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及展望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进展

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进展

Vo . 6 No 3 12 , .
Se p.2 07 0
20 0 7年 9月
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进展
何牡丹 , 李志 忠, 刘永泉
( 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5 ) 304 。
摘 要 :土壤有机质是 反映土壤肥力 的重要 指标 , 作为土壤类型划分依据历来是农业经 济关注的重点 , 是土壤学研究 的重 也
11 经 典 的重铬 酸钾 油浴 法 口 .
作为 传统 而经 典 的研究 方 法优 点是 设 备 简单 、 简便 快速 且 重 现性 好 ; 过 校 正 系 数 可 以使 测 量结 果 趋 于 准 确 。 因此 , 我 国农 通 在
业养分测试广泛的推广应用着 。但不足之处是对温度、 时间等氧化条件要求严格 , 操作繁琐 。
12 铬合 碱 溶 比色法 [ . 。 ] 此方 法 只适用 于有 机 质含 量低 于 15 以下 的土 壤 。并且 该方 法 用 E A 浸提 不 同 土类 时 , .% DT 腐植 酸 的 浸 出量 并不 一 致 , 且浸 并 出液 的色 调也 有差 别 . 能 用统 一标 准 色阶 来速 测不 同土类 的有 机质 含 量 。使 用该 方 法 测量 之前 须判 断 出 土壤 类 型 , 而 对 研 究人 不 从 员 的专业 功底 有一 定要 求 。
Hale Waihona Puke 中 图分 类号 : F 5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69(07一3 29 3 0895一20)0— 4— 0 0
土壤有 机 质( o ra iMatrS M) S iO g nc t ,O 是指 土壤 中的各 种含碳 有 机化 合 物 , 中包 括 动 植物 残体 、 生 物体 和 这 些 生物 残 体 的 l e 其 微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研究土壤改良、肥料加施、植物生长及土壤质量评价等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使用碱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即采用碱液(高氯酸或稀硫酸)氧化有机质,然后通过BaCl2溶液进行检测,最终得出该种有机质的重量分数。

三、实验方法
1.采集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后,按照相应重量(抽样量为300~500g),将土壤样品置于一容器中,接着,加入相应量的分解剂(用1:1酒精醋酸混合物浸泡30min),同时,将土壤样品加入50ml 稀硫酸,摇匀后,用50ml高氯酸进行二次混匀,置于水浴中回收有机质,滤过纸后,收集上清液(碱液)。

2.实验测定:将碱液容器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比重为1.25),至出现明显的黄色反应,然后,采用稀释法加入分析纯水,调节比重为1.2,通过试管热能计热量法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实验结果
实验后得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1.5%。

五、结论
本实验通过碱氧化法成功地测定了该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为31.5%。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质概念和分组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简称SOM)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土壤肥力、土壤生物活动、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能力以及土壤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分类及其分组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土壤肥力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阐述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组成、性质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土壤有机质的分组技术进行分类和评价,包括传统的化学分组法、物理分组法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分组法和光谱分组法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分组技术的优缺点,探讨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总结土壤有机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深化对土壤有机质的认识,促进土壤有机质分组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土壤有机质概念的发展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的结构、肥力、生物活性以及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早期,土壤有机质主要被看作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其定义主要基于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并非简单的有机物质集合,而是由多种有机组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近年来,对土壤有机质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化学组分转变为包含生物活性、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环境功能的综合概念。

有机质被视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土壤颗粒等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肥力。

随着分组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土壤有机质进行更为精细的划分。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的一种重要组分,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急需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旨在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提升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升技术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有机物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尸体等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主要储量和渠道,它对土壤中的养分起着重要的固定和贮存作用。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的养分储量越多,土壤肥力越强,作物生长越好。

土壤有机质还对土壤的保肥保墒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保墒性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有机质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活力,改善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土壤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是指通过添加外源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改进施肥制度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土壤有机质游离态,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

土壤有机质游离态,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

土壤是生物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土壤有机质则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土壤有机质包括游离态、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三种形式。

它们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微生物活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三种形式的土壤有机质出发,对其作用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土壤有机质的游离态1. 游离态有机质是指土壤中不与矿物结合的有机质部分。

它通常以有机酸、腐殖酸等形式存在。

2. 游离态有机质对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游离态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微生物生物碳分解产物等。

它们通过生物降解作用而成为土壤中的游离态有机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颗粒态1. 颗粒态有机质通常是指游离态有机质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的一种结合形式。

2. 颗粒态有机质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固定铵、硝态氮等无机养分,起到了土壤肥力的保持和调节作用。

3. 颗粒态有机质还能够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活性,减少其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三、土壤有机质的矿物结合态1. 矿物结合态有机质是指有机质分子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吸附方式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结合形成的一种有机质形式。

2. 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多样,有些有机质能够与铝、铁等土壤矿物发生有机酸络合反应,形成稳定的矿物有机质络合物。

3. 矿物结合态有机质的存在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蚀性,同时还能够减缓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延缓体内有机质的释放速度。

结语土壤有机质的三种形式相互通联,共同构成了土壤有机质的整体机理。

它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对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微生物活性等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和管理应当充分考虑到其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来更好地保护和改良土壤。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微生物活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质分析仪检测土壤中有机质的方法研究

有机质分析仪检测土壤中有机质的方法研究

1 1 2 4 0 2molL 硫酸亚铁标准溶液
-1
为指示剂ꎬ 用 0 2molL 硫酸亚铁溶液滴定剩余的
-1
称取 55 6g 硫 酸 亚 铁 ( 分 析 纯 ) 溶 解 于 600 ~
800mL 水中ꎬ 加 浓 硫 酸 ( 分 析 纯) 20mL 搅 拌 均 匀ꎬ
静置片刻后用滤纸过滤到 1L 容量瓶中ꎬ 用水洗涤滤
在标准值范围内ꎬ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高ꎮ 为了进一步
下的氧化率曲线图ꎬ 见图 1ꎮ 消煮时间少于 8min 时ꎬ
ASA - 14、 ASA - 15、 ASA - 18 的氧化率小于 95%ꎬ 氧
定 6 次ꎬ 根据 其 与 标 准 值 的 对 照ꎬ 找 出 最 佳 消 煮 温
化不完全ꎬ 测定值偏低ꎻ 当消煮时间超过 8min 时ꎬ 4
在安全隐 患ꎮ 以 上 标 准 发 布 使 用 最 长 已 达 30 多 年ꎬ
难以满足国内越来越多农田监测项目针对实验室大批
量检测土壤有机质安全、 精准、 高效、 环保的要求ꎮ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采用多孔消解器或智能样品处理器
进行土壤样品前处理检测有机质得到较为满意的结
果 [6ꎬ7] ꎮ 石墨炉消煮 - 容量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有机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超级稻穗粒均衡协同机制与调控技术” ( 项目编号: 2017YFD0301502)
作者简介: 杨茜 (1982-) ꎬ 女ꎬ 硕士ꎬ 助理研究员ꎮ 研究方向: 农化检测分析ꎻ 通讯作者郭立君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 2023ꎬVol 43ꎬNo 18
农业与技术 ※农业科学

保存于棕色瓶中ꎮ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性和最变化快的部分,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是土壤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一、干燥燃烧法干燥燃烧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土壤样品在高温下燃烧,将有机质转化为无机物,从而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土壤样品:将取样土壤样品经过筛分,去除大颗粒杂质,并尽量避免土壤样品的长时间曝晒,以免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 干燥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在室温下晾干,然后放入105C的烘箱中进行干燥至恒重。

3. 燃烧土壤样品:将已经干燥的土壤样品放入预先烧热的燃烧瓶中,用隔绝氧气的氮气进行灌注,然后将煤油灯置于样品下方进行燃烧,使土壤样品在高温下完全燃烧。

4. 灰化:将燃烧后的土壤样品进行水洗,然后放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最后得到土壤样品的干燥灰分,根据土壤样品的质量差和质量变化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浸提法浸提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一定溶剂提取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物质,然后经过蒸发、干燥等处理,最后测定溶液中有机物质的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土壤样品:同样需要进行筛分处理以去除杂质,并尽量避免曝晒,保证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含量不发生变化。

2. 提取样品:将土壤样品与一定比例的溶剂(如醇、水等)混合,然后通过振荡或冷却浸提的方法,提取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物质。

3. 过滤与蒸发:将浸提液通过滤纸过滤,去除杂质,然后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进行蒸发浓缩。

4. 干燥与称重:将浓缩后的溶液放入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然后根据质量差和质量变化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

5. 计算:计算有机质的含量,根据样品的质量、提取溶液的体积和测定结果来计算土壤样品中有机质的含量。

三、颜色比色法颜色比色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土壤样品中有机质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有机质转化为可产生颜色的物质,并使用比色法来测定颜色的强度从而计算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讨论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讨论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讨论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是研究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评估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和农作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氯仿挥发法、干燥燃烧法和光谱分析法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讨论。

氯仿挥发法是另一种广泛应用的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氯仿将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物提取出来,然后蒸发氯仿,测定蒸发后残渣的质量来计算有机质含量。

氯仿挥发法准确性较高,但是需要消耗较多的有机溶剂,操作步骤复杂,且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各有优劣。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互相验证和补充,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测定方法不断涌现,今后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优化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以更好地为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研究方法及展望摘要: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其它属性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述了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及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δ13CSoil Organic Matter on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The Prospect ForecastAbstract: Soil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on soil properties in soil fert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and meaning. Soil organic matter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re predicted.Key words:Soil organic matte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δ13C1 引言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由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组成和结构不均一、主要成分为C和N的有机化合物组成(武天云等,2004)。

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土壤有机质只占土壤总重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土壤的许多属性(刘登魁等,2006),关系到土壤的结构、可耕性、持水率、保肥供肥特性及生产性能(张一扬等,2008),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方面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一方面,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农药等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因此,从18世纪80年代人们在土壤中发现一类黑色物质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开始,便一直没有中断,只是由于研究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研究观念的因素,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不尽相同。

国外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极为活跃,主要集中在有机质的性质、生化分析、有机质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张勇等,2005)。

我国对水平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的有机质组成和性质研究较多(熊毅等,1987)。

近年来, 山地土壤有机质的研究略见报道(徐跃等,1989;王良健等,1994;彭新华等,2001;陈庆强等,2002)。

2 土壤有机质定义刘登魁等在其对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的综述中详细写道: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Wallerius在其所著的作为农业化学研究第一本科学指南中就关于植物分解与腐殖质的形成及其若干特性进行了叙述。

之后,Achard 和Waqelin开始了对土壤腐殖质的研究,他们认为腐殖质是深色的非晶形沉淀。

1804年, Sussure首先将“腐殖质”这个名词用于描述土壤中暗色有机质。

Waskman 于1936年指出“腐殖质”即为碱提取液酸化后所得的沉淀,该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刘登魁等,2006)。

对土壤中的有机残体和微生物体是否应该被包含在土壤有机质中一直存在争议。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些研究者认为它们应该被包含在土壤有机质概念之内,但将其排除在土壤有机质范围之外的提法依然占了上风。

如Stevenson 在研究了那一时期以前的大部分土壤有机质概念之后就明确指出土壤有机质(SOM)等同于腐殖质类物质,甚至非腐殖质类物质也被他划在了土壤有机质(SOM)之外(Stevenson et al,1982)。

这种对土壤有机质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导致占土壤有机质总量20%左右的有机残体和微生物体在构成土壤质量的作用方面一直无法定位。

幸好有些研究者打破了这一桎梏,将有机残体和微生物体也纳入了土壤有机质的范围之内。

正是这一概念上的突破推动了土壤有机质研究的快速发展,并出现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研究方法。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显然,土壤有机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3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的研究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很多,常沿用经典的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法(鲍士旦,2000;张甘霖,2012)。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机质测定也出现了碳氮自动分析仪(杨乐苏,2006)。

近年来,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测定方法以及腐殖酸性质等方面已经进行过许多研究(Chertov et al,2002; Dai et al,2002; Felipe et al,2003;陈江等,2012),其研究结果呈现出一定的价值。

通过不断的摸索创新,在应用红外光谱(吴景贵等,1998)、近红外光谱(申艳等,2010)。

核磁共振(王俊美等,2008)和δ13C方法(张晋京等,1999;朱书法等,2005)等一些先进仪器设备技术对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3.1 红外光谱对有机质研究的应用自五十年代中期,作为环境化学和土壤化学研究的一个手段,红外光谱开始在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中得到应用(吴景贵等,1998)。

随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出现和发展,使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进展得以推动(Chodak et al,2001)。

红外光谱研究土壤有机质的方法:土壤有机质的红外光谱测定均采用溴化钾压片法(恭报森等,1994;吴景贵等,1998)。

采用此法时,首先是进行土壤有机质的提取和纯化。

一般将土壤有机质分成三部分提取,即非腐殖质物质、胡敏酸和富里酸。

对非腐殖质物质的提取,通常根据所要研究的成分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浸提剂分别提取,也可在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中分离得到。

胡敏酸和富里酸一般采用稀碱溶液浸提,浸提后的溶液用稀酸酸化,沉淀部分为胡敏酸,溶液部分则为富里酸。

然后再通过离心法、透吸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等进行纯化。

将纯化了的土壤有机质样品再经真空冷冻干燥,粉碎研细到小于2μm,然后分别用微量或半微量天平称取土壤有机质样品和KBr 粉末,并以样品∶KBr=1∶200的比例,在玛瑙研钵中混磨后压片。

KBr 压片法的主要优点是能获得信噪比高的谱图,但其缺点是在3400cm-1和1640cm-1区不可避免地有水吸收带的干扰。

将薄片在一定的温度下真空干燥一定时间,水的吸收带即可消除,具体的温度和时间依所测物质的性质而定(吴景贵等,1998;张勇等,2005)。

红外光谱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腐殖酸的结构以及不同腐殖物质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

但是不能分离和提纯单一组分的土壤腐殖质,对土壤有机质研究而言是一大难题。

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有机质研究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是一种利用物质有机官能团(如C-H、O-H、N-H等)对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快速测量物质中一种或几种成分含量的技术(申艳等,2010)。

申艳在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综述中:近红外光指可见光谱区到中红外光谱区之间的电磁波,近红外光谱区的范围定义为780~ 2526nm。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近红外光谱的吸收谱带是由中红外吸收基频(对应分子振动状态在相邻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的倍频(对应于分子振动状态在相隔一个或几个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与合频(对应于分子两种振动状态的能级同时发生跃迁)组成,常常受含氢基团X-H( X=C、N、O) 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

应用NIRS进行定量分析的关键是在传统方法测得的成分含量与光谱吸光度(或其变换)之间建立一种定量的函数关系,依靠这种关系,就能根据未知样品的光谱求出样品的特征指标或成分含量。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无损快速地定量分析土壤成分,其技术是在近年应用到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中的。

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有研究者利用NIRS对我国不同地区的SOM进行了分析研究(彭玉魁等,1998;朱登胜,2008),虽然使用手段相异,结果却表明利用NIRS测定其研究地区的SOM是可行的。

3.3 核磁共振技术对有机质研究的应用核磁共振谱技术即NMR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可在固体状态下直接检测碳、氮、磷等的形态及分布,是研究土壤有机质结构和转化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张勇等,2005)。

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适应较强,因而样品预处理相对简单;特别当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时,只需通过简单的物理处理,即可上机测试。

核磁共振技术手段多,谱图内涵丰富,可较全面地提供土壤样品有机质成分信息,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当今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已经逐步称为科研领域的热点。

卓苏能等对国外20世纪80~90年代初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比较详细地阐述,对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农业、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卓苏能等,1994)。

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有机质的研究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研究的深入,核磁共振技术将更加成熟地运用到有机质的研究中。

3.4 δ13C方法在有机质研究方面的应用δ13C方法是近年来用于土壤有机质动力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除了具有14C标记法的优点外,还具有无放射性,可以提供长期的标记,并能使所有的土壤有机质组分都能被均匀标记,相对经济、在实验地采样后直接进行研究等特殊优点,从而在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来源、周转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Ehleringer et al,2000;Connin et al,2001;朱书法等,2005;)。

尽管δ13C方法在土壤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其应用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原来长期生长的植物类型被另一种有显著不同δ13C值的植物类型所代替;二是知道植物类型改变的时间;三是由腐殖化所引起的δ13C值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张晋京等,1999)。

但总的来说,此法在有机质的研究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 展望通过比较和总结土壤有机质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杜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人类自身需求的转变(何牡丹等,2007),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三个方面的明显趋势:第一个方面是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只是局限在对土壤肥力影响方面,而是更进一步与环境、大气圈、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联系了起来,正是这种更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研究重点的转移和新概念、新方法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