主要受热演化程度的控制, 与有机质的烃转化率呈正相关关系,泥页岩烃转 化率越高,有机质孔隙越大[1 。目前,对干酪根 生烃形成有机质孔的研究较深入,在大量的泥页 岩中均可见到此种类型的孔隙(图1)。(2)沥青 质裂解阶段产生有机质孔隙。在对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页岩孔隙演化研究时,利用成岩物理 模拟实验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页岩有机 质孔隙在模拟温度>380℃时开始出现,在325℃ 时有机质孔隙主要是有机质边缘收缩缝,450℃时 开始出现有机质边缘和粒内孔,>55O℃时有机质 孔隙明显增加口 。对渝页1井页岩储层孔隙发 育特征的研究也证实沥青中的确存在有机质孔 (图2),说明残留的沥青质裂解阶段产生有机质 孔隙E ]。 因此,有机质孔隙按成因分类主要有干酪根 孑L隙和沥青质裂解孔隙2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富 有机质页岩有机质颗粒在成岩后期(成熟一过成 熟阶段)颗粒内部压力增大,有机质颗粒体积缩 小,伴随一次排烃过程,产生的次生有机质孔;在 高演化阶段残留沥青裂解也能产生有机质孔。这 2种类型的孑L隙发育主要与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及 热演化程度相关。
2有机质孔隙的微观结构 有机质孔隙密集分布在有机质内部,大小介 于1O~900 nm之间,主要孑L径为150 nm左右, 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发育的纳米孔,其平均孔径 明显小于矿物基质粒内、粒间孔_2 。按IUPAC 的纳米孔分类方法I2 ,该类孔隙包括宏孑L隙(也 称大孔,直径>50 nm)、中孔隙(也称介孔,2~5O nm)、微孔隙(直径<2 nm)。其中由于丰富的有 机质是提供微孑L的主要载体,微孔又可称作有机 质:fL E。 。有机质孔的孔隙形态呈圆形、椭圆形、 不规则形、棱角状等(图1)。有机质孑L隙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比表面积大、结构复杂,丰富的内表 面通过吸附方式可以储存大量气体,大量的吸附 气吸附在有机质表面,少量的游离气存储于有机 质大孔隙之中__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